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


    別人都怕騎兵,唯獨李成梁不怕,因為他是當時明朝最為優秀的騎兵將領,手下有一支精銳的騎兵,人稱“遼東鐵騎”。


    這支部隊戰鬥力極強,在他鎮守期間,出戰三十餘次,戰無不勝,經常追著蒙古人到處跑,讓人聞風喪膽,是後來天下第一強軍“關寧鐵騎”的前身。


    當然,這位兄台因為打仗太多,殺人太狠,也有點混,還惹了個大禍,這些都是後來的事情,到時再講。


    薊州和遼東有這兩人守著,宣大那邊也不打了,大家正忙著做生意,沒有功夫打仗,於是困擾了明朝幾百年的邊界問題終於得以緩解。


    國庫充裕,邊界安寧,大明王朝已經建立了兩百年,混到這時候竟然還有如此局麵,不能不說是個奇跡,而這一切的締造者,正是張居正。


    在國家陷入深重危機,財政入不敷出,流民四處鬧事,政治**不堪的情況下,張居正以他深不可測的心計,陰險無比之手段,奪取了最高領導權,並發揮其不世出之奇才,創造性地進行了偉大的政治運動——和稀泥,在盡量不得罪人的情況下把事給辦了,為明朝迎來了新的生機,無愧於最傑出的政治家的稱號,堪稱國家之棟梁,民族之驕傲。


    好話說完了,下麵說壞的。


    張居正這人,說他是老實人,那就是見鬼,老實人坐不到他這個位置,說他是好人,也不太靠譜,畢竟他幹了很多好人都幹不出的事情,確切地說,他是個猛人。


    關於這一點,王世貞同誌是很有感慨的。


    在嘉靖萬曆年間,第一才子的名頭牢牢地掛在這位仁兄的脖子上,連徐渭都比不上他,因為他不但是著名的家,還是戲劇家、詩人、畫家、文藝評論家、史學評論家,極其有名,有名到他頭天晚上喝醉了,說誰誰不錯,是個牛人,第二天無論這人是不是真牛,立馬就能變成名人,明史說他“書過目,終身不忘”,有這種特異功能,實在不是吹出來的。


    但問題在於這位名人雖然身負大才,寫了不少東西,這輩子也就幹了兩件事,第一是罵嚴嵩,第二就是罵張居正,罵嚴嵩已經講過了,那是個人恩怨,罵張居正就不同了。


    明朝那些事兒5[111]


    在這件事情上,王世貞投入了很大精力,說張先生貪汙受賄玩女人,有嚴重的經濟問題和生活作風問題,既然受賄,那就得有人行賄,為了證明這一點,他連傳統正麵形象,民族大英雄戚繼光也不放過,把他一把拉下了水,說戚繼光送了幾個女人給張居正,搞得後來許多主旋律作家十分難堪,對此統統無視。


    他的罵法也很特別,不是幾天的事,一罵就是若幹月,若幹年,罵得實在太頻繁,太上癮,罵得我耳朵都起了繭,其實在明代,朝廷官員撈點錢很普遍,工資太低,咱中國人又愛講個排場,不撈錢咋活得下去?至於女人問題,那就真是惡搞了,據我所知,王世貞的老婆也不少。


    不過話說回來,王世貞被後世稱為曆史學家,還比較客觀公正,雖說他有點憤青,但大致情況還是靠譜的,之所以這麽恨張居正,是因為張居正太猛,而他這一輩子最恨飛揚跋扈的人(比如嚴嵩),然而他是個文人,張居正是個猛人,也隻能是有心殺賊,無力回天了。


