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湖北往湖南進發,這條路雖然自古就有,但是不但不好走而且路上有阻攔。[更新快,網站頁麵清爽,廣告少,無彈窗,最喜歡這種網站了,一定要好評]-..-所謂的阻攔不是地理環境上的阻礙,而是路上不太平。有人要問了,湖南湖北是當時農業最繁榮的地方的地方,在一個以農業立國的國家,這種地方會不太平嗎?其實隻要仔細想一想,這個問題就可以馬上有答案了。問題就是出在這個地方太適合種糧食了,許多土地都被豪強霸占著,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不好過。老百姓實在活不下去了,沒有了辦法隻好做不法的事情,甚至於落草為寇。這真的是現實版的“‘逼’上梁山”。
早在正德年間的時候,一個在湖南當過一任縣令的書呆子,就因為看不慣地方豪強侵占土地,說了幾句真話。結果不但沒有幫得上忙,反而連累他連官位也不保。這個書呆子很生氣,不惜傾家‘蕩’產也要把這件事情調查清楚。經過他近十年的努力,終於總結出不完整的調查結果。他托人上報朝廷,結果這份報告一直沒有下落。三年後心裏鬱悶的他終於堅持不住,臨死的時候請人問問這件事情的結果。得到的結果是當時的內閣大人們不但沒有沒有重視,而且給了一個“不知所謂”的評價,然後把這份報告隨便丟棄了。這個書呆子氣得馬上暈過去,死也沒有閉上眼。他的兒子也真的夠孝順,繼續為父親完成未完成的事業。直到楊廷和當上內閣首輔後,由他的兒子楊慎無意中得到後‘交’給了他的父親。這份報告這才終於被朝廷重視起來,不過就算重視了也沒有任何作用。因為無論是內閣還是皇帝,都不可能改變這個局麵。這些地方豪強已經成為一股勢力,要是朝廷或者皇帝真的敢動他們的話,他們就會聯合起來對抗。到時候就算朝廷贏了,也會元氣大傷,直接影響到將來國家的糧食收成。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大明朝的糧食收成最為重要,一旦影響到收成的話,就會影響到國本。[看本書最新章節請到.]楊廷和不敢‘亂’來,就連一向大膽胡作非為的正德皇帝朱厚照也不敢‘亂’來。不過這份報告還是起了一定的作用,至少讓這些大人們知道了一些地方上的真相。
窮山惡水的地方雖然條件艱苦,但是那裏沒有太多的糾紛。反倒是越繁榮的地方,反而貧富差距越愛,矛盾也就越‘激’烈。老百姓既沒有後台又沒有支援,怎麽和豪強對抗。無聲地憤怒不起作用,隻會更加助長豪強的囂張氣焰。要是反抗的話,大家又不能做到齊心協力,又都是膽小怕事隻顧自己的利益。所以一次次地反抗不但沒有成功,而且給這些老百姓家裏帶來更多得傷害和痛苦。所以出現了一個十分普遍而又滑稽的規律。年紀越大收到的傷害也越大,但是越不敢對抗敵對的豪強勢力。這些人幾乎已經麻木了,沒有了和地人對抗的勇氣和‘精’力。隻好忍辱偷生地給敵人賣命,甚至於給仇人打工的同時,還要拚命壓製年青一代的對抗情緒,幫豪強做大家的反工作。有了這些人之後,想要有決心對抗豪強,也不可能真的有所作為。這就是曆代老百姓之所以對抗不了官府和豪強的主要原因。
後世新中國的建立者太祖皇帝曾經這麽評價過之前的農民起義,之所以會失敗主要有五大原因。第一,缺少領導者,沒有一個真正可以帶領大家和敵人作鬥爭的指揮者。因為群龍無首,所以組織分散,意見眾多不統一。做不到令行禁止,也做不到意見的及時統一。沒有一個有能力的人主持大局,調配各方勢力,指揮全局,是絕對成不了大事的。
