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半島硝煙 第一百三十七章 王牌中的王牌


    三次戰役正式拍板確定,壓力最大的不是項鋌輝,毅。


    提出打“運動戰”的正是裴承毅。


    由項鋌輝指揮“濟州島戰役”,裴承毅有更多的時間為第三次戰役做準備,也有更多的時間總結前兩次戰役的經驗教訓。


    作為非常聰明的將領,裴承毅知道接下來的戰鬥最需要注意的就是部隊傷亡。


    在總參謀部召開的軍事會議上,王元慶與顧衛民多次提到“傷亡”,表明兩人都非常重視部隊的傷亡情況。很明顯,王元慶、顧衛民這些新一代領導人與趙潤東、彭茂邦這些老一代領導人的思想完全不同。在趙潤東與彭茂邦看來,戰爭就會死人、軍人的職責就是在戰爭中為國犧牲,隻要能夠獲得勝利,傷亡不是關鍵問題。


    裴承毅是“少壯”將領,很清楚王元慶與顧衛民的想法。


    不說其他人,裴承毅就是生子,父母辛苦20年,把畢生的心血都花在了一個子女身上、把下半生的希望寄托在了一個子女身上。按照共和國國防部的統計,35歲以下的共和**人中,70%都是獨生子女!從統計學的角度講,戰場上每倒下1個戰士,就有1老人失去唯一的子女。


    作為國家領人,不得不考慮戰爭傷亡導致的社會問題。


    雖然以中華民族的傳思想,在保家衛國的戰爭中為國捐軀是光宗耀祖的事情,但是近半數共和國人民並不認為出兵朝鮮半島是保家衛國的戰爭,更多的人則認為共和**隊沒有必要越過三八線。


    隨著火向南蔓延,減少傷亡不但重要,而且必要。


    通過總結兩次戰役。裴承毅不得不承認。前兩次戰役打得並不“理想”。


    傷亡慘重地主要原因不共和**隊缺乏戰鬥力是戰術老套、作戰方式陳舊。根據裴承毅獲得統計數據。前兩次戰役中。70%地傷亡出現在陣地防禦戰中。運動戰產生地傷亡僅占1。


    為了證明這一點。裴承毅在6日夜間飛赴上海。


    利用“國家計算中心”地超級計算機。以第二次戰役後期對付韓軍第1集團軍與第2集團軍地統計數據為依據。對第三次戰役做了兩次模擬分析。一次是按照前2次戰役地方式與韓軍打陣地戰。另外一次則通過運動戰對付韓軍第3集團軍與第團軍。


    雖然計算機地模擬分析不見得與實際情況一樣是能夠提供最有說服力地證據。


    分析結果表明。前者地傷亡率是後者地3倍!


    拿到結果後承毅說服項鋌輝,讓總參謀長同意在第三次戰役中以運動戰為主,盡量避免與韓軍打陣地戰。項鋌輝借此說服趙潤東與彭茂邦,讓2位“老將”嚐新。


    實際上,運動戰才是共和國陸軍最拿手的戰術。


    其他的不說20紀50年代的朝鮮戰爭中,誌願軍用落後的武器裝備打敗武裝到牙齒的美軍的就是高速運動。“長津湖戰役”中,出現過美軍坦克車輛跑不過誌願軍步兵的情況。


    打運動戰,靠的不是輪子與履帶。


    返回沈陽前線指揮部,裴承毅動員1多名參謀軍官,重新製訂作戰計劃。


    運動戰的核心不是“運動”,而是通過運動分割敵軍使敵軍跟隨運動、暴露缺陷與弊端,為火力打擊兵種提供殲滅敵人的機會。


    要將運動戰變成殲滅戰必須擁有足夠強大的打擊能力,也就是“火力”。


    朝鮮戰爭中願軍無法在運動戰中大規模殲滅美軍,主要就是缺少強大的火力。


    與共和國的開國元勳不同承毅指揮著世界上打擊能力最強大的陸軍,還掌握著戰場製空權。


    火力絕不是問題!


    運動戰的另外一個關鍵因素是:突擊部隊必須迅猛快捷,突擊時果斷堅決。


    毋庸置,空中突擊部隊是最理想的“運動戰部隊”,快速反應部隊也是不錯的選擇。


    安排作戰任務時,裴承毅將第77軍與5個空中突擊旅放到了主力位置上。如果不是其他各軍有這樣那樣的關係,裴承毅甚至會把其他地麵部隊削減一半,把節約下來的作戰物資提供給航空兵。


    按照裴承毅估計,在空中支援得到充分保障的情況下,地麵戰鬥所需兵力不會超過15萬,也就是3個軍、5個旅與1軍直屬炮兵旅。


    如何選擇另外2個軍,成為裴承毅最棘手的問題。


    如果真要裴承毅自行決定,他會選擇2支部隊,一是已經恢複戰鬥力的第38軍,二是在第二次戰役的海州戰鬥中表現不俗的第24軍。


    這2個軍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快速突擊能力格外出眾。


    到了8日晚上,情況出現轉變。總參謀部基本上同意讓第38軍參戰,卻一直沒有同意讓第24軍上場。


    說白了,第24軍的“基礎”太弱,在總參謀部沒有發言權。


    排開第24軍,裴承毅肯定會選擇還在整編的第54軍。沒人否認第5軍的戰鬥力,而且第54軍在總參謀部很有影響力。不說別的,總參謀部的27將軍中,有來自第54軍,還有3人與第54軍有著密切關係。


