菀瀆在後世已經淪落成了個小村子,黃河南流,決口不斷,改變了很多事。


    不隻是愣生生造出來向內延伸百餘裏的海岸,也徹底改變了這裏的經濟條件,原本的富庶地區混成現在這樣,劉鈺心中也是感慨萬千。


    在史世用陪伴下,劉鈺隻是在菀瀆鹽場稍微轉了轉,稍微和煮鹽的百姓聊了幾句,就離開了。


    這裏還是用的煮鹽法,實際上曬鹽法早就技術成熟了。


    想想其實也能理解,為什麽改革這麽難了。


    煮鹽用的柴火、煤,以及巨大的鐵鍋,都不是窮苦的灶戶所能獨自承擔的。


    這也使得朝廷有能力控製他們,因為朝廷的管理能力太次,所以隻能選擇往後退,用往後退的方式來管理。


    明明早就有了曬鹽法,可是曬鹽法怎麽管呢?


    控製好了柴火、煤、鍋灶,就能控製煮鹽的鹽產量,從而防止走私,才能收上鹽稅。


    可要是用曬鹽法呢?難道還能像查柴禾、煤炭一樣,去查太陽嗎?


    和明末的思想解禁一樣,曬鹽之類的新技術能在福建等地鋪開,不是因為朝廷主動推進進步,而是朝廷無力管轄。


    而兩淮地區的鹽,太重要了,占了鹽稅的大頭,這裏朝廷也隻能選擇用這種落後的方式進行控製——因為重要,所以落後。


    帝國的軟件,決定了帝國能控製的硬件上限。讓硬件要更新,帝國的軟件發現跟不上的時候,就會選擇不準硬件更新,甚至讓硬件退版本。


    那些發展的地方、衝破桎梏的地方,不是朝廷不想管,而是朝廷無力管。


    這種事,別人或許還要問問煮鹽的灶戶為什麽這麽苦?


    劉鈺是不用問的。


    作為一個在鬆江府推廣廢棄漕米實物、改收白銀稅的人,他很清楚每年收米的時候什麽樣。


    米下來之後,商人就會壓價,壓到一個極低的價格。


    缺錢用的時候,就會放貸,貸出一個極高的利息。


    這些煮鹽的灶戶也是一樣,被鹽商所控製,壓低鹽價;需要資本買柴的時候,就放出高利息的貸款。理論上,朝廷有規定價,但凡是一旦隻是理論上,那就等於不存在。


    本來明初的設計,是官方提供資本、鐵鍋、柴禾等,煮出來鹽,按照官方價格定價收購。


    但朝廷沒錢,所以發紙鈔,發沒有準備金、且稅收都不收的紙鈔。


    一整套朝廷全麵管控的官山海手段,明也好、順也罷,都是玩不轉的。


    小生產者的邏輯從不是反對各種剝削,隻是反對自己不是剝削者,這是小農心態注定的事。


    即便現在大順來改革,也很難改成全麵的朝廷控製,把這些小生產者鹽戶,弄成官方鹽場的雇工。


    朝廷既要百姓能吃上鹽,也要保證能從鹽裏收到稅,這也就造就了幾乎無解的局麵。


    除非大順的基層控製力達到一個驚人的高度。


    但劉鈺身處黃河岸邊,想著一河之隔的對麵正在修的那條後世同等技術條件、同等鐵器工具下,一個地級市的動員和控製能力,與這個傾全國之力的動員和控製能力的慘烈對比,就明白這不過是妄想。


    要推動曬鹽法改革的難題,從不是生產技術上的,而是緝私技術上的、是基層管理能力上的難題。


    換一種適當鬆一些的、符合現在大順控製能力的手段,允許資本入場呢?


    靠資本充足,把這些小鹽戶都擠垮,讓他們成為赤貧的無產者,為新時代的降生提前孕育呢?


