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1]
關於這位兄弟的評論,我想了很久,很久,卻是很久,很久,也想不出來。
你說他沒幹過好事吧,之前二十多年,似乎幹得也不錯,你說他軟弱吧,他還搞了三大征,把日本鬼子趕回了老家,你說他不理朝政吧,這幾十年來哪件大事他不知道?
一個被張居正壓迫過的人,一個勤於政務的人,一個被兒子問題糾纏了幾十年的人,一個許多年不見大臣、不上班的人,一個終生未出京城,生於深宮、死於深宮的人。
一個複雜得不能再複雜的人,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人。
於是,我最終懂得了這個人。
一個熱血沸騰的青年,一個勵精圖治的君主,一個理想主義者,在經曆殘酷的鬥爭,無休止的吵鬧,無數無效的抗爭,無數無奈的妥協後,最終理解了這個世界,理解了現實的真正意義,並最終成為了這個世界的犧牲品。
大致如此吧
明神宗朱翊鈞,萬曆四十八年逝世,年五十八。
在這個殘酷的世界麵前,他還不夠勇敢。
明光宗朱常洛
雖然幾十年來,萬曆都不喜歡自己的長子朱常洛,但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終於做出了抉擇,將皇位傳給了這個久經考驗的兒子。
擔驚受怕幾十年的朱常洛終於熬出頭了,萬曆四十八年(160)八月一日,朱常洛正式登基,即後世所稱之明光宗,定年號為泰昌。
由於此時還是萬曆年間,按照慣例,要等老爹這一年過完,明年才能另起爐灶,用自己的年號。
可幾乎所有的人都沒有想到,這個年號,竟然沒能用上。
因為朱常洛活了三十八年,明光宗卻隻能活一個月。
一個撐了三十八年,經曆無數風雨險阻到達目標的人,卻在一個月中意外死亡,是很不幸的。
導致死亡與不幸的罪魁禍首,是鄭貴妃。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曆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40]
紅丸
應該說,朱常洛是個好孩子,至少比較厚道。
幾十年來,他一直夾著尾巴做人,親眼目睹了父親的冷漠、朝廷的冷清,感受到了國家的凋敝,時局的危險。
他不願意再忍受下去,於是,當政後的第一天,他用幾道諭令顯示了自己的決心。
大致說來,他是把他爹沒辦的事給辦了,包括兌現白條——給遼東前線的士兵發工資,廢除各地礦稅,以及補充空缺的官員。
這幾件事情,辦得很好,也很及時,特別是最後一條,把諸多被萬曆同誌趕下崗的仁兄們拉了回來,實在是大快官心,於是一時之間,光宗的人望到達了頂點,朝廷內外無不感恩戴德,興高采烈。
但有一個人不高興,非但不高興,而且很害怕。
萬曆死後,鄭貴妃終於明白,自己是多麽的虛弱,今日之城內,已是敵人之天下。所謂貴妃,其實也不貴,如果明光宗要對付她,賤賣的可能性是相當的大。
很快,一件事情就證明了她的判斷。
考慮到萬曆死後不好辦,之前鄭貴妃軟磨硬泡,讓萬曆下了道遺囑,講明,一旦自己死後,鄭貴妃必須進封皇後。
如此一來,等萬曆死後,她就成了太後,無論如何,鐵飯碗是到手了。
明光宗看上去倒也老實,絲毫不賴帳,當即表示,如果父皇如此批示,那就照辦吧。
但他同時表示,這是禮部的事,我批下去,讓他們辦吧。
按說皇帝批下來就沒問題了,可是禮部侍郎孫如遊不知怎麽回事,非但不辦,還寫了個奏疏,從理論、輩分、名分上論證了這件事,最後得出結論——不行。
光宗同誌似乎也不生氣,還把孫侍郎的奏疏壓了下來,但封皇後這事再也沒提。
鄭貴妃明白了,這就是個托。
很明顯,這位看上去很老實的人,實際上不怎麽老實。既然如此,必須提前采取行動。
經過深思熟慮,她想出了一個計劃,而這個計劃的第一步,是一件禮物。
十天之後,她將這件禮物送給了朱常洛,朱常洛很高興地收下了。
光宗皇帝的性命,就丟在了這份禮物上。
這份禮物,是八個美女。
對於常年在宮裏坐牢,哪都不能去,啥也沒有的朱常洛而言,這是一份豐厚的禮物,辛辛苦苦、畏畏縮縮了幾十年,終於可以放縱一下了。
古語有雲:一口吃不成胖子,但朱常洛應該算是不同凡響,他幾天就變成了瘦子,在史料上,含蓄的文言文是這樣描述的:
“是夜,連幸數人,聖容頓減。”
白天日理萬機,晚上還要辛勤工作,身體吃不消,實在是件十分自然的事情。於是不久之後,朱常洛就病倒了。
這一天是萬曆四十八年(160)八月十日。
計劃的第二步即將開始,四天之後。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曆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40]
萬曆四十八年(160)八月十四日
皇帝的身體依然很差,身體差就該看醫生,崔文升就此出了場。
崔文升,時任司禮監秉筆太監。前麵曾經講過,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職務,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
可是這人來,並不是要給皇帝寫遺囑,而是看病,因為這位崔兄多才多能,除了能寫外,還管著禦藥房,搞第二產業。
後來的事情告訴我們,第二產業是不能隨便亂搞的。
診斷之後,崔大夫胸有成竹,給病人開了一副藥,並且樂觀地表示,藥到病除。
他開的這幅藥,叫瀉藥。
一個夜晚辛勤工作,累垮了身體的人,怎麽能服瀉藥呢?
