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1]


    要知道,皇太極之所以來搶,是因為家裏沒錢,沒錢,怎麽跟人勾結呢?


    雖說此前也有李永芳、範文程之類的人前去投奔,但事實上,也都並非什麽大人物。比如李永芳,隻是個地區總兵,而且就這麽個小人物,努爾哈赤同誌都送了一個孫女,一個駙馬的(額駙)頭銜,還有無數金銀財寶,才算把他套住。


    範文程更不用說,大明混不下去,到後金混飯吃的,隻是一個舉人而已,皇太極都給個大學士,讓他當主力參謀。


    李永芳投降的時候,是地區副總兵,四品武官,努爾哈赤就搭進去一個孫女,按照這個標準,如果要買通明代最大地方官,總管遼東、天津、登州、萊州、薊州五個巡撫的袁崇煥,估計他就算把女兒、孫女全部打包送過去,估計也是白搭。


    至於分地盤,就更不用說了,皇太極手裏的地方,也就那麽大,要分都拿不出手,誰跟你幹?


    當然,如果你非要較真,說他們倆一見如故,不要錢和地盤,老子也豁出去跟你幹,我也沒辦法。


    所以從經濟學的角度講,隻要袁崇煥智商正常,是不會當叛徒的。


    他糊弄皇帝的唯一原因,是兩個字——心虛。


    沒法不心虛,跟皇帝吹了牛,說五年平遼,不到一年,人家就帶兵來平你了。之前幹掉了毛總兵,在北京城下又跟人兜圈,不經許可衝到城下,這事幹得實在太糙。


    不把敵人說得狠點,不把任務描述得艱巨點,怎麽混過去?


    可他萬萬沒想到,這一糊弄,就糊弄過了。


    皇帝當場傻眼不說,大臣們都嚇得不行,戶部尚書畢自嚴的舌頭伸了出來,半天都沒收回去。


    客觀地講,袁督師幹了一件相當缺德的事,但精彩的表演還沒完,等大家驚訝完後,他又說了這樣一句話。


    我始終認為,這句話讓他最終送了命。


    “我的士兵連日征戰,希望能夠進城修整。”


    這孩子沒救了。


    在明朝,邊防軍隊未經許可進駐城下,基本就算造反,竟然還要兵馬入城休息,實在太囂張了。


    當然,這個要求是有前科的。之前不久,滿桂在城外與後金軍大戰,中途曾經進入德勝門甕城休息,按袁崇煥的想法,他的地位比滿桂高,滿桂能進甕城,他也能進。


    舉動如此可疑,大家本來就猜忌你,還要帶兵入城,遼東人參吃多了。


    所以崇禎立即做出了答複:不行。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曆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61]


