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條路,最終會走哪一條,現在完全不能確定。</p>


    因為這是個漫長的過程,而世界又是不斷變化的。</p>


    忠誠的法蘭西人,意味著,他即便離開印度,也要為法蘭西的敵人留下一個障礙。</p>


    如果,法蘭西得不到印度。</p>


    那麽,排在首位的,就是決不能讓英國人得到印度。</p>


    因為兩國的兩場百年戰爭,正在打第二個百年;也因為,大順的軍事力量,終究無法影響歐洲,至少此時是這樣的。</p>


    即便沒有杜鋒的那番話,杜普萊克斯也希望,通過自己和劉鈺一係人的私人關係,讓大順派出一個軍事代表團,在他離開印度之前,參觀法國占據的城市、會見法國的印度節度使盟友。</p>


    以期向英國製造一種壓力:的確,馬超爾特是蠢豬,可已經這樣了,無可挽回了,那就朝著這種蠢豬一般的幻想努力唄。</p>


    讓英國人看在中法關係的份上,真的遵守那份脆弱的和平密約,誰也不主動在印度搞事。</p>


    然而,實際上即便這樣想,其實也是愚蠢的。</p>


    在印度搞事的主力,是印度的各地節度使,這不是英法所主導的。</p>


    杜普萊克斯認為,在印度的擴張,分為三個階段。</p>


    第一個階段,作為一個局外力量,利用印度節度使之間的紛爭。</p>


    第二個階段,作為一個入局的強大力量,左右印度節度使之間的紛爭、主動挑起印度節度使之間的紛爭,從中漁利。</p>


    第三個階段,才是作為征服者,消滅或者瓦解印度的各方節度使。</p>


    現在,法國和英國,最多還處在第一階段的尾聲,誰也沒達到第二階段能夠左右、主導的位置。</p>


    這種情況下,卻在萬裏之外,一紙條約,說要維係印度的和平與均衡,這不是扯犢子嗎?</p>


    現在是隻能利用印度節度使紛爭的截斷,英法憑什麽在數萬裏之外,憑一紙密約,就能決定印度的和平和均衡?</p>


    在杜普萊克斯看來,這簡直就是精神分裂。</p>


    以大順做個簡單的例子,假如此時朝鮮國因為“野種”和“弑兄”問題出事了,大順說不準打,那就真的不能打;而大順說話好使的原因,是大順真的有能力,把兩邊都幹掉——大順在朝鮮國問題上的猶豫,僅僅是因為朝鮮國窮。要是朝鮮國跟孟加拉似的,一年能收1000萬兩白銀的稅,大順對“王道”這個概念會瞬間重新定義。</p>


    在印度問題上,也是一樣的。</p>


    一邊,認為杜普萊克斯征服印度收稅的想法是扯犢子,認為莫臥兒的遺產,怎麽可能是幾千士兵就能決定的?</p>


    一邊,卻又覺得憑著英法的一紙密約,就能決定印度的局勢,說印度和平就印度和平,說不打就不打?</p>


    </p>


    能憑一紙密約決定一個次大陸和平還是戰亂的前提,難道不是先要相信認為幾千兵就能決定這個次大陸的命運嗎?</p>


    反過來,我都能一紙密約就能決定次大陸的歸屬了,那為什麽不派兵把這裏征服,把那些節度使和王公都吃掉?</p>


    這二者,根本就是相悖的啊。</p>


    內閣那群蠢貨,又是怎麽能想出來這個主意的?</p>


    但現在,木已成舟,罵也沒有用了,還能咋辦?</p>


    死馬當活馬醫唄。</p>


    杜普萊克斯之前想要征服印度、獨霸印度,自然會大順充滿警惕。</p>


    因為,自從大順下南洋之後,實際上印度這盤棋上的棋手,隻剩下五家了。</p>


    中國。</p>


    法國。</p>


    英國。</p>


    阿富汗人。</p>


    馬拉塔人。</p>


    剩下的不管是荷蘭還是葡萄牙,都已經沒有摻和的資格了。</p>


    早在劉鈺於威海練兵的時候,杜普萊克斯就認識劉鈺的。大順的第一批法國新式大炮,還是劉鈺和杜普萊克斯談出來的呢。</p>


    所以劉鈺這些年的外交信譽如何?或者說,杜普萊克斯怎麽認為劉鈺的?</p>


    這……說起來多半都是些貶義詞。</p>


    一個眼睛緊緊盯著歐洲局勢、甚至參與過俄國與荷蘭政變的人,會看不到眼前的印度?</p>


    讓大順來做英法之間和平的中介,這不是引狼入室嗎?</p>


    之前杜普萊克斯不想搞驅虎吞狼,因為他真的覺得自己有能力征服印度。</p>


    現在,是引狼入室也好、驅虎吞狼也罷,他隻能讓大順入場了。</p>


    希望,本身就是渺茫的。</p>


    萬一、也許、一旦、或許、可能、說不定,劉鈺就真的沒看到印度,真的就對印度沒興趣呢?</p>


    要不然還能咋辦?</p>


    放著讓英國人獨霸印度?</p>


    那他媽還不如引大順入印度呢。</p>


    醉眼朦朧間,杜普萊克斯或是有意、裝作無意地,用醉的已經疊下來的眼睛盯著杜鋒的雙眼,問道:“你們在錫蘭……到底有多少軍隊?”</p>


    …………</p>


    大順在錫蘭,到底有多少軍隊?</p>


    這個問題,杜普萊克斯是不知道的。</p>


    即便,錫蘭和印度這麽近、即便,法國人在錫蘭隻要不傳教,其實是可以到處走的。</p>


    隻是,杜普萊克斯是法國人,他不是大順人。</p>


    不明白大順的軍製、財政、土地政策、兵製這些問題。</p>


    所以,他無法推斷,大順在錫蘭一地,到底有多少可用之兵。</p>


    久在印度的杜普萊克斯,看不明白大順在錫蘭真正的實力。</p>


    反倒是新來錫蘭不久的權哲身,憑借對傳統的土地製度、財政、兵製的了解,登島沒幾天,就認為大順在錫蘭島上的兵,很多。</p>


    因為……大順在錫蘭,不是純粹的募兵製。</p>


    這種非純粹募兵製的軍製,按照儒家文化圈的傳統,是可以看明白的,也肯定是和土地製度息息相關的。</p>


    簡而言之。</p>


    耕戰。</p>


    如果隻看募兵,大順在錫蘭的軍隊,還真就不算多。</p>


    可實際上能拉出來抗線的,可就多了。</p>


    權哲身畢竟是天朝文化圈裏的人,他對府兵、均田、服役、良民、土地國有授田製、耕戰、邊疆軍變種軍戶世兵製、良家子服役製這些東西,簡直不要太熟悉。</p>


    而天朝文化圈內,改革的一個根本問題,就是土地製度。</p>


    他隻是來尋找救國、救民、救世之路的,自然是要看這裏的土地製度的。</p>


    於是在踏上錫蘭之後,很快就看懂了大順在這裏的戰爭潛力。</p>


    第八五八章 備戰(一)</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新順1730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望舒慕羲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望舒慕羲和並收藏新順1730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