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心裏罵著,口裏卻還是應下:“是,兵部這就行文,召侯君集回來。”
這李靖隨即告辭,李世民點頭,隻是等李靖退到了殿門口時,李世民卻是突然道:“李卿,侯君集為人,當真不堪嗎?”
這突如其來的一問,讓李靖霎時間緊張起來。
顯然,陛下這是翻起了舊賬。
先是侯君集說李靖有謀逆之心。
而李靖則說侯君集有不臣之念。
本來李世民對於二人的口角,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注意。
這畢竟是可以理解的嘛,臣子們鬥口而已,某種程度而言,恰恰是因為侯君集和李靖的反目,才越發的開始器重侯君集。
畢竟李靖所代表的,乃是當初那些開國的功臣,這些人是驕兵悍將,也隻有李世民才能駕馭他們。
可未來太子如何駕馭呢?
因而,侯君集狀告李靖,絕對是一步妙棋。
顯然李世民運用了侯君集和李靖之間的矛盾,在李靖為首的功臣集團之外,培育了一個新生的力量,即以侯君集為首的新軍功集團,用以製衡李靖。
表麵上看,這樣的布置十分完美,畢竟開國之後,十數年沒有大規模的征戰,老的開國功臣們,卻依舊占據著高位,而以侯君集為首的一批年輕的將領們,卻也急迫的想要獲得軍功,進而對李靖這些人取而代之,而這些人,畢竟立多少功勞,也不如開國功臣們相比,他們就不得不更加借重於皇帝或者是太子的賞識。
將來若是李世民身子欠安,太子也自然可以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鞏固自己的地位了。
於是才有了太子雖然已經納妃,李世民依舊讓侯君集的女兒進入東宮,讓其成為了太子的妾室。
與此同時,大力的提拔侯君集,很快,竟讓侯君集得到了吏部尚書這樣隻有長孫無忌這等外戚的高位。
可李世民在此時……顯然卻發現,這種製衡已經無用了。
因為李世民有了新的製衡力量,那便是陳氏!
借用陳氏所代表的百工子弟,支持太子。同時,陳氏大量的財富,也必須與皇族捆綁,才能保全,如若不然,怎麽抵得上這麽多的舊貴族的窺測。
更不必說,陳正泰本就是外戚,他與太子的關係,更是鐵的不能再鐵了。
有了這一層層的身份,天策軍迅速的取代了侯君集這些年輕將領們的地位。而遂安公主直接進入鸞閣,成為鸞閣令。
其實從新軍變成天策軍,又從遂安公主入閣,這個時候的侯君集,地位已經變得尷尬起來,也許尋常人還未察覺到這等變化,其實某種程度來說,陳家所替代的,隻是侯君集罷了。
因為在李世民原本的構思之中,侯君集是要和遂安公主一樣,成為宰相的。
而侯君集背後的那些將門新銳們,其實也被更為可靠的天策軍所替換。
此時的侯君集,可以說,不過是一個棄子了。
當然……這又出現了一個問題,從前李靖和侯君集之間的矛盾,是李世民利用的武器。可如今,事後再回想起來,李世民察覺有些不對了,因為如果拋開一切的政治謀劃,李世民意識到……這個事件,可能涉及到兩個將軍的忠誠問題。
李世民提起了這些舊事,自然讓李靖忍不住忐忑不安起來,因為……自己雖然說侯君集有不臣之心,可是前提卻是,自己被侯君集狀告了。
隻是此時陛下既然問起了,李靖於是道:“侯君集一直想學習的,乃是征伐天下的本領,這些本領,隻有天下大亂時的將軍們必須學的,他狀告臣故意不願意教授這些學問,實際上,他是不想為將,而想要為帥。”
為帥和為將是兩個概念。
這一點作為將帥的李世民心知肚明。
為將的人隻要考慮怎麽進兵,怎麽控製軍中的情緒,怎麽打敗就好了。
而為帥之道在於,你可以不必考慮一城一池的得失,不必考慮一支部隊的勝敗,你需謀劃的,是如何獲取最終的勝利,如何在占領了敵國之後,安穩人心,怎麽樣賞罰將士,才能確保他們的忠誠。