第二,缺少一個主題,大家心裏隻有憤怒沒有一個目標。不但不能讓大家意見統一,而且無法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因為目的不明確,所以大家隻能盲從或者自己憑空想象。所以做任何事情需要一個信念,需要一個目標,更需要有一個堅定的信心。信念、理想、目標和信心,是做大事的基礎,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第三,缺少嚴明的紀律。任何一個組織想要存在和發展下去,都需要一個規章製度。在這些規章製度下約束大家的行為,讓大家有所約束。可是幾乎所有的農民起義軍都犯了這個錯誤,在建立之初沒有製定規章製度,憑借著大家的憤怒起事。有所成就之後大家忙著瓜分勝利果實,不加約束地做了不少的壞事。他們變成了比豪強還要被老百姓痛恨的人,所以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對於剛剛獲得一些成就,過上以前不敢想的生活的起義軍來說,這種思想是絕對有的而且是絕對不能克製的。這就需要嚴格甚至於嚴厲的紀律約束大家的情緒和行為。不然的話在敵人反撲和老百姓的漠視下,這些本來有可能成功的起義軍就會被無情地消滅。
第四,缺少一個強而有力的後勤保障和宣傳隊伍。起義軍們隻重視怎麽擴大戰果,卻忘記了後勤保障和穩固後方的重要‘性’。隻有安撫了老百姓,隻有讓老百姓徹底支持起義軍,這樣才可以有源源不斷的後勤保障和兵源。做好大家的思想工作不但可以穩定大家情緒,更可以拉攏更多的人加入起義軍。一旦他們的親人加入了起義軍,這些就算不上戰場的老百姓也會和起義軍一條心。這就需要宣傳的力量了,隻有深入民心的宣傳才能有這樣的效果。所以千萬不要小看了宣傳工作的重要‘性’,也不要忽視宣傳工作。
第五,缺少長期遠大的計劃和目標,特別是人才的培養。任何一支軍隊起初獲得勝利是因為大家的齊心協力。但是一腔熱血總會用完,到了後來勝利還是需要智慧和力量。幾乎所有的起義軍都一樣,總會有一些能力超群的人存在,不然不可能在第一時間獲得一定的勝利果實。但是這些人會犧牲,會受到損耗,也會漸漸老去或者衰退。所以需要培養和訓練新人,讓這些新人漸漸成為起義軍的中堅力量,將來取代老一代領導成為新一代領導。可是幾乎之前的起義軍都沒有這麽著想過,老一代的領導不願意放權和教導下一代真本事。新一代的人看不起前輩,沒有學會真本事就開始囂張跋扈起來。老一代爭權奪勢內鬥不斷,小一代欺男霸‘女’相互攻擊,最後導致起義軍四分五裂。清末太平天國起義軍就是最好一個例子。
大家都以為生活在湖南湖北的老百姓不用擔心餓肚子的問題,至少不會餓死。可是真相真的是這樣嗎?事實的真相令人十分不理解,可是這是事情的真相。早在唐代的時候,就有人直麵社會矛盾,把基層老百姓的艱苦生活寫進了詩歌裏麵。“燒炭的用不起煤炭,織布的穿不起粗布,種地的隻能喝粥,養蠶的身無一絲絲綢。”大家都以為是誇張的比喻而已,其實這是最真實的老百姓寫照。
湖南湖北雖然是糧食主產區,但是這些糧食不是老百姓自己的。除了要上‘交’朝廷的糧稅之外,還要把絕大部分的收成上‘交’給豪強,因為這些土地都是這些豪強的。老百姓為了活命隻能租用豪強的土地,為豪強種糧食。一些租用不起土地的老百姓,為了能夠活下去甚至於給豪強當佃戶或者奴才。這些老百姓隻有種地的權利,沒有享受勞動成果的權利。年景好的時候或許可以讓一家老小吃個半飽。要是遇上災荒或者年景不好的時候,上‘交’糧稅和豪強的租子都成問題。一些人幾年下來就會倒欠豪強不少糧食或者錢,隻好賣身為奴永遠做豪強家的奴才。在這裏賣兒賣‘女’的事情經常發生,有的是因為家裏養不活,有的是因為豪強‘逼’著還債沒有辦法隻好這麽做。