    因為猛人可以整人,文人卻隻能罵人。


    下麵我們就來介紹一下猛人張居正的主要事跡,看完之後你就能發現,猛人這個稱呼可謂名不虛傳。


    張猛人的第一大特征是打落水狗,在這一點上,他和他的老師徐階有一拚,一旦動手,打殘是不足的,打死是不夠的,要打到對手做鬼了都不敢來找你,這才叫高手。


    徐階是這麽對付嚴嵩的,張居正是這麽對付高拱的。


    自打被張居正趕回家,高拱就心如死灰,在河南老家埋頭做學問,但讓他想不到的是,幾百裏外的京城,一場足以讓他人頭落地的陰謀即將上演。


    萬曆元年(157)正月二十日晨大霧


    十歲的萬曆皇帝起得很早,坐上了轎子,準備去早朝,在濃霧之中,他接近了那個遭遇的地點——乾清門。


    就在穿過大門之時,侍衛們忽然發現了一個形跡可疑的人,當即上前圍住,並將此人送往侍衛部門處理。


    這一切發生得相當突然,在這片灰蒙蒙的迷霧中,忽然開始,又忽然結束,加上那位被捕的兄弟沒有反抗,所以並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而皇帝還小,要他記住也難。


    在這片神秘的霧中,事情似乎就這麽過去了,然而事實證明,這隻不是那個致命陰謀的開始。


    明朝那些事兒5[111]


    三天之後,相關部門向內閣上交了一份審訊報告,一份莫名奇妙的報告:


    擅自闖入者王大臣,常州武進縣人,身帶刀劍一把,何時入宮不詳,如何入宮不詳,入宮目的不詳,其餘待查。


    這裏說明一下,這位不速之客並不是大臣,他姓王,叫大臣(取了這麽個名,那也真是個惹事的主)。


    張居正一看就火了,這人難道是鋼鐵戰士不成?你們問了三天,就問出這麽個結果?


    然而轉瞬之間,他突然意識到,這是一個機會,一個千載難逢的良機。一絲笑容在他的嘴角綻放。


    很好,就這麽辦。


    一天後,王大臣被送到了新的審訊機關,張居正不再擔心問不出口供,因為在這個地方,據說隻有死人才不開口——東廠。


    據某些史料記載,東廠的酷刑多達三十餘種,可以每天試一種,一個月不重樣。有如此創意,著實不易。


    但張居正的最終目的並不是讓他開口說真話,他要的,隻是一句台詞而已。


    然而王大臣同誌似乎很不識相,東廠的朋友用刑具和他“熱烈交談”一陣後,他說出了自己的來曆,很不巧,恰恰是張居正最不想聽到的:


    “我是逃兵。”王大臣說道,“是從戚繼光那裏跑出來的。”


    來頭確實不小。


    這下頭大了,這位兵大哥竟然是還是戚繼光的手下,帶著刀進宮,還跑到皇帝身邊,必定有陰謀,必定要追究到底,既然有了線索,那就查吧,順藤摸瓜,查社會關係,查後台背景,先查當兵的,再查戚繼光,最後查…


    小子,你想玩我是吧!


    沒關係,反正人歸東廠管,東廠歸馮保管,既然能讓他開口,就必定能讓他背台詞。


    於是在一陣緊張工作之後,王大臣又說出了新的供詞:


    “我是來行刺皇帝的,指使我的人是高閣老(高拱)的家人。”


    不錯,這才是最理想的供詞,馮保笑了,張居正也笑了。


    看著眼前低頭求饒的王大臣,兩人相信,高拱這次是完蛋了。


    然而事實證明,這兩位老奸巨猾的仁兄還是看錯了,不但看錯了形勢,還看錯了眼前的這個逃兵。


    當審訊結果傳出之後,反響空前激烈,以往為雞皮蒜毛小事都能吵上一天的大臣們,竟然形成了空前一致的看法——栽贓。


    明朝那些事兒5[1114]


    這都是明擺著的,先把人搞倒,再把人搞臭,最後要人命,此套把戲大家很清楚,拿去糊弄鬼都沒戲。


    於是在供詞公布後不久,許多人明裏暗裏找到張居正,希望他不要再鬧,及早收手,張大人畢竟是老狐狸,一直裝聾作啞,啥也不說,直到另一個人找上門來。


    別人來可以裝傻,這個人就不行了,因為他不但是老資格,還曾是張居正的偶像——楊博。


    楊老先生雖然年紀大了,戰鬥力卻一點不減,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準備為高拱說情。


    但對於他的這一舉動,我還著實有點好奇,因為這位仁兄幾十年來都是屬於看客一族,徐階也好,嚴嵩也罷,任誰倒黴他都沒伸過手,而根據史料記載,他和高拱並無關係,這次竟然良心發現,準備插一杠子,莫不是腦筋突然開了竅?


