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四世對這些“暴民”破口大罵,完全沒有了一個貴族該有的優雅。
本廷克伯爵無言以對,他早就知道包稅製肯定會出事。包稅商壓榨的有點狠,可是荷蘭也沒有能力不搞包稅製。
連七省的統一、中央集權都做不到,談什麽讓稅務部門深入到每一處鄉村城市?
而且包稅人都是荷蘭各個城市的寡頭們,至少也和他們關係密切,很多都是合股包稅的。這些人,奧蘭治派根本動不了。
奧蘭治派也不想動,不敢動,隻能對他們進行妥協。妥協的結果,就是人民的怨氣,全都發在了奧蘭治派的身上。
奧蘭治派曾經代表著荷蘭人民的諸多期盼。
攝政寡頭們貪腐、包稅、壓榨、壟斷,這都正常。人們恨壞人,但不會對壞人失望。
失望,有時候比恨更嚴重。
奧蘭治派曾經被荷蘭民眾想象成好人。壞人做壞事,正常;可好人也縱容壞事,那就難以忍受了。
雖然,奧蘭治派是“好人”這個概念,是荷蘭民眾一廂情願幻想出來的。
威廉四世也覺得挺委屈的。
自己上台之前,什麽都沒承諾過。
既沒有承諾要廢除包稅製、也沒有承諾要取消壟斷、更沒有承諾要給行會更大的權利。
自己什麽都沒承諾過,是民眾把自己推上台的,現在為什麽卻要因為自己根本沒承諾過的事而反對自己呢?
實際上,他這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
得虧現在啟蒙運動還處在醞釀階段,這要是93年雷霆風暴影響之後,就這個情況,民眾恐怕就不是單單要廢除包稅製這麽“溫和”了,多半阿姆斯特丹街頭為了商業貿易活動而修建的全歐洲最早的路燈,便要有另一種不同的用處了。
威廉四世現在除了不要貴族的優雅,對暴民坡口大罵之外,別無手段。
糧價,他穩定不了;包稅,他廢除不能;戰爭,他不能指揮這點荷蘭軍隊打贏法國……至於本廷克伯爵當年給他規劃的“集權”,現在更是想都不敢想了。
剛剛被本廷克伯爵的“割讓奧地利的土地讓普魯士退出戰爭、集結英、荷、奧三國全力反擊法國”這個建議催生出一點鬥誌的威廉四世,再度頹然。
就算是能夠達成協定,荷蘭恐怕也無力繼續參與戰爭了。國內的局勢讓荷蘭徹底沒有了繼續打下去的能力。
威廉四世用求助地眼神看了眼本廷克伯爵,希望從他最儀仗的顧問這裏,得到一些建議。
<a id="wzsy" href="https://m.ranwen.la">燃文</a>
可對於此事,本廷克伯爵也是無能為力。
他對荷蘭進行中央集權、采取大明那種內閣秘書顧問製的設想,全部的前提都是源於戰爭的勝利。
奧蘭治家族,再一次在荷蘭岌岌可危的時候站出來,帶領荷蘭趕走了法國人。然後,憑借戰爭帶來的巨大威望,完成集權、稅製改革、對議會派和攝政寡頭們的壓製。
可是,第一步都走不下去了,剩下的還能怎麽辦?