所以後來很多史書都十分肯定地得出了結論:這是個“蒙古大夫”。
雖然我不在現場,也不懂醫術,但我可以認定:崔文升的診斷,是正確的。
因為之前的史料中,有這樣六個字:是夜,連幸數人。
這句話的意思大家應該知道,就不解釋了,但大家也應該知道,要辦到這件事情,難度是很大的。對光宗這種自幼體弱的麻杆而言,基本就是個不可能的任務。
但是他完成了。
所以唯一的可能性是,他找了幫手,而這個幫手,就是藥物。
是什麽藥物,大家心裏也有數,我就不說了,這類藥物在明代宮廷裏,從來就是必備藥,從明憲宗開始,到天天煉丹的嘉靖,估計都沒少用。明光宗初來乍到,用用還算正常。
可這位兄弟明顯是用多了,加上身體一向不好,這才得了病。
在中醫理論中,服用了這種藥,是屬於上火,所以用瀉藥清火,也還算對症下藥。
應該說,崔文升是懂得醫術的,可惜,是半桶水。
根據當時史料反映,這位仁兄下藥的時候,有點用力過猛,手一哆嗦,下大了。
錯誤是明顯的,後果是嚴重的,光宗同誌服藥之後,一晚上拉了幾十次,原本身體就差,這下子更沒戲了,第二天就臥床不起,算徹底消停了。
蒙古的崔大夫看病經曆大致如此,就這麽看上去,似乎也就是個醫療事故。雖說沒法私了,但畢竟大體上沒錯,也沒在人家身體裏留把剪刀、手術刀之類的東西當紀念品,態度還算湊合。
可問題是,這事一冒出來,幾乎所有的人都立刻斷定,這是鄭貴妃的陰謀。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曆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404]
因為非常湊巧,這位下藥的崔文升,當年曾經是鄭貴妃的貼身太監。
這真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要看病,不找太醫,偏找太監,找了個太監,偏偏又是鄭貴妃的人,這太監下藥,偏又下猛了,說他沒問題,實在有點困難。
對於這件事情,你說它不是鄭貴妃的計劃,我信,因為沒準就這麽巧;說它是鄭貴妃的計劃,我也信,因為雖說下藥這招十分拙劣,誰都知道是她幹的,但以鄭貴妃的智商,以及從前表現,這種蠢事,她是幹得出來的。
無論動機如何,結果是肯定的,明光宗已經奄奄一息,一場驚天大變即將拉開序幕。
但這一切還不夠,要達到目的,這些遠遠不夠,即使那個人死去,也還是不夠。
必須把控政權,把未來所有的一切,都牢牢抓在手中,才能確保自己的利益。
於是在開幕之前,鄭貴妃找到了最後一個同盟者。
這位同盟者的名字,不太清楚。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她姓李,是太子的嬪妃。
當時太子的嬪妃有以下幾種:大老婆叫太子妃,之後分別是才人、選侍、淑女等。
而這位姓李的女人,是選侍,所以在後來的史書中,她被稱為“李選侍”。
李選侍應該是個美女,至少長得還不錯,因為皇帝最喜歡她,而且皇帝的兒子,那個未來的天才木匠——朱由校,也掌握在她的手中,正是因為這一點,鄭貴妃找上了她。
就智商而言,李選侍還算不錯(相對於鄭貴妃),就人品而言,她和鄭貴妃實在是相見恨晚,經過一番潛規則後,雙方達成協議,成為了同盟,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
現在一切已經齊備,隻等待著一個消息。
所有的行動,將在那一刻展開,所有的野心,將在那一刻實現。
小人物
目標就在眼前,一切都很順利。
皇帝的身體越來越差,同黨越來越多,帝國未來的繼承人盡在掌握之中,在鄭貴妃和李選侍看來,前方已是一片坦途。
然而她們終究無法前進,因為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明光宗即位後,最不高興的是鄭貴妃,最高興的是東林黨。
這是很正常的,從一開始,東林黨就把籌碼押在這位柔弱的太子身上,爭國本、妖書案、梃擊案,無論何時何地,他們都堅定地站在這一邊。
現在回報的時候終於到了。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曆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405]
明光宗非常夠意思,剛上任,就升了幾個人的官,這些人包括劉一璟、韓曠、周嘉謨、鄒元標、孫如遊等等。
這幾個人估計你不知道,其實也不用知道,隻要你知道這幾個人的職務,就能明白,這是一股多麽強大的力量。
劉一璟、韓曠,是東閣大學士,內閣成員,周嘉謨是吏部尚書,鄒元標是大理寺丞,孫如遊是禮部侍郎。當然,他們都是東林黨。
在這群人中,有內閣大臣、人事部部長、法院院長,部級高官,然而,在後來那場你死我活的鬥爭中,他們隻是配角。真正力挽狂瀾的人,是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楊漣。
楊漣,字文孺,號大洪,湖廣(湖北)應山人,萬曆三十五年(1607)進士,任常熟知縣,後任戶科給事中、兵科給事中。
這是一份很普通的履曆,因為這人非但當官晚,升得也不快,明光宗奄奄一息的時候,也才是個七品給事中。
但在這份普通履曆的後麵,是一個不普通的人。
上天總是不公平的,有些人天生就聰明,天生就牛,天生就是張居正、戚繼光,而絕大多數平凡的人,天生就不聰明,天生就不牛,天生就是二傻子,沒有辦法。
但上天依然是仁慈的,他給出了一條沒有天賦,也能成功的道路。
對於大多數平凡的人而言,這是最好的道路,也是唯一的道路,它的名字,叫做純粹。
純粹的意思,就是專心致誌、認真、一根筋、二杆子等等等等。
純粹和執著,也是有區別的,所謂執著,就是不見棺材不掉淚,而純粹,是見了棺材,也不掉淚。
純粹的人,是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人,他們的一生,往往隻有一個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們可以不擇手段,不顧一切,他們無法被收買,無法被威逼,他們不要錢,不要女色,甚至不要權勢和名聲。
在他們的世界裏,隻有一個目標,以及堅定的決心和意誌。
楊漣,就是一個純粹的人。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曆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406]
他幼年的事跡並不多,也沒有什麽砸水缸之類的壯舉,但從小就為人光明磊落,還很講幹淨,幹淨到當縣令的時候,廉政考核全國第一。此外,這位仁兄也是個不怕事的人,比如萬曆四十八年(160),萬曆生病,半個月不吃飯,楊漣聽說了,也不跟上級打招呼,就跑去找首輔方從哲:
“皇上生病了,你應該去問安。”
方首輔膽子小,脾氣也好,麵對這位小人物,絲毫不敢怠慢:
“皇上一向忌諱這些問題,我隻能去問宮裏的內侍,也沒消息。”
朝廷首輔對七品小官,麵子是給足了,楊先生卻不要這個麵子,他先舉了個例子,教育了首輔大人,又大聲強調:
“你應該多去幾次,事情自然就成了(自濟)!”