一到荒年或者年景不好的時候,兩種生意在鄉下特別好做。第一是賤買土地或者房產,第二就是人口販子。為了‘交’稅,為了不讓一家人餓死,一些手裏還有田產房產的人,隻好把自己的家業賤賣出去。而買房買地的其實都是豪強的人,他們利用這個機會兼並更多的土地,然後再租給沒田沒地的老百姓或者原來的主人。這麽做不但不會有任何損失,而且可以保證田地可以持續發展下去。
早在正德年間的時候,一個在湖南當過一任縣令的書呆子,就因為看不慣地方豪強侵占土地,說了幾句真話。結果不但沒有幫得上忙,反而連累他連官位也不保。這個書呆子很生氣,不惜傾家‘蕩’產也要把這件事情調查清楚。經過他近十年的努力,終於總結出不完整的調查結果。他托人上報朝廷,結果這份報告一直沒有下落。三年後心裏鬱悶的他終於堅持不住,臨死的時候請人問問這件事情的結果。得到的結果是當時的內閣大人們不但沒有沒有重視,而且給了一個“不知所謂”的評價,然後把這份報告隨便丟棄了。這個書呆子氣得馬上暈過去,死也沒有閉上眼。他的兒子也真的夠孝順,繼續為父親完成未完成的事業。直到楊廷和當上內閣首輔後,由他的兒子楊慎無意中得到後‘交’給了他的父親。這份報告這才終於被朝廷重視起來,不過就算重視了也沒有任何作用。因為無論是內閣還是皇帝,都不可能改變這個局麵。這些地方豪強已經成為一股勢力,要是朝廷或者皇帝真的敢動他們的話,他們就會聯合起來對抗。到時候就算朝廷贏了,也會元氣大傷,直接影響到將來國家的糧食收成。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大明朝的糧食收成最為重要,一旦影響到收成的話,就會影響到國本。[看本書最新章節請到.]楊廷和不敢‘亂’來,就連一向大膽胡作非為的正德皇帝朱厚照也不敢‘亂’來。不過這份報告還是起了一定的作用,至少讓這些大人們知道了一些地方上的真相。
窮山惡水的地方雖然條件艱苦,但是那裏沒有太多的糾紛。反倒是越繁榮的地方,反而貧富差距越愛,矛盾也就越‘激’烈。老百姓既沒有後台又沒有支援,怎麽和豪強對抗。無聲地憤怒不起作用,隻會更加助長豪強的囂張氣焰。要是反抗的話,大家又不能做到齊心協力,又都是膽小怕事隻顧自己的利益。所以一次次地反抗不但沒有成功,而且給這些老百姓家裏帶來更多得傷害和痛苦。所以出現了一個十分普遍而又滑稽的規律。年紀越大收到的傷害也越大,但是越不敢對抗敵對的豪強勢力。這些人幾乎已經麻木了,沒有了和地人對抗的勇氣和‘精’力。隻好忍辱偷生地給敵人賣命,甚至於給仇人打工的同時,還要拚命壓製年青一代的對抗情緒,幫豪強做大家的反工作。有了這些人之後,想要有決心對抗豪強,也不可能真的有所作為。這就是曆代老百姓之所以對抗不了官府和豪強的主要原因。
後世新中國的建立者太祖皇帝曾經這麽評價過之前的農民起義,之所以會失敗主要有五大原因。第一,缺少領導者,沒有一個真正可以帶領大家和敵人作鬥爭的指揮者。因為群龍無首,所以組織分散,意見眾多不統一。做不到令行禁止,也做不到意見的及時統一。沒有一個有能力的人主持大局,調配各方勢力,指揮全局,是絕對成不了大事的。
第二,缺少一個主題,大家心裏隻有憤怒沒有一個目標。不但不能讓大家意見統一,而且無法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因為目的不明確,所以大家隻能盲從或者自己憑空想象。所以做任何事情需要一個信念,需要一個目標,更需要有一個堅定的信心。信念、理想、目標和信心,是做大事的基礎,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第三,缺少嚴明的紀律。任何一個組織想要存在和發展下去,都需要一個規章製度。