一開始的設想是美好的。可誰也沒想到會發展到這種地步,連遠在數萬裏之外的中國人,都捅了荷蘭一刀。
如今上層金融市場混亂,打不下去了。
中層許多人麵臨破產,也打不下去了。
下層希望改變包稅製、想要更便宜的穀物麵包,一樣打不下去了。
“執政官殿下,恐怕,我們隻能退出戰爭了。”
想了半天,本廷克伯爵給出的建議,就是這個。
看起來好像很簡單,可實際上這裏麵很複雜。這是連威廉四世都明白的道理。
如果荷蘭此時退出戰爭,意味著荷蘭單方麵違背了1676年和1703年兩次簽訂的《英荷共同防禦條約》,意味著荷蘭對英國的“背叛“,也意味著英荷同盟的瓦解。
以國際法來說。
如果法國人真的支持小王位僭越者登陸蘇格蘭,英國將坎伯蘭公爵在尼德蘭的精銳部隊調走,英國在道德上背叛了荷蘭,但是在法律上沒有背叛荷蘭。
法國攻入荷蘭了嗎?暫時沒有。那麽坎伯蘭公爵的軍隊撤走,有什麽問題呢?你說遲早的事,但遲早的事,此時並未發生。
的確,此時英國本土也沒有受到威脅。理論上荷蘭此時退出戰爭,也不算違背了《英荷共同防禦條約》——英荷共同防禦條約裏,不包括漢諾威,簽約的時候,漢諾威人還沒有跑到英國當國王。
但是,現在真的停戰,主動權也不在荷蘭手裏。法國人是否接受荷蘭的停戰,還兩說呢。
即便法國接受停戰,肯定要加上諸多條款的。就算不割讓荷蘭的土地,最起碼《英荷共同防禦條約》得作廢吧?
或者說,法國立刻讓小王位僭越者登陸蘇格蘭,荷蘭出不出兵?
出兵,之前停戰求和有什麽意義?那不是又打起來了?停戰求和,是為了法國不要攻入荷蘭,結果這邊剛停戰求和,反手就派兵去支援英國,法國人難道甘當冤大頭?
難不成真的能聽荷蘭人的解釋:我們這隻是遵守條約,我們不是要與法國為敵。於是法國人就不打荷蘭了?
不出兵,法國即便不強製要求荷蘭單方麵廢止英荷同盟,這個廢止了又有什麽區別?
最最關鍵的一點,英荷關係的樞紐,就是奧蘭治家族。之前既當過英國國王、如今的威廉四世還是英王女婿。
恐怕,就算停戰,法國也一定會要求威廉四世下台。
讓適當親法、而且和英國存在諸多矛盾的攝政寡頭們上台。
奧蘭治派很多的貴族,他們的利益也多來自於莊園、農場、土地。他們和英國之間的矛盾沒那麽大。
攝政寡頭們很多海商,他們的利益來自商業和貿易,走私。他們和英國的矛盾可是不小,相反和法國的矛盾不是很大。
否則,隻怕法國根本不可能接受停戰。
看到威廉四世對這個建議並不滿意,本廷克伯爵反問道:“執政官殿下,您認為,現在的荷蘭民眾,還能如1672年那般,爆發出驚人的愛國熱情,自覺地挖開防護堤,奮戰到底嗎?”
威廉四世愕然無語,許久搖搖頭。
“這一屆的荷蘭民眾,不行。”
給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實際上也就是認同了本廷克伯爵的看法。現在的荷蘭民眾,恐怕絕對沒有當初當森林乞丐、海上乞丐、以及幾十年前自毀河堤的愛國熱情了。
但威廉四世也根本不打算按照本廷克伯爵的建議去做,他知道那樣求和的話,法國一定會追加諸多的條件。
“既然現在什麽都做不了,那麽就不如什麽都不做。我想,我們的英國盟友,會處理好這一切的。如果英國這邊都不能打開局麵,我們又能做什麽呢?”