末了,還給首輔大人下了個命令:
“這個時候,你應該住在內閣值班,不要到處走動!”
毫無懼色。
根據以上史料,以及他後來的表現,我們可以認定:在楊漣的心中,隻有一個目標——為國盡忠,匡扶社稷。
事實上,在十幾天前的那個夜晚,這位不起眼的小人物,就曾影響過這個帝國的命運。
萬曆四十八年(160)七月二十一日,夜,乾清宮
萬曆就快撐不住了,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反省了自己一生的錯誤,卻也犯下了一個十分嚴重的錯誤——沒有召見太子。
一般說來,皇帝死前,兒子應該在身邊,除了看著老爹歸西、嚎幾聲壯膽以外,還有一個重要意義——確認繼位。
雖說太子的名分有了,但中國的事情一向難說,要不看著老爹走人,萬一隔天突然冒出幾份遺囑、或是幾個顧命大臣,偏說老頭子臨死前改了主意,還找人搞了公證,這樁官司可怎麽打?
但不知萬曆兄是忘了,還是故意的,反正沒叫兒子進來。
太子偏偏是個老實孩子,明知老頭子不行了,又怕人搞鬼,在宮殿外急得團團轉,可就是不敢進去。
關鍵時刻,楊漣出現了。
在得知情況後,他當機立斷,派人找到了一個極為重要的人物——王安。
王安,時任太子侍讀太監,在明代的曆史中,這是一個重量級人物。此後發生的一係列事件裏,他都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
而在那個夜晚,楊漣隻給王安帶去了一句話,一句至關緊要的話:
“皇上已經病得很重了(疾甚),不召見太子,並不是他的本意。太子應該主動進宮問候(嚐藥視膳),等早上再回去。”
這就是說,太子您之所以進宮,不是為了等你爹死,隻是進去看看,早上再回去嘛。
對於這個說法,太子十分滿意,馬上就進了宮,問候父親的病情。
當然,第二天早上,他沒回去。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曆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407]
朱常洛就此成為了皇帝,但楊漣並沒有因此獲得封賞,他依然是一個不起眼的給事中。不過,這對於楊先生而言,實在是個無所謂的事。
他平靜地回到暗處,繼續注視著眼前的一切。他很清楚,真正的鬥爭剛剛開始。
事情正如他所料,蒙古崔大夫開了瀉藥,皇帝陛下拉得七葷八素,鄭貴妃到處活動,李選侍經常串門。
當這一切被組合起來的時候,那個無比險惡的陰謀已然暴露無遺。
形勢十分危急,不能再等待了。
楊漣決定采取行動,然而現實很殘酷:他的朋友雖然多,卻很弱小,他的敵人雖然少,卻很強大。
周嘉謨、劉一璟、韓爌這撥人,級別固然很高,但畢竟剛上來,能量不大,而鄭貴妃在宮裏幾十年,根基極深,一手拉著李選侍,一手抓著皇長子,屁股還拚命往皇太後的位置上湊。
按照規定,她應該住進慈寧宮,可這女人臉皮相當厚,死賴在乾清宮不走,看樣子是打算長住。
因為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可以監視皇帝的一舉一動,一旦光宗同誌有啥三長兩短,她必定是第一個采取行動的人,那時,一切都將無可挽回。
而要阻止這一切,楊漣必須做到兩件事情:首先,他要把鄭貴妃趕出乾清宮;其次,他要把鄭貴妃當太後的事情徹底攪黃。
這就是說,先要逼鄭老寡婦搬家,再把萬曆同誌臨死前封皇後的許諾當放屁,把鄭貴妃翹首企盼的申請拿去墊桌腳。
楊漣先生的職務,是七品兵科給事中,不是皇帝。
事實上,連皇帝本人也辦不了,光宗同誌明明不喜歡鄭貴妃,明明不想給她名分,也沒法拍桌子讓她滾。
這就是七品芝麻官楊漣的任務,一個絕對、絕對無法完成的任務。
但是他完成了,用一種匪夷所思的方式。
他的計劃是,讓鄭貴妃自己搬出去,自己撤回當皇太後的申請。
這是一個看上去絕不可能的方案,卻是唯一可能的方案。因為楊漣已經發現,眼前的這個龐然大物,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隻要伸出手指,輕輕地點一下,就夠了。
這個弱點有個名字,叫做鄭養性。
鄭養性,是鄭貴妃哥哥鄭國泰的兒子,鄭國泰死後,他成為了鄭貴妃在朝廷中的聯係人,平日十分囂張。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曆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408]
然而楊漣決定,從這個人入手,因為經過細致的觀察,他發現,這是一個外強中幹,性格軟弱的人。
萬曆四十八年(160)八月十六日。楊漣直接找到了鄭養性,和他一同前去的,還有周嘉謨等人。
一大幫子人上門,看架勢很像逼宮,而事實上,確實是逼宮。
進門也不講客套,周嘉謨開口就罵:
“你的姑母(指鄭貴妃)把持後宮多年,之前爭國本十幾年,全都是因為她,現在竟然還要封皇太後,賴在乾清宮不走,還給皇上奉送美女,到底有什麽企圖?!”
剛開始時,鄭養性還不服氣,偶爾回幾句嘴,可這幫人都是職業選手,罵仗的業務十分精湛,說著說著,鄭養性有點扛不住了。
白臉唱完了,接下來是紅臉:
“其實你的姑母應該也沒別的意思,不過是想守個富貴,現在朝中的大臣都在這裏,你要聽我們的話,這事就包在我們身上。”
紅臉完了,又是唱白臉:
“要是不聽我們的話,總想封太後,不會有人幫你,你總說沒這想法,既然沒這想法,就早避嫌疑!”
最狠的,是最後一句:
“如此下去,別說富貴,身家性命能否保得住,都未可知!”