    略微在菀瀆鹽場做了一番考察後,劉鈺給皇帝寫了關於鹽政改革的第二封奏折。


    <a id="wzsy" href="http://www.yqxsw.org">yqxsw.org</a>


    一共兩個問題。


    為什麽兩淮鹽會出現“川鹽入楚、粵鹽入湘”的走私情況?湖北和湖南,可都是兩淮的“銷售區”。


    因為川鹽用天然氣煮鹽,根本不用燒柴禾。


    而廣東福建,則因為前朝管轄的少,早早普及了曬鹽法。


    使得兩淮地區的鹽的成本,是遠遠高於這兩個地方的。


    燒柴,也得花錢。


    甚至於,燒柴的錢,幾乎是占了煮鹽三分之二的成本。


    柴禾不是到處都有的,為了煮鹽,又許多很多的土地專門種樹,用種植的樹木,保證煮鹽的燃料問題。這又變相增加了淮北地區的土地矛盾。


    而不管是四川的天然氣煮鹽,還是福建廣東的日光曬鹽,燃料成本是省了的。


    所以,想要根絕川鹽入楚、粵鹽入湘的問題,從根本上講,最好是讓兩淮采取曬鹽法。


    否則,都是些治標不治本的手段,越查私鹽越多。


    這是成本問題,用來解決兩淮鹽的鹽稅在湖北、湖南被走私鹽奪走的問題。


    另一個,就是劉鈺提出類似於鬆江海商集團那樣的方式,以大公司的形式,方便政府監管控製,采取曬鹽法。


    兩淮地區曬鹽法,有一個技術問題,那就是因為黃河入海的緣故,使得這裏的海水比別處“淡”。


    比別處淡,想要曬鹽就不容易。但實際上,也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那就是淋鹵。


    既然沒有技術問題,這種大公司投資、擠垮那些小鹽戶,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這些大公司,可以采用一些新技術。


    蘇北地區本來就有用風車提鹽水的手段,但是隨著後來一步步往小農退,連煮鹽也往小農退,宋時就有的蘇北風車已經基本見不到了。


    現在大順已經可以做出蒸汽機了,不敢也不能往紡織業上用,那完全可以用在這些對傳統小農經濟衝擊不大的地方。


    為什麽這些鹽場可以采取這樣的辦法?


    因為每年都有大量的煮鹽的人逃亡,朝廷每年都要花錢招募,給一些股本,讓他們來幹。


    但往往,幹不幾年,就被鹽商盤剝的吊毛沒有了。除了逃亡,還能怎麽辦呢?