    問題是,第54軍不見得能在戰役發起的時候恢複戰鬥力。


    按照總參謀部的意思,第54軍作為戰役預備隊,不在戰役發起時參戰。


    排開第54軍,其他幾個軍的戰鬥力旗鼓相當,而且都有比較突出的問題,要麽是突擊能力欠缺,要麽是缺少運動戰的經驗。


    爭論持續到9日上午,總參謀部都沒有在“派兵”的問題上做出決策。


    據項鋌輝後來其他人提起,確定最後一支首批參戰部隊的那幾天裏,他至少接到了2多個電話,而且大部分都是已經退役的老一輩將領打來的。無一例外的些將領都為自己的“娘家”說話。


    項鋌輝可以不可別人麵,卻不得不給這些老將軍麵子。


    別說項鋌輝,算是彭茂邦,也得考慮各種因素。


    搞到9日中午,項鋌輝幹把這個棘手的問題拋給了趙潤東與彭茂邦。


    年輕總參謀長拍不了板,就讓元首與“老總”拍板。


    9日下午,趙東下達了一條命令:首都衛戍部隊第39軍立即開赴前線,務必在11日淩晨前到達沙裏院,做好參戰準備!


    這下人再說什麽了。


    第39軍被譽為“王牌中的王”,與第38軍並稱“共和國陸軍雙虎”。性質上第38軍屬於“重要地區邊防部隊”,第39軍則屬於“首都衛戍部隊”,不管是規模、還是作戰能力,第39軍都在第38軍之上,是共和國陸軍當之無愧的“頭號王牌”。


    還有一點第39軍是共和國陸軍中唯一的“超重型軍”。


    全軍有6個戰鬥旅,其中3個為重型裝甲旅、3個為快速裝甲突擊旅個炮兵旅,其中2個旅配備大口徑自行榴彈炮、1個旅配備遠程火箭炮,1個戰區級防空旅、1個戰術陸航旅、2個獨立偵察營;擁有坦克886輛、步兵戰車1174、自行榴彈炮門、自行火箭炮門、防空係統24套、運輸直升機,總兵力54000~餘人。若論規模,第39軍頂得上2個第38軍!


    沒有特別情況,第39軍不會離開首都。


    趙潤東把第39軍派了上去一是為了讓其他部隊閉嘴,二是加快戰爭進程。


    這下承毅鬆了口氣。


    早知道元首會讓第39軍上場,裴承毅就不會安排第38軍上陣。以第39軍的實力以單獨幹掉韓軍的1個集團軍!


    第39軍上陣,最大的問題肯定是運輸。


    即便不考慮防空旅有3000~餘輛重型裝備需要運送到前線。如果用運載50的火車,需要足足60!算上其他作戰裝備與最低基數的彈藥物資,需要至少00火車運送第39軍。這還沒有算上人員,如果以空運的方式運送作戰人員,足夠空軍的所有y-14與y--15飛2個架次。


    萬幸的是,前線囤積了第39軍作戰所需的物資。


    為了給裴承毅減輕負擔,項鋌輝親自負責第39軍的轉移工作。


    因為第39軍負擔西部戰場上的作戰行動,所以裴承毅把第38軍放在了東部戰場上。


    為了確保後勤補給及時到位,裴承毅沒有讓之前部署在東部戰場上的第軍撤走,而是讓第軍頂替朝軍,負責後勤保障。戰鬥打響後,跟在後麵的第軍還能替第38軍收容戰俘,減輕第38軍的負擔。


    安排第77軍的任務時,裴承毅有了更多的選擇。


    之前他準備讓第77軍協助另外1個軍在西部戰場上作戰,有了第39軍,第77軍完全沒有必要留在西部戰場上。按照裴承毅的部署,快速突擊能力最為強大的第77軍負擔縱深突擊任務,全力配合空中突擊部隊圍剿韓軍。


    關鍵還是空中突擊部隊。


    有了第77軍的配合,裴承毅沒有單獨留戰役預備隊,而是讓5個空中突擊旅各自留下戰術預備隊。


    雖然第39軍參戰給了裴承毅更大的戰術調整空間,但是第三次戰役的核心沒有變,突擊速度決定了戰役的成敗,也決定了部隊的傷亡。持久戰很容易演變成消耗戰,裴承毅一直在避免讓第三次戰役變成消耗戰。


    0日11點30,裝甲3911旅到達沙裏院。


    接下來的1個小時內,第39軍的作戰部隊陸續到達。


    王牌就是王牌,到達沙裏院後,第39軍各作戰部隊僅用2個小時就進入戰鬥狀態,做好了突擊準備!(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


    首發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國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閃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閃爍並收藏國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