鄭養性徹底崩潰了。眼前的這些人,聽到的這些話,已經打亂了他的思維。於是,他去找了鄭貴妃。
其實就時局而言,鄭貴妃依然占據著優勢,她有同黨,有幫手,如果賴著不走,誰也拿她沒辦法。什麽富貴、性命,這幫鬧事的書呆子,也就能瞎嚷嚷幾句而已。
然而關鍵時刻,鄭貴妃不負白癡之名,再次顯露她的蠢人本色,在慌亂的外甥麵前,她也慌亂了。
經過權衡利弊,她終於做出了決定:搬出乾清宮,不再要求當皇太後。
至此,曾經叱詫風雲的鄭貴妃,正式退出了曆史舞台,這位大媽費勁心機,折騰了三十多年,卻啥也沒折騰出來。此後,她再也沒能翻過身來。
這個看似無比強大的對手,就這樣,被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人,輕而易舉地解決了。
但在楊漣看來,這還不夠,於是三天之後,他把目標對準了另一個人。
萬曆四十八年(160)八月十九日,楊漣上書,痛斥皇帝。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曆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409]
楊先生實在太純粹,在他心中,江山社稷是第一位的,所以在他看來,鄭大媽固然可惡,崔大夫固然可恨,但最該譴責的,是皇帝。
明知美女不應該收,你還要收,明知春藥不能多吃,你還要吃,明知有太醫看病,你還要找太監,不是腦袋有病吧。
基於憤怒,他呈上了那封改變他命運的奏疏。
在這封奏疏裏,他先譴責了蒙古大夫崔文升,說他啥也不懂就敢亂來,然後筆鋒一轉,對皇帝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勤勞工作,不愛惜自己的身體。
必須說明的是,楊先生不是在拍馬屁,他的態度是很認真的。
因為在文中,他先暗示皇帝大人忙的不是什麽正經工作,然後痛罵崔文升,說他如何沒有水平,不懂醫術。最後再轉回來:就這麽個人,但您還是吃他的藥。
這意思是說,崔大夫已經夠沒水平了,您比他還要差。
所以這奏疏剛送上去,內閣就放出話來,楊先生是沒有好下場的。
三天後,這個預言得到了印證。
明光宗突然派人下令,召見幾位大臣,這些人包括方從哲、周嘉謨、孫如遊,當然,還有楊漣。此外,他還命令,錦衣衛同時進宮,聽候指示。
命令一下來,大家就認定,楊漣要完蛋了。
因為在這撥人裏,方從哲是首輔,周嘉謨是吏部尚書,孫如遊是禮部尚書,全都是部級幹部,隻有楊漣先生,是七品給事中。
而且會見大臣的時候,召集錦衣衛,隻有一種可能——收拾他。
由於之前的舉動,楊漣知名度大增,大家欽佩他的人品,就去找方從哲,讓他幫忙求個情。
方從哲倒也是個老好人,找到楊漣,告訴他,等會進宮的時候,你態度積極點,給皇上磕個頭,認個錯,這事就算過去了。
但是楊漣的回答,差點沒讓他一口氣背過去:
“死就死(死即死耳),我犯了什麽錯?!”
旁邊的周嘉謨連忙打圓場:
“方先生(方從哲)是好意。”
可到楊先生這裏,好意也不好使:
“知道是好意,怕我被人打死,要得了傷寒,幾天不出汗,也就死了,死有什麽可怕!但要我認錯,絕無可能!”
就這樣,楊漣雄赳赳氣昂昂地進了宮,雖然他知道,前方等待著他的,將是錦衣衛的大棍。
可是他錯了。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曆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410]
那位躺在床上,病得奄奄一息的皇帝陛下非但沒有發火,反而和顏悅色說了這樣一句話
“國家的事情,全靠你們盡心為我分憂了。”
雖然稱呼是複數,但他說這句話的時候,眼睛隻看著楊漣。
這之後,他講了許多事情,從兒子到老婆,再到鄭貴妃,最後,他下達了兩條命令:
一、趕走崔文升。
二、收回封鄭貴妃為太後的諭令。
這意味著,皇帝陛下聽從了楊漣的建議,毫無條件,毫無抱怨。
當然,對於他而言,這隻是個順理成章的安排。
但他絕不會想到,他這個無意間的舉動,將對曆史產生極重要的影響。
因為他並不知道,此時此刻,在他對麵的那個人心中的想法。
從這一刻起,楊漣已下定了決心——以死相報。
一直以來,他都隻是個小人物,雖然他很活躍,很有抱負,聲望也很高,他終究隻是小人物。
然而眼前的這個人,這個統治天下的皇帝,卻毫無保留地尊重,並認可了自己的情感、抱負,以及純粹。
所以他決定,以死相報,致死不休。
這種行為,不是愚忠,不是效命,甚至也不是報答。
它起源於一個無可爭議,無可辯駁的真理:
士為知己者死。
這一天是萬曆四十八年(160)八月二十二日,明光宗活在世上的時間,還有十天。
這是晚明曆史上最神秘莫測的十天。一場更為狠毒的陰謀,即將上演。
八月二十三日
內閣大學士劉一璟、韓曠照常到內閣上班,在內閣裏,他們遇見了一個人。
這個人的名字叫李可灼,時任鴻臚寺丞,他來這裏的目的,是要進獻“仙丹”。
此時首輔方從哲也在場,他對這玩意興趣不大,畢竟皇帝剛吃錯藥,再亂來,這個黑鍋就背不起了。
劉一璟和韓曠更是深惡痛絕,但也沒怎麽較真,直接把這人打發走了。
很明顯,這是一件小事,而小事是不應該過多關注的。
但某些時候,這個理論是不可靠的。
兩天後,八月二十五日
明光宗下旨,召見內閣大臣、六部尚書等朝廷重臣,此外,他特意叫上了楊漣。
對此,所有的人都很納悶。
更讓人納悶的是,此後直至臨終,他召開的每一次會議,都叫上楊漣,毫無理由,也毫無必要。或許是他的直覺告訴他,這個叫楊漣的人,非常之重要。
他的直覺非常之準。
關於這位兄弟的評論,我想了很久,很久,卻是很久,很久,也想不出來。
你說他沒幹過好事吧,之前二十多年,似乎幹得也不錯,你說他軟弱吧,他還搞了三大征,把日本鬼子趕回了老家,你說他不理朝政吧,這幾十年來哪件大事他不知道?