這些學問,其實根本就沒有人教授,即便是李世民和李靖這樣的人,也是再征討天下的過程中,慢慢的摸索出來的。
“何況,此人汙臣有異心,可見他的心思狡詐。”李靖頓了頓,隨即又道:“任誰都知道,臣……臣……”
說到這裏,李靖有些難以啟齒了。
李世民目光幽幽,卻察覺出了李靖的猶豫。
此時,李世民反而想和李靖坦誠布公的談一談,於是看了張千一眼,道:“張力士,給李卿家賜座,斟茶上來。”
張千連忙應聲去了。
過不多時,李靖坐下,抱著茶盞,這讓他心裏漸漸輕鬆了一些。
而李世民則拉了一把椅子,坐在了李靖的對麵,凝視著李靖,道:“你說罷。”
李靖道:“那麽臣就鬥膽進言了。當初玄武門之變,當時臣在外掌握大軍,陛下曾詢問臣的主意,臣卻是按兵不動,沒有參與這一場奪門之變。”
這話……一出,李世民頓時明白,為何李靖方才會顯得猶豫不決了。
畢竟,提起從前的舊事,大家其實都很忌諱。
玄武門之變的時候,秦王府的文臣武將們,紛紛追隨李世民,可隻有李靖保持了中立,當然……這一場奪門之變裏,李世民是占有優勢的,而李靖按兵不動,某種程度就是偏向了李世民。
可即便如此,和那些紛紛肯誓死追隨的文臣武將而言,李靖顯然還是不夠‘忠心’。
李世民頷首,口裏道:“卿乃上將軍,恪守中立,也是為了國家,這一點……朕雖也有一些怨言,卻並沒有責備。”
話雖這麽說,但責備肯定還是有一點點的,如若不然,以李靖的功績,何止一個兵部尚書呢。
李靖看著李世民平靜的臉色,便接著道:“此後陛下讓侯君集到臣這裏來學習兵法,臣所教授他的兵法,足以安製四夷。這一點,他心知肚明,可依然還要狀告,這又是何故呢?當初的時候,臣不敢講,今日既然陛下讓臣暢所欲言,那麽臣便鬥膽揣測了。侯君集應當是很清楚,臣因為玄武門時的態度,令陛下心裏起疑,所以這個時候,侯君集倒打一耙,一方麵,可以證明他的忠心,另一方麵,臣若是因謀反而被處置的話,那麽軍中勢必會有許多人遭受牽連……”
李世民皺眉,臉色越發的凝重起來。
眼前這個人,可是李靖啊,李靖說的沒有錯,唐軍之中,不知道多少人都是李靖提拔的,這李靖在軍中更不知道有多少的門生故吏。一旦李世民認定了李靖會謀反,那麽……勢必要對軍中進行清洗。
“而到了那時……誰可以繼承臣的地位呢?”
李世民的臉色陰晴不定起來,似乎有些往日沒有注意的,一下子顯露了出來。
他利用了侯君集來製衡李靖,卻似乎遺忘了侯君集的居心。
顯然,侯君集這一手,實在玩的太漂亮。若李靖真的因為謀反而被論處,那麽大量的功臣都要遭殃,因為牽涉李靖的人太多了,軍中的舊有勢力會全部拔除,而取而代之的人,隻有侯君集,侯君集將成為軍中的翹楚,掌握大軍,他的不少親信,也將借此牟取到高位。
而即便李世民沒有聽信他的話,侯君集已經和李靖反目,也可以成為李世民的一枚棋子,用以製衡這些驕兵悍將。
可以說,侯君集的發跡,除了當初玄武門之變時立下了大功之外,就是狀告李靖謀反了。
玄武門之變時,願意追隨李世民的人很多,立功勞的人更是數之不盡,他侯君集還排不上號,至多就是憑著這功勞,獲得了李世民的信任,同時在軍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而已。
而狀告李靖之後,侯君集卻是一躍而起,成為了軍中可以和李靖平起平坐的人。
此時,李靖忐忑地道:“其實……臣早就料到他的心思,隻是……臣畢竟當初在玄武門時,沒有追隨陛下。因而固然是打落了門牙,也隻能往肚子裏咽,吃下這一記悶虧。隻是……臣所擔心的是,侯君集此人,利用一切方法,想要實現自己的野心,而陛下事先竟沒有察覺,竟還認為他忠心耿耿,這樣的人,他做校尉時,就想做將軍,做了將軍,便想統帥天下兵馬。一旦統帥了天下兵馬,接下來,就該有更大的窺測和覬覦了。陛下怎麽能不防備呢?”
