[1]


    有辦法的朱棣


    明軍統帥朱棣偏偏是一個”有辦法”的人,北平城造反時他有辦法,白溝河大戰時他也有辦法,被擋在山東之外進退兩難時,他還是有辦法。


    沒有辦法,他也走不到今天這一步。


    六月初七,他帶著自己的辦法來到了忽蘭忽失溫,來到了馬哈木為他安排的戰場。


    看完四周的環境,朱棣不由得抽了一口冷氣,和他想像的絲毫不差,此處山多險峻,是伏擊作戰的不二之選。


    無論如何,這裏就是決戰的地點了。


    當那浩浩蕩蕩的大軍來到自己眼前的時候,馬哈木感覺到了強烈的興奮,身後的三萬大軍隻等待他的一聲號令,就可以殺下山去,把明軍擊潰,徹底地擊潰!


    離成功隻差一步!


    更讓馬哈木驚喜的是,明軍打頭的並不是什麽精銳騎兵,而是一些步兵,這簡直是天助我也,隻要打開了突破口,明軍必然無法抵抗自己的攻擊。


    雖然離明軍還有一段距離,但在仔細觀察了明軍陣型後,馬哈木已有了必勝的把握,他隨即下達了總攻的命令!三萬騎兵自山上一衝而下,以猛虎之勢撲向山下的明軍,殺聲遍野,馬匹嘶鳴,震天動地。馬哈木得意地在山上指揮著他的軍隊,等待著瓦剌騎兵一舉衝垮明軍的景象。


    勝利就在眼前!


    然而,就在瓦剌騎兵發動衝鋒後不久,這場看起來一邊倒的戰役局勢突然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突擊!神機營!


    在發現瓦剌軍隊發動進攻後,明軍迅速變換了陣型,原先隊伍前列的步兵迅速由中間向兩翼後退,中軍後陣立刻湧出一支部隊填補了空位。


    這支部隊與明軍中的騎兵和步兵不同,他們手中拿著的並不是馬刀或是長劍,而是火銃。


    在迅速排布好陣型之後,士兵們將手中的火銃對準了不斷逼近中的瓦剌騎兵,他們等待著指揮官柳升的命令。


    瓦剌騎兵注意到了明軍陣營的變化,但他們並未在意,而是繼續縱馬猛衝。


    此時山上的馬哈木也看到這一幕,和他手下的那些人不同,他是見過世麵的,明軍陣型的這一突然變化讓他汗毛直豎,血液幾乎凝固,他聲嘶力竭地喊道:”是神機營!快退!”


    已經來不及了。


    中軍主帥柳升一聲令下,萬槍齊發,衝鋒中的瓦剌騎兵萬料不到會有這樣的突然打擊,紛紛受傷倒地,損失慘重。一時間戰場上人仰馬翻,慘烈無比。


    []


    但仗已經打到這個地步,已經衝鋒了,難道還能退回去不成,索性拚到底吧!


    於是剩下的瓦剌騎兵更加拚死向明軍衝去。


    這也是瓦剌騎兵所能做出的最正確的抉擇,因為當時明軍所使用的火銃是需要裝填火藥的,而裝填火藥需要時間,因而在最初的一輪齊射之後,戰場上陷入了短暫的寧靜之中。


    瓦剌騎兵見狀大喜,他們認定,隻要能夠衝入明軍陣營,一樣能夠打敗明軍,獲得全勝。


    然而此時,戰場上又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情況。


    瓦剌軍眼看就要衝入明軍陣營,也就在此刻,明軍開始了第二次變陣!


    神機營發動齊射之後,並沒有出現手忙腳亂裝填火藥的情形,相反,他們將火銃收好,開始有條不紊地向陣型兩翼迅速後撤,明軍大隊騎兵隨即從後軍衝出,並分為三部,左路由部將李彬、譚青指揮,右路由部將王通指揮,中軍由朱棣親自統帥。


    在朱棣的統一指揮下,明軍左右兩翼分別向瓦剌騎兵發動側擊,朱棣更是神勇無比,又一次親率大軍衝入敵陣,揮舞馬刀砍殺瓦剌騎兵,與敵軍展開激戰。


    可憐從山上衝下來的瓦剌騎兵,跑了這麽遠的路,到了明軍跟前卻發現原先密集的大隊人馬突然分散,瓦剌軍還沒有緩過神來,其左右兩翼就受到了明軍的猛烈攻擊,而自己正麵的明軍更是勇猛無比,四麵受敵,到處挨打,之前看似不堪一擊的綿羊突然變成了惡狼,這所有的一切讓瓦剌陷入了極端的窘境,幾萬大軍就此潰滅。