    於是懷著對他的崇敬,我找了許多資料,排了一下他的家譜,才終於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楊博和高拱確實沒有關係,但他有個兒子,名叫楊俊卿,而很巧的是,楊俊卿找了個老婆,嶽父大人偏偏就是王崇古。


    王崇古和高拱就不必說了,同學兼死黨,王總督的這份工作還是高拱介紹的,不說兩句話實在不夠意思。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我信了。


    楊大人開門見山,奔著張居正就去了:


    “你何苦做這件事情?”


    這句話就有點傷自尊了,張居正立刻反駁:


    “事情鬧到這個地步,你認為是我安排的嗎?”


    “我不是這個意思”,楊博終究還是說了句實誠話,“但隻有你,才能解決這件事。”


    張居正沉默了,他明白,楊博是對的,高拱的生死隻在自己的手中。


    於是在送走了楊博之後,他決定用一個特殊的方法做出抉擇——求簽。


    良久跪拜之後,張居正在廟裏拿到了屬於他的那一支簽,當他看到上麵內容的那一刻,便當即下定了決心。


    據說在那支簽上,隻刻著八個字——所求不善,何必禱神!


    但事情已經出了,收手也不可能了,於是他決定不參與其中,讓馮保自己去審,並特意指定錦衣衛都督朱希孝一同會審。


    事實證明,這個安排充分體現了張居正卓越的政治天才,卻苦了他的朋友馮保,因為很快,這位馮太監就將成為中國司法史上的著名笑柄。


    明朝那些事兒5[1115]


    萬曆元年(157)正月二十九日,對王大臣的審訊正式開始,一場笑話也即將揭幕。


    案件的主審官,是東廠管事太監馮保和錦衣衛都督朱希孝,這二位應該算是大明王朝的兩大邪惡特務頭子,可不巧的是,那位朱都督偏偏就是個好人。


    這位朱兄來頭很大,他的祖上,就是跟隨永樂大帝朱棣打天下,幾十個人就敢追幾千人的超級名將朱能,到他這輩,雖說打仗是不大行了,但這個人品行不錯,也還算個好人,覺得馮保幹得不地道,打算拉高拱一把。


    所以在審問以前,他仔細看了訊問筆錄,驚奇地發現,王大臣的第一次口供與第二次口供有很多細節不對,明顯經過塗改,但更讓他驚奇的是,這樣兩份漏洞百出的筆錄,卷尾處得出的結論竟然是證據確鑿。


    於是他當即找來了當場負責審問的兩個千戶,拿著筆錄笑著對他們說:這樣的筆錄,你們竟然也敢寫上證據確鑿?


    那兩名千戶卻絲毫不慌,隻說了一句話,就讓朱大人笑不出來了:


    “原文本是沒有的,那幾個字,是張閣老(張居正)加上去的。”


    朱希孝當即大驚失色,因為根據慣例,東廠的案卷筆錄非經皇帝許可,不得向外人泄露,如若自行篡改,就是必死之罪!


    張居正雖然牛,但牛到這麽無法無天,也實在有點聳人聽聞。


    所以在正式審問之前,朱希孝十分緊張,馮保和他一起主審,張居正是後台,如此看來,高拱這條命十有**要下課了。


    然而當審訊開始後,朱希孝才發現自己錯了,錯得十分搞笑。


    明代的人審案,具體形式和今天差不多,原告被告往堂上一站(當年要跪),有錢請律師的,律師也要到場(當年叫訟師),然後你來我往,展開辯論,基本上全國都一樣。


    隻有兩個地方不一樣,一個是錦衣衛,另一個是東廠。因為他們是特務機關,為顯示實力,開審前,無論犯人是誰,全都有個特殊招待——打板子。


    這頓板子,行話叫做殺威棍,曆史十分悠久,管你貴族乞丐,有罪沒罪,先打一頓再說,這叫規矩。


    事情壞就壞在這個規矩上。


    明朝那些事兒5[1116]


    案台上朱大臣還沒想出對策,下麵的王大臣卻不幹了,這人腦筋雖有點遲鈍,但一看見衙役卷袖子抄家夥,也還明白自己就要挨打了,於是說時遲那時快,他對著堂上突然大喊一聲:


    “說好了給我官做,怎麽又要打我!”


