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牢”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chun秋戰國時期,當時的意思是暗指牢獄黑無天ri,一旦進入之後沒有了重見天ri的機會。{免費小說}後來專門指朝廷的監獄,取名“天牢”是為了彰顯它的威嚴。不過也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說“天牢”內部守衛森嚴,想要逃脫或者劫獄難如登天;又有人謠傳,說是這種國家級的監獄有“獄神”保佑,這種神將看管著監獄,這就是“天牢”的真正意思;還有一種說法,說皇帝是天子,是神授的。“天牢”內的案件最終的審判是由皇帝判決的,所以這種國家級監獄要叫“天牢”。是指直達天聽的意思,代表著絕對的公正和威嚴。其實隻要有監獄就會有冤案,就有冤死鬼。隻要有案件發生,判決就會有偏差,不會百分之一百的公正和公平。


    “天牢”不是唯一的,至少在明朝的時候不是唯一的。國家級的監獄都可以叫“天牢”,這樣的話全國至少有四個“天牢”。刑部大牢就是其中的一個,雖然在民間名氣最高,其實威信並不是很高。因為這個刑部大牢的權限已經不大了,幾乎和一般的地方大牢xing質差不多。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刑部大牢已經壞了名聲,導致一般的人看不起這個國家級的監獄。


    “大理寺”不是一個寺院,也不是一個道觀,而是一個國家機構。按照現代的機構來說的話,相當於如今的監察局。不過它的權利又有些不一樣,這裏的官員雖然有關押和審訊現任官員的權利,但是沒有任免權和檢舉權。按照朝廷的規矩在京五品以下、地方七品以下的官員,由吏部推薦並任命。吏部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和人事部,管理著當時絕大多數的現任官員。在京五品以上、地方七品以上的官員,提別是一把手的官員,需要內閣內部通過,舉薦給皇帝,由皇帝直接任命。檢舉和監督官員的是都察院,都察院相當於現在的紀委。雖然“大理寺”有吏部和都察院牽製著,但是“大理寺”的權利絕對不可小看。大理寺的監獄專門關押有嫌疑的官員,雖然人數不會很多,但是是絕對有資格稱之為“天牢”。


    錦衣衛是明朝的一個特sè,貫穿著整個明朝時期。後人每每提及這個錦衣衛的時候,總想起一句經典的台詞“朱明王朝錦衣天下”。意思很明顯,這個朝代是朱家當皇帝的明朝,但是真正掌權的是錦衣衛。錦衣衛才是真正控製大明王朝的人。雖然這麽說有點誇張,但是足可以證明錦衣衛的囂張和勢力龐大。錦衣衛按職能分為南北鎮撫司,北鎮撫司的職能是巡邏和監管各個衙門;南鎮撫司的職能是關押、審訊、處置一切有嫌疑的官員、世勳、宗室成員。南鎮撫司有一個duli的監獄,足可以和刑部大牢和大理寺監獄分庭抗禮。不過這個監獄還有一個名字叫“詔獄”,意思是這裏關押的人都是皇帝親自下令過問的,沒有皇帝的直接指令,任何人不得幹預。為了區別,更是為了對這個監獄的歧視,一般的老百姓和官員人前人後稱之為“南獄”。不但不承認這個監獄是“詔獄”,也不承認它是“天牢”,大家隻把它看作皇帝的私人監獄。


