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半島硝煙 第一百一十八章 中堅力量(750票加更,求780票)
機的出現,使作為飛機起降平台的航母取代戰列艦,上霸主”。
導彈的出現,豐富了海軍的作戰手段與作戰戰術。
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相比,雖然現代海軍艦隊仍然以艦載機作為主要打擊力量,但是打擊手段增加了不少。實戰證明,航空兵隻是艦隊的遠程打擊力量之一,在某些時候或者某些情況下,導彈的打擊效能不比航空兵差。
航作為航空兵的活動平台,一般不攜帶用來攻擊地麵與海上目標的遠程導彈。
承擔導彈打擊任務的是艦隊裏的護航戰艦,特別是巡洋艦與驅逐艦這類排水量相對較大、能夠攜帶大量武器彈藥的“作戰平台”。
第1隊完成首輪打擊任務之後,戰鬥群裏的護航戰艦投入了戰鬥。
唱主角的不是噸位僅次於航母的2防空巡洋艦,而是排水量稍微小一點的6艘多用途驅逐艦。
短短15鍾之內,6艘驅逐艦一共發射了上百枚巡航導彈。
作為“後起之秀”,共和國打造航母戰鬥群時,隻能在充分總結作戰經驗的情況下盡量吸收其他國家使用航母戰鬥群的方式方法。當然,最主要的借鑒對象就是美國海軍。實事求是的說,共和國海軍對航母戰鬥群的戰術了解得並不多。
半島戰爭之前,共和國海軍的航戰鬥群隻參加過南海戰爭,而且作用並不明顯。
到底該如何打造一支“攻防兼備”地航母戰鬥群?包括林嘯雷在內。共和國海軍沒人能夠給出準確答案。
除了借鑒。隻能摸索。
航最強大地地方不是防禦能力。而是無與倫比地打擊能力。
“最好地防禦就是進攻”。這句話用在航母身上再合適不過。
可以說。航母地所有設計特點都是為了進攻。而不是防禦。為此。航母可以不配備大口徑艦炮、不攜帶遠程導彈、不敷設厚實地裝甲、甚至連自衛武器都非常有限。若論防空能力、航母比不上巡洋艦與驅逐艦。若論反潛能力、航母比不上護衛艦。若論攻擊能力、甚至比不上導彈快艇。
除了前蘇聯海軍地航母。所有國家地航母都將載機能力放在首位。
為了攜帶更多的艦載機、給艦載機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航母可以舍棄其他比必要的性能,采用古怪的外形設計。
為了提高航母地生存能力,必須提供護航戰艦。
航戰鬥群內的護航戰艦不但是航母的貼身保鏢,還是戰鬥群的主要打擊平台。
一支真正強大的航母戰鬥群,肯定擁有強大的護航戰艦。
也就在發展護航戰艦地問題上,共和國海軍遇到了很多難題。
保護航母,主要解決兩個問題:防空與反潛。
麵對航母戰鬥群,除了航母戰鬥群之外,其他水麵艦隊不堪一擊。真正能夠威脅到航母的隻有空中的戰機與導彈,以及海麵下的潛艇與魚雷。
如果麵對不算太強大的對手,比如韓國這樣地二流國家,多用途驅逐艦能夠承擔大部分護航任務。但是在麵對強大對手時,多用途戰艦很難確保航母的安全。
在論證是否需要發展防空巡洋艦的時候,共和國海軍做了一次對抗演習。
模擬某國艦載航空兵的海航岸基航空兵對“共和國”號航母戰鬥群發動“突然襲擊”,在艦載戰鬥機來不及加強外圍防空網的情況下,由3驅逐艦與3~護衛艦組成的護航戰艦僅能攔截不到60枚反艦導彈。按照一架戰鬥機攜帶反艦導彈,一個波次出動24戰鬥機,突防率80%計算,一輪攻擊就能重創“共和國”號航母。如果麵對擁有重型轟炸機的對手,結果將更加慘不忍睹。