一個被張居正壓迫過的人,一個勤於政務的人,一個被兒子問題糾纏了幾十年的人,一個許多年不見大臣、不上班的人,一個終生未出京城,生於深宮、死於深宮的人。
一個複雜得不能再複雜的人,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人。
於是,我最終懂得了這個人。
一個熱血沸騰的青年,一個勵精圖治的君主,一個理想主義者,在經曆殘酷的鬥爭,無休止的吵鬧,無數無效的抗爭,無數無奈的妥協後,最終理解了這個世界,理解了現實的真正意義,並最終成為了這個世界的犧牲品。
大致如此吧
明神宗朱翊鈞,萬曆四十八年逝世,年五十八。
在這個殘酷的世界麵前,他還不夠勇敢。
明光宗朱常洛
雖然幾十年來,萬曆都不喜歡自己的長子朱常洛,但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終於做出了抉擇,將皇位傳給了這個久經考驗的兒子。
擔驚受怕幾十年的朱常洛終於熬出頭了,萬曆四十八年(160)八月一日,朱常洛正式登基,即後世所稱之明光宗,定年號為泰昌。
由於此時還是萬曆年間,按照慣例,要等老爹這一年過完,明年才能另起爐灶,用自己的年號。
可幾乎所有的人都沒有想到,這個年號,竟然沒能用上。
因為朱常洛活了三十八年,明光宗卻隻能活一個月。
一個撐了三十八年,經曆無數風雨險阻到達目標的人,卻在一個月中意外死亡,是很不幸的。
導致死亡與不幸的罪魁禍首,是鄭貴妃。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曆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40]
紅丸
應該說,朱常洛是個好孩子,至少比較厚道。
幾十年來,他一直夾著尾巴做人,親眼目睹了父親的冷漠、朝廷的冷清,感受到了國家的凋敝,時局的危險。
他不願意再忍受下去,於是,當政後的第一天,他用幾道諭令顯示了自己的決心。
大致說來,他是把他爹沒辦的事給辦了,包括兌現白條——給遼東前線的士兵發工資,廢除各地礦稅,以及補充空缺的官員。
這幾件事情,辦得很好,也很及時,特別是最後一條,把諸多被萬曆同誌趕下崗的仁兄們拉了回來,實在是大快官心,於是一時之間,光宗的人望到達了頂點,朝廷內外無不感恩戴德,興高采烈。
但有一個人不高興,非但不高興,而且很害怕。
萬曆死後,鄭貴妃終於明白,自己是多麽的虛弱,今日之城內,已是敵人之天下。所謂貴妃,其實也不貴,如果明光宗要對付她,賤賣的可能性是相當的大。
很快,一件事情就證明了她的判斷。
考慮到萬曆死後不好辦,之前鄭貴妃軟磨硬泡,讓萬曆下了道遺囑,講明,一旦自己死後,鄭貴妃必須進封皇後。
如此一來,等萬曆死後,她就成了太後,無論如何,鐵飯碗是到手了。
明光宗看上去倒也老實,絲毫不賴帳,當即表示,如果父皇如此批示,那就照辦吧。
但他同時表示,這是禮部的事,我批下去,讓他們辦吧。
按說皇帝批下來就沒問題了,可是禮部侍郎孫如遊不知怎麽回事,非但不辦,還寫了個奏疏,從理論、輩分、名分上論證了這件事,最後得出結論——不行。
光宗同誌似乎也不生氣,還把孫侍郎的奏疏壓了下來,但封皇後這事再也沒提。
鄭貴妃明白了,這就是個托。
很明顯,這位看上去很老實的人,實際上不怎麽老實。既然如此,必須提前采取行動。
經過深思熟慮,她想出了一個計劃,而這個計劃的第一步,是一件禮物。
十天之後,她將這件禮物送給了朱常洛,朱常洛很高興地收下了。
光宗皇帝的性命,就丟在了這份禮物上。
這份禮物,是八個美女。
對於常年在宮裏坐牢,哪都不能去,啥也沒有的朱常洛而言,這是一份豐厚的禮物,辛辛苦苦、畏畏縮縮了幾十年,終於可以放縱一下了。
古語有雲:一口吃不成胖子,但朱常洛應該算是不同凡響,他幾天就變成了瘦子,在史料上,含蓄的文言文是這樣描述的:
“是夜,連幸數人,聖容頓減。”
白天日理萬機,晚上還要辛勤工作,身體吃不消,實在是件十分自然的事情。於是不久之後,朱常洛就病倒了。
這一天是萬曆四十八年(160)八月十日。
計劃的第二步即將開始,四天之後。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曆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40]
萬曆四十八年(160)八月十四日
皇帝的身體依然很差,身體差就該看醫生,崔文升就此出了場。
崔文升,時任司禮監秉筆太監。前麵曾經講過,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職務,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
可是這人來,並不是要給皇帝寫遺囑,而是看病,因為這位崔兄多才多能,除了能寫外,還管著禦藥房,搞第二產業。
後來的事情告訴我們,第二產業是不能隨便亂搞的。
診斷之後,崔大夫胸有成竹,給病人開了一副藥,並且樂觀地表示,藥到病除。
他開的這幅藥,叫瀉藥。
一個夜晚辛勤工作,累垮了身體的人,怎麽能服瀉藥呢?
