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道理說,嵩祝和玉柱,正相和副相之間,應該矛盾甚深。
但是,由於玉柱從不主動攬權,兩人倒也一直相安無事。
嵩祝忌憚玉柱的未來。
玉柱擔心老皇帝的猜疑。
兩個心懷鬼胎的家夥,反而有機會合作了。
若是一般人聯名上折子,想推卸責任,老皇帝早就火冒三丈了。
但是,老皇帝心裏有數,嵩祝和玉柱不是一夥的。
不是一夥的兩個重臣,居然意見一致,由此可見,兩個人確實不樂意太過抬舉老十四。
老皇帝既惱火,又覺欣慰,心情十分矛盾。
外相和內相,都站在維護皇權的立場上,絕不攀附老十四,老皇帝怎麽可能不高興呢?
既然玉柱和嵩祝統一了意見,強扭的瓜不甜,老皇帝索性下旨,命莊親王博果鐸全權負責操辦老十四的回京事宜。
事情出現了轉機之後,楊森很快補上了山西巡撫的美缺。
嵩祝也是官場上的老狐狸了,他本人並未出麵,而是暗中授意別人的門生,舉薦了楊森。
大清的官場之上,人人都會變戲法,就看怎麽哄騙老皇帝了。
玉柱一直沒吱聲。
等楊森接了旨意之後,這才恍然大悟,匆匆趕來拜見玉柱。
“門下拜見相國。”楊森長揖到地,畢恭畢敬的參拜了玉柱。
玉柱生受了楊森的這一禮,隨即微笑著說:“森浦,你太過多禮,坐吧。”
“多謝相國。”楊森規規矩矩的斜身坐於玉柱的左側。
楊森原本是偏沅省的正四品長寶道員。
自從,追隨於玉柱的左右之後,楊森長期停滯不前的仕途,便一飛衝天。
康熙五十四年,吏部引見之後,楊森就任刑部左侍郎。
在刑部熬足了資曆,外放山西巡撫之後,楊森的前程,就極寬了。
有玉柱的撐腰,有了地方實績的楊森,若是任滿回京,則必升尚書。調轉它地,則可晉為總督。
反正吧,在大清朝,靠山硬的人,升官就是快,已經算是明規則了。
全天下的督撫,真正算是玉柱的人,也就是楊森一人而已。
“陛見之時,皇上若是問及你的施政原則,你務必告訴皇上,以農為本,絕不瞎折騰。”玉柱對楊森麵授機宜。
楊森頻頻點頭,異常虔誠的說:“門下多謝相國的教誨。”
玉柱是老皇帝的近臣,他非常了解老皇帝的脾氣。
得了玉柱的暗中指點,楊森等於是拿到了奉迎老皇帝的金鑰匙。
前任山西巡撫蘇克濟,在任長達十餘年之久,惹得山西民怨沸騰,就是因為瞎折騰。
玉柱在京城裏,早就聽說了蘇克濟的名聲不好。
山西人故意編段子,說什麽,晉省黎庶,苦碩蘇久矣。
此處的蘇,通鼠也,碩蘇就是碩鼠的諧音。
楊森為官清廉勤謹,玉柱暗中觀察了好多年,倒不擔心他大肆的貪腐。
不過,不貪並不能確保仕途上進,還需要做老皇帝喜歡的事情。
“我聽說,五台山的寺廟,頗多舊損?”玉柱點到為止。
楊森心領神會的說:“晉省商民大多向善崇佛,想必應該會踴躍捐銀吧?”
玉柱微微點頭,咳,孺子可教也!
本省巡撫要修繕五台山的寺廟,晉商們怎敢不出血?
而且,五台山的特殊性質決定了,修成之日,老皇帝必然龍心大悅。
揣摩上意,說難極難。說易也很容易,歸根到底就四個字而已:投其所好!
送走了楊森後,吳江忽然來稟,趙東河帶著林燕兒的姐姐林蕭兒,一起登門求見。
玉柱一聽就知道了,楊森的出任山西巡撫,讓趙東河蠢蠢欲動了。
說起來,玉柱剛認識趙東河的時候,他還僅僅是六品的大興知縣。
十幾年下來,趙東河已經躍升為正四品的順天府丞。
客觀的說,做官做到了四品之後,隻要靠山硬紮,前途一片光明。
當年的趙東河,極有眼力,主動把林燕兒送給了玉柱。
這就等於是,和玉柱成了變相的連襟。
以趙東河喜歡鑽營的性子,若是玉柱看上了林蕭兒,他肯定二話不說的主動獻出。
“請他過來吧。”玉柱澹澹的吩咐吳江。
吳江哈著腰,補充說:“回爺,小的是不是要請林姨娘出個麵?”
