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七年的山|西是一個比較平靜的時期,老百姓的生活像對比起其他事情好過一點,但是也不能保證所有的人的溫飽。[.想看的書幾乎都有啊,比一般的小說網站要穩定很多更新還快,全文字的沒有廣告。]山|西想來是一個比較貧瘠的地方,這裏的糧食作物主要以小麥為主,還有一些番薯、玉米等等。肥沃的土地不是在官府手裏,就是在那些大戶富紳手裏。老百姓手裏就算有一些好地,也會被這些人聯合官府搶走,甚至於有生命威脅。老百姓隻好種一些比較不好的地,或者直接成為大戶人家的租戶,維持著半饑半飽的生活。善良的老百姓並沒有太多的抱怨,利用農活的時間斷創造出一些諺語。例如“忙時吃幹,閑時吃稀,不忙不閑,半幹半稀。”等等。這個諺語後來被毛太祖知道了,就經常念在口中,多部影視作品裏麵反複提及,被大家廣為知曉。


    山|西的老百姓能過上這種半饑半飽的生活已經算好了,一些老人甚至於時常唏噓過去災年的慘況。嘉靖皇帝時期山|西每兩三年不是幹旱就是水災,老百姓實在活不下去了隻好離開家鄉去逃難。實在走不動逃不了的,隻好吃樹皮或者“觀音土”,甚至於吃死人。樹皮就是指路邊那些樹的外皮,也有一些人餓極了吃樹葉或者一些不太老的樹枝,這些大家統稱為吃樹皮。


    “觀音土”是一種白色的泥土,有點像瓷土但是比瓷土軟一點。相傳有一年一個書生去進京趕考,路上不但錯過了投宿地點而且錢和幹糧都被偷了。他又饑又餓倒在了一座破舊的寺廟門口,迷迷糊糊地好像看見了觀音菩薩。他醒過來之後才知道這裏是一座觀音廟,他馬上對觀音菩薩許願,求觀音菩薩幫他度過這個難關。書生在觀音菩薩像下麵發現了一種白色的泥土,就把這些不一般的泥土當作了觀音菩薩對他的賞賜。一來白色的泥土真的比較少見,第二是因為書生不是種地的人所以比較少見多怪。(.mianhuaang好看的小說這種泥土並不是太難吃,而且吃一點點就飽了,馬上解決了書生的饑餓問題。後來書生到了京城後見人就說這個故事,再加上當時朝廷需要樹立這種榜樣,有意安排他考中了狀元。書生得遇觀音菩薩相助中狀元的故事馬上被大家知道,大家也把這種泥土叫“觀音土”。遇到災年或者糧食有困難的時候,大家就紛紛吃“觀音土”,一來可以不用挨餓第二希望觀音菩薩保佑自己。可是吃“觀音土”的人十有**都死了,大家都說這些人沒有緣分,觀音菩薩不保佑他們。他們沒有書生那麽好遠,也沒有書生那麽有福氣。


    其實事實真相不是這樣的,並不是書生運氣好,也不是觀音菩薩保佑不保佑的問題,而是這個泥土有問題。這種泥土不容易消化,而且遇水就脹大,所以不能和水一起吃。當初書生來到觀音廟的時候雖然很饑餓但是並不口渴,他吃“觀音土”的時候沒有喝水,吃的“觀音土”也不多。“觀音土”沒有遇水所以發脹並不厲害,因此書生吃一點點就飽了而且沒有出事。災民就一樣了,一來吃的比較多,二來吃得太急容易口渴所以一邊吃泥土一邊喝水。等他們吃飽的時候,肚子裏麵的泥土已經遇水發脹,他們又不能馬上及時排出泥土,泥土在肚子裏麵發張發硬,災民就這樣活活脹死了。雖然大家都知道吃“觀音土”不但不能解決問題而且會馬上死人,但是大家依然願意吃泥土。唯一的解釋好像隻有一個,吃了脹死總比餓死好。