在這些規章製度下約束大家的行為,讓大家有所約束。可是幾乎所有的農民起義軍都犯了這個錯誤,在建立之初沒有製定規章製度,憑借著大家的憤怒起事。有所成就之後大家忙著瓜分勝利果實,不加約束地做了不少的壞事。他們變成了比豪強還要被老百姓痛恨的人,所以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對於剛剛獲得一些成就,過上以前不敢想的生活的起義軍來說,這種思想是絕對有的而且是絕對不能克製的。這就需要嚴格甚至於嚴厲的紀律約束大家的情緒和行為。不然的話在敵人反撲和老百姓的漠視下,這些本來有可能成功的起義軍就會被無情地消滅。
第四,缺少一個強而有力的後勤保障和宣傳隊伍。起義軍們隻重視怎麽擴大戰果,卻忘記了後勤保障和穩固後方的重要‘性’。隻有安撫了老百姓,隻有讓老百姓徹底支持起義軍,這樣才可以有源源不斷的後勤保障和兵源。做好大家的思想工作不但可以穩定大家情緒,更可以拉攏更多的人加入起義軍。一旦他們的親人加入了起義軍,這些就算不上戰場的老百姓也會和起義軍一條心。這就需要宣傳的力量了,隻有深入民心的宣傳才能有這樣的效果。所以千萬不要小看了宣傳工作的重要‘性’,也不要忽視宣傳工作。
第五,缺少長期遠大的計劃和目標,特別是人才的培養。任何一支軍隊起初獲得勝利是因為大家的齊心協力。但是一腔熱血總會用完,到了後來勝利還是需要智慧和力量。幾乎所有的起義軍都一樣,總會有一些能力超群的人存在,不然不可能在第一時間獲得一定的勝利果實。但是這些人會犧牲,會受到損耗,也會漸漸老去或者衰退。所以需要培養和訓練新人,讓這些新人漸漸成為起義軍的中堅力量,將來取代老一代領導成為新一代領導。可是幾乎之前的起義軍都沒有這麽著想過,老一代的領導不願意放權和教導下一代真本事。新一代的人看不起前輩,沒有學會真本事就開始囂張跋扈起來。老一代爭權奪勢內鬥不斷,小一代欺男霸‘女’相互攻擊,最後導致起義軍四分五裂。清末太平天國起義軍就是最好一個例子。
大家都以為生活在湖南湖北的老百姓不用擔心餓肚子的問題,至少不會餓死。可是真相真的是這樣嗎?事實的真相令人十分不理解,可是這是事情的真相。早在唐代的時候,就有人直麵社會矛盾,把基層老百姓的艱苦生活寫進了詩歌裏麵。“燒炭的用不起煤炭,織布的穿不起粗布,種地的隻能喝粥,養蠶的身無一絲絲綢。”大家都以為是誇張的比喻而已,其實這是最真實的老百姓寫照。
湖南湖北雖然是糧食主產區,但是這些糧食不是老百姓自己的。除了要上‘交’朝廷的糧稅之外,還要把絕大部分的收成上‘交’給豪強,因為這些土地都是這些豪強的。老百姓為了活命隻能租用豪強的土地,為豪強種糧食。一些租用不起土地的老百姓,為了能夠活下去甚至於給豪強當佃戶或者奴才。這些老百姓隻有種地的權利,沒有享受勞動成果的權利。年景好的時候或許可以讓一家老小吃個半飽。要是遇上災荒或者年景不好的時候,上‘交’糧稅和豪強的租子都成問題。一些人幾年下來就會倒欠豪強不少糧食或者錢,隻好賣身為奴永遠做豪強家的奴才。在這裏賣兒賣‘女’的事情經常發生,有的是因為家裏養不活,有的是因為豪強‘逼’著還債沒有辦法隻好這麽做。
一到荒年或者年景不好的時候,兩種生意在鄉下特別好做。第一是賤買土地或者房產,第二就是人口販子。為了‘交’稅,為了不讓一家人餓死,一些手裏還有田產房產的人,隻好把自己的家業賤賣出去。而買房買地的其實都是豪強的人,他們利用這個機會兼並更多的土地,然後再租給沒田沒地的老百姓或者原來的主人。這麽做不但不會有任何損失,而且可以保證田地可以持續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