    這句話很有趣,朱希孝馬上反應過來,知道好戲就要開場,也不說話,轉頭就看馮保。


    馮太監明顯是被喊懵了,但畢竟是多年的老油條,很快做出了回應,對著王大臣大吼道:


    “是誰指使你來行刺的!?”


    話講到這裏,識趣的應該開始說台詞了,偏偏這位王大臣非但不識趣,還突然變成了王大膽,用同樣的語調對著馮保喝道:


    “不就是你指使我的嗎,你怎麽不知道?幹嘛還要問我?”


    朱希孝十分辛苦,因為他用了很大的力氣,才憋住自己,沒有笑出聲,而他現在唯一感興趣的,是馮保大人怎麽收這個場。


    自打從政以來,馮保還沒有遇到過這麽尷尬的事情,事已至此,演戲也得演到底了,於是他再次大吼:


    “你昨天說是高閣老指使你來的,為什麽今天不說!?”


    王大臣卻突然恢複了平靜,用一句更狠的話讓馮保又跳了起來:


    “這都是你讓我說的,我哪裏認識什麽高閣老?”


    丟臉了,徹底丟臉了,這句話一出來,連堂上的衙役都憋不住了,審案竟然審到這個份上,馮保尋死的心都有了。


    關鍵時刻,還是朱大臣夠意思,眼看搞下去馮太監就得去跳河,他也大喝一聲:


    “混蛋,竟敢胡說八道,誣陷審官,給我拖下去!”


    這位兄弟還真是個好人,回頭又笑著對馮保說了一句:


    “馮公公,你不用理他,我相信你。”


    我相信,當馮公公聽到這句話時,應該不會感到欣慰。


    鬧到這個份上,高拱是整不垮了,自己倒有被搞掉的可能,為免繼續出醜,馮保下令處死了王大臣,此事就此不了了之。


    但這依然是一個撲朔迷離的事件,王大臣一直在東廠的控製之下,為什麽會突然翻供呢?他到底又是什麽人呢?


    我來告訴你謎底:


    馮保並不知道,在他和朱希孝審訊之前,有一人已經搶先一步,派人潛入了監獄,和王大臣取得了聯係,這個人就是楊博。


    明朝那些事兒5[1117]


    高拱走後,智商水平唯一可與張居正相比的人,估計也就是這位仁兄了,取得張居正的中立後,楊博意識到,馮保已是唯一的障礙,然而此人和高拱有深仇大恨,絕不可能手下留情,既要保全高拱,又不能指望馮保,這實在是一個不可完成的任務。


    然而楊博名不虛傳,他看透了馮保的心理,暗中派人指使王大臣翻供,讓馮太監在大庭廣眾之下,吃了個啞巴虧,最後隻能乖乖就範。以他的狡詐程度,被評為天下三才之一,可謂實至名歸。


    而根據某些史料反映,這位王大臣確實是戚繼光手下的士兵,因為犯錯逃離了軍隊,東跑西逛,結果把命給丟了。


    但疑問仍然存在,要知道皇宮不是公共廁所,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哪怕今天,您想進去,也得買門票,這位仁兄大字不識,也沒有通行證,估計也沒錢,這麽個家夥,他到底是怎麽進去的?


    不好意思,關於這個問題,我也沒有答案,就當他是飛進去的好了。


    高拱算是涉險過關了,無論如何,他還算是張居正的朋友,對朋友尚且如此,仇人就更不用說了,因為張猛人的第二大特征就是有仇必報,在這一點上,他簡直就是徐階.0版。


    第一個刀下鬼,是遼王。


    說起這位兄弟,實在讓人哭笑不得,幾十年一點正事沒幹過,從四歲到四十歲,除了玩,什麽追求都沒有。


    小時候,他喜歡玩,玩死了張居正的爺爺,現在一把年紀了,還是玩,反正家裏有錢,愛怎麽玩就怎麽玩!