李世民手擱在自己的膝蓋上,手指輕輕的拍著自己的骨節,麵上沒有表情,隻是目光漸漸幽深,顯然此時也在咀嚼著李靖的這一番話。
頓了頓,李世民道:“軍中……侯君集有不少的門生故吏吧?”
他輕描淡寫的問出這番話,可這既然問了,自是不可能無關緊要了。
李靖卻是苦笑道:“年輕的將軍之中,投靠侯君集者甚多。”
他生怕李世民覺得自己的話有些誇張,於是解釋道:“臣畢竟不是陛下的腹心,所以雖為兵部尚書,卻一直害怕結黨,便盡力的避嫌……”
李世民點頭,他理解李靖的處境,因為玄武門之變的事,再加上侯君集狀告他謀反,雖然沒有得到追究,可李靖這樣的大功臣,其實一直都處在恐懼之中,不敢輕易和人結交以及聯係。
如此一來,那些想要攀附李靖的人,自然大失所望!
因為他們發現,自己即便和李靖關係好,李靖也不敢推薦他們,生恐被陛下認為這是他任用私人。
這些人既然結交李靖而求取不到自己的高位,自然而然,也就散去了。
李靖又接著道:“可是侯君集,一直被陛下所信任,而且他又與太子殿下親厚,更是被陛下拜為吏部尚書,想要結交他的人,可謂是過江之鯽。在這軍中,任誰都知道,隻要侯君集開了口,用不了一年,便可從校尉躍升為將!故而,不知多少人為了結識他,而對他言聽計從,臣不敢說這些人都是他的黨羽,可是論起在軍中的威信,臣已遠不及侯君集了。”
李世民皺眉起來,其實這些……李世民是心知肚明的,侯君集在軍中有如此大的影響,根本就是他自己縱容出來的。
若不是自己的賞識和信任,或者說,當初自己期待侯君集來挖李靖這些人的牆角,怎麽事情會到這個地步呢?
李世民便歎息道:“朕心裏一直有個疑問。”
李靖朝李世民看了一眼,欠身道:“請陛下明示。”
李世民凝視著李靖:“當初玄武門之變時,你為何按兵不動,對朕的詔令,無動於衷?”
這是第一次,李世民直接詢問李靖。
以前,君臣二人對此都刻意的回避,相互都很別扭。
要知道,這李靖當初也是李世民提拔出來的,在李世民心底,這玄武門之變時,誰都可以不追隨自己,唯獨你李靖不能躲著,也不能置身事外。
李靖沉默了很久,卻不敢回答。
“你說罷,都到了這個時候,還有什麽可隱藏的呢?”李世民淡淡道。
李靖隨即露出了苦笑,這才道:“從八王之亂時起,奪門之變就成了天子們登基的手段,這數百年來,哪一次不是如此呢?多少將軍們擁立著皇子和宗室諸王們,帶著兵殺入皇城,最後耀武揚威。可是……陛下……這是對的嗎?將軍們不是憑借橫掃四夷而獲得高位,不是以衛青和霍去病為榜樣。而是將從龍之功,當做自己立足廟堂之上的本錢,擁立了皇帝的人,立即可以受到信任,被委以重任,得到公侯的爵位,子孫都受這樣的恩惠,可是……這對天下,有什麽益處?數百年來,天下更迭,以至胡人入了華夏,天下大亂,不正是因為……將軍們都是這樣想,不就是因為,將士們希圖用最這種手段,便可享受榮華富貴,卻早已忘了,為將者,該為國家掃平天下,來當做自己平生誌願。”
說到這裏,李靖又看了李世民一樣,才又道:“其實臣……迄今…都不讚成陛下奪門,因為陛下此舉,又開了先河,隻恐將來的子孫們繼續效仿,若真到了這樣的地步,那麽這李唐,又有多少國祚呢?”
