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逍遙子說功虧一簣,無崖子不禁問道:“師尊,王家和行唐關軍中的亂黨不是一網成擒了嗎?難道還有什麽變數?”
逍遙子歎道:“正是如此!那王家家主王照山確實心思慎密。為師來到行唐關當天,便察覺有人在軍營中散布謠言,企圖製造嘩變,待到我查明是王家在幕後操縱時,王照山也發現了我。他不顧時機尚未成熟,立刻掀起動亂,我雖然及時將首腦擒拿,但他已搶先一步使人將軍械庫焚毀。
其後我再拷問王家人,才得知他們的全副盤算,而在發動之前,他便飛鴿傳書,聯係遼國大將耶律魯,讓其速領大軍奪關。而在更早些的時候,他已將王家直係子弟送走,此事若成,他王家固然有興旺之機;此事若敗,他也為王家留下了東山再起的火種——慕容家、王家,果然能人輩出,不可小覷!
如今行唐關內患雖平,但遼國大軍不日即將兵臨城下,城內兵微將寡、守城器械又十去其九,便是貧道,也無力回天啊!”
無崖子急道:“師尊,難道不能向附近城池借兵?”
逍遙子搖頭道:“城守早已發急報求朝中派兵支援,但那耶律魯亦非泛泛,他兵出三路,佯攻靈壽、曲陽,實攻行唐,是以靈壽、曲陽二城亦不敢調兵離境,其他地方最快也要五日以上,卻是來不及了。”
“既是如此,”無崖子焦灼道:“師尊何不及早離去?行唐關不過一處邊境小城,無關大宋根本,即便被遼國奪去,日後也可重新奪回。”
逍遙子頷首道:“為師已讓城守安排城中百姓撤走,至於為師,哪怕大軍壓境也留不下我,因此一時半會倒不急著走,更何況,若是不做些什麽,總覺心有不甘。這幾****已想出一策,雖然行險,但若成功,卻能保住行唐關免遭戰火。”
行險之策?難道是空城計?丁漁心中尋思,但轉念一想又否定了。契丹人可不是司馬仲達,逍遙子也不是諸葛武侯,他在契丹人心目中沒有長期建立起來的威信和謹慎形象,這種時候擺空城計,隻會讓人長驅直入。
既然不是示敵以弱,想必是示敵以強?
丁漁正自思索,卻聽逍遙子對他說道:“小和尚,貧道的計策,與你在秋雲寨的行事有相通之處,若有你相助,我這計策能夠增添不少勝算,不過此行對你來說太過凶險,貧道不欲勉強。你不妨將此事當成一樁交易,你若不願助我,今日便和無崖一同回欒城等候消息;你若同意助我,我便以我逍遙派的獨門輕功相贈,以你的天賦,想必一兩日內便能練至小成,屆時萬一貧道的計策失敗,也多一項保命的本事。你意下如何?”
便是逍遙子不問,丁漁也不想錯過這場好戲。要知道,即便是絕頂高手,也不可能以一己之力,對抗在成建製的軍隊,他實在很想知道,逍遙子如何能夠在絕對劣勢下扭轉局麵,保住行唐關,更別說還能得到大名鼎鼎的淩波微步——逍遙派的獨門輕功,還能作為保命的底牌,不是淩波微步是什麽?
當下丁漁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而無崖子則不甘地道:“師尊,世間豈有師父在前方拚命,弟子在後安享太平的道理!弟子雖不才,卻也不是貪生怕死之徒,請師尊允許弟子同往!”
