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大明百姓日子好過了,糧食多了,食鹽的價格也趨於穩定。這兩年鹽的價格大概在二十五文一斤。


    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一萬石食鹽的價格要多少錢?


    按照二十五文一斤的價格,以現在的銅銀比例換成白銀,肯定是十萬兩出頭。


    看了一眼張明,張誠沉聲說道:“我總覺得你小子在說瞎話騙我們。你一個小小的管庫,能搞到這麽多鹽?”


    “這些鹽可是價值十萬兩,你居然能拿出這麽多鹽?你是不是在糊弄我們?看來不對你用點手段,你是不會說實話了。”


    聞言,張明心裏邊那叫一個委屈。


    你們這些人怎麽回事?


    搞這麽大的陣仗,還以為你們是什麽了不得的人物。結果就這點見識?


    不過區區一萬石,你們怎麽就這個樣子了?


    早知道你們這麽沒見識,我就不這麽說了。


    張明隻能哭喪著臉,硬著頭皮說道:“這位大爺,您不知道啊,這裏是什麽地方?”


    “這裏是鹽城,大明朝的鹽有八成都是出自這裏。在這個地方,隨手抓一把都是鹽,區區一萬石又算得了什麽?”


    “看您各位也不是一般的人,您出去打聽打聽,找認識的人問問,每年從我這裏流出去的鹽,絕對不會低於十萬石。”


    “這一萬石,是上麵的人給我的好處。除了我之外,周圍的其他人也都要分銀子。剩下的那九萬石我們絕對不會碰的,我也沒有辦法做主。”


    “不過,大爺,我可以向你保證,這一萬石我絕對能做主。”


    張誠和董大寶對視了一眼,同時倒吸了一口冷氣,臉上全都是不敢置信。


    居然搞這麽大?


    想了想之後,張誠說道:“那你這邊拿鹽是個什麽價?”


    “大爺,我也不多要你的。如果你能包銷的話,這一萬石鹽我給您這個數。”說著,張明伸出了三根手指。


    三萬兩。


    這個價格低了。


    當然了,如果算上運費的話,這個價格給到張誠等人,他們如果能按照官鹽的價格賣出去,至少能夠賺五成,也就是說能賺五萬兩。


    張誠和董大寶對視了一眼,兩人眼中都是不敢置信。


    看著兩人震驚的樣子,張明的心裏邊那叫一個憋屈。


    兩個土包子!


    早知道你們這樣的話,我就不和你們說這些話了。


    不過現在說了,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張明想了想,連忙說道:“不過有一件事我要先和大爺說明白,這個鹽可沒有鹽引,你老可別當成官鹽去賣。”


    “現在各個地方的食鹽價格不一樣,要看您老能運到哪裏去。官鹽如果能賣到二十五,您這個鹽也就能賣二十文。”


    “當然了,如果您能把這些鹽當成官鹽來賣,那就當我沒說這樣的話。”


    “還有人能把私鹽當成官鹽來賣?”張誠眯著眼睛問道。


    “瞧您這話說的,”張明笑著說道:“如果都是官買官賣,官家一口下,這怎麽賺錢?”


    “那些大鹽商費心費力的就為了賺這幾個錢?他們才不幹。”


    “看您是真的想做生意,我也就不瞞你了。我就實話和您說,我們這些都是私底下搞的小動靜。”


    “就這十萬石,那也隻是底下人私自搞。人家上麵的人搞的動靜大了去了。整個鹽場出產的鹽,每年有一半能走官價,那就不錯了。”


    這話張誠倒是聽明白了,就是每年出產的鹽,有一半是報了產量的,這一半朝廷是知道的。走的是官價,朝廷從這裏麵收錢。


    怪不得朝廷每年收到的錢都不多,而且會逐漸遞減,原來是他們在人為的控製產量。


    多出來的那些鹽,全都被他們弄成了私鹽,直接就在產量上漂沒、貪汙掉了。


    這部分鹽被他們拆分了賣掉,錢自然就落到了那些管事官員的腰包裏麵。


    而那些商人們也願意幫這些當官的這麽幹,原因也很簡單,他們可以以更低的價錢拿到鹽。


    <a id="wzsy" href="http://www.ddxs.com">ddxs.com</a>


    就比如一萬石,官價要四萬兩,在張明這裏拿是三萬兩;如果十萬石的采購,很可能二十萬兩就能拿到。


    在出京之前,董大寶在這方麵了解過資料。


    大明現在每年從鹽裏麵拿到的鹽稅大約在一百六十萬,這是經過層層貪汙和盤剝之後的。如果按照正常的數量,應該在三百萬兩左右。


    這裏麵如果有一半的鹽被漂沒了,那朝廷在這裏麵的虧損絕對大得多。


    正常情況下,朝廷應得的銀兩絕對不會低於一千萬兩。畢竟除了稅之外,發放鹽引也需要錢。


    實際上,這是董大寶自己算的。


    朱翊鈞心裏麵有數,按照後世人的統計,大明朝萬曆年間的食鹽產量在六點七二億斤。


    明朝朝庭的鹽稅收入是:每引得銀六兩六錢六分,應得白銀一千三百二十八萬兩白銀。但實際上最多時隻有一百六十萬兩白銀,鹽稅大量流失。


    最好的時候,張居正改革完成之後每年得銀二百八十萬兩,連正常收稅零頭都不到。


    這根本就不算什麽,如果工藝得到改良,比如使用曬鹽法,現在大明絕對不止現在這個產量。


    隻不過是政治體製不允許推廣,到明朝末年,也僅有徐光啟推廣了兩個小鹽場。這裏麵牽扯的利益實在是太繁雜,沒有人敢動。


    如果完成了所有的工藝改革,可以照比清朝乾隆年間做例子。


    清朝乾隆年間,每一年的鹽稅收入是三千六百萬兩。


    大明朝為什麽沒有錢?是沒有錢嗎?


    不是沒有錢。整個大明朝的體量足夠龐大,如果真的能整合發動起來,絕對是當世無可阻擋的存在。


    可就是全都被這些蛀蟲蛀空了,即便在董大寶樸素的價值觀裏,每年至少也有五百萬石的食鹽沒有了,全都被這些人私底下買賣貪汙了。


    這是多少錢?


    一萬石就是三萬兩;十萬石就是三十萬兩;一百萬石就是三百萬兩;五百萬石就是一千五百萬兩。


    張誠和董大寶對視了一眼,心裏麵都是咯噔一下子。


    事情大條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回到明朝做仁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紂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紂胄並收藏回到明朝做仁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