說著,李靖小心翼翼的看著李世民,他生怕李世民震怒,因而顯得小心翼翼,道:“國家該有國家的製度,不能輕易去破壞它。禮法雖然總有許多不近人情之處。可是禮法也是約束人心,使其安分守己的重要手段。春秋的時候,人們依舊還認可周天子為共主,人們還不敢僭越禮法。可三家分晉開始,人們便視其為無物了,於是天下之人,都以士兵的多寡來確定強者,周天子也自然而然,成為了諸侯們的玩物,人人都要去問鼎之輕重,天下之人,隻看重實力的強弱,而不在乎禮法的約束了。於是,天下大亂,各國攻伐,強者吞並弱者,諸侯之戰,變成了國戰,這……是何其可怕的事。”
“臣為將者,曾隨太上皇和陛下,橫掃天下,如今才有了這李唐,才有了這當今的天下社稷。臣願的是,為將者,該以衛青、張騫這樣的人為榜樣,為君王開疆拓土,而宗室之間的殘殺,與軍中絕無關係。此臣的私念……臣……在陛下最困難的時候,不能追隨陛下,念其當初陛下對臣的厚恩,臣確實慚愧的無地自容。可是……臣至今日,也不曾後悔。”
李世民聽罷,不禁歎了口氣。
他覺得自己和李靖之間,此番雖是說開了,可還是有這心結的,哪怕把話說開了,仍舊覺得李靖很不夠意思。
可是他很清楚,李靖就是這麽一個人,他之所言,並沒有虛假。
李世民隻好道:“朕豈會不知你的想法乃是正確的,隻是當時朕到了生死之間,已經顧不得其他了,若當時不動手,則死無葬身之地。以往的事,就不要再提了,好好做的你的兵部尚書吧。”
“喏。”李靖起身。
李世民也站了起來,拍了拍他的肩:“朕依舊還是信重卿的。”
李靖一時失態,眼眶微紅,道:“臣豈有不知,如若不然,臣也絕不可能苟且至今日,依舊不失高位,仍舊拜為尚書。”
李世民點頭:“去吧。”
李靖告辭而去。
等李靖一走,李世民臉色一下子陰冷下來,在這殿中踱步良久,而後突然抬起頭,看了一眼張千,冷聲道:“查一查這些年,侯君集在軍中提拔了多少人。”
張千心裏一顫,似乎一下子明白了什麽,卻忙躬身道:“奴遵旨。”
隻是顯然李世民的吩咐還沒有完,隻見李世民又道:“還要查清楚,還有多少人……與他有舊。要查清楚太子與他的關係親密到了什麽程度!”
說罷,再看李世民的麵色,顯得撲朔不定。
………………
第二章送到,求月票。
這李靖隨即告辭,李世民點頭,隻是等李靖退到了殿門口時,李世民卻是突然道:“李卿,侯君集為人,當真不堪嗎?”
這突如其來的一問,讓李靖霎時間緊張起來。
顯然,陛下這是翻起了舊賬。
先是侯君集說李靖有謀逆之心。
而李靖則說侯君集有不臣之念。
本來李世民對於二人的口角,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注意。
這畢竟是可以理解的嘛,臣子們鬥口而已,某種程度而言,恰恰是因為侯君集和李靖的反目,才越發的開始器重侯君集。
畢竟李靖所代表的,乃是當初那些開國的功臣,這些人是驕兵悍將,也隻有李世民才能駕馭他們。
可未來太子如何駕馭呢?
因而,侯君集狀告李靖,絕對是一步妙棋。
顯然李世民運用了侯君集和李靖之間的矛盾,在李靖為首的功臣集團之外,培育了一個新生的力量,即以侯君集為首的新軍功集團,用以製衡李靖。
表麵上看,這樣的布置十分完美,畢竟開國之後,十數年沒有大規模的征戰,老的開國功臣們,卻依舊占據著高位,而以侯君集為首的一批年輕的將領們,卻也急迫的想要獲得軍功,進而對李靖這些人取而代之,而這些人,畢竟立多少功勞,也不如開國功臣們相比,他們就不得不更加借重於皇帝或者是太子的賞識。
將來若是李世民身子欠安,太子也自然可以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鞏固自己的地位了。
於是才有了太子雖然已經納妃,李世民依舊讓侯君集的女兒進入東宮,讓其成為了太子的妾室。
與此同時,大力的提拔侯君集,很快,竟讓侯君集得到了吏部尚書這樣隻有長孫無忌這等外戚的高位。
可李世民在此時……顯然卻發現,這種製衡已經無用了。
因為李世民有了新的製衡力量,那便是陳氏!