逍遙子笑道:“無崖無需多心,為師早有安排。你江湖經驗淺薄,不宜與為師同往,但城守大人的安危,卻有賴於你。萬一為師事敗,契丹人破城而入,就要靠你保住城守大人性命,帶他逃到後方城池。”
說完他又轉向王元義與趙宏,道:“正好兩位頭領在此,貧道也有事相央,這位王頭領,勞煩與小徒無崖一道守護城守大人安全;這位趙頭領,勞煩即刻去城中收攏手下嘍囉,交由貧道調遣。”
王元義與趙宏都是積年的老江湖,深知刀俎魚肉的道理,雖然逍遙子說得客氣,兩人卻半點不敢違抗;無崖子亦深知師父說一不二的脾性,雖然還心有不甘,但也隻能遵從師命行事。
耶律魯高坐馬背,望著前後齊整雄壯的大軍,心中不覺意氣風發。而更讓他興奮的,是想到稍後即將揮兵殺入那塊富庶豐饒的土地,那裏有取之不盡的金銀、光潔輕盈的瓷器,柔滑細膩的綢緞,更不用說南朝的女子,皮膚就如他們的絲綢一般白淨光滑!想到這裏,他的小腹便不由自主地升起一股熱流。
“報!”一聲呼喊打斷了耶律魯的想入非非,“報將軍,前方有兩名漢人攔在路中,自稱是行唐關王家家主和王家嫡長子。”
行唐關王家?耶律魯當然知道。這家人是行唐關的豪門巨商,這十幾年來,一直將趙宋禁賣的鹽鐵運到遼國,換成大批皮毛獸筋運回趙宋,交易的對象正是耶律魯的手下。
幾日前,這家人派出一名直係子弟,通過耶律魯的手下找上了他,說他們這些年來販賣禁品的事情被趙宋朝廷得知,不久便要將他們全族抄家殺頭。王家不甘就此族滅,決定棄宋投遼,而作為覲見之禮,王家決定獻上行唐關。
有了十餘年買賣禁品的交情,又有王家直係子弟作為人質,更有潛伏在宋朝的遼國探子傳回消息相互印證,耶律魯相信了王家的這次投靠。雖然他也知道即便奪下了行唐關也是孤城難守,很快便會被趙宋奪回,但對耶律魯來說,他想要的根本不是行唐關本身,而是城內的金銀糧草、人口女子,哪怕隻能占據一天,也足夠他將整座城池洗劫一空!
就是這樣,才有了這一次耶律魯率領三萬遼軍,攻打行唐關一事。而如今王家家主不知為何攔在半途,難道是事情出了什麽變故?
耶律魯皺眉道:“帶兩名王家人來見我。”說完他又轉頭對身邊的親兵道:“將那名王家子弟也找來。”
不一會兒,兩名王家人被帶到耶律魯駕前,其中一名是五六旬的老者,另一人則是三四旬的中年文生。
被派去聯絡耶律魯的王家子弟一見此二人,當即搶上前來,躬身行禮道:“士元見過父親、兄長!”(未完待續。)
逍遙子歎道:“正是如此!那王家家主王照山確實心思慎密。為師來到行唐關當天,便察覺有人在軍營中散布謠言,企圖製造嘩變,待到我查明是王家在幕後操縱時,王照山也發現了我。他不顧時機尚未成熟,立刻掀起動亂,我雖然及時將首腦擒拿,但他已搶先一步使人將軍械庫焚毀。
其後我再拷問王家人,才得知他們的全副盤算,而在發動之前,他便飛鴿傳書,聯係遼國大將耶律魯,讓其速領大軍奪關。而在更早些的時候,他已將王家直係子弟送走,此事若成,他王家固然有興旺之機;此事若敗,他也為王家留下了東山再起的火種——慕容家、王家,果然能人輩出,不可小覷!
如今行唐關內患雖平,但遼國大軍不日即將兵臨城下,城內兵微將寡、守城器械又十去其九,便是貧道,也無力回天啊!”
無崖子急道:“師尊,難道不能向附近城池借兵?”
逍遙子搖頭道:“城守早已發急報求朝中派兵支援,但那耶律魯亦非泛泛,他兵出三路,佯攻靈壽、曲陽,實攻行唐,是以靈壽、曲陽二城亦不敢調兵離境,其他地方最快也要五日以上,卻是來不及了。”
“既是如此,”無崖子焦灼道:“師尊何不及早離去?行唐關不過一處邊境小城,無關大宋根本,即便被遼國奪去,日後也可重新奪回。”
逍遙子頷首道:“為師已讓城守安排城中百姓撤走,至於為師,哪怕大軍壓境也留不下我,因此一時半會倒不急著走,更何況,若是不做些什麽,總覺心有不甘。這幾****已想出一策,雖然行險,但若成功,卻能保住行唐關免遭戰火。”
行險之策?難道是空城計?丁漁心中尋思,但轉念一想又否定了。契丹人可不是司馬仲達,逍遙子也不是諸葛武侯,他在契丹人心目中沒有長期建立起來的威信和謹慎形象,這種時候擺空城計,隻會讓人長驅直入。
既然不是示敵以弱,想必是示敵以強?