    然而玩完的時候還是到了。


    一直以來,張居正都沒有忘記三十年前,祖父被人整死的那一幕,君子報仇,三十年也不晚。


    當時還隻是隆慶二年(1568),張居正在內閣裏隻排第三,不過要對付遼王,那是綽綽有餘。


    很快,湖廣巡按禦史突然一擁而上,共同彈劾遼王,王爺同誌玩了這麽多年,罪狀自然是不難找的,一堆黑材料就這麽報到了皇帝那裏。


    皇帝大人雖對藩王一向也不待見,但怎麽說也是自己的兄弟,聽說這人不地道,便派了司法部副部長(刑部侍郎)洪朝選去調查此事。


    明朝那些事兒5[1118]


    其實說到底,皇帝也不會把遼王怎麽樣,畢竟大家都姓朱,張居正對此也沒有太大指望,教訓他一下,出口惡氣,也就到頭了。


    然而他們都高估了一點——遼王的智商。


    人還沒到,也沒怎麽著,遼王就急了,在房裏轉了幾百個圈,感覺世界末日就要來了,於是靈機一動,在自己家裏樹了一麵旗幟,上書四個大字“訟冤之纛”,壯誌飄揚,十分拉風。


    這四個字的大致意思,是指自己受了冤枉,非常鬱悶,可實際效果卻大不相同,因為遼王同誌估計是書讀得太少,他並不清楚,這種行為可以用一個成語描述——揭竿而起,而它隻適用於某種目的或場合。


    於是他很快迎來了新的客人——五百名全副武裝的士兵,而原先擬定的警告處分,也一下子變成了開除——廢除王位。


    玩了一輩子的遼王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歸宿,他的餘生將在皇室專用監獄中度過,也算是玩得其所了。


    張居正解決的第二個對象,不是他的仇人,而是徐階的死敵。


    在高拱上台之後,張居正本著向前輩虛心學習的精神,總結了高拱的成功經驗,在整理工作中,他驚奇地察覺了那個神秘的人物——邵大俠。


    張居正萬萬沒想到,這個姓邵的二流子竟然有如此大的能量,且不說徐老師被他整得要死要活,如果任他亂搞一通,沒準有一天又能搞出個王拱,陳拱,也是個說不準的事情。


    所以他想出了一個最簡單的方法——殺掉他。


    邵大俠既然是大俠,自然行蹤不定,但張居正是大人,大人要找大俠,也不太難,隆慶六年(157),在解決高拱之後一個月,張居正找人幹掉了邵大俠,這位傳奇混混將在閻王那裏繼續他的事業。


    第三個被張居正除掉的人,是他的學生。


    隆慶五年(1571),作為科舉的考官,張居正錄取了一個叫劉台的人,在拜完碼頭之後,兩人確立了牢固的師生關係——有效期四年。


    劉台的成績不太好,運氣倒還不錯,畢業分配去了遼東,成為了一名禦史,之前講過,在明代禦史是一份極有前途的工作,隻要積極幹活,幾年之後混個正廳級幹部,也不會太困難。


    劉台就是一個積極的禦史,可惜,太積極了。


    明朝那些事兒5[1119]


    萬曆三年(1575),遼東第一號猛人,總兵李成梁一頓窮追猛打,大敗蒙古騎兵,史稱“遼東大捷”。消息傳來,巡撫張學顏十分高興,連忙派人向朝廷報喜,順便還能討幾個賞錢。


    結果到了京城,報信的人才發現,人家早就知道了,白討了沒趣。


    張學顏氣得直抖,因為根據規定,但凡捷報,必須由他報告,連李成梁都沒有資格搶,哪個孫子活得不耐煩了,竟敢搶生意!