借用陳氏所代表的百工子弟,支持太子。同時,陳氏大量的財富,也必須與皇族捆綁,才能保全,如若不然,怎麽抵得上這麽多的舊貴族的窺測。
更不必說,陳正泰本就是外戚,他與太子的關係,更是鐵的不能再鐵了。
有了這一層層的身份,天策軍迅速的取代了侯君集這些年輕將領們的地位。而遂安公主直接進入鸞閣,成為鸞閣令。
其實從新軍變成天策軍,又從遂安公主入閣,這個時候的侯君集,地位已經變得尷尬起來,也許尋常人還未察覺到這等變化,其實某種程度來說,陳家所替代的,隻是侯君集罷了。
因為在李世民原本的構思之中,侯君集是要和遂安公主一樣,成為宰相的。
而侯君集背後的那些將門新銳們,其實也被更為可靠的天策軍所替換。
此時的侯君集,可以說,不過是一個棄子了。
當然……這又出現了一個問題,從前李靖和侯君集之間的矛盾,是李世民利用的武器。可如今,事後再回想起來,李世民察覺有些不對了,因為如果拋開一切的政治謀劃,李世民意識到……這個事件,可能涉及到兩個將軍的忠誠問題。
李世民提起了這些舊事,自然讓李靖忍不住忐忑不安起來,因為……自己雖然說侯君集有不臣之心,可是前提卻是,自己被侯君集狀告了。
隻是此時陛下既然問起了,李靖於是道:“侯君集一直想學習的,乃是征伐天下的本領,這些本領,隻有天下大亂時的將軍們必須學的,他狀告臣故意不願意教授這些學問,實際上,他是不想為將,而想要為帥。”
為帥和為將是兩個概念。
這一點作為將帥的李世民心知肚明。
為將的人隻要考慮怎麽進兵,怎麽控製軍中的情緒,怎麽打敗就好了。
而為帥之道在於,你可以不必考慮一城一池的得失,不必考慮一支部隊的勝敗,你需謀劃的,是如何獲取最終的勝利,如何在占領了敵國之後,安穩人心,怎麽樣賞罰將士,才能確保他們的忠誠。
這些學問,其實根本就沒有人教授,即便是李世民和李靖這樣的人,也是再征討天下的過程中,慢慢的摸索出來的。
“何況,此人汙臣有異心,可見他的心思狡詐。”李靖頓了頓,隨即又道:“任誰都知道,臣……臣……”
說到這裏,李靖有些難以啟齒了。
李世民目光幽幽,卻察覺出了李靖的猶豫。
此時,李世民反而想和李靖坦誠布公的談一談,於是看了張千一眼,道:“張力士,給李卿家賜座,斟茶上來。”
張千連忙應聲去了。
過不多時,李靖坐下,抱著茶盞,這讓他心裏漸漸輕鬆了一些。
而李世民則拉了一把椅子,坐在了李靖的對麵,凝視著李靖,道:“你說罷。”
李靖道:“那麽臣就鬥膽進言了。當初玄武門之變,當時臣在外掌握大軍,陛下曾詢問臣的主意,臣卻是按兵不動,沒有參與這一場奪門之變。”
這話……一出,李世民頓時明白,為何李靖方才會顯得猶豫不決了。
畢竟,提起從前的舊事,大家其實都很忌諱。
玄武門之變的時候,秦王府的文臣武將們,紛紛追隨李世民,可隻有李靖保持了中立,當然……這一場奪門之變裏,李世民是占有優勢的,而李靖按兵不動,某種程度就是偏向了李世民。
可即便如此,和那些紛紛肯誓死追隨的文臣武將而言,李靖顯然還是不夠‘忠心’。
李世民頷首,口裏道:“卿乃上將軍,恪守中立,也是為了國家,這一點……朕雖也有一些怨言,卻並沒有責備。”
話雖這麽說,但責備肯定還是有一點點的,如若不然,以李靖的功績,何止一個兵部尚書呢。
李靖看著李世民平靜的臉色,便接著道:“此後陛下讓侯君集到臣這裏來學習兵法,臣所教授他的兵法,足以安製四夷。這一點,他心知肚明,可依然還要狀告,這又是何故呢?當初的時候,臣不敢講,今日既然陛下讓臣暢所欲言,那麽臣便鬥膽揣測了。侯君集應當是很清楚,臣因為玄武門時的態度,令陛下心裏起疑,所以這個時候,侯君集倒打一耙,一方麵,可以證明他的忠心,另一方麵,臣若是因謀反而被處置的話,那麽軍中勢必會有許多人遭受牽連……”
李世民皺眉,臉色越發的凝重起來。
眼前這個人,可是李靖啊,李靖說的沒有錯,唐軍之中,不知道多少人都是李靖提拔的,這李靖在軍中更不知道有多少的門生故吏。一旦李世民認定了李靖會謀反,那麽……勢必要對軍中進行清洗。
“而到了那時……誰可以繼承臣的地位呢?”