對抗演習之後,海軍決定設計建造“專業”防空巡洋艦。
這就是“秦嶺”級巡洋艦地來曆。用山脈為巡洋艦命名,大概是希望巡洋艦能夠像崇山峻嶺般的擋住所有空中威脅吧。
作為“專業”防空戰艦,“秦嶺”級最出色的就是防空能力。
擁有八角形平麵天線、每個平麵天線上有個輻射單元、對空探測距離640千米(對低空目標的探測距離僅有120千米)、能夠跟蹤420個空中目標(監視個空中目標)、為36枚防空導彈提供中繼製導指令的“神盾18大型有源相控陣,能夠以“間繼跟蹤引導”模式同時照射16個空中目標地火控照射雷達,前後2套、總計128個單元的防空導彈垂直發射係統,最遠射程達到千米(對付彈道導彈時地射程為160千米,對付低空巡航導彈時的射程為120千米)、最大射高35千米地超遠程防空/反導遠程艦載防空導彈,賦予了“秦嶺”級強大而且持久的防空作戰能力。
按照共和國海軍公布地
“秦嶺”級能夠在1次防空作戰中,分3次攔截總計標。以2枚導彈攻擊1個目標時,命中率超過96%。以此計算,“秦嶺”級在使用遠程防空導彈的時候,能夠在一次戰鬥中擊落個空中目標。
當然,實戰效率肯定低於理論計算。
即便如此,“秦嶺”級巡洋艦的防空作戰能力在共和國海軍中仍然首屈一指,即便在全球海軍中也算得上佼佼者。
與防空驅逐艦相比,排水量增加大約2000~的“秦嶺”級的防空作戰效率提高了至少30%!
除了防空作戰能力之外,“秦嶺”級的其他作戰能力與驅逐艦相當,並不出色。
有了“防空支柱”,還得有“反潛屏障”。
雖然航母戰鬥群內肯定有攻擊核潛艇,或者速度能夠跟上航母戰鬥群的電動潛艇,但是作為航母的最後反潛屏障,反潛戰艦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從第四次印巴戰爭開始,多次海戰證明,多用途戰艦的反潛作戰效能並不高。
反潛作戰與防空作戰並不一樣,不管是反潛導彈還是反潛魚雷,射程都不會太遠,很少超過00千米,一般都在20千米以內。加上對潛艇的發現距離不會太遠,所以反潛作戰具有很強的“突然性”。如此一來,艦隊裏地反潛戰艦需要“麵麵俱到”,同時監視四麵八方的水下情況。
大型戰艦成本高昂,且作戰效率不會隨排水量等比增加。
最有效的反潛戰艦應該是排水量適當,航行速度較快,噪音微弱的護衛艦。
為此,共和國海軍首先建造的“全電動水麵戰艦”就是專門執行“專業”反潛護衛艦。
“淮河”級護衛艦因此誕生。
作為一種排水量僅有2500~:地“小型戰艦”,“淮河”級隻有點防空係統,隻攜帶反艦導彈,配備的艦炮口徑隻有76毫米。“淮河”級最出色的就是其強大的反潛能力,在2500~:級的戰艦中,“淮河”號不但采用了“三體船型”,還是唯一能夠攜帶3架1c~級反潛直升機的艦種。更出色地是,“淮河”號以16節(搜索潛艇時最常用的航行速度)航行時發出的噪音僅僅隻有1c4貝,如果使用拖拽式聲納,能夠發現千米內噪音超過95貝的潛艇。與潛艇不同,反潛戰艦的主要搜潛工具是主動聲納,而不是被動聲納。利用“綜合電力供應係統”,“淮河”號配備了峰值功率達到75ww、能夠以3種不同模式搜索與跟蹤潛艇地主動聲納。利用反潛直升機、射程達到千米的反潛導彈、射程20千米的輕型反潛魚雷,“淮河”級擁有3道反潛網。