所以後來很多史書都十分肯定地得出了結論:這是個“蒙古大夫”。
雖然我不在現場,也不懂醫術,但我可以認定:崔文升的診斷,是正確的。
因為之前的史料中,有這樣六個字:是夜,連幸數人。
這句話的意思大家應該知道,就不解釋了,但大家也應該知道,要辦到這件事情,難度是很大的。對光宗這種自幼體弱的麻杆而言,基本就是個不可能的任務。
但是他完成了。
所以唯一的可能性是,他找了幫手,而這個幫手,就是藥物。
是什麽藥物,大家心裏也有數,我就不說了,這類藥物在明代宮廷裏,從來就是必備藥,從明憲宗開始,到天天煉丹的嘉靖,估計都沒少用。明光宗初來乍到,用用還算正常。
可這位兄弟明顯是用多了,加上身體一向不好,這才得了病。
在中醫理論中,服用了這種藥,是屬於上火,所以用瀉藥清火,也還算對症下藥。
應該說,崔文升是懂得醫術的,可惜,是半桶水。
根據當時史料反映,這位仁兄下藥的時候,有點用力過猛,手一哆嗦,下大了。
錯誤是明顯的,後果是嚴重的,光宗同誌服藥之後,一晚上拉了幾十次,原本身體就差,這下子更沒戲了,第二天就臥床不起,算徹底消停了。
蒙古的崔大夫看病經曆大致如此,就這麽看上去,似乎也就是個醫療事故。雖說沒法私了,但畢竟大體上沒錯,也沒在人家身體裏留把剪刀、手術刀之類的東西當紀念品,態度還算湊合。
可問題是,這事一冒出來,幾乎所有的人都立刻斷定,這是鄭貴妃的陰謀。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曆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404]
因為非常湊巧,這位下藥的崔文升,當年曾經是鄭貴妃的貼身太監。
這真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要看病,不找太醫,偏找太監,找了個太監,偏偏又是鄭貴妃的人,這太監下藥,偏又下猛了,說他沒問題,實在有點困難。
對於這件事情,你說它不是鄭貴妃的計劃,我信,因為沒準就這麽巧;說它是鄭貴妃的計劃,我也信,因為雖說下藥這招十分拙劣,誰都知道是她幹的,但以鄭貴妃的智商,以及從前表現,這種蠢事,她是幹得出來的。
無論動機如何,結果是肯定的,明光宗已經奄奄一息,一場驚天大變即將拉開序幕。
但這一切還不夠,要達到目的,這些遠遠不夠,即使那個人死去,也還是不夠。
必須把控政權,把未來所有的一切,都牢牢抓在手中,才能確保自己的利益。
於是在開幕之前,鄭貴妃找到了最後一個同盟者。
這位同盟者的名字,不太清楚。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她姓李,是太子的嬪妃。
當時太子的嬪妃有以下幾種:大老婆叫太子妃,之後分別是才人、選侍、淑女等。
而這位姓李的女人,是選侍,所以在後來的史書中,她被稱為“李選侍”。
李選侍應該是個美女,至少長得還不錯,因為皇帝最喜歡她,而且皇帝的兒子,那個未來的天才木匠——朱由校,也掌握在她的手中,正是因為這一點,鄭貴妃找上了她。
就智商而言,李選侍還算不錯(相對於鄭貴妃),就人品而言,她和鄭貴妃實在是相見恨晚,經過一番潛規則後,雙方達成協議,成為了同盟,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
現在一切已經齊備,隻等待著一個消息。
所有的行動,將在那一刻展開,所有的野心,將在那一刻實現。
小人物
目標就在眼前,一切都很順利。
皇帝的身體越來越差,同黨越來越多,帝國未來的繼承人盡在掌握之中,在鄭貴妃和李選侍看來,前方已是一片坦途。
然而她們終究無法前進,因為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明光宗即位後,最不高興的是鄭貴妃,最高興的是東林黨。
這是很正常的,從一開始,東林黨就把籌碼押在這位柔弱的太子身上,爭國本、妖書案、梃擊案,無論何時何地,他們都堅定地站在這一邊。
現在回報的時候終於到了。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曆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405]
明光宗非常夠意思,剛上任,就升了幾個人的官,這些人包括劉一璟、韓曠、周嘉謨、鄒元標、孫如遊等等。
這幾個人估計你不知道,其實也不用知道,隻要你知道這幾個人的職務,就能明白,這是一股多麽強大的力量。
劉一璟、韓曠,是東閣大學士,內閣成員,周嘉謨是吏部尚書,鄒元標是大理寺丞,孫如遊是禮部侍郎。當然,他們都是東林黨。
在這群人中,有內閣大臣、人事部部長、法院院長,部級高官,然而,在後來那場你死我活的鬥爭中,他們隻是配角。真正力挽狂瀾的人,是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楊漣。
楊漣,字文孺,號大洪,湖廣(湖北)應山人,萬曆三十五年(1607)進士,任常熟知縣,後任戶科給事中、兵科給事中。
這是一份很普通的履曆,因為這人非但當官晚,升得也不快,明光宗奄奄一息的時候,也才是個七品給事中。
但在這份普通履曆的後麵,是一個不普通的人。
上天總是不公平的,有些人天生就聰明,天生就牛,天生就是張居正、戚繼光,而絕大多數平凡的人,天生就不聰明,天生就不牛,天生就是二傻子,沒有辦法。
但上天依然是仁慈的,他給出了一條沒有天賦,也能成功的道路。
對於大多數平凡的人而言,這是最好的道路,也是唯一的道路,它的名字,叫做純粹。
純粹的意思,就是專心致誌、認真、一根筋、二杆子等等等等。
純粹和執著,也是有區別的,所謂執著,就是不見棺材不掉淚,而純粹,是見了棺材,也不掉淚。
純粹的人,是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人,他們的一生,往往隻有一個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們可以不擇手段,不顧一切,他們無法被收買,無法被威逼,他們不要錢,不要女色,甚至不要權勢和名聲。
在他們的世界裏,隻有一個目標,以及堅定的決心和意誌。
楊漣,就是一個純粹的人。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曆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406]
他幼年的事跡並不多,也沒有什麽砸水缸之類的壯舉,但從小就為人光明磊落,還很講幹淨,幹淨到當縣令的時候,廉政考核全國第一。此外,這位仁兄也是個不怕事的人,比如萬曆四十八年(160),萬曆生病,半個月不吃飯,楊漣聽說了,也不跟上級打招呼,就跑去找首輔方從哲:
“皇上生病了,你應該去問安。”
方首輔膽子小,脾氣也好,麵對這位小人物,絲毫不敢怠慢:
“皇上一向忌諱這些問題,我隻能去問宮裏的內侍,也沒消息。”
朝廷首輔對七品小官,麵子是給足了,楊先生卻不要這個麵子,他先舉了個例子,教育了首輔大人,又大聲強調:
“你應該多去幾次,事情自然就成了(自濟)!”