玉柱點了點頭,算是認可了吳江的提議。
於是,林蕭兒被請去了林燕兒那邊,趙東河則來拜見玉柱。
“門下拜見相國。”趙東河來見玉柱,從來都是跪見。
玉柱明知道趙東河是個小人,卻還要提拔他,這就涉及到了深奧無比的用人哲學了。
“罷了。”玉柱非常了解趙東河,這小子的身上,自帶一股子奴性。
說白了,對他越是客氣,他越容易得意忘形。
相反,對他不冷不熱,他反而越發的乖順。
趙東河已經習慣了站著說話,他起身後,擠出笑臉,拱手道:“稟相國,門下聽說了一件事,特來稟於相國知曉。”
都這麽多年了,誰還不知道誰呀?
玉柱越是端著相國的架子,趙東河越會賣力的打小報告,屢試不爽。
“何事?”玉柱漫不經心的信口問趙東河。
趙東河打點起十二分精神,小聲道:“門下聽說,莊親王在八爺他們的唆使下,打算上折子,以儲君之禮,恭迎十四爺回京。”
“哦,如此機密大事,你是如何知曉的?”玉柱心裏沒當回事,臉上卻露出感興趣的樣子。
見引起了玉柱的注意,趙東河不由精神一振,拱了拱手,說:“門下是聽九爺府上的何太監親口所言。”
嗯,老八、老九和老十這些人,全都是嘴巴不緊的蠢貨。
別的且不說了,單單是請道士算命,說什麽王上加白,還廣而告之黨羽們,就屬於極其嚴重的腦殘行徑。
自古以來,謀奪皇位,都是悄悄的進村,聲張的不要。
老話說的好,王莽謙恭未篡時,說的就是不要過早的暴露了戰略目標。
老九一向馭下不嚴,身邊人四處漏風的情況,數不勝數。
老九貝子府裏的何太監,玉柱對他的印象極為深刻。
因為,何太監的大名是:何玉柱。
(ps:第二更送上了,第三更淩晨了,求賞月票的鼓勵。)
但是,由於玉柱從不主動攬權,兩人倒也一直相安無事。
嵩祝忌憚玉柱的未來。
玉柱擔心老皇帝的猜疑。
兩個心懷鬼胎的家夥,反而有機會合作了。
若是一般人聯名上折子,想推卸責任,老皇帝早就火冒三丈了。
但是,老皇帝心裏有數,嵩祝和玉柱不是一夥的。
不是一夥的兩個重臣,居然意見一致,由此可見,兩個人確實不樂意太過抬舉老十四。
老皇帝既惱火,又覺欣慰,心情十分矛盾。
外相和內相,都站在維護皇權的立場上,絕不攀附老十四,老皇帝怎麽可能不高興呢?
既然玉柱和嵩祝統一了意見,強扭的瓜不甜,老皇帝索性下旨,命莊親王博果鐸全權負責操辦老十四的回京事宜。
事情出現了轉機之後,楊森很快補上了山西巡撫的美缺。
嵩祝也是官場上的老狐狸了,他本人並未出麵,而是暗中授意別人的門生,舉薦了楊森。
大清的官場之上,人人都會變戲法,就看怎麽哄騙老皇帝了。
玉柱一直沒吱聲。
等楊森接了旨意之後,這才恍然大悟,匆匆趕來拜見玉柱。
“門下拜見相國。”楊森長揖到地,畢恭畢敬的參拜了玉柱。
玉柱生受了楊森的這一禮,隨即微笑著說:“森浦,你太過多禮,坐吧。”
“多謝相國。”楊森規規矩矩的斜身坐於玉柱的左側。
楊森原本是偏沅省的正四品長寶道員。
自從,追隨於玉柱的左右之後,楊森長期停滯不前的仕途,便一飛衝天。
康熙五十四年,吏部引見之後,楊森就任刑部左侍郎。
在刑部熬足了資曆,外放山西巡撫之後,楊森的前程,就極寬了。
有玉柱的撐腰,有了地方實績的楊森,若是任滿回京,則必升尚書。調轉它地,則可晉為總督。
反正吧,在大清朝,靠山硬的人,升官就是快,已經算是明規則了。
全天下的督撫,真正算是玉柱的人,也就是楊森一人而已。
“陛見之時,皇上若是問及你的施政原則,你務必告訴皇上,以農為本,絕不瞎折騰。”玉柱對楊森麵授機宜。
楊森頻頻點頭,異常虔誠的說:“門下多謝相國的教誨。”
玉柱是老皇帝的近臣,他非常了解老皇帝的脾氣。
得了玉柱的暗中指點,楊森等於是拿到了奉迎老皇帝的金鑰匙。
前任山西巡撫蘇克濟,在任長達十餘年之久,惹得山西民怨沸騰,就是因為瞎折騰。
玉柱在京城裏,早就聽說了蘇克濟的名聲不好。
山西人故意編段子,說什麽,晉省黎庶,苦碩蘇久矣。
此處的蘇,通鼠也,碩蘇就是碩鼠的諧音。
楊森為官清廉勤謹,玉柱暗中觀察了好多年,倒不擔心他大肆的貪腐。
不過,不貪並不能確保仕途上進,還需要做老皇帝喜歡的事情。
“我聽說,五台山的寺廟,頗多舊損?”玉柱點到為止。
楊森心領神會的說:“晉省商民大多向善崇佛,想必應該會踴躍捐銀吧?”