    袁督師倒也不依不饒:那我自己進城。


    答複:不行。


    會議就此結束。


    這一天是崇禎二年(169)十一月二十三日,根據種種跡象顯示,崇禎判定,袁崇煥不可再用。


    但除掉此人,還需要時間,至少七天。


    幕後人物


    袁崇煥的宿命已經注定。


    但他的悲劇,不在於他最後被殺,而是他直到被殺,也不知道為什麽。


    事實上,致他於死地的那幾條罪狀裏,有一條是很滑稽的。


    這條滑稽的罪狀,來源於三天前的一次偶然事件。


    三天前,是十一月二十日。


    在這一天,皇太極率軍發動了進攻。


    這是自於謙保衛戰後,京城發生的最大規模的戰鬥,皇太極以南北對進戰術,分別進攻北城的德勝門和南城的廣渠門。


    為保證不白來,皇太極下了血本,北路軍五萬餘人,由他親率,隨同攻擊的包括大貝勒代善,濟爾哈朗等,而守衛北城的,是滿桂。


    南路軍也不白給,共四萬人,三貝勒莽古爾泰帶隊,還包括後來辮子戲裏的主要角色多爾袞、多鐸,守在這裏的,就是袁崇煥。


    戰鬥同時開始。


    袁崇煥率所部九千餘人,在城外列陣迎敵。


    莽古爾泰雖然比較蠢,但算術還是會的,四萬對九千,往前衝就是了。


    但戰術還是要講的,他先率軍先衝袁崇煥的左翼,衝不動,退了。


    過了一會,又率軍衝擊明軍右翼,還是衝不動,又退了。


    估計是自尊心受到了傷害,第三次,他率領全部主力,直接撲袁崇煥。


    後果很嚴重。


    袁崇煥帶來的,是明軍最精銳的部隊——關寧鐵騎。


    而且據某些史料講,包括祖大壽、吳襄在內的一幹猛人,都在這支部隊裏。


    幾乎就在莽古爾泰衝鋒的同時,袁崇煥發動了反衝鋒。


    此戰無需介紹戰術,因為基本沒有戰術,雙方騎兵對衝,誰更能砍,誰就能贏。


    戰鬥過程極其慘烈,四小貝勒之一的阿濟格的坐騎被射死,他身中數箭,差點當場完蛋,莽古爾泰本人被擊傷。


    袁崇煥也很懸,為鼓勵士兵,他親自上陣參加衝鋒。據史書記載,他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身中數箭,竟然毫發無傷,有如神助。


    同樣身中數箭,阿濟格被射得奄奄一息,袁督師還能繼續奮鬥,秘訣在於四個字——“重甲難透”。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曆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61]


    這四個字的意思是,袁督師身上的盔甲厚,箭射到他身上,一點事都沒有。


    在關寧鐵騎的攻擊下,後金軍開始敗退。


    但八旗軍的戰鬥力相當強悍,加上莽古爾泰腦子不好用,還有幾把力氣,再次集結部隊,發動了第二次衝鋒。


    死磕的力量是很大的,袁督師的中軍被衝散,他在亂軍之中被人圍攻,差點被剁。好在部下反應快,幫他格了幾刀(格之獲免),才從鬼門關爬出來。


    穩住陣腳後,關寧軍開始反擊,然後又是你打過來,我打過去,一直折騰了八個鍾頭,直到晚上六點,莽古爾泰終於支持不住,敗退,沒來得及跑的,都被趕進了護城河。


    廣渠門之戰結束,後金累計傷亡一千餘人,明軍大勝。


    南城勝利之際,北城的滿桂正在苦苦支撐。


    進攻德勝門的軍隊,包括皇太極的親軍主力,戰鬥力非常強,滿桂先派部將迎戰,沒一會就被打回來。關鍵時刻,滿桂同誌表現出了高昂的革命鬥誌,親自上陣,並指揮城頭炮兵開炮支援。


    在他的光輝榜樣映照下,城下明軍勇猛作戰,城上明軍勇猛開炮,後金軍死傷慘重。但不知城頭上的哪位仁兄,點炮的時候太過勇猛,一哆嗦偏了準頭,一炮直奔滿桂同誌,當場就把他撂倒,遍體負傷,好在撿了條命,被人護著回去養傷了。


    主帥雖然撤走,但在大炮的掩護下,明軍依然奮戰不已,付出重大傷亡後,皇太極被迫撤退,德勝門之戰就此結束。


    這一天對袁崇煥而言,是很光榮的,他憑借自己的精兵良將,在京城打敗了實力強勁的八旗軍。


    更重要的是,同一天出戰的滿桂,是他的死敵,當著皇帝的麵,一個打出去,一個抬回來,實在很有麵子。


    可是他想不到,滿桂同誌的這筆帳,最終會算到他的身上,因為在那天戰役結束時,一個流言開始在京城流傳:


    開炮打傷滿桂的,就是袁崇煥。


    這個說法是不可信的,因為滿桂在德勝門作戰,而袁崇煥在廣渠門,今天在北京,要跑個來回,估計都要一個鍾頭,無論如何,袁崇煥都是過不去的。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曆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614]


    但袁督師背這個黑鍋,也不是全無道理,他跟滿桂從寧遠就開始幹仗,後來硬把滿總兵擠回關內,從來就不待見這人,現在滿桂受傷了,算在他頭上也不奇怪。


    從毛文龍開始,到滿桂,再到崇禎,袁崇煥一步步將自己逼入絕境,雖然他自己並不知曉。


    袁崇煥,廣西藤縣人,自“蠻夷之地”而起,奮發讀書,然資質平平,四次落第,以三甲僥幸登科,後赴遼東,得孫承宗賞識,於遼東潰敗之時,以獨軍守孤城,屹然不倒,先後擊潰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護衛遼東。