末了,還給首輔大人下了個命令:
“這個時候,你應該住在內閣值班,不要到處走動!”
毫無懼色。
根據以上史料,以及他後來的表現,我們可以認定:在楊漣的心中,隻有一個目標——為國盡忠,匡扶社稷。
事實上,在十幾天前的那個夜晚,這位不起眼的小人物,就曾影響過這個帝國的命運。
萬曆四十八年(160)七月二十一日,夜,乾清宮
萬曆就快撐不住了,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反省了自己一生的錯誤,卻也犯下了一個十分嚴重的錯誤——沒有召見太子。
一般說來,皇帝死前,兒子應該在身邊,除了看著老爹歸西、嚎幾聲壯膽以外,還有一個重要意義——確認繼位。
雖說太子的名分有了,但中國的事情一向難說,要不看著老爹走人,萬一隔天突然冒出幾份遺囑、或是幾個顧命大臣,偏說老頭子臨死前改了主意,還找人搞了公證,這樁官司可怎麽打?
但不知萬曆兄是忘了,還是故意的,反正沒叫兒子進來。
太子偏偏是個老實孩子,明知老頭子不行了,又怕人搞鬼,在宮殿外急得團團轉,可就是不敢進去。
關鍵時刻,楊漣出現了。
在得知情況後,他當機立斷,派人找到了一個極為重要的人物——王安。
王安,時任太子侍讀太監,在明代的曆史中,這是一個重量級人物。此後發生的一係列事件裏,他都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
而在那個夜晚,楊漣隻給王安帶去了一句話,一句至關緊要的話:
“皇上已經病得很重了(疾甚),不召見太子,並不是他的本意。太子應該主動進宮問候(嚐藥視膳),等早上再回去。”
這就是說,太子您之所以進宮,不是為了等你爹死,隻是進去看看,早上再回去嘛。
對於這個說法,太子十分滿意,馬上就進了宮,問候父親的病情。
當然,第二天早上,他沒回去。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曆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407]
朱常洛就此成為了皇帝,但楊漣並沒有因此獲得封賞,他依然是一個不起眼的給事中。不過,這對於楊先生而言,實在是個無所謂的事。
他平靜地回到暗處,繼續注視著眼前的一切。他很清楚,真正的鬥爭剛剛開始。
事情正如他所料,蒙古崔大夫開了瀉藥,皇帝陛下拉得七葷八素,鄭貴妃到處活動,李選侍經常串門。
當這一切被組合起來的時候,那個無比險惡的陰謀已然暴露無遺。
形勢十分危急,不能再等待了。
楊漣決定采取行動,然而現實很殘酷:他的朋友雖然多,卻很弱小,他的敵人雖然少,卻很強大。
周嘉謨、劉一璟、韓爌這撥人,級別固然很高,但畢竟剛上來,能量不大,而鄭貴妃在宮裏幾十年,根基極深,一手拉著李選侍,一手抓著皇長子,屁股還拚命往皇太後的位置上湊。
按照規定,她應該住進慈寧宮,可這女人臉皮相當厚,死賴在乾清宮不走,看樣子是打算長住。
因為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可以監視皇帝的一舉一動,一旦光宗同誌有啥三長兩短,她必定是第一個采取行動的人,那時,一切都將無可挽回。
而要阻止這一切,楊漣必須做到兩件事情:首先,他要把鄭貴妃趕出乾清宮;其次,他要把鄭貴妃當太後的事情徹底攪黃。
這就是說,先要逼鄭老寡婦搬家,再把萬曆同誌臨死前封皇後的許諾當放屁,把鄭貴妃翹首企盼的申請拿去墊桌腳。
楊漣先生的職務,是七品兵科給事中,不是皇帝。
事實上,連皇帝本人也辦不了,光宗同誌明明不喜歡鄭貴妃,明明不想給她名分,也沒法拍桌子讓她滾。
這就是七品芝麻官楊漣的任務,一個絕對、絕對無法完成的任務。
但是他完成了,用一種匪夷所思的方式。
他的計劃是,讓鄭貴妃自己搬出去,自己撤回當皇太後的申請。
這是一個看上去絕不可能的方案,卻是唯一可能的方案。因為楊漣已經發現,眼前的這個龐然大物,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隻要伸出手指,輕輕地點一下,就夠了。
這個弱點有個名字,叫做鄭養性。
鄭養性,是鄭貴妃哥哥鄭國泰的兒子,鄭國泰死後,他成為了鄭貴妃在朝廷中的聯係人,平日十分囂張。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曆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408]
然而楊漣決定,從這個人入手,因為經過細致的觀察,他發現,這是一個外強中幹,性格軟弱的人。
萬曆四十八年(160)八月十六日。楊漣直接找到了鄭養性,和他一同前去的,還有周嘉謨等人。
一大幫子人上門,看架勢很像逼宮,而事實上,確實是逼宮。
進門也不講客套,周嘉謨開口就罵:
“你的姑母(指鄭貴妃)把持後宮多年,之前爭國本十幾年,全都是因為她,現在竟然還要封皇太後,賴在乾清宮不走,還給皇上奉送美女,到底有什麽企圖?!”
剛開始時,鄭養性還不服氣,偶爾回幾句嘴,可這幫人都是職業選手,罵仗的業務十分精湛,說著說著,鄭養性有點扛不住了。
白臉唱完了,接下來是紅臉:
“其實你的姑母應該也沒別的意思,不過是想守個富貴,現在朝中的大臣都在這裏,你要聽我們的話,這事就包在我們身上。”
紅臉完了,又是唱白臉:
“要是不聽我們的話,總想封太後,不會有人幫你,你總說沒這想法,既然沒這想法,就早避嫌疑!”
最狠的,是最後一句:
“如此下去,別說富貴,身家性命能否保得住,都未可知!”