李世民的臉色陰晴不定起來,似乎有些往日沒有注意的,一下子顯露了出來。
他利用了侯君集來製衡李靖,卻似乎遺忘了侯君集的居心。
顯然,侯君集這一手,實在玩的太漂亮。若李靖真的因為謀反而被論處,那麽大量的功臣都要遭殃,因為牽涉李靖的人太多了,軍中的舊有勢力會全部拔除,而取而代之的人,隻有侯君集,侯君集將成為軍中的翹楚,掌握大軍,他的不少親信,也將借此牟取到高位。
而即便李世民沒有聽信他的話,侯君集已經和李靖反目,也可以成為李世民的一枚棋子,用以製衡這些驕兵悍將。
可以說,侯君集的發跡,除了當初玄武門之變時立下了大功之外,就是狀告李靖謀反了。
玄武門之變時,願意追隨李世民的人很多,立功勞的人更是數之不盡,他侯君集還排不上號,至多就是憑著這功勞,獲得了李世民的信任,同時在軍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而已。
而狀告李靖之後,侯君集卻是一躍而起,成為了軍中可以和李靖平起平坐的人。
此時,李靖忐忑地道:“其實……臣早就料到他的心思,隻是……臣畢竟當初在玄武門時,沒有追隨陛下。因而固然是打落了門牙,也隻能往肚子裏咽,吃下這一記悶虧。隻是……臣所擔心的是,侯君集此人,利用一切方法,想要實現自己的野心,而陛下事先竟沒有察覺,竟還認為他忠心耿耿,這樣的人,他做校尉時,就想做將軍,做了將軍,便想統帥天下兵馬。一旦統帥了天下兵馬,接下來,就該有更大的窺測和覬覦了。陛下怎麽能不防備呢?”
李世民手擱在自己的膝蓋上,手指輕輕的拍著自己的骨節,麵上沒有表情,隻是目光漸漸幽深,顯然此時也在咀嚼著李靖的這一番話。
頓了頓,李世民道:“軍中……侯君集有不少的門生故吏吧?”
他輕描淡寫的問出這番話,可這既然問了,自是不可能無關緊要了。
李靖卻是苦笑道:“年輕的將軍之中,投靠侯君集者甚多。”
他生怕李世民覺得自己的話有些誇張,於是解釋道:“臣畢竟不是陛下的腹心,所以雖為兵部尚書,卻一直害怕結黨,便盡力的避嫌……”
李世民點頭,他理解李靖的處境,因為玄武門之變的事,再加上侯君集狀告他謀反,雖然沒有得到追究,可李靖這樣的大功臣,其實一直都處在恐懼之中,不敢輕易和人結交以及聯係。
如此一來,那些想要攀附李靖的人,自然大失所望!
因為他們發現,自己即便和李靖關係好,李靖也不敢推薦他們,生恐被陛下認為這是他任用私人。
這些人既然結交李靖而求取不到自己的高位,自然而然,也就散去了。
李靖又接著道:“可是侯君集,一直被陛下所信任,而且他又與太子殿下親厚,更是被陛下拜為吏部尚書,想要結交他的人,可謂是過江之鯽。在這軍中,任誰都知道,隻要侯君集開了口,用不了一年,便可從校尉躍升為將!故而,不知多少人為了結識他,而對他言聽計從,臣不敢說這些人都是他的黨羽,可是論起在軍中的威信,臣已遠不及侯君集了。”
李世民皺眉起來,其實這些……李世民是心知肚明的,侯君集在軍中有如此大的影響,根本就是他自己縱容出來的。
若不是自己的賞識和信任,或者說,當初自己期待侯君集來挖李靖這些人的牆角,怎麽事情會到這個地步呢?
李世民便歎息道:“朕心裏一直有個疑問。”
李靖朝李世民看了一眼,欠身道:“請陛下明示。”
李世民凝視著李靖:“當初玄武門之變時,你為何按兵不動,對朕的詔令,無動於衷?”