“現在,我們還是安靜地等一等吧。或許,會有轉機的。”
聽到這樣的回答,本廷克伯爵也隻能歎了口氣,什麽都沒法說了。
…………
與此同時。
接近荷蘭的洋麵上,幾艘打著大順旗幟的外交使節官船,在幾艘荷蘭軍艦的監視下,緩緩朝著阿姆斯特丹航行。
雖然兩國此時處在交戰狀態,但來船既然表明了外交使節團的身份,荷蘭軍艦也隻能監視著,由荷蘭軍方派出領航員,引導大順的官船入港。
船上,老驥伏櫪的齊國公,興致勃勃地看著遠處的荷蘭軍艦。
作為大順官方的真正的外交部的頭兒,也作為大順唯二的來過歐洲的勳貴大臣,由他來主持這一次大順在歐洲的談判,最是合適。
上一次齊國公來歐洲的時候,還是很多年前了。走的也是西伯利亞陸路,回去的時候走的也是陸路。
如今大順已經多次從海路前往歐洲,航行水平和技術都已提升了不少,安全性也有了保證。這一次齊國公便乘船前來。
當初送別的時候,劉鈺說,這一次是天朝第一次在歐洲大戰後的和會上亮相,齊國公亦算是天朝第一個將要全程參與歐洲和會談判、並且在真正有世界影響力的條約上簽字的中國官員。
這是可以永載史冊的。
齊國公深以為然,畢竟大順這一次可不隻是來參加對荷蘭的談判的,而是要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結束的和會上,提出一項將會極大提升大順影響力的提案。
大順,要組織一個“武裝中立同盟”。
在可預見的將來,歐洲還會繼續爆發戰爭。一旦歐洲再度爆發戰爭,大順在這次和會上組織的武裝中立同盟,便要發揮作用。
所謂“武裝中立同盟”,便是說中立國船舶可以自由地在交戰國港口之間及其沿岸航行。
除戰時禁運物資如武器、彈藥等,交戰國不得奪取中立國船舶上的敵貨。
比如英法交戰,大順宣布中立,大順往法國運武器彈藥,肯定是不行的。這明顯不是中立行為。
但大順的商船要是因為往法國運正常的貨,就被英國的軍艦抓了、扣押、或者說被英國的私掠船劫了,那就不行了。
所以,要武裝中立。
敢抓、敢扣押,就打。
武裝中立同盟國的艦隊,可以在彼此港口停靠。商船出航的時候,軍艦護航,以防一些國家的私掠船。
看上去,“武裝中立”,是一個非常【中立】的國際組織。
但實際上,這就是要挑明,中英矛盾,已經成為大順下南洋之後的主要外在矛盾了。
中立本身,本身就是對英國海權的挑戰。
既然是個“國際組織”、“中立同盟”,那肯定就不能隻有大順一家。
這個組織的首要目標,就是把荷蘭拉進去,給荷蘭一個光明的未來。
本廷克伯爵無言以對,他早就知道包稅製肯定會出事。包稅商壓榨的有點狠,可是荷蘭也沒有能力不搞包稅製。
連七省的統一、中央集權都做不到,談什麽讓稅務部門深入到每一處鄉村城市?
而且包稅人都是荷蘭各個城市的寡頭們,至少也和他們關係密切,很多都是合股包稅的。這些人,奧蘭治派根本動不了。
奧蘭治派也不想動,不敢動,隻能對他們進行妥協。妥協的結果,就是人民的怨氣,全都發在了奧蘭治派的身上。
奧蘭治派曾經代表著荷蘭人民的諸多期盼。
攝政寡頭們貪腐、包稅、壓榨、壟斷,這都正常。人們恨壞人,但不會對壞人失望。
失望,有時候比恨更嚴重。
奧蘭治派曾經被荷蘭民眾想象成好人。壞人做壞事,正常;可好人也縱容壞事,那就難以忍受了。
雖然,奧蘭治派是“好人”這個概念,是荷蘭民眾一廂情願幻想出來的。
威廉四世也覺得挺委屈的。
自己上台之前,什麽都沒承諾過。
既沒有承諾要廢除包稅製、也沒有承諾要取消壟斷、更沒有承諾要給行會更大的權利。
自己什麽都沒承諾過,是民眾把自己推上台的,現在為什麽卻要因為自己根本沒承諾過的事而反對自己呢?