    後受閹黨所迫離職,蒙崇禎器重再起,然性格跋扈,調離滿桂,安插親信,以尚方寶劍殺毛文龍,奉調守京,不顧大局,擅自駐防於城下,致京郊怨聲四起,後不惜性命,與皇太極苦戰,大破敵軍,不顧生死,身先士卒。


    我想,差不多了。


    最終命運揭曉之前,袁崇煥的表現大致如此。


    他並不是一個天賦異稟的人,經過努力和奮鬥,還有難得的機遇(比如孫承宗),才最終站上曆史的舞台。


    他並不完美,不守規章,不講原則,想怎麽幹就怎麽幹,私心很重,聽話的就提,不聽話的就整(或殺)。


    而某些所謂“專家”的所謂“力挽狂瀾”,基本就是扯淡。關於這個問題,我曾在社科院明史學會的例會上,跟明史專家討論過多次。客觀地講,以他的戰略眼光(跟著皇太極繞京城跑圈)和實際表現(擅殺毛文龍),守城出戰確屬上乘,讓他繼續鎮守遼東,還能鬧出什麽事來也難說,所謂挽救危局,隨便講幾句吧。


    袁崇煥絕不是叛徒,也絕不是一個關鍵性人物,他存在與否,並不能決定明朝的興衰成敗。換句話說,以他的才能,無論怎麽折騰,該怎麽樣還怎麽樣。


    對於這個悲劇性的結論,我不知道袁崇煥是否知道,他的一生豐富多彩,困守孤城,決死拚殺、遭人排擠、縱橫馳騁、身處絕境,人家遇不上的事,他大都遇上了。


    但無論何時、何地,得意、失意,他一直在努力,他堅信,自己的努力終將改變一切。


    他始終沒有放棄過


    崇禎二年(169)十一月二十七日,京城九門換防,一切準備就緒。


    最終的結局已經注定,無需改變,也無法改變。


    就在這天,堅定的袁崇煥開始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後一戰——左安門之戰。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曆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615]


    袁崇煥列隊於城外。


    因為不能入城,隻能背城布陣。背對著冰冷的牆磚,在京城凜冽的寒風中,他麵對皇太極,展開了波瀾壯闊人生的最後一幕。


    後金軍用潮水般的進攻,證明了自己還想進北京搶一把的美好願景,但關寧鐵騎用倒在他們麵前的無數屍體證明,你們不行。


    雙方在左安門外持續激戰,經過長達五個多小時的拉鋸,皇太極終於支持不住,再次敗退。左安門之戰,以明軍獲勝告終。


    結束了,都結束了。


    一個將軍最好的歸宿,就是在最後一場戰役中,被最後一顆子彈打死


    ——巴頓


    我原先認為,說這句話的人,應該是吃飽了撐的外加精神失常,現在我明白了,他是對的。


    崇禎二年(169)十二月一日,袁崇煥得到指示,皇帝召見立即進城。


    召見的理由是議餉,換句話說就是發工資。


    命令還說,部將祖大壽一同覲見。


    從古到今,領工資這種事都是跑著去的。袁崇煥二話不說,馬上往城裏跑,所以他忽略了如下問題:既然是議餉,為什麽要拉上祖大壽?


    跑到城下,卻沒人迎接,也不給開城門,等了半天,丟下來個筐子,讓袁督師蹲進去,拉上來。


    這種入城法雖說比較寒摻,但好歹是進去了,在城內守軍的指引下,他來到了平台。


    滿桂和黑雲龍也來了,正等待著他。


    在這個曾帶給他無比榮譽和光輝的地方,他第三次見到了崇禎。


    第一次來,崇禎很客氣,對他言聽計從,說什麽是什麽,要什麽給什麽。第二次來,還是很客氣,十一月份了,城頭風大(我曾試過),二話不說就脫衣服,很夠意思。


    第三次來,崇禎很直接,他看著袁崇煥,以低沉的聲音,問了他三個問題:


    一、你為什麽要殺毛文龍。


    二、敵軍為何能長驅直入,進犯北京。


    三、你為什麽要打傷滿桂。


    袁崇煥沒有回答。


    對於他的這一反應,許多史書上說,是沒能反應過來,所以沒說話。


    事實上,他就算反應過來,也很難回答。


    比如毛文龍同誌,實在是不聽話外加不順眼,才剁了的,要跟崇禎明說,估計是不行的。再比如敵軍為何長驅直入,這就說來話長了,最好拿張地圖來,畫幾筆,解釋一下戰術構思,最後再順便介紹自己的作戰特點。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曆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616]