丁漁正自思索,卻聽逍遙子對他說道:“小和尚,貧道的計策,與你在秋雲寨的行事有相通之處,若有你相助,我這計策能夠增添不少勝算,不過此行對你來說太過凶險,貧道不欲勉強。你不妨將此事當成一樁交易,你若不願助我,今日便和無崖一同回欒城等候消息;你若同意助我,我便以我逍遙派的獨門輕功相贈,以你的天賦,想必一兩日內便能練至小成,屆時萬一貧道的計策失敗,也多一項保命的本事。你意下如何?”
便是逍遙子不問,丁漁也不想錯過這場好戲。要知道,即便是絕頂高手,也不可能以一己之力,對抗在成建製的軍隊,他實在很想知道,逍遙子如何能夠在絕對劣勢下扭轉局麵,保住行唐關,更別說還能得到大名鼎鼎的淩波微步——逍遙派的獨門輕功,還能作為保命的底牌,不是淩波微步是什麽?
當下丁漁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而無崖子則不甘地道:“師尊,世間豈有師父在前方拚命,弟子在後安享太平的道理!弟子雖不才,卻也不是貪生怕死之徒,請師尊允許弟子同往!”
逍遙子笑道:“無崖無需多心,為師早有安排。你江湖經驗淺薄,不宜與為師同往,但城守大人的安危,卻有賴於你。萬一為師事敗,契丹人破城而入,就要靠你保住城守大人性命,帶他逃到後方城池。”
說完他又轉向王元義與趙宏,道:“正好兩位頭領在此,貧道也有事相央,這位王頭領,勞煩與小徒無崖一道守護城守大人安全;這位趙頭領,勞煩即刻去城中收攏手下嘍囉,交由貧道調遣。”
王元義與趙宏都是積年的老江湖,深知刀俎魚肉的道理,雖然逍遙子說得客氣,兩人卻半點不敢違抗;無崖子亦深知師父說一不二的脾性,雖然還心有不甘,但也隻能遵從師命行事。
耶律魯高坐馬背,望著前後齊整雄壯的大軍,心中不覺意氣風發。而更讓他興奮的,是想到稍後即將揮兵殺入那塊富庶豐饒的土地,那裏有取之不盡的金銀、光潔輕盈的瓷器,柔滑細膩的綢緞,更不用說南朝的女子,皮膚就如他們的絲綢一般白淨光滑!想到這裏,他的小腹便不由自主地升起一股熱流。
“報!”一聲呼喊打斷了耶律魯的想入非非,“報將軍,前方有兩名漢人攔在路中,自稱是行唐關王家家主和王家嫡長子。”
行唐關王家?耶律魯當然知道。這家人是行唐關的豪門巨商,這十幾年來,一直將趙宋禁賣的鹽鐵運到遼國,換成大批皮毛獸筋運回趙宋,交易的對象正是耶律魯的手下。
幾日前,這家人派出一名直係子弟,通過耶律魯的手下找上了他,說他們這些年來販賣禁品的事情被趙宋朝廷得知,不久便要將他們全族抄家殺頭。王家不甘就此族滅,決定棄宋投遼,而作為覲見之禮,王家決定獻上行唐關。
有了十餘年買賣禁品的交情,又有王家直係子弟作為人質,更有潛伏在宋朝的遼國探子傳回消息相互印證,耶律魯相信了王家的這次投靠。雖然他也知道即便奪下了行唐關也是孤城難守,很快便會被趙宋奪回,但對耶律魯來說,他想要的根本不是行唐關本身,而是城內的金銀糧草、人口女子,哪怕隻能占據一天,也足夠他將整座城池洗劫一空!
就是這樣,才有了這一次耶律魯率領三萬遼軍,攻打行唐關一事。而如今王家家主不知為何攔在半途,難道是事情出了什麽變故?
耶律魯皺眉道:“帶兩名王家人來見我。”說完他又轉頭對身邊的親兵道:“將那名王家子弟也找來。”
不一會兒,兩名王家人被帶到耶律魯駕前,其中一名是五六旬的老者,另一人則是三四旬的中年文生。
被派去聯絡耶律魯的王家子弟一見此二人,當即搶上前來,躬身行禮道:“士元見過父親、兄長!”(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