實際上,他這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
得虧現在啟蒙運動還處在醞釀階段,這要是93年雷霆風暴影響之後,就這個情況,民眾恐怕就不是單單要廢除包稅製這麽“溫和”了,多半阿姆斯特丹街頭為了商業貿易活動而修建的全歐洲最早的路燈,便要有另一種不同的用處了。
威廉四世現在除了不要貴族的優雅,對暴民坡口大罵之外,別無手段。
糧價,他穩定不了;包稅,他廢除不能;戰爭,他不能指揮這點荷蘭軍隊打贏法國……至於本廷克伯爵當年給他規劃的“集權”,現在更是想都不敢想了。
剛剛被本廷克伯爵的“割讓奧地利的土地讓普魯士退出戰爭、集結英、荷、奧三國全力反擊法國”這個建議催生出一點鬥誌的威廉四世,再度頹然。
就算是能夠達成協定,荷蘭恐怕也無力繼續參與戰爭了。國內的局勢讓荷蘭徹底沒有了繼續打下去的能力。
威廉四世用求助地眼神看了眼本廷克伯爵,希望從他最儀仗的顧問這裏,得到一些建議。
<a id="wzsy" href="https://m.ranwen.la">燃文</a>
可對於此事,本廷克伯爵也是無能為力。
他對荷蘭進行中央集權、采取大明那種內閣秘書顧問製的設想,全部的前提都是源於戰爭的勝利。
奧蘭治家族,再一次在荷蘭岌岌可危的時候站出來,帶領荷蘭趕走了法國人。然後,憑借戰爭帶來的巨大威望,完成集權、稅製改革、對議會派和攝政寡頭們的壓製。
可是,第一步都走不下去了,剩下的還能怎麽辦?
一開始的設想是美好的。可誰也沒想到會發展到這種地步,連遠在數萬裏之外的中國人,都捅了荷蘭一刀。
如今上層金融市場混亂,打不下去了。
中層許多人麵臨破產,也打不下去了。
下層希望改變包稅製、想要更便宜的穀物麵包,一樣打不下去了。
“執政官殿下,恐怕,我們隻能退出戰爭了。”
想了半天,本廷克伯爵給出的建議,就是這個。
看起來好像很簡單,可實際上這裏麵很複雜。這是連威廉四世都明白的道理。
如果荷蘭此時退出戰爭,意味著荷蘭單方麵違背了1676年和1703年兩次簽訂的《英荷共同防禦條約》,意味著荷蘭對英國的“背叛“,也意味著英荷同盟的瓦解。
以國際法來說。
如果法國人真的支持小王位僭越者登陸蘇格蘭,英國將坎伯蘭公爵在尼德蘭的精銳部隊調走,英國在道德上背叛了荷蘭,但是在法律上沒有背叛荷蘭。
法國攻入荷蘭了嗎?暫時沒有。那麽坎伯蘭公爵的軍隊撤走,有什麽問題呢?你說遲早的事,但遲早的事,此時並未發生。
的確,此時英國本土也沒有受到威脅。理論上荷蘭此時退出戰爭,也不算違背了《英荷共同防禦條約》——英荷共同防禦條約裏,不包括漢諾威,簽約的時候,漢諾威人還沒有跑到英國當國王。
但是,現在真的停戰,主動權也不在荷蘭手裏。法國人是否接受荷蘭的停戰,還兩說呢。
即便法國接受停戰,肯定要加上諸多條款的。就算不割讓荷蘭的土地,最起碼《英荷共同防禦條約》得作廢吧?
或者說,法國立刻讓小王位僭越者登陸蘇格蘭,荷蘭出不出兵?
出兵,之前停戰求和有什麽意義?那不是又打起來了?停戰求和,是為了法國不要攻入荷蘭,結果這邊剛停戰求和,反手就派兵去支援英國,法國人難道甘當冤大頭?
難不成真的能聽荷蘭人的解釋:我們這隻是遵守條約,我們不是要與法國為敵。於是法國人就不打荷蘭了?
不出兵,法國即便不強製要求荷蘭單方麵廢止英荷同盟,這個廢止了又有什麽區別?