    瓦剌首領馬哈木是個聰明人,見勢不妙,立刻帶頭逃跑,而已是一盤散沙的瓦剌軍也紛紛掉頭鼠竄,要知道,遊牧騎兵雖然打仗勇猛,但逃跑起來和一般人也沒有什麽區別,反而跑得更快。


    此戰明軍大勝,“斬其王子數十人”(不知是誰的兒子),殺傷瓦剌軍萬餘人,按說人家跑了也就算了,但問題在於這支明軍的統帥者是朱棣,他秉承父親朱元璋同誌的優良傳統,牢記“凡事做絕”的行為準則,繼續猛追馬哈木。


    明軍連續追擊,馬哈木叫苦不迭,跑了上百裏地,還是沒有擺脫敵軍,這樣下去不是辦法,而且如此狼狽不堪也實在太丟人,馬哈木隨即鼓起勇氣,整合軍隊,再戰明軍,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叫挽回一點麵子。


    []


    可朱棣實在不給一點麵子,瓦剌軍整隊反攻,正中他下懷,明軍勢不可擋,一舉攻破瓦剌軍陣(又敗之),馬哈木十分果斷,轉身就跑。


    馬哈木接著跑,明軍接著追,一直跑到圖拉河邊,馬哈木眼見逃不脫,便耍起了流氓,甩掉了難兄難弟太平和博羅,讓他們去殿後,自己一個人逃走。


    而朱棣這邊也不輕鬆,雖然追擊很順利,但中途的一個突發事件,卻把朱棣著實嚇了一跳。


    在追擊開始時,明軍使用以亂打亂的戰術,分散追擊瓦剌軍,本來這一戰術沒有什麽問題,可有一個人過於興奮,幾乎惹下了大禍。


    這個人就是朱棣內侍李謙,他當時也在痛打落水狗的人群之中,但由於他追擊太猛,以致深入敵軍之地,被瓦剌軍包圍,按說李謙並不是什麽大人物,死了也就死了吧,但和在他一起的偏偏還有一個朱瞻基。


    朱瞻基是朱棣的孫子,朱高熾的兒子,即所謂的皇太孫,朱瞻基自幼聰明伶俐,朱棣並不喜歡他的殘疾兒子朱高熾,卻十分喜愛朱瞻基,而朱高熾之所以能夠當上皇帝,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有這麽一個機靈的好兒子。


    朱棣一直以來就把朱瞻基當成將來的接班人來培養,此次出征他特意帶上朱瞻基,也是希望朱瞻基能夠借此機會見見世麵,鍛煉一下。


    話雖如此,也不過是鍛煉而已,就如同今天的領導下基層體驗生活,掛職鍛煉,不會真的動刀動槍去上陣拚殺。朱棣喜歡親自抄家夥砍人,那是因為他長年從事該項運動,經驗豐富,且善於躲閃,能夠砍人而不被人砍,朱瞻基不過是個毛孩子,帶出來轉轉而已,但這個毛孩子竟然不知深淺,一時頭熱,跟著李謙逞英雄去了。


    當朱棣發現自己身邊少了朱瞻基時,頓時傻了眼,冷汗直冒,這一仗勝負不要緊,輸了可以重來,但要是把接班人弄沒了,那才真是得不償失。他火冒三丈,立刻派人詢問朱瞻基和李謙的去向,得知他們已經追到了九龍口(地名)後,便火速派出軍隊接應自己的孫子回來,也算老天有眼,瓦剌軍慌亂之間,也沒有想到自己圍住的是這麽個大人物,見有人來接應,也就四散奔逃了。


    朱瞻基平安回來了,但內侍李謙卻不敢回來,他極為後怕,感到自己問題嚴重,還沒等朱棣向他問罪,就自殺了。


    雖然有這樣的一個小插曲,但此次戰役,明軍還是徹底擊敗了瓦剌軍主力,自此之後幾十年內,瓦剌再也不敢向明軍挑釁,邊境從此太平了一段時間。


    現代的一位偉人曾經這樣描述過戰爭和和平的關係:


    一仗打出十年和平。


    至理名言,古今通用。


    明朝那些事兒朱棣篇第二十一章


    章節字數:497更新時間:07-0-16:0


    [4]


    戰後總結大會


    下麵我們就這次戰役開一個總結大會,在召開總結大會之前,有必要先說一下這次會議的必要性和議題,畢竟把朱棣和馬哈木同誌請來開會並不容易,為了不耽誤大家的時間,我們現在開始:


    這次忽蘭忽失溫戰役雖然並不是什麽決定性的戰役,但卻很值得分析,因為這個看似普通的戰役中蘊含了一些明軍作戰的秘密和規律,是應該認真研究的。


    這次會議主要探討兩個問題,第一、為什麽明軍能夠戰勝?