    吃樹皮吃不飽,吃“觀音土”又會脹死,實在沒有東西吃了的災民隻好吃死人。災區死人越來越多,有親人的屍體被親人就地掩埋,沒有親人的屍體隻好隨便丟棄。餓得受不了的災民為了活命,隻好選擇吃屍體。第一次吃死人大家心裏都會有一種罪惡感,可是吃多了就麻木了,甚至於為了多吃一些和其他人打架。一些人幾乎天天吃死人肉,更是會偷偷去挖已經埋葬不久的死人。後來死人也越來越少,大家隻好吃一些快死的人,一些被親人拋棄的病人。這等於活人吃活人了,大家心裏的罪惡感更加重了。一些小孩子和比較善良的人不敢吃或者不願意吃,他們寧可餓死也不願意吃其他活著人的肉。可是一些紅了眼的人不管這些,不但吃病人的肉,而且開始到處偷孩子活吃。一些地方甚至於出現了易子而食的場麵,雙方家庭因為實在餓得受不了了,又不能吃得下自己家的親人的肉,所以相互交換,把活不下去的孩子或者老人交換著吃。


    山|西統計過,嘉靖皇帝時期四十二年內一共發生七次水災、十三次旱災、五次蝗災。平均一年半一次災難,災後又會發生瘟疫和糧荒,所以這段時間山|西老百姓的生活實在不好過。隆慶皇帝時期更加不好過,隆慶皇帝一年山|西半個省發生蝗災,隆慶二年山|西全境旱災,隆慶三年山|西部分地方絕收,隆慶四年山|西全境過水下半年發生大規模瘟疫,隆慶五年山|西因為去年水災和瘟疫,太多人逃難在外,地方荒漠糧食收成不到豐年的三成,各地發生糧荒。五年的災荒導致山|西老百姓人口不但沒有增加,反而人口流失不少。倒是萬曆小皇帝登基後這幾年,山|西雖然也有過幾次災難但是規模不大,老百姓的生活開始安定下來。至少大家又過上了半饑半飽的生活。不用擔心出現人吃人或者大批餓死人的場麵,一些年紀不大的孩子不知道過去大家慘痛的經曆。


    雖然這種生活不能讓大家完全脫離饑餓,但是善良又單純的老百姓已經很感激了。他們非常善意又好心的把這種生活歸咎給老天爺和朝廷,所以這些年各地民怨少了,鬧事的人也少了。其實老百姓的要求並不高,隻要讓他們有安定的生活,隻要不把他們逼得太緊就可以了。可是朝廷和地方官員好像並不完全明白這個道理,好像也不喜歡這種景象長期存在下去。一些所謂的知情人私下自吹自擂的時候,讓大家也明白了一些其中的奧妙。


    原來其中有一些玄機是老百姓不知道的,隻要了解了其中的竅門,大家誰都可以理解這些做官的人的心情。朝廷的大佬們和皇帝老子一樣,喜歡國泰民安,但是下麵的官員卻和這些大人物不是一條心。所謂的下麵的官員主要分為京官、地方官員和武官三大類。


    京官是指在京擔任六部衙門的官員們,他們的主要職責是分管各個衙門的具體事務,協助地方處理民務。要是地方太平的話,六部衙門相對少事,也不用經常去地方協助地方官員辦事。本來這樣做不但太平而且省事,大家應該高興才是,但是他們因此少了出去旅遊和玩樂的機會,更加少了經濟收入,他們當然不高興了。幾乎每一次六部衙門的官員出京都是發財的機會,也是他們公費旅遊的好機會。他們出京的時候兩手空空,回去的時候都是大包小包,甚至於車滿船滿。就算撈不上出京的好差事,同時出京回來也會有不小的禮物帶回來,總比在京什麽也沒有得好。明朝的官員俸祿普遍比較低,光靠這些要死不活的俸祿養活自己都不夠,怎麽養活一大家子?誰家沒有七大姑八大姨?誰家沒有下人家眷?拿什麽養活這麽多人?沒有一點額外收入是沒有辦法過活的。再說下麵國泰民安了,不需要他們六部官員往外調撥物資了,他們各級的油水哪裏來?他們每一次做事都要層層克扣的,少了事情他們的盤剝和克扣哪裏來?從地方到中央的物資有明文的,地方官員能少交一點就最好,絕對不會有多餘的孝敬六部官員。所以一切的好處隻有在從京城往外調運物資上,才能做手腳,才會有油水。這些年地方沒有重大災荒,這對於京官來說簡直就是一種災難。甚至於有些官員的夫人們私下拜佛的時候,祈求老天爺降下災難到地方,不然他們京官都要餓死了。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謎案追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下任縱橫1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下任縱橫1並收藏謎案追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