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戰爭風雲 第四十七章 範本


    興龍在平壤呆了2天,與金哲男進行了3次正式會晤。


    23日,金哲男設國宴招待龐興龍。次日上午,朝鮮內閣總理金俊英與外務相盧哲鬥發表聯合聲明,宣稱朝鮮已與共和國簽署了一係列雙邊合作條約與協議,共和國是朝鮮“最值得信賴的朋友”。


    朝鮮高調表態,無是借共和國“壯膽”。


    按照共和國外交部隨後公布的消息,龐興龍在訪問朝鮮期間,與朝鮮最高領導人金哲男商討了東北亞局勢與日本核問題、增進了雙邊友誼與互相信任,隨後與朝鮮簽署了《友好互助條約》(追加條款)、《經濟合作備忘錄》、《雙邊貿易諒解協議》、《中朝經濟與民間交往互信協議》等以經濟貿易交往為主的雙邊文件。


    毫無疑問,共和國的態度“低調”得多。


    《友好互助條約》(追加條款)主要涉及到在不對第三方構成威脅的情況下,共和國向朝鮮提供防禦性武器裝備,幫助朝鮮完善國防力量,維護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定。作為交換條件,朝鮮向共和國核查機構單方麵開放國內核設施,承諾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不將核武器瞄準共和國。沒有對外公開的內容是,共和國向朝鮮提供核保護傘,培訓朝鮮空軍的飛行員與技術類人員,朝鮮將已經生產出來的核彈頭與核裝置交共和國進行改造,保證在未得到共和國允許的情況下絕不使用核武器。


    可以說,這是龐興龍在平壤的最大收獲。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金哲男做出了對朝鮮最有利的選擇。後來證明,朝鮮僅僅隻有3具重量達到數噸、還不怎麽可靠的核裝置。這些核裝置全部埋設在朝韓停火線附近,準備用來抵抗美韓軍隊地大規模地麵進攻,幾乎沒有實戰價值。也就是說,朝鮮實際上不具備核威脅能力。


    交出數量少得可憐的核裝置,朝鮮得到了共和國的全麵國家安全承諾與保證。


    《經濟合作備忘錄》主要是共和國幫助朝鮮發展經濟,基本是單方麵的援協議。按照相關規定,共和國將在未來1內向朝鮮投資數百億元,幫助朝鮮建設與完善國家基礎設施;以國家擔保形式鼓勵國內資本前往朝鮮投資,朝鮮為共和國資本提供最優惠的稅收政策;共和國每年以國內價格向朝鮮提供150萬噸大米與麵粉,向朝鮮提供先進農業技術,幫助朝鮮解決糧食生產問題等等。


    嚴格地說。“備忘錄”是“金氏家族”保命護身符。


    雖然朝鮮經濟非常封閉。對外貿地依存度並不高。但是朝鮮離不開外界地援助。更需要用外匯購買維護政權與國內穩定、包括武器裝備在內地必需物資。以往。朝鮮主要依靠向其他國家出售軍事技術、特別是彈道導彈技術與核技術換取外匯。按照非官方統計。僅在211世紀前5年。朝鮮就通過出售彈道導彈技術從伊朗等國獲得至少50元外匯。隨著金融危機爆發、伊朗戰爭打響、大量反導武器問世。朝鮮地“導彈外匯”劇減。如果朝鮮政府不能解決這個問題。隨著外匯減少。無法進口維持國家穩定地必須物資(其中包括很多在其他國家非常普遍地藥品)。“金氏家族”必然完蛋。


    共和國地援助。能夠在很大地程度上解決朝鮮麵臨地問題。


    比如。朝鮮提出地國家基礎設施項目中。既有公路、鐵路、橋梁、機場、通信網絡、水利工程、城市排水工程等等傳統意義上地“基礎設施”。還有包括醫院、學校、製藥廠、化肥廠、食品加工廠、水電站等等以往屬於“工業設施”或者“公共設施”地非傳統“基礎設施”。


    再比如。朝鮮與得到政府擔保地民營企業地主要合作項目。主要為共和國已經淘汰地紡織、皮革加工、造紙、礦業等等既需要大量勞動力與能源。又會造成嚴重汙染。還沒有多少附加值地低端工業。朝鮮沒有引進高科技企業。除了集中力量解決國民地生活問題、提高國民地生活保障之外。主要與朝鮮教育落後、缺乏足夠地技術工人有關。


    毋庸置。朝鮮成為了共和國產業結構調整地受益者。


    按照朝鮮與共和國政府、民營企業簽訂地協議,除了保證朝鮮民眾的日常需要的產品之外,大部分由朝鮮生產的工業產品均將銷往共和國,滿足共和國市場對低端產品的需要、為朝鮮創造外匯收入。


    《雙邊貿易諒解協議》就是雙方相互給予貿易最惠國待遇,解除貿易壁壘。


    短期來看,這項協議對雙方都有好處。朝鮮可以從共和國獲得大量廉價商品,推動國內經濟發展、提高國民生活水平;共和國可以獲得一個200萬人的大市場,解決上千家外貿型企業的生存問題,創造數十萬個就業崗位。