最最關鍵的一點,英荷關係的樞紐,就是奧蘭治家族。之前既當過英國國王、如今的威廉四世還是英王女婿。
恐怕,就算停戰,法國也一定會要求威廉四世下台。
讓適當親法、而且和英國存在諸多矛盾的攝政寡頭們上台。
奧蘭治派很多的貴族,他們的利益也多來自於莊園、農場、土地。他們和英國之間的矛盾沒那麽大。
攝政寡頭們很多海商,他們的利益來自商業和貿易,走私。他們和英國的矛盾可是不小,相反和法國的矛盾不是很大。
否則,隻怕法國根本不可能接受停戰。
看到威廉四世對這個建議並不滿意,本廷克伯爵反問道:“執政官殿下,您認為,現在的荷蘭民眾,還能如1672年那般,爆發出驚人的愛國熱情,自覺地挖開防護堤,奮戰到底嗎?”
威廉四世愕然無語,許久搖搖頭。
“這一屆的荷蘭民眾,不行。”
給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實際上也就是認同了本廷克伯爵的看法。現在的荷蘭民眾,恐怕絕對沒有當初當森林乞丐、海上乞丐、以及幾十年前自毀河堤的愛國熱情了。
但威廉四世也根本不打算按照本廷克伯爵的建議去做,他知道那樣求和的話,法國一定會追加諸多的條件。
“既然現在什麽都做不了,那麽就不如什麽都不做。我想,我們的英國盟友,會處理好這一切的。如果英國這邊都不能打開局麵,我們又能做什麽呢?”
“現在,我們還是安靜地等一等吧。或許,會有轉機的。”
聽到這樣的回答,本廷克伯爵也隻能歎了口氣,什麽都沒法說了。
…………
與此同時。
接近荷蘭的洋麵上,幾艘打著大順旗幟的外交使節官船,在幾艘荷蘭軍艦的監視下,緩緩朝著阿姆斯特丹航行。
雖然兩國此時處在交戰狀態,但來船既然表明了外交使節團的身份,荷蘭軍艦也隻能監視著,由荷蘭軍方派出領航員,引導大順的官船入港。
船上,老驥伏櫪的齊國公,興致勃勃地看著遠處的荷蘭軍艦。
作為大順官方的真正的外交部的頭兒,也作為大順唯二的來過歐洲的勳貴大臣,由他來主持這一次大順在歐洲的談判,最是合適。
上一次齊國公來歐洲的時候,還是很多年前了。走的也是西伯利亞陸路,回去的時候走的也是陸路。
如今大順已經多次從海路前往歐洲,航行水平和技術都已提升了不少,安全性也有了保證。這一次齊國公便乘船前來。
當初送別的時候,劉鈺說,這一次是天朝第一次在歐洲大戰後的和會上亮相,齊國公亦算是天朝第一個將要全程參與歐洲和會談判、並且在真正有世界影響力的條約上簽字的中國官員。
這是可以永載史冊的。
齊國公深以為然,畢竟大順這一次可不隻是來參加對荷蘭的談判的,而是要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結束的和會上,提出一項將會極大提升大順影響力的提案。
大順,要組織一個“武裝中立同盟”。
在可預見的將來,歐洲還會繼續爆發戰爭。一旦歐洲再度爆發戰爭,大順在這次和會上組織的武裝中立同盟,便要發揮作用。
所謂“武裝中立同盟”,便是說中立國船舶可以自由地在交戰國港口之間及其沿岸航行。
除戰時禁運物資如武器、彈藥等,交戰國不得奪取中立國船舶上的敵貨。
比如英法交戰,大順宣布中立,大順往法國運武器彈藥,肯定是不行的。這明顯不是中立行為。
但大順的商船要是因為往法國運正常的貨,就被英國的軍艦抓了、扣押、或者說被英國的私掠船劫了,那就不行了。
所以,要武裝中立。
敢抓、敢扣押,就打。
武裝中立同盟國的艦隊,可以在彼此港口停靠。商船出航的時候,軍艦護航,以防一些國家的私掠船。
看上去,“武裝中立”,是一個非常【中立】的國際組織。
但實際上,這就是要挑明,中英矛盾,已經成為大順下南洋之後的主要外在矛盾了。
中立本身,本身就是對英國海權的挑戰。
既然是個“國際組織”、“中立同盟”,那肯定就不能隻有大順一家。
這個組織的首要目標,就是把荷蘭拉進去,給荷蘭一個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