這是第一次,李世民直接詢問李靖。
以前,君臣二人對此都刻意的回避,相互都很別扭。
要知道,這李靖當初也是李世民提拔出來的,在李世民心底,這玄武門之變時,誰都可以不追隨自己,唯獨你李靖不能躲著,也不能置身事外。
李靖沉默了很久,卻不敢回答。
“你說罷,都到了這個時候,還有什麽可隱藏的呢?”李世民淡淡道。
李靖隨即露出了苦笑,這才道:“從八王之亂時起,奪門之變就成了天子們登基的手段,這數百年來,哪一次不是如此呢?多少將軍們擁立著皇子和宗室諸王們,帶著兵殺入皇城,最後耀武揚威。可是……陛下……這是對的嗎?將軍們不是憑借橫掃四夷而獲得高位,不是以衛青和霍去病為榜樣。而是將從龍之功,當做自己立足廟堂之上的本錢,擁立了皇帝的人,立即可以受到信任,被委以重任,得到公侯的爵位,子孫都受這樣的恩惠,可是……這對天下,有什麽益處?數百年來,天下更迭,以至胡人入了華夏,天下大亂,不正是因為……將軍們都是這樣想,不就是因為,將士們希圖用最這種手段,便可享受榮華富貴,卻早已忘了,為將者,該為國家掃平天下,來當做自己平生誌願。”
說到這裏,李靖又看了李世民一樣,才又道:“其實臣……迄今…都不讚成陛下奪門,因為陛下此舉,又開了先河,隻恐將來的子孫們繼續效仿,若真到了這樣的地步,那麽這李唐,又有多少國祚呢?”
說著,李靖小心翼翼的看著李世民,他生怕李世民震怒,因而顯得小心翼翼,道:“國家該有國家的製度,不能輕易去破壞它。禮法雖然總有許多不近人情之處。可是禮法也是約束人心,使其安分守己的重要手段。春秋的時候,人們依舊還認可周天子為共主,人們還不敢僭越禮法。可三家分晉開始,人們便視其為無物了,於是天下之人,都以士兵的多寡來確定強者,周天子也自然而然,成為了諸侯們的玩物,人人都要去問鼎之輕重,天下之人,隻看重實力的強弱,而不在乎禮法的約束了。於是,天下大亂,各國攻伐,強者吞並弱者,諸侯之戰,變成了國戰,這……是何其可怕的事。”
“臣為將者,曾隨太上皇和陛下,橫掃天下,如今才有了這李唐,才有了這當今的天下社稷。臣願的是,為將者,該以衛青、張騫這樣的人為榜樣,為君王開疆拓土,而宗室之間的殘殺,與軍中絕無關係。此臣的私念……臣……在陛下最困難的時候,不能追隨陛下,念其當初陛下對臣的厚恩,臣確實慚愧的無地自容。可是……臣至今日,也不曾後悔。”
李世民聽罷,不禁歎了口氣。
他覺得自己和李靖之間,此番雖是說開了,可還是有這心結的,哪怕把話說開了,仍舊覺得李靖很不夠意思。
可是他很清楚,李靖就是這麽一個人,他之所言,並沒有虛假。
李世民隻好道:“朕豈會不知你的想法乃是正確的,隻是當時朕到了生死之間,已經顧不得其他了,若當時不動手,則死無葬身之地。以往的事,就不要再提了,好好做的你的兵部尚書吧。”
“喏。”李靖起身。
李世民也站了起來,拍了拍他的肩:“朕依舊還是信重卿的。”
李靖一時失態,眼眶微紅,道:“臣豈有不知,如若不然,臣也絕不可能苟且至今日,依舊不失高位,仍舊拜為尚書。”
李世民點頭:“去吧。”
李靖告辭而去。
等李靖一走,李世民臉色一下子陰冷下來,在這殿中踱步良久,而後突然抬起頭,看了一眼張千,冷聲道:“查一查這些年,侯君集在軍中提拔了多少人。”
張千心裏一顫,似乎一下子明白了什麽,卻忙躬身道:“奴遵旨。”
隻是顯然李世民的吩咐還沒有完,隻見李世民又道:“還要查清楚,還有多少人……與他有舊。要查清楚太子與他的關係親密到了什麽程度!”
說罷,再看李世民的麵色,顯得撲朔不定。
………………
第二章送到,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