    先說一下,馬哈木同誌不要站起來了,不用激動,事情的經過我們已經知道了,戰敗是事實,具體分析還是交給我吧。


    要知道,一場戰爭的勝負是有很多決定因素的,之前我們介紹過,明軍的騎兵個人能力不一定能夠勝過瓦剌騎兵,但為什麽明軍卻能在瓦剌占據天時地利人和情況下擊敗瓦剌呢?


    這是因為朱棣統帥下的明軍有一套極有技術含量的戰法和幾支高素質的部隊。戰法問題過於複雜,我們下麵再討論,先說說明軍的高素質部隊:三大營。


    三大營是朱棣同誌組建的部隊,這支部隊也是明朝的最精銳部隊,它們分別是: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


    先說五軍營,五軍營並不是指五個軍種,實際上,五軍營是騎兵和步兵的混合體,分為中軍、左軍、左掖軍、右掖軍、右哨軍,這支部隊是從各個地方抽調上來的精銳部隊,擔任攻擊的主力。


    下麵說一下三千營,我們前麵已經說過五軍營是明軍主力,那麽為什麽還要單設一個三千營呢,這是因為三千營與五軍營並不相同,它主要是由投降的蒙古騎兵組成的。也就是說,三千營實際上是以雇傭兵為主的。


    之所以叫三千營,是因為組建此營時,是以三千蒙古騎兵為骨幹的,當然後來隨著部隊的發展,實際人數當不止三千人,三千營與五軍營不同,它下屬全部都是騎兵,這支騎兵部隊人數雖然不多,卻是朱棣手下最為強悍的騎兵力量,他們在戰爭中主要擔任突擊的角色。


    最後我們要介紹朱棣手下最特殊的一支部隊,神機營。


    之所以說它特殊,是因為這支部隊使用的武器是火炮和火銃,在明朝時候,人們稱呼這些火器為神機炮,許多遊牧民族的騎兵就是喪命於這些神機炮下,馬哈木同誌就不要哭了,畢竟事情已經過去了。


    [5]


    可以說,這支部隊就是明朝政府的炮兵部隊,朱棣同誌之所以要組建這樣的一支部隊,那是有著深刻原因的。


    我們看到朱棣同誌沉痛地點了點頭,沒有錯,在靖難的時候,朱棣同誌主要使用的就是騎兵,但是盛庸先生卻大量使用火器襲擊他和他的軍隊,造成了極為不好的影響,朱棣同誌自己也幾次差點在戰場上被幹掉。


    這也使得朱棣同誌深刻吸取了教訓,在他後來組建軍隊時,便專門設置了這樣一個以使用火器為主的部隊,正是這支部隊在忽蘭忽失溫戰役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好了,以上我們介紹了朱棣的高素質部隊,但這並不是他獲得勝利的根本原因,明軍獲勝的真正秘訣在於他們的戰法。


    下麵我們就探討第二個問題:明軍使用了怎樣的戰法?


    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明軍的戰法是非常先進的,那到底先進到什麽水平?


    客觀地說,明軍的戰術雖不能說領先世界幾百年,但放眼全球,至少在當時,絕無可望其項背者。


    這並不是信口胡說,是有著充分的證據的,請大家坐好,下麵我們將詳細介紹明朝軍隊先進戰法的發展過程。


    在朱元璋時代,明朝有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十分優秀的騎兵將領,這些人使用騎兵作戰堪稱不世出之奇才,連靠騎兵起家的蒙古人也被他們打得狼狽不堪,但除了他們率領的騎兵之外,明朝在軍事上還有另一招看家本領,那就是火器。