鄭養性徹底崩潰了。眼前的這些人,聽到的這些話,已經打亂了他的思維。於是,他去找了鄭貴妃。
其實就時局而言,鄭貴妃依然占據著優勢,她有同黨,有幫手,如果賴著不走,誰也拿她沒辦法。什麽富貴、性命,這幫鬧事的書呆子,也就能瞎嚷嚷幾句而已。
然而關鍵時刻,鄭貴妃不負白癡之名,再次顯露她的蠢人本色,在慌亂的外甥麵前,她也慌亂了。
經過權衡利弊,她終於做出了決定:搬出乾清宮,不再要求當皇太後。
至此,曾經叱詫風雲的鄭貴妃,正式退出了曆史舞台,這位大媽費勁心機,折騰了三十多年,卻啥也沒折騰出來。此後,她再也沒能翻過身來。
這個看似無比強大的對手,就這樣,被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人,輕而易舉地解決了。
但在楊漣看來,這還不夠,於是三天之後,他把目標對準了另一個人。
萬曆四十八年(160)八月十九日,楊漣上書,痛斥皇帝。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曆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409]
楊先生實在太純粹,在他心中,江山社稷是第一位的,所以在他看來,鄭大媽固然可惡,崔大夫固然可恨,但最該譴責的,是皇帝。
明知美女不應該收,你還要收,明知春藥不能多吃,你還要吃,明知有太醫看病,你還要找太監,不是腦袋有病吧。
基於憤怒,他呈上了那封改變他命運的奏疏。
在這封奏疏裏,他先譴責了蒙古大夫崔文升,說他啥也不懂就敢亂來,然後筆鋒一轉,對皇帝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勤勞工作,不愛惜自己的身體。
必須說明的是,楊先生不是在拍馬屁,他的態度是很認真的。
因為在文中,他先暗示皇帝大人忙的不是什麽正經工作,然後痛罵崔文升,說他如何沒有水平,不懂醫術。最後再轉回來:就這麽個人,但您還是吃他的藥。
這意思是說,崔大夫已經夠沒水平了,您比他還要差。
所以這奏疏剛送上去,內閣就放出話來,楊先生是沒有好下場的。
三天後,這個預言得到了印證。
明光宗突然派人下令,召見幾位大臣,這些人包括方從哲、周嘉謨、孫如遊,當然,還有楊漣。此外,他還命令,錦衣衛同時進宮,聽候指示。
命令一下來,大家就認定,楊漣要完蛋了。
因為在這撥人裏,方從哲是首輔,周嘉謨是吏部尚書,孫如遊是禮部尚書,全都是部級幹部,隻有楊漣先生,是七品給事中。
而且會見大臣的時候,召集錦衣衛,隻有一種可能——收拾他。
由於之前的舉動,楊漣知名度大增,大家欽佩他的人品,就去找方從哲,讓他幫忙求個情。
方從哲倒也是個老好人,找到楊漣,告訴他,等會進宮的時候,你態度積極點,給皇上磕個頭,認個錯,這事就算過去了。
但是楊漣的回答,差點沒讓他一口氣背過去:
“死就死(死即死耳),我犯了什麽錯?!”
旁邊的周嘉謨連忙打圓場:
“方先生(方從哲)是好意。”
可到楊先生這裏,好意也不好使:
“知道是好意,怕我被人打死,要得了傷寒,幾天不出汗,也就死了,死有什麽可怕!但要我認錯,絕無可能!”
就這樣,楊漣雄赳赳氣昂昂地進了宮,雖然他知道,前方等待著他的,將是錦衣衛的大棍。
可是他錯了。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曆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410]
那位躺在床上,病得奄奄一息的皇帝陛下非但沒有發火,反而和顏悅色說了這樣一句話
“國家的事情,全靠你們盡心為我分憂了。”
雖然稱呼是複數,但他說這句話的時候,眼睛隻看著楊漣。
這之後,他講了許多事情,從兒子到老婆,再到鄭貴妃,最後,他下達了兩條命令:
一、趕走崔文升。
二、收回封鄭貴妃為太後的諭令。
這意味著,皇帝陛下聽從了楊漣的建議,毫無條件,毫無抱怨。
當然,對於他而言,這隻是個順理成章的安排。
但他絕不會想到,他這個無意間的舉動,將對曆史產生極重要的影響。
因為他並不知道,此時此刻,在他對麵的那個人心中的想法。
從這一刻起,楊漣已下定了決心——以死相報。
一直以來,他都隻是個小人物,雖然他很活躍,很有抱負,聲望也很高,他終究隻是小人物。
然而眼前的這個人,這個統治天下的皇帝,卻毫無保留地尊重,並認可了自己的情感、抱負,以及純粹。
所以他決定,以死相報,致死不休。
這種行為,不是愚忠,不是效命,甚至也不是報答。
它起源於一個無可爭議,無可辯駁的真理:
士為知己者死。
這一天是萬曆四十八年(160)八月二十二日,明光宗活在世上的時間,還有十天。
這是晚明曆史上最神秘莫測的十天。一場更為狠毒的陰謀,即將上演。
八月二十三日
內閣大學士劉一璟、韓曠照常到內閣上班,在內閣裏,他們遇見了一個人。
這個人的名字叫李可灼,時任鴻臚寺丞,他來這裏的目的,是要進獻“仙丹”。
此時首輔方從哲也在場,他對這玩意興趣不大,畢竟皇帝剛吃錯藥,再亂來,這個黑鍋就背不起了。
劉一璟和韓曠更是深惡痛絕,但也沒怎麽較真,直接把這人打發走了。
很明顯,這是一件小事,而小事是不應該過多關注的。
但某些時候,這個理論是不可靠的。
兩天後,八月二十五日
明光宗下旨,召見內閣大臣、六部尚書等朝廷重臣,此外,他特意叫上了楊漣。
對此,所有的人都很納悶。
更讓人納悶的是,此後直至臨終,他召開的每一次會議,都叫上楊漣,毫無理由,也毫無必要。或許是他的直覺告訴他,這個叫楊漣的人,非常之重要。
他的直覺非常之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