“淮河”級的性能如何,至今沒有得到證實。
有一點可以說明問題,以“淮河”級的艦體為基礎、專門對外銷售的p33型多用途護衛艦一共獲得72訂單(還有的意向訂單),在1個國家地海軍中安家落戶。為了保證及時向用戶交貨,江南造船廠與大連造船廠還專門新建了兩座船台。
雖然巡洋艦與護衛艦是確保航母安全的主要護航戰艦,但是誰都不能否認多用途驅逐艦在航母戰鬥群中的重要價值。在與實力相對弱小的敵人交戰時,如果敵人無法對航母構成威脅,那麽多用途驅逐艦將成為艦隊裏最“繁忙”的戰艦。
與美國海軍一樣,共和國將驅逐艦定位為“多功能對地打擊平台”。
所謂地“多功能”,就是驅逐艦必須具備強大的防空、對海與反潛作戰能力,能夠在艦隊防禦作戰中發揮作用。而“對地打擊平台”則要求驅逐艦具備打擊地麵目標地能力,能夠在部分情況下頂替艦載機,打擊地麵目標。
可以說,“朱姆沃爾特”級在伊朗戰爭中的出色表麵最能證明驅逐艦地打擊效能。
以此為標準,“太湖”級多用途驅逐艦應運而生。
與“朱姆沃爾特”級相比,“太湖”級也具備強大的防空與反潛作戰能力,總容量為96枚地“通用導彈垂直發射係統”可以按照作戰要求攜帶防空導彈、反艦導彈、反潛導彈與對地攻擊巡航導彈。在麵對韓國這樣的對手時,一般攜帶枚巡航導彈、反潛導彈、反艦導彈與防空導彈。
可以說,整個戰鬥群中,驅逐艦是除航母之外,唯一承擔打擊任務的戰艦。
正是如此,在航母出動艦載機轟炸濟州島上的軍事設施時,編隊內的6“太湖”級驅逐艦以密集齊射的方式發射了所有巡航導彈。
120枚導彈,足以摧毀數十個重要目標!
論打擊能力,6艘驅逐艦足足頂得上1支艦載戰鬥機聯隊!(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
首發
機的出現,使作為飛機起降平台的航母取代戰列艦,上霸主”。
導彈的出現,豐富了海軍的作戰手段與作戰戰術。
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相比,雖然現代海軍艦隊仍然以艦載機作為主要打擊力量,但是打擊手段增加了不少。實戰證明,航空兵隻是艦隊的遠程打擊力量之一,在某些時候或者某些情況下,導彈的打擊效能不比航空兵差。
航作為航空兵的活動平台,一般不攜帶用來攻擊地麵與海上目標的遠程導彈。
承擔導彈打擊任務的是艦隊裏的護航戰艦,特別是巡洋艦與驅逐艦這類排水量相對較大、能夠攜帶大量武器彈藥的“作戰平台”。
第1隊完成首輪打擊任務之後,戰鬥群裏的護航戰艦投入了戰鬥。
唱主角的不是噸位僅次於航母的2防空巡洋艦,而是排水量稍微小一點的6艘多用途驅逐艦。
短短15鍾之內,6艘驅逐艦一共發射了上百枚巡航導彈。
作為“後起之秀”,共和國打造航母戰鬥群時,隻能在充分總結作戰經驗的情況下盡量吸收其他國家使用航母戰鬥群的方式方法。當然,最主要的借鑒對象就是美國海軍。實事求是的說,共和國海軍對航母戰鬥群的戰術了解得並不多。
半島戰爭之前,共和國海軍的航戰鬥群隻參加過南海戰爭,而且作用並不明顯。
到底該如何打造一支“攻防兼備”地航母戰鬥群?包括林嘯雷在內。共和國海軍沒人能夠給出準確答案。