    事實證明,中國人在發明火藥之後,並不僅僅用它製作鞭炮,經過上百年的演化改進,明代時候朱元璋的軍隊中已經開始大規模使用火器,包括火炮和火銃等,而相應於擅長使用騎兵的徐達等人,朱元璋的手下也湧現出了一大批善於使用火器作戰的將領。這些將領中的佼佼者就是鄧愈和沐英。


    鄧愈是偏好使用火器的,在洪都保衛戰中,他的部下就曾經使用火器重創過陳友諒的軍隊,但朱元璋時代,對火器戰術的運用達到登峰造極程度的,卻並不是他,而是沐英。


    [6]


    在那將星閃耀的年代,沐英並不如徐達等人那麽耀眼奪目,但他也是一名十分優秀的將領,洪武十四年,他隨同傅友德、藍玉攻擊雲南,雖不是主帥,但他的排名僅次於藍玉,可見絕非等閑之輩,一年之後,雲南平定,傅友德、藍玉先後奉調回京,朱元璋下令,沐英暫不回京,鎮守雲南。按照當時的說法,這隻是一個暫時的安排,然而沐英卻遲遲沒有等到調動工作的機會,慢慢地,他由臨時工變成了合同工,他留在了雲南。


    他死後,他的子孫也留在了雲南,接著執行祖輩與朱元璋簽訂的那份長期鎮守合同,從此沐氏就成為了雲南的鎮守者,而這份合同的年限也實在有點長——二百六十年,直到明朝滅亡。


    但也正是在這片土地上,沐英創造出了他獨特的火器戰法。


    沐英時代的雲南決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所謂春城和旅遊勝地,實際上,當時的雲南還是一片蠻荒之地,少數民族眾多,且以造反為日常主要活動項目,雲南之地少平原,騎兵沒有多大作用,大部分的軍事行動要靠步兵,本來毫無組織的少數民族應該不是訓練有素的明朝步兵的對手,可偏偏當地有一種特產,而這種特產又是少數民族喜聞樂見,並極其樂於使用的。


    這種特產就是大象。


    話說大象這種動物,身高體胖皮厚,雖不惹事但也不好惹,連山中王老虎見了也要給它三分麵子,當年象牙也沒現在這麽值錢,所以大象數量很多。當地少數民族造反時,總喜歡使用這種當地特產。


    明軍騎馬,反軍騎大象,這仗怎麽打?


    克製大象的方法還是有的,那就是火器,火銃和火炮不但能夠有效打擊大象,在開槍時發出的響聲還能起到威嚇的作用。事實上,這也是當年明軍唯一可以克製大象軍團的方法。


    但事實總是不如人意,沐英時代所使用的火銃是洪武火銃,這種火銃射程不遠,且每次發射後都需要換黑火藥和鉛子,無法形成持續的殺傷力,發射火銃的士兵往往射完第一發子彈後就會被大象踩死,這種賠本買賣沐英是不會做的。


    在經過無數次失敗和思考後,沐英終於創造出了一種先進且足以克製大象的火器戰法。


    [7]


    這種戰法根據敵軍大象兵打前陣的特點,將火銃兵列隊為三行,發現敵象兵前進後,第一行首先發射火銃,然後第二行、第三行繼續發射,在二三行發射時,第一列就可以從容裝好子彈,形成完備而持續的強大火力(置火銃為三行,列陣中……前行退後,次行繼之;又不退,次行退後,三行繼之)。


    這種開創性的戰術克服了當時火銃的局限性,三行輪流開火,沒有絲毫停歇,足以將任何敢於來犯之敵人(包括大象)打成漏鬥。


    正是憑藉著這種戰法,沐英徹底平定了雲南境內的叛亂,這種戰法由於其使用的地域性,並沒有在明軍中廣泛流傳,但這並不能否定其在軍事史上的偉大意義。


    在沐英發明三行火銃戰法的百年之後,普魯士國王菲特列二世經過長期鑽研,發明了與之類似的三線戰法,其排兵布陣方法與沐英如出一轍,後來,他憑藉著這一戰法稱雄歐洲。


    當然,這位普魯士國王認為自己才是三線戰術當之無愧的首創者,如果此事發生在發明權和知識產權製度十分清晰的今天,我們是很有理由向這位國王收取專利權使用費的。


    沐英的三行火器戰法雖然並沒有在明軍中得以廣泛流傳和使用,但我們不需要為此感到遺憾,因為就在不久之後,一種威力更大,更先進的戰法將代替它的位置,在明朝乃至世界軍事史上寫下輝煌的一頁。