    這和傳統土地小農不同,傳統土地小農,朝廷這邊擔心影響他們的生計。


    但對煮鹽來說,則是要麵對不斷有人跑路的情況。


    這幾年其實更加嚴重,伴隨著下南洋在黃淮地區展開,而勸君莫要下南洋的感歎還沒有流傳開,大量的鹽戶是偷著往南洋跑的。


    這種情況下,也就不需要考慮會不會影響“小民”生計。


    反倒是可以用最簡單直接的手段,上演一幕“大工場擠垮了個人手工業、使得他們淪為赤貧的無產者”的過程。


    恰好,能夠極大提升生產效率的蒸汽機等,又不是私人小戶能夠買得起、用得起的。


    同時,作為大公司,可以多生產一些存量,隻要朝廷監管到位。


    相對分散的小戶來說,大公司,如同鬆江府的那些壟斷集團一樣,其實更容易被監管。


    朝廷定出的賣鹽價,理論上是有利潤的。隻是那些小鹽戶一方麵要靠薪柴煮鹽增加成本、一方麵又飽受鹽商“收鹽壓價、買柴漲價”的盤剝,是以難以賺錢。


    所以,如果能夠實行改革,既可以保證承辦的公司有利可圖,又可以壓低兩淮鹽的價格,從而驅趕川鹽入楚、粵鹽入湘的問題。


    同時,既然朝廷要改革,要從鹽引鹽綱法,改革成鹽票法。


    那麽,按票納稅,也可以達成鹽業生產後朝廷的目標:收稅。


    大公司是可以壓低成本的,而曬鹽又是需要場地的,所以私鹽隻能選擇繼續煮,比較隱秘嘛,這又是必然無法競爭過采取了新技術的大公司的。


    要麽破產,去南洋種植園。


    要麽破產,去鹽場當雇工。


    要麽破產,去要飯。


    沒有第四條路可走。


    朝廷要做的,就兩件事:檢查鹽的質量、按照鹽的數量收稅。


    除了這些和鹽業直接有關的因素外,劉鈺還說了其餘一個和鹽業似乎關係不大的好處,或者說是規劃。


    切入點玻璃生產,而之所以由此切入,因為這幾年玻璃生產也是朝廷的重要稅源了。


    玻璃生產考慮要先考慮市場問題,蘇南地區經濟發達,玻璃的銷量年年提升。玻璃這玩意兒運輸起來,比瓷器還麻煩,經不起海上的風波巨浪。


    所以,最好是在蘇南地區直接投產一些玻璃生產廠。


    朝廷是支持玻璃產業發展的,因為每塊玻璃出廠之前,就會繳稅。


    而且,朝廷控製著處在北邊的、科學院承辦的新式的製堿廠。


    從源頭上控製了玻璃產業的上遊原料,這就使得玻璃業雖然是商人經營的,但卻沒有逃稅的空間——多少堿,對應多少玻璃,這和鹽業之前根據柴禾數量來推斷是否有私鹽,是一樣的道理。


    玻璃製造,又需要大量的煤,或者燒柴也行。


    蘇南地區的柴價很貴,人口眾多,那裏又沒有大煤礦,城市化率相對別處又高,柴價自然貴。


    除了玻璃製造業,蘇南地區的一些新興產業,也都開始使用蒸汽機。比如鋸木、造船等等。


    如果能夠讓淮北曬鹽也采用蒸汽機提鹵,那麽構建一個以連雲港為中心的煤業港口的條件就已經成熟了。


    淮北地區是有煤的,尤其是距離連雲港不是太遠的徐州地區、棗莊地區,都是有煤的。


    那裏的煤,又恰恰可以使用到蒸汽機——因為黃河改道的緣故,使得宋之前的一些煤礦,都大量積水。而這些粗笨的蒸汽機,做提水用,又恰恰非常適合在那裏采煤。


    隻要有利可圖,那麽劉鈺可以牽頭,利用原本的河道,再配合上馬拉的生鐵鐵軌,鐵運水運結合的方式,將煤炭運送到海州。


    一部分供淮北曬鹽使用。


    一部分則乘船去蘇南地區,既可以緩解蘇南地區“薪柴日貴”的窘境,也可以促進蘇南地區的產業發展。


    因為此時黃河還沒有製造廣泛的蘇魯黃泛區,實際上這個看起來挺大的工程,其實並不大。


    海州往西,因為黃泛區此時還未出現,是以薔薇河是可以通船的。


    同時,還有一個後世已經幹涸、但此時存在的青伊湖。


    到青伊湖往西,還有個此時很大的駱馬湖,因為黃河水的存在,使得駱馬湖一段的大運河水量可以通航。


    實質上,要修的,隻是一段從駱馬湖到青伊湖的路,大約80裏,沒幾個錢,資本完全修的起,而且有得賺。


    因為這條路不止運煤,還要運鹽,運其餘商品。算算現在蘇南的薪柴價和大順的航海術水平,海運煤依舊有得賺。


    劉鈺最後又站在朝廷的角度,分析了一下這樣規劃“對朝廷、對天子”的好處:


    在運河被廢棄之後,保持南北之間紐帶聯係的,隻剩下了海軍。


    這樣的紐帶聯係,是不夠堅實的。


    最好的辦法,是加強南北之間的經濟聯係,即:南離不開北、北離不開南。


    如此,才能解決運河被廢棄之後,南北之間的隔閡和分離問題。


    朝廷日後想要控製蘇南,實際上隻需要出京畿、過濟南、到徐州即可。控製了那裏的煤,也就控製了蘇南日益發展的產業。


    如此,江山社稷方可穩固。


    劉鈺的每一次改革計劃,都必要讓皇帝看到:這樣對加強皇權、加強皇帝對天下的控製有什麽好處。雖然裏麵都埋著坑,可劉鈺估計皇帝是根本看不出來的。


    至於別的……聽皇帝和士大夫說說什麽天下蒼生罷了,可別真信,不管哪個皇帝,隻要他坐穩了位子。


    最簡單的例子,如果朝廷真的為了天下蒼生、天下百姓,曬鹽法早特麽在兩淮地區推廣了,還輪得到現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新順1730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望舒慕羲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望舒慕羲和並收藏新順1730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