    至於最後滿桂問題,對袁督師而言,是很有點無厘頭的,因為他確實不知道這事。


    總而言之,這三個問題下來,袁督師就傻了。


    對於袁督師的沉默,崇禎更為憤怒,他當即命令滿桂脫下衣服,展示傷疤。


    其實袁崇煥是比較莫名其妙的,說得好好的,你脫衣服幹嘛?又不是我打的,關我屁事。


    但崇禎就不這麽想了,袁崇煥不出聲,他就當是默認了,隨即下令,脫去袁崇煥的官服,投入大牢。


    這是一個讓在場所有人都很驚訝的舉動,雖然有些人已經知道,崇禎今天要整袁崇煥,但萬萬沒想到,這哥們竟然玩大了,當場就把人給拿下。更重要的是,袁崇煥手握兵權,是城外明軍總指揮,敵人還在城外呢,你把他辦了,誰來指揮?


    所以內閣大學士成基命、戶部尚書畢自嚴馬上提出反對,說了一堆話:大致意思是,敵人還在,不能衝動,衝動是魔鬼。


    但崇禎實在是個四頭牛都拉不回來的人物,老子抓了就不放,袁崇煥軍由祖大壽率領,明軍總指揮由滿桂擔任,就這麽定了!


    現在你應該明白,為什麽兩次平台召見,除袁崇煥外,還要叫上滿桂、黑雲龍和祖大壽。


    祖大壽是袁崇煥的心腹,隻要他在場,就不怕袁軍嘩變,而滿桂是袁崇煥的死敵,抓了袁崇煥,可以馬上接班,如此心計,令人膽寒。


    綜觀崇禎的表現,斷言如下:但凡說他蠢的,真蠢。


    但這個滴水不漏的安排,還是漏水。


    袁崇煥被抓的時候,祖大壽看上去並不吃驚。


    他沒有大聲喧嘩,也沒有高調抗議,甚至連句話都沒說。畢竟抓了袁崇煥後,崇禎就馬上發了話,此事與其他人無關,該幹什麽還幹什麽。


    但史書依然記下了他的反常舉動——發抖,出門的時候邁錯步等等。


    對於這一跡象,大家都認為很正常——領導被抓了,抖幾抖沒什麽。


    隻有一個人發現了其中的玄妙。


    這個人叫餘大成,時任兵部職方司郎中。


    祖大壽剛走,他就找到了兵部尚書梁廷棟,對他說:


    “敵軍兵臨城下,遼軍若無主帥,必有大亂!”


    梁廷棟毫不在意:


    “有祖大壽在,斷不至此!”


    餘大成答:


    “作亂者必是此人!”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曆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617]


    梁廷棟沒搭理餘大成,回頭進了內閣。


    在梁部長看來,餘大成說了個笑話。於是,他就把這個笑話講給了同在內閣裏的大學士周延儒。


    這個笑話講給一般人聽,也就是笑一笑,但周大學士不是一般人。


    周延儒,字玉繩,常州人,萬曆四十一年進士。


    周延儒同誌的名氣,是很大的。十幾年前我第一次翻明史的時候,曾專門去翻他的列傳,沒有翻到。後幾經查找才發現,這位仁兄被歸入了特別列傳——奸臣傳。


    奸臣還不好說,奸是肯定的。此人天資聰明,所謂萬曆四十一年進士,那是謙虛的說法。事實上,他是那一年的狀元,不但考試第一,連麵試(殿試)也第一。


    聽到這句話,嗅覺敏銳的周延儒立即起身,問:


    “餘大成在哪裏?”


    餘大成找來了,接著問:


    “你認為祖大壽會反嗎?”


    餘大成回答:


    “必反。”


    “幾天?”


    “三天之內。”


    周延儒立即指示梁廷棟,密切注意遼軍動向,異常立即報告。


    第一天,十二月二日,無事。


    第二天,十二月三日,無事。


    第三天,十二月四日,出事。


    祖大壽未經批示,於當日淩晨率領遼軍撤離北京,他沒有投敵,臨走時留下話,說要回寧遠。


    回寧遠,也就是反了。皇帝十分震驚,關寧鐵騎是精銳主力,敵人還在,要都跑了,攤子怎麽收拾?