    很快人就找到了,正是劉台。


    作為遼東巡按禦史,劉台隻是個七品官,但是權力很大,所以這次他自作主張,搶了個頭彩。但他想不到,自己將為這個頭彩付出極其慘重的代價。


    最先發作的人,並不是張學顏,而是張居正,他得知此事後,嚴厲斥責了學生的行為,並多次當眾批評他,把劉台搞得灰頭土臉。


    這是一個極不尋常的舉動,按說報了就報了,不過是個先後問題,也沒撈到賞錢,至於這樣嗎?


    如果你這樣認為,那你就錯了,張居正同誌向來不幹小事,他之所以整治劉台,不是因為他是劉台,而是因為他是禦史。


    高拱之所以能夠上台,全靠太監,但他之所以能夠執政,全靠言官,要知道,想壓住手下那幫不安分的大臣,不養幾個狗腿子是不行的,而這幫人能量也大,馮保都差點被他們罵死,所以一直以來,張居正對言官團體十分警惕,唯恐有人跟他搗亂。


    劉台就犯了這個忌諱,如果所有的禦史言官都這麽積極,什麽事都要管,那我張居正還混不混了?


    然而張居正沒有想到,他的這位學生是個二愣子,被訓了兩頓後,居然發了飆,寫了一封奏折彈劾張居正。


    如果說搶功算小事的話,那麽這次彈劾就真是大事了,是一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事!


    張居正震驚了,全天下的人都可以罵我,隻有你劉台不行!


    自從明朝開國以來,罵人就成了家常便飯,單挑、群罵、混罵,花樣繁多,罵的內容也很豐富,生活作風問題,經濟問題,政治問題,隻要能想得出的,基本全罵過了,想要罵出新意,是非常困難的。


    然而劉台做到了,因為他破了一個先例,一個兩百多年來都沒人破的先例——罵自己的老師。


    明朝那些事兒5[110]


    在明朝,大臣和皇帝之間從來說不上有什麽感情,你幫我打工,我給你俸祿,算是雇傭關係,但老師和學生就不同了,江湖險惡,混飯吃不容易,我錄取了你,你就要識相,要拜碼頭,將來才能混得下去。


    所以一直以來,無數“正義人士”罵遍了上級權貴,也從不朝老師開刀。因為就算你罵皇帝,說到底,不過是個消遣問題,要罵老師,那可就是飯碗問題了。


    張居正這回算是徹底沒麵子了,其實罵的內容並不重要,連你的學生都罵你,你還有臉混下去?


    於是張居正提出了辭職,當然,是假辭職。


    張居正一說要走,皇帝那裏就炸了鍋,孤兒寡母全靠張先生了,你走了老朱家可怎麽辦?


    之後的事情就是走程序了,劉台的奏折被駁回,免去官職,還要打一百棍充軍。


    這時張居正站了出來,他說不要打了,免了他的官,讓他做老百姓就好。


    大家聽了張先生的話,都很感動,說張先生真是一個好人。


    張先生確實是一個好人,因為現仇現報實在太沒風度,秋後算賬才是有素質的表現。


    劉台安心回家了,事情都完了,做老百姓未必不好,然而五年後的一天,一群人突然來到他家,把他帶走,因為前任遼東巡撫,現任財政部長(戶部尚書)張學顏經過五年的偵查,終於發現了他當年的貪汙證據,為實現正義,特將其逮捕歸案,並依法充軍。


    張居正的做事風格大體如此,很藝術,確實很藝術。


    而張先生幹掉的最後一個有分量的對手,是他當年的盟友。


    萬曆七年(1579),張居正下令,關閉天下書院,共計六十四處。


    這是一個策劃已久的計劃的開端。


    從當政的那天起,張居正就認定了一個理念——上天下地,唯我獨尊,具體說來,是但凡敢擋路的,不服氣的,提意見的,都要統統地幹掉。


    折騰幾年之後,皇帝聽話了,大臣也老實了,就在張居正以為大功告成之際,一個新的敵人卻又出現在他的眼前。


    這個敵人不同於以往,因為它不是一個人,甚至於不能算是人,而是一個極為特別的團體勢力,它的名字叫做書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當年明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當年明月並收藏明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