    發明這種戰法的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家,他就是我們熟悉的朱棣同誌。


    我們也很榮幸地把這位發明者請到了我們的大會現場,喔,朱棣同誌,你不用站起來,坐著就行,下麵我們將繼續介紹這種新式戰法的使用方法。


    在明朝永樂時期,由於早期的徐達、常遇春等一群猛將都已故去,新一代的騎兵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吃苦耐勞精神有所退化(並非玩笑),不如他們的先輩,明朝騎兵對蒙古騎兵的個體戰略優勢已經失去,想要克製整日遊牧搶劫的蒙古騎兵的衝擊力,必須配合使用其他武力手段。


    朱棣同誌根據其長期武裝鬥爭的經驗,設置了三大營,並正式將火炮軍隊引入了明軍的戰鬥序列,他希望用火器來壓製蒙古騎兵的衝擊,但問題在於,騎兵不同於象兵,其速度極快,由於當時火器殺傷力和射擊距離以及換火藥時間上的限製,即使朱棣使用沐英的三行火器戰法,也是無法抵禦騎兵衝擊的。


    在總結經驗教訓後,明軍終於找到了一套能夠有效克製蒙古騎兵的戰法,本人給明軍使用的這套戰法取了一個名字,叫“要你命三板斧戰鬥係統”


    明朝那些事兒朱棣篇第二十二章


    章節字數:57更新時間:07-0-16:0


    [8]


    “要你命三板斧戰鬥係統”使用說明書


    首先必須承認,這個名字不是我首創的,而是取材於某搞笑電影中的“要你命000”武器,也許有的朋友看過這部電影,這個所謂的“要你命000”武器是由西瓜刀,石灰粉,毒藥,繩子一係列工具組成,具體使用過程比較複雜,也很多樣,比如先灑石灰粉遮住對方眼睛,然後用西瓜刀砍,或是下毒等等。


    我在這裏借鑒其名決不是為了搞笑,恰恰相反,我的態度是很認真的,因為在我看來這個“要你命000”武器係統正好能夠借用來說明永樂時期明軍戰法的特點。


    明軍的這個三板斧戰法是建立在三大營基礎上的,與“要你命000”武器係統類似的是,明軍是對三大營軍事力量進行合理調配與組合,達到克製蒙古騎兵的目的。


    所謂的要你命三板斧戰法的操作過程是這樣的,首先,在發現蒙古騎兵後,神機營的士兵會立刻向陣型前列靠攏,並做好火炮和火銃的發射準備,在統一指揮下進行齊射。這輪齊射是對蒙古騎兵的第一輪打擊,也就是第一斧頭。


    神機營射擊完畢後,會立刻撤退到隊伍的兩翼,然後三千營與五軍營的騎兵會立刻補上空位,對已經受創的蒙古騎兵發動突擊,這就是明軍的第二斧頭。


    騎兵突擊後,五軍營的步兵開始進攻,他們經常手持製騎兵武器(如長矛等),對蒙古騎兵發動最後一輪打擊,這也是明軍的最後一斧頭。


    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完整的戰鬥係統,明軍使用火器壓製敵人騎兵推進挫其銳氣後,立刻發動反突擊,然後用步兵鞏固戰場(神機銃居前,馬隊居後,步卒次之),這一係統的具體使用根據戰場條件的不同各異,其細節操作過程也要複雜得多,比如多兵種部隊的隊形轉換等,但其大致過程是相同的。


    以衝擊力見長的蒙古騎兵就是敗在了明軍的這套戰術之下,無論多麽凶悍的騎兵也扛不住這三斧頭,這套“要你命三板斧戰鬥係統”經常搞得蒙古人痛苦不堪,卻又無可奈何。


    此外明軍使用的武器也是很有特點的,據考證,當時的明軍騎兵使用的兵器與蒙古騎兵也多有不同,某些明朝騎兵使用的不是馬刀,而是另一種威力更大的獨門兵器——狼牙棒。


    [9]


    雖然騎兵多數使用的是彎馬刀,但據現代科技人員研究表明,高速移動中的騎兵在與敵方騎兵對交鋒時,使用狼牙棒的一方是占有優勢的,這是因為狼牙棒的打擊範圍廣,使用方便,馬刀隻有單麵開刃,狼牙棒卻是圓周麵鐵刺,無論哪一部分擊打對手都會造成傷害,此外還兼具棍棒打擊功能,其威力實在堪比現在街頭鬥毆時使用的王牌武器——三棱刮刀。