    周延儒很鎮定,他立即叫來了餘大成,帶他去見皇帝談話。


    皇帝問:祖大壽率軍出走,怎麽辦?


    餘大成答:袁崇煥被抓,祖大壽心中畏懼,不會投敵。


    皇帝再問:怎麽讓他回來?


    餘大成答:隻有一件東西,能把他拉回來。


    這件東西,就是袁崇煥的手諭。


    好辦,馬上派人去牢裏,找袁督師寫信。


    袁督師不寫。


    可以理解,被人當場把官服收了,關進了號子,有意見難免,加上袁督師本非善男信女,任你說,就不寫。


    急眼了,內閣大學士,外加六部尚書,搞了個探監團,全跑到監獄去,輪流勸說,口水亂飛。袁督師還是不肯,還說出了不肯的理由:


    “我不是不寫,隻是寫了沒用,祖大壽聽我的話,是因為我是督師,現我已入獄,他必定不肯就範。”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曆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618]


    這話糊弄崇禎還行,餘大成是懂業務的:什麽你是督師,他才聽你的話,那崇禎還是皇上呢,他不也跑了嗎?


    但這話說破,就沒意思了,所以餘大成同誌換了個**,先捧了捧袁崇煥,然後從民族大義方麵,對袁崇煥進行了深刻的教育,說到最後,袁督師欣然拍板,馬上就寫。


    拿到信後,崇禎即刻派人,沒日沒夜地去追,但祖大壽實在跑得太快,追上的時候,人都到錦州了。


    事實證明,袁督師就算改行去賣油條,說話也是算數的。祖大壽看見書信(還沒見人),就當即大哭失聲,二話不說就帶領部隊回了北京。


    局勢暫時穩定,一天後,再度逆轉。


    十二月十七日,皇太極再度發起攻擊。


    這次他選擇的目標,是永定門。


    估計是轉了一圈,沒搶到多少實在玩意,所以皇太極決定,玩一把大的,他集結了所有兵力,猛攻永定門。


    明軍於城下列陣,由滿桂指揮,總兵力約四萬,迎戰後金。


    戰役的結果再次證明,古代遊牧民族在玩命方麵,是有優越性的。


    經過整日激戰,明軍付出重大傷亡,主將滿桂戰死,但後金軍也損失慘重,未能攻破城門,全軍撤退。


    四年前,籍籍無名的四品文官袁崇煥,站在那座叫寧遠的孤城裏,麵對著隻知道攢錢的滿桂、當過逃兵的趙率教、消極怠工的祖大壽,說:


    “獨臥孤城,以當虜耳!”


    在絕境之中,他們始終相信,堅定的信念,必將戰勝強大的敵人。


    之後,他們戰勝了努爾哈赤,戰勝了皇太極,再之後,是反目、排擠、陣亡、定罪、叛逃。


    趙率教死了,袁崇煥坐牢了,滿桂指認袁崇煥後,也死了,祖大壽終將走上那條不歸之路。


    共患難者,不可共安樂,世上的事情,大致都是如此吧。


    密謀


    永定門之戰後,一直沒撈到硬貨的皇太極終於退兵了——不是真退。


    他派兵占據了遵化、灤城、永平、遷安,並指派四大貝勒之一的阿敏鎮守,以此為據點,等待時機再次發動進攻。


    戰局已經壞到不能再壞的地步,雖然外地勤王的軍隊已達二十多萬,鑒於滿桂這樣的猛人也戰死了,誰都不敢輕舉妄動,朝廷跟關外已基本失去聯係,遼東如何,山海關如何,鬼才知道,京城人心惶惶,形勢極度危險。


    然後,真正的拯救者出現了。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曆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619]


    半個月前,草民孫承宗受召進入京城,皇帝對他說:“從今天起,你就是大學士,這是上級對你的信任。”


    然後皇帝又說,“既然你是孫大學士了,現在出發去通州,敵人馬上到。”