    長遠來看,雙方仍然能從中獲益。朝鮮可以將大量低


    輸入共和國的龐大市場,不用擔心出口問題;共和量廉價低端產品,向購買力增強的朝鮮消費者出售高端產品,通過經濟手段控製朝鮮。


    因為貿易協議不屬於戰略性協議,所以該協議必定根據時局的變化做出調整。


    《中朝經濟與民間交往互信協議》主要涉及三個問題,一是經濟開發區,二是人員往來簽證,三是滯留人員安置工作。


    朝鮮將在新義州、江界、惠山與清津開發經濟特區,允許共和國商人與企業家在開設工廠、商會與辦事處,在經濟特區內向共和國商人提供最優惠待遇,在約定的時間內減免稅收等等。後來,隨著朝鮮經濟逐步發展,國內消費能力增強,俄羅斯、蒙古、越南、老撾、柬埔寨等國先後與朝鮮簽署了類似的協議,被準許進入經濟特區。


    為了增進相互交流,朝鮮簡化赴朝投資與旅遊的共和國人員的簽證手續。


    最重要地還是第三點,即滯留在共和國境內的朝鮮人員的安置工作。


    211世紀初,朝鮮連續3年遭遇自然災害,數以百萬計的朝鮮難民湧入共和國境內。這不但給共和國造成了極大的負擔、影響了共和國的社會治安,還導致共和國與朝鮮的外交關係一度緊張。


    高峰時,滯留在共和國境內地朝鮮難民超過了300萬人!


    當時,朝鮮總人口不到2100萬。


    對共和國來說,僅僅保證數百萬難民的生存就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即便不考慮別地生活需要,300萬難民一年就能消耗掉150萬噸糧食。算上管理難民的支出,共和國每年需拿出上百億元養活300萬朝鮮人!


    對朝鮮來說,300萬難民更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這些到共和國見過“世麵”,知道外麵世界是什麽樣子的難民被遣返回朝鮮之後,再也不會相信朝鮮是“天堂”、其他國家和人民都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是“金氏家族”謊言。有知識、有能力的肯定會“圖變”,沒知識、沒能力地則會“造反”。占人口1/77的朝鮮人不再服從“金氏家族”地愚民統治時,“金氏家族”的末日也就來臨了。


    最初地時候,共和國也想盡快遣返難民。


    先後遣返了3批,總共3萬餘難民後,共和國停止了遣返工作。原因很簡單,所有強製遣返的難民都被朝鮮政府關入集中營,接受“改造”,最終僅有不到1/10的難民成功完成“改造”,其餘地全都人間蒸發了!


    當時,共和國的新聞媒體重點報道了這一消息。


    如果強製遣返難民,等於將數百萬活生生地、曾經將共和國當作救星的朝鮮人推入火坑。


    也正是如此,共和國與朝鮮地關係在那段時期嚴重倒退。


    到龐興龍訪問平壤時,仍然有大約220萬朝鮮難民滯留在共和國境內,其中近180萬生活在難民營內,另外數十萬分散在共和國各地(大部分都是嫁給共和國男性,獲得了共和國國籍的年輕朝鮮女子)。


    按照雙方達成的協議,仍然滯留在共和國境內的朝鮮難民將“自願返朝”。


    隨後,共和國政府出台相關政策,不願意返朝的難民在共和國居住滿8年,或者在共和國工作滿3年,均可申請獲得共和國臨時國籍,獲得年的“非正式公民”身份。在此期間,隻要沒有違法犯罪記錄,可以向居住或者工作所在地的共和國民政部門申請成為共和國公民,獲得永久定居權與公民的合法權利。


    對雙方來說,這算得上是“兩全其美”的解決辦法。


    除了《友好互助條約》(追加條款)之外,其他幾項合作協議的重大意義不僅僅體現在經濟、貿易、與人道上,更加體現在共和國對朝鮮施加的影響上。


    封閉落後的朝鮮隻能成為不安定因素,隻有經濟得到發展的朝鮮,才是正常的朝鮮。


    共和國在幫助朝鮮的時候,體現了一慣的外交政策,既不幹涉、不指導他國內政,不顛覆他國政權,不向他國強加意識形態,不在經濟援助上提出任何政治附加條款,充分尊重與信賴友好國家,給予友好國家自主發展與自由發展的權利與空間。


    這是完全不同於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的對外政策。


    共和國的對朝政策,為其他需要得到大國援助的國家提供新的選擇,也為所有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大國提供了一種可以借鑒的方式。


    後來,“朝鮮模式”逐漸成為了共和國對外交往的範本!


    *****


    封推期間,半小時一更,閃爍更兄弟們一起瘋狂,讓大家爽個夠!


    求票求支持,啥票啥支持都來點吧(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


    首發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國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閃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閃爍並收藏國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