    而且狼牙棒的批量製作費用低廉,沒有統一標準,在棍棒上加裝鐵釘鐵簽等物體,幾十分鍾即可製作完成,簡單方便,還可自由發揮創造力,如個別心理陰暗者會加裝倒鉤倒刺等,不死也讓你掉層皮,實在讓人膽寒,正是所謂價格便宜,量又足,他們一直用它。


    綜合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明軍的勝利決不是僥幸,在他們輝煌戰績的背後,是對先進武器的研發、戰術的科學分析和戰鬥過程的細節編排,是無數軍事戰術科研人員的辛勤汗水的結晶。


    所以在我看來,科學技術是第一推動力這句話實在是極為正確的。


    和我們前麵介紹過的沐英三行戰法一樣,朱棣的這套戰法在後來的時代裏也有很多近似品。


    三百多年後,一位矮個子開始使用與朱棣類似的戰法,他的戰術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先用大炮轟,再用騎兵砍,最後步兵上。


    可以看出,他的這套戰法和朱棣時代的明軍戰法是比較類似的,正是憑借這套戰法,他征服了大半個歐洲,並最終找到了一份和朱棣相同的工作——皇帝。


    這位矮個子就是法國的拿破侖,他威震天下的資本正是他那獨特而富於機動性的炮騎結合戰術。


    天才總是有某些共通點的。


    會議開到現在,也該散會了,希望大家能夠從這個總結會議中了解一些明朝的戰術思想和技巧,回去後要組織做好總結工作,及時領會會議精神,並傳達到各級單位。


    對了,差點說漏了最重要一點,以上我們已經概括了明軍的戰術思想和戰鬥方法,雖然這些都是明軍取勝的重要原因,但先進的武器和戰術並不是影響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事實上,古往今來,所有戰爭的勝負關係都遵循著一個最根本的原理:


    最終決定勝負的是參加戰爭的人。


    [40]


    馬哈木失敗了,他的挑釁行為終於換來了教訓,明白自己沒有與明朝對抗的實力後,他也步阿魯台後塵,於永樂十三年(1415)向明朝朝貢稱臣。


    不過總體看來,馬哈木這個人還是比較守信用的,至少比阿魯台強,或者說他很識時務,可能是那慘烈的一仗給他的心靈以沉重的打擊,他終其一生再也沒有侵犯過明朝邊界,這無疑是一件好事,但從史料來看,他也並沒有閑著,此後他將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對子孫的培養中。


    很明顯,他認識到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以瓦剌目前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絕對不是明朝政府的對手,但他也明白,先進的武器和戰術從來都不是勝利的保障,統帥和參與戰爭的人才是最為關鍵的。


    事實證明,他確實培養出了堪稱英才的下一代。


    他的兒子叫脫歡,二十年後殺掉了韃靼首領阿魯台,最終統一蒙古。


    他的孫子叫額森,這位仁兄比他老子還厲害,幹出了更加驚天動地的事,他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名字——也先。


    創造


    朱棣對待蒙古部落的這種指哪打哪,橫掃一切的軍事討伐有效地震懾了瓦剌和韃靼,自永樂十二年(1414)征伐瓦剌得勝歸來後,明帝國的邊界終於安靜了下來,瓦剌奄奄一息,韃靼心有餘悸,“不打不服,打服為止”這句俗語用在此處十分合適。永樂大帝朱棣就這樣用武力為自己的國民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此時永樂大典已經修成,邊疆平安無事,周邊四夷爭相向明朝皇帝朝貢,大明帝國可謂風光無比。


    在朱元璋和朱棣父子的辛苦經營下,明帝國的文治武功達到了最高峰,國家繁榮昌盛、百業興旺的景象又一次在中國大地上呈現,這固然是朱棣的成就,但究其根本還是朱元璋時代打下的良好基礎在起作用,因為朱元璋就如同一個盡職的管家婆,早已為自己的子孫製定了一係列政策,讓他們去照著執行。


    事實上,朱棣時代奉行的仍然是他父親的那一套係統,但朱棣本人在此基礎上也有著自己的發明創造,下麵我們將介紹朱棣統治時期出現的幾個新機構,這些機構對之後的明代曆史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而且這些也確實可以算得上是朱棣辛苦勞動的結果,是超越前人的發明創造,值得一提。


    [41]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當年明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當年明月並收藏明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