除了借鑒。隻能摸索。
航最強大地地方不是防禦能力。而是無與倫比地打擊能力。
“最好地防禦就是進攻”。這句話用在航母身上再合適不過。
可以說。航母地所有設計特點都是為了進攻。而不是防禦。為此。航母可以不配備大口徑艦炮、不攜帶遠程導彈、不敷設厚實地裝甲、甚至連自衛武器都非常有限。若論防空能力、航母比不上巡洋艦與驅逐艦。若論反潛能力、航母比不上護衛艦。若論攻擊能力、甚至比不上導彈快艇。
除了前蘇聯海軍地航母。所有國家地航母都將載機能力放在首位。
為了攜帶更多的艦載機、給艦載機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航母可以舍棄其他比必要的性能,采用古怪的外形設計。
為了提高航母地生存能力,必須提供護航戰艦。
航戰鬥群內的護航戰艦不但是航母的貼身保鏢,還是戰鬥群的主要打擊平台。
一支真正強大的航母戰鬥群,肯定擁有強大的護航戰艦。
也就在發展護航戰艦地問題上,共和國海軍遇到了很多難題。
保護航母,主要解決兩個問題:防空與反潛。
麵對航母戰鬥群,除了航母戰鬥群之外,其他水麵艦隊不堪一擊。真正能夠威脅到航母的隻有空中的戰機與導彈,以及海麵下的潛艇與魚雷。
如果麵對不算太強大的對手,比如韓國這樣地二流國家,多用途驅逐艦能夠承擔大部分護航任務。但是在麵對強大對手時,多用途戰艦很難確保航母的安全。
在論證是否需要發展防空巡洋艦的時候,共和國海軍做了一次對抗演習。
模擬某國艦載航空兵的海航岸基航空兵對“共和國”號航母戰鬥群發動“突然襲擊”,在艦載戰鬥機來不及加強外圍防空網的情況下,由3驅逐艦與3~護衛艦組成的護航戰艦僅能攔截不到60枚反艦導彈。按照一架戰鬥機攜帶反艦導彈,一個波次出動24戰鬥機,突防率80%計算,一輪攻擊就能重創“共和國”號航母。如果麵對擁有重型轟炸機的對手,結果將更加慘不忍睹。
對抗演習之後,海軍決定設計建造“專業”防空巡洋艦。
這就是“秦嶺”級巡洋艦地來曆。用山脈為巡洋艦命名,大概是希望巡洋艦能夠像崇山峻嶺般的擋住所有空中威脅吧。
作為“專業”防空戰艦,“秦嶺”級最出色的就是防空能力。
擁有八角形平麵天線、每個平麵天線上有個輻射單元、對空探測距離640千米(對低空目標的探測距離僅有120千米)、能夠跟蹤420個空中目標(監視個空中目標)、為36枚防空導彈提供中繼製導指令的“神盾18大型有源相控陣,能夠以“間繼跟蹤引導”模式同時照射16個空中目標地火控照射雷達,前後2套、總計128個單元的防空導彈垂直發射係統,最遠射程達到千米(對付彈道導彈時地射程為160千米,對付低空巡航導彈時的射程為120千米)、最大射高35千米地超遠程防空/反導遠程艦載防空導彈,賦予了“秦嶺”級強大而且持久的防空作戰能力。
按照共和國海軍公布地
“秦嶺”級能夠在1次防空作戰中,分3次攔截總計標。以2枚導彈攻擊1個目標時,命中率超過96%。以此計算,“秦嶺”級在使用遠程防空導彈的時候,能夠在一次戰鬥中擊落個空中目標。
當然,實戰效率肯定低於理論計算。
即便如此,“秦嶺”級巡洋艦的防空作戰能力在共和國海軍中仍然首屈一指,即便在全球海軍中也算得上佼佼者。
與防空驅逐艦相比,排水量增加大約2000~的“秦嶺”級的防空作戰效率提高了至少30%!