    對於這種平時不待見,臨時拉來背鍋的欠揍行為,孫承宗沒多說什麽,在他看來,這是義務。


    但要說上級一點不支持,也不對,孫草民進京的時候,身邊隻有一個人,他去通州迎敵的時候,朝廷還是給了孫大學士一些人。


    一些人的數量是,二十七個。


    孫大學士就帶著二十七個人,從京城衝了出來,前往通州。


    當時的通州已經是前線了,後金軍到處劫掠,殺人放火兼幹車匪路霸,孫大學士路上就幹了好幾仗,還死了五個人,到達通州的時候,隻剩二十二個。


    通州是有兵的,但不到一萬人,且人心惶惶,總兵楊國棟本來打算跑路了,孫承宗把他拉住,硬拽上城樓,巡視一周,說明白不走,才把大家穩住。


    通州穩定後,作為內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孫承宗開始協調各路軍隊,組織作戰。


    以級別而言,孫大學士是總指揮,但具體實施起來,卻啥也不是。


    且不說其他地區的勤王軍,就連嫡係袁崇煥都不聽招呼,孫承宗說,你別繞來繞去,在通州布防,把人擋回去就是了,偏不聽,協調來協調去,終於把皇太極協調到北京城下。


    然後又是劈裏啪啦一陣亂打,袁督師進牢房,皇太極也沒真走,占著四座城池,隨時準備再來。京城附近的二十多萬明軍,也是看著人多,壓根沒人出頭,關寧鐵騎也不可靠,祖大壽都逃過一次了,難保他不逃第二次。


    據說孫承宗是個水命,所以當救火隊員實在再適合不過了。


    他先找祖大壽。


    祖大壽是個比較難纏的人,且向來囂張跋扈,除了袁崇煥,誰的麵子都不給。


    但孫承宗是例外,用今天的話說,當年袁督師都是給他提包的,老領導的老領導,就是領導的平方。


    孫大學士說:袁督師已經進去了,你要繼續為國效力。


    祖大壽說,袁督師都進去了,我不知哪天也得進去,還效力個屁。


    孫承宗說:就是因為袁督師進去了,你才別鬧騰,趕緊給皇帝寫檢討,就說你要立功,為袁督師贖罪。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曆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60]


    祖大壽同意了,立即給皇帝寫信。


    這邊糊弄完了,孫承宗馬上再去找皇帝,說祖大壽已經認錯了,希望能再有個機會,繼續為國效命。


    話剛說完,祖大壽的信就到了,皇帝大人非常高興,當即回複,祖大壽同誌放心去幹,對你的舉動,本人完全支持。


    雖然之前他也曾對袁崇煥說過這句話,但這次他做到了,兩年後祖大壽在大淩河與皇太極作戰,被人抓了,後來投降又放回來,崇禎問都沒問,還接著用。如此鐵杆,就是孫承宗糊弄出來的。


    孫承宗搞定了祖大壽,又去找馬世龍。


    馬世龍也是遼東係將領,跟祖大壽關係很好,當時拿著袁崇煥的信去追祖大壽的,即是此人。這人的性格跟祖大壽很類似,極其強橫,唯一的不同是,他連袁崇煥的麵子都不給,此前有個兵部侍郎劉之綸,帶兵出去跟皇太極死磕,命令他帶兵救援,結果直到劉侍郎戰死,馬世龍都沒有來。


    但是孫大學士仍然例外,什麽關寧鐵騎、關寧防線,還有這幫認人不認組織的武將,都是當年他弄出來的,能壓得住陣的,也隻有他。


    但手下出去找了幾天,都沒找到這人,因為馬世龍的部隊在西邊被後金軍隔開,沒消息。


    但孫承宗是有辦法的,他出了點錢,找了幾個人當敢死隊,拿著他的手書,直接衝過後金防線,找到了馬世龍。


    老領導就是老領導,看到孫承宗的信,馬世龍當即表示,服從指揮,立即前來會師。


    至此,孫承宗終於集結了遼東係最強的兩支軍隊,他的下一個目標是:擊潰入侵者。


    皇太極退出關外,並派重兵駐守遵化、永平四城,作為後金駐關內辦事處,下次來搶東西也好有個照應。


    這種未經許可的經營行為,自然是要禁止的,崇禎三年(160)二月,孫承宗集結遼東軍,發起進攻。


    得知孫承宗進攻的消息時,皇太極並不在意,按年份算,這一年,孫承宗都六十八了,又精瘦,風吹都要擺幾擺,看著且沒幾天蹦頭了,實在不值得在意。


    結果如下:


    第一天,孫承宗進攻欒城,一天,打下來了。


    第二天,進攻遷安,一天,打下來了。


    第三天,皇太極坐不住了,他派出了援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當年明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當年明月並收藏明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