玉柱微微點頭,咳,孺子可教也!
本省巡撫要修繕五台山的寺廟,晉商們怎敢不出血?
而且,五台山的特殊性質決定了,修成之日,老皇帝必然龍心大悅。
揣摩上意,說難極難。說易也很容易,歸根到底就四個字而已:投其所好!
送走了楊森後,吳江忽然來稟,趙東河帶著林燕兒的姐姐林蕭兒,一起登門求見。
玉柱一聽就知道了,楊森的出任山西巡撫,讓趙東河蠢蠢欲動了。
說起來,玉柱剛認識趙東河的時候,他還僅僅是六品的大興知縣。
十幾年下來,趙東河已經躍升為正四品的順天府丞。
客觀的說,做官做到了四品之後,隻要靠山硬紮,前途一片光明。
當年的趙東河,極有眼力,主動把林燕兒送給了玉柱。
這就等於是,和玉柱成了變相的連襟。
以趙東河喜歡鑽營的性子,若是玉柱看上了林蕭兒,他肯定二話不說的主動獻出。
“請他過來吧。”玉柱澹澹的吩咐吳江。
吳江哈著腰,補充說:“回爺,小的是不是要請林姨娘出個麵?”
玉柱點了點頭,算是認可了吳江的提議。
於是,林蕭兒被請去了林燕兒那邊,趙東河則來拜見玉柱。
“門下拜見相國。”趙東河來見玉柱,從來都是跪見。
玉柱明知道趙東河是個小人,卻還要提拔他,這就涉及到了深奧無比的用人哲學了。
“罷了。”玉柱非常了解趙東河,這小子的身上,自帶一股子奴性。
說白了,對他越是客氣,他越容易得意忘形。
相反,對他不冷不熱,他反而越發的乖順。
趙東河已經習慣了站著說話,他起身後,擠出笑臉,拱手道:“稟相國,門下聽說了一件事,特來稟於相國知曉。”
都這麽多年了,誰還不知道誰呀?
玉柱越是端著相國的架子,趙東河越會賣力的打小報告,屢試不爽。
“何事?”玉柱漫不經心的信口問趙東河。
趙東河打點起十二分精神,小聲道:“門下聽說,莊親王在八爺他們的唆使下,打算上折子,以儲君之禮,恭迎十四爺回京。”
“哦,如此機密大事,你是如何知曉的?”玉柱心裏沒當回事,臉上卻露出感興趣的樣子。
見引起了玉柱的注意,趙東河不由精神一振,拱了拱手,說:“門下是聽九爺府上的何太監親口所言。”
嗯,老八、老九和老十這些人,全都是嘴巴不緊的蠢貨。
別的且不說了,單單是請道士算命,說什麽王上加白,還廣而告之黨羽們,就屬於極其嚴重的腦殘行徑。
自古以來,謀奪皇位,都是悄悄的進村,聲張的不要。
老話說的好,王莽謙恭未篡時,說的就是不要過早的暴露了戰略目標。
老九一向馭下不嚴,身邊人四處漏風的情況,數不勝數。
老九貝子府裏的何太監,玉柱對他的印象極為深刻。
因為,何太監的大名是:何玉柱。
(ps:第二更送上了,第三更淩晨了,求賞月票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