    比起臭名昭著的“南獄”,東廠的“黑房子”更是醜名遠播。提及明朝的開國皇帝洪武爺朱元璋,不得不承認他是一個人物。無論是他的政敵還是戰友,更或者是旁觀者,都不得不對他產生敬意。他的最大功績是推翻了元蒙帝國,恢複了漢家天下,重新讓漢人翻身當家做主。第二個功績是建立了一個當時相當強悍的王朝和軍隊,要不是jing力有限的話,朱元璋說不定真的能夠一統天下。第三個功績是首次把反腐倡廉當做國家大事列入國策。雖然屢禁不止,貪汙的官員越禁越多,但是給了後代皇帝和朝廷處置大貪官的決心和機會。第四個功績就是“製衡之術”。“平衡”是一種策略,更是一種一勞永逸的方法。朱元璋知道自己的後人的優缺點。朱家不會出現一個驚世駭俗的天才,也不會再有朱元璋這種殺伐決斷的絕世英主。因為朱家後代皇帝不會有朱元璋這種生平經曆,更不會有朱元璋這**上天子的曆練。沒有一群生死兄弟保駕護航,也沒有用一生為自己效忠的戰爭孤兒利用。可以英明的朱元璋發明了製衡之術,為自己的後代皇帝創造一個比較好走的道路。六部管理各個衙門,地方各級衙門負責監管下級衙門,每一級衙門由主管負全責。就算最小的縣級衙門,也有正八品縣丞牽製正七品知縣;知府衙門由同知牽製正五品知府;省裏布政使、按察使分權,防止他們權力過大,不好管理。在zhongyāng內閣牽製六部,內閣的品級不高,但是代表皇帝製衡六部尚嚴禁插手其他部門的事情,限製他們的權限。後來內閣的權利越來越大,為了防止內閣學士權力過大,設置了都察院牽製。都察院不但有“聽聞奏事”的權利,更有監管內閣的職責。一旦發現內閣有問題,都察院可以直接奏報皇帝。為了防止都察院權限過大,朱元璋下過嚴旨,都察院的官員不但品級不能過高,而且不能插手政務,隻有監管官員生活作風和道德行為的權利。用錦衣衛監督百官,有自己家的奴才監控文武官員。這就是朱元璋的功績之一。後來明朝的皇帝發現錦衣衛的權利還是不夠大,監督朝中官員不夠,需要擴大到監控全國各行各業,包括軍隊以及邊關的地步。為了防止錦衣衛欺上瞞下,皇帝宣布建立東廠,配合和監督錦衣衛監控天下。錦衣衛半公開地監督百官,東廠暗地裏滲透到民間各行各業,甚至於化裝成老百姓當兵,監控邊關軍事和軍隊管理。為了能夠控製好東廠,皇帝用親信太監直接控製東廠,允許東廠duli設置監獄,默許東廠可以duli審訊和處置所有嫌疑人。錦衣衛的“南獄”就算再囂張,也算是半軍事化的朝廷機構,東廠的監獄簡直就是無法無天的地方。所以大家連監獄的名分也不承認,直接把它叫做“黑房子”。但是不管怎麽稱呼,這個監獄依然是明朝四大“天牢”之一,而且是最黑暗的一個。


    四大“天牢”如果按大小來區分的話,刑部大牢是最大的,錦衣衛的“南獄”也就是“詔獄”第二大,大理寺的監獄,又叫“官獄”屬於第三大,東廠的“黑房子”最小。但是實際上監獄的大小和名聲並不一致,效率和職能來說也是不這麽排名的。從名聲上來說,大理寺的監獄第一,錦衣衛的第二,東廠的第三,刑部大牢最後。從辦事效率來說的話,東廠第一,錦衣衛第二,大理寺第三,刑部大牢墊底。就算從威信和震懾力來說的話,錦衣衛排第一,大理寺排第二,東廠排第三,刑部大牢依然墊底。為什麽刑部大牢除了占地最大之外,其他的都比不上其他幾個同行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外行人和老百姓,就連內閣和皇帝也是一知半解。


    其實理由有很多,有自身原因,也有外界因素,還有客觀原因等等。第一,自從有了監獄開始,就存在著黑暗和不平。冤獄的產生有一定的是無意造成的,但是更多的是因為有人在裏麵做手腳。這些人有些是坐堂的官員,更多的是下麵的辦事人員。明朝的官員俸祿普遍不高,甚至於養不活一家人,下麵的人更是不好過了。以一個刑部大牢的牢頭為例,他雖然是官府中人,但是沒有品級。他一年的俸祿是四十五兩銀子,平均到每個月不到七兩銀子。再加上這些錢不會足額按時發放,實際每一年到手的錢不到三十七兩銀子。要是隻有這些收入的話,不要說養活一家人了,就是養活他一個人也很勉強。可是這個牢頭不但要養活家裏的兩個老人,一個老婆和七個子女,而且在外麵還有三個“外室”。隔三差五還要請客,招呼手下人去酒樓大吃大喝。每個月的月初還要孝敬上級和師爺最少上千兩銀子。他哪裏有這麽多的銀子?難道是自己拿家裏的錢貼補嗎?不是,因為他有自己的本事。要是外人知道這個牢頭除了現在的一切之外,還有三家店鋪和城外上千畝良田的話,絕對不會相信。其實這都是真的,他不過是一個刑部大牢普通的牢頭而已。在刑部大牢像他這樣的人有上百個,手下的獄卒更是上千個。


    第二,錦衣衛和東廠分走了刑部大牢許多權限。甚至於不把刑部大牢當做同等看待,刑部大牢成為了錦衣衛和東廠的奴才。他們對刑部大牢的人輕者打罵,重者直接拔刀相向,甚至於殺人像殺雞一樣。


    第三,這些年來刑部大牢判決的案子,冤假錯案太多了。這嚴重影響到了刑部大牢的名譽,讓老百姓和官員漸漸對刑部大牢失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謎案追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下任縱橫1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下任縱橫1並收藏謎案追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