除了防空作戰能力之外,“秦嶺”級的其他作戰能力與驅逐艦相當,並不出色。
有了“防空支柱”,還得有“反潛屏障”。
雖然航母戰鬥群內肯定有攻擊核潛艇,或者速度能夠跟上航母戰鬥群的電動潛艇,但是作為航母的最後反潛屏障,反潛戰艦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從第四次印巴戰爭開始,多次海戰證明,多用途戰艦的反潛作戰效能並不高。
反潛作戰與防空作戰並不一樣,不管是反潛導彈還是反潛魚雷,射程都不會太遠,很少超過00千米,一般都在20千米以內。加上對潛艇的發現距離不會太遠,所以反潛作戰具有很強的“突然性”。如此一來,艦隊裏地反潛戰艦需要“麵麵俱到”,同時監視四麵八方的水下情況。
大型戰艦成本高昂,且作戰效率不會隨排水量等比增加。
最有效的反潛戰艦應該是排水量適當,航行速度較快,噪音微弱的護衛艦。
為此,共和國海軍首先建造的“全電動水麵戰艦”就是專門執行“專業”反潛護衛艦。
“淮河”級護衛艦因此誕生。
作為一種排水量僅有2500~:地“小型戰艦”,“淮河”級隻有點防空係統,隻攜帶反艦導彈,配備的艦炮口徑隻有76毫米。“淮河”級最出色的就是其強大的反潛能力,在2500~:級的戰艦中,“淮河”號不但采用了“三體船型”,還是唯一能夠攜帶3架1c~級反潛直升機的艦種。更出色地是,“淮河”號以16節(搜索潛艇時最常用的航行速度)航行時發出的噪音僅僅隻有1c4貝,如果使用拖拽式聲納,能夠發現千米內噪音超過95貝的潛艇。與潛艇不同,反潛戰艦的主要搜潛工具是主動聲納,而不是被動聲納。利用“綜合電力供應係統”,“淮河”號配備了峰值功率達到75ww、能夠以3種不同模式搜索與跟蹤潛艇地主動聲納。利用反潛直升機、射程達到千米的反潛導彈、射程20千米的輕型反潛魚雷,“淮河”級擁有3道反潛網。
“淮河”級的性能如何,至今沒有得到證實。
有一點可以說明問題,以“淮河”級的艦體為基礎、專門對外銷售的p33型多用途護衛艦一共獲得72訂單(還有的意向訂單),在1個國家地海軍中安家落戶。為了保證及時向用戶交貨,江南造船廠與大連造船廠還專門新建了兩座船台。
雖然巡洋艦與護衛艦是確保航母安全的主要護航戰艦,但是誰都不能否認多用途驅逐艦在航母戰鬥群中的重要價值。在與實力相對弱小的敵人交戰時,如果敵人無法對航母構成威脅,那麽多用途驅逐艦將成為艦隊裏最“繁忙”的戰艦。
與美國海軍一樣,共和國將驅逐艦定位為“多功能對地打擊平台”。
所謂地“多功能”,就是驅逐艦必須具備強大的防空、對海與反潛作戰能力,能夠在艦隊防禦作戰中發揮作用。而“對地打擊平台”則要求驅逐艦具備打擊地麵目標地能力,能夠在部分情況下頂替艦載機,打擊地麵目標。
可以說,“朱姆沃爾特”級在伊朗戰爭中的出色表麵最能證明驅逐艦地打擊效能。
以此為標準,“太湖”級多用途驅逐艦應運而生。
與“朱姆沃爾特”級相比,“太湖”級也具備強大的防空與反潛作戰能力,總容量為96枚地“通用導彈垂直發射係統”可以按照作戰要求攜帶防空導彈、反艦導彈、反潛導彈與對地攻擊巡航導彈。在麵對韓國這樣的對手時,一般攜帶枚巡航導彈、反潛導彈、反艦導彈與防空導彈。
可以說,整個戰鬥群中,驅逐艦是除航母之外,唯一承擔打擊任務的戰艦。
正是如此,在航母出動艦載機轟炸濟州島上的軍事設施時,編隊內的6“太湖”級驅逐艦以密集齊射的方式發射了所有巡航導彈。
120枚導彈,足以摧毀數十個重要目標!
論打擊能力,6艘驅逐艦足足頂得上1支艦載戰鬥機聯隊!(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
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