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說要談吃喝拉撒睡,那麽免不得就要詢問詢問,去了扶桑之後,吃喝問題確定能夠解決嗎?朝廷發的糧食,確定夠吃嗎?</p>
這些問題,私塾先生無法從技術上解決,隻能從“信仰”或者“邏輯”上解決。</p>
信仰上,他相信,主流的意識,大致還是以民為本的,朝廷應該會準備足夠的糧食,避免墾荒的人餓死。</p>
邏輯上,則更簡單。如果朝廷隻是想把地空出來,那麽把人逼反了再殺掉、或者運到海上之後根本不往扶桑去,半途直接扔海裏淹死不就得了?</p>
移民也是要花錢的,橫跨大洋並不是可以直接躍遷過去的。最大的成本,不是土地、不是農具、不是種子,恰恰就是遷徙的“船票”錢。最大的成本都付出去了,怎麽可能不做妥當準備,白白增加死亡率呢?</p>
他是這麽想的。</p>
實際上,他想的,還真不錯。</p>
隻不過,固然他在考慮邏輯問題的時候,已經想的很陰暗了。</p>
實際上,劉玉選擇的遷民重點方向,很多想法,比這陰暗的多,屬實地獄。</p>
劉玉知道,舊金山有金子。</p>
但是,第一波遷民和農業遷徙的方向,並不是舊金山周邊,而是後世的溫哥華、此時的楓林灣,以及後世的西雅圖等那一圈地區。</p>
一來,這裏比較適合耕種。</p>
二來,將來向東跨越山脈,就是後世的加拿大草原三省,天賜之地一般的農業條件——旱草甸子、沼澤甸子,開發起來,不是一個難度。而後世加拿大的草原三省,則是標準的旱草甸子。</p>
當然,這兩個原因,都不“地獄”。</p>
真正地獄的,是第三個原因。</p>
大順現在在北美采取的殖民政策,是什麽?</p>
是標準近世殖民學說。</p>
這個學說的精髓是什麽?</p>
行政幹預,扭曲土地價格。使得每個移民者,都是潛在的“工資勞動者”,通過賺取的工資來購買被扭曲價格後的土地,實現百十畝地一群牛的家庭農場生活。</p>
這些潛在的工資勞動者,是為資本主義發展做準備的。</p>
那麽,反過來說,也即需要,要發展一些非農業的產業,實體工業,從而才能讓這種“標準近世殖民學說”有意義。否則,要那麽多的工資勞動者,幹啥?</p>
同樣的,必須要確保,這裏的產業,有利可圖、有市場交易,從而才能發展起來產業。</p>
種地捕魚……那屬於第一產業。</p>
這個,容納不了太多的人口。</p>
所以,得弄出第二產業來。</p>
從而,讓投資者,願意出錢從大順本土雇人,或者說出這個船票“抓人”過來幹活。</p>
起步,劉玉選的是金銀礦。</p>
這肯定沒問題。</p>
而在起步之後,如何快速地把產業發展起來,形成一個工業城市?</p>
這個工業城市的商品,又該是什麽?</p>
這個工業城市生產的商品,市場在哪?</p>
劉玉瞄準的,就是舊金山的配套產業。</p>
舊金山樹不多。</p>
開礦、挖金子、挖銀子。</p>
蓋房子、開旅館、弄住的地方。</p>
這需要基建。也就需要木頭。</p>
顯然,木頭房子,在舊金山的金礦區,肯定是性價比最高的。</p>
木頭房子,有個特點,愛著火。</p>
這倒不是說劉玉要去主動放火。</p>
而是說,這事,如果他不幹預。</p>
那麽,舊金山的金礦一旦開始開采,大量的木頭房子就是亂七八糟地建起來。而且,以性價比來說,木頭房子肯定是第一選擇。</p>
劉玉不會強製“泡沫”公司一定要蓋磚瓦房,那麽他們為了利益,肯定會選擇木頭建築。</p>
而木頭建築,加上混亂的街區、礦區的“野蠻”或者說“活力”。</p>
假設舊金山的金礦能開采三十年,那麽這三十年,基本上可以確定,按照幾率來講,至少也得個七八次大規模的火災。</p>
</p>
這是必然的。</p>
防不住。</p>
燒了就得重建。</p>
重建就得要木頭。</p>
建完了多半還得燒。</p>
燒完了多半還得建。</p>
所以,楓林灣地區,包括後世的溫哥華、西雅圖這個海灣區,就可以找到他們的“第二產業”的起步——木材加工業。</p>
甚至可以說,在劉玉的計劃中,楓林灣地區的非農業產業的起步發展,以及“工資勞動者”成為必須,就是靠著南邊的舊金山一次次被燒、一次次重建來的。</p>
這樣一來,能帶動至少七八個產業。</p>
比如說,舊金山挖金子,得需要糧食吧?</p>
糧食得運到舊金山吧?</p>
運糧食得需要造船嗎?</p>
房子燒了,得需要木材吧?</p>
木材砍伐完,得需要加工吧?</p>
這樣繞了一圈,靠著舊金山的貴金屬,一個簡單的“商業循環”也就搭建起來了。</p>
這裏麵,劉玉隻需要“高抬貴手”,不給“泡沫公司”加過多的義務、鎖鏈。</p>
不強製泡沫公司必須要按標準蓋房子、必須要用磚瓦房等等。</p>
稍微鬆一點監管,可以說,必然三年一小火、五年一大火。</p>
這貴金屬,不就流動起來了嗎?</p>
貴金屬一流動起來,這不就有資本跑到楓林灣來幹木材加工業、造船業、運輸業了嗎?因為有利可圖嘛。</p>
既是資本跑來幹這個了,那不是說,“工資勞動者”就成為香餑餑了嗎?本地人是不可能幹的,你有一群牛、百十畝地、老婆孩子熱炕頭,你扛著鋸子去深山老林去賺那點伐木錢嗎?</p>
既是“本地人”不肯幹,或者說,早來的不肯幹,那便需要從大順往這邊抓人來幹活。</p>
而既是來幹活,那麽就是領工資的。</p>
領工資,就得琢磨著將來買地。</p>
買地,就為“移民基金”增加了數額。</p>
移民基金增加了數額,就可以繼續移民。</p>
繼續移民,就能保證第一批人掙到工資去買地不幹的時候,第二批又來了——賺夠了工資,爺就不伺候了,去買官地當農民,豈不美哉?</p>
如此,那麽這一套“近世標準殖民術”不就轉動起來了嗎?</p>
兩種私有製之間的衝突,以及後一種私有製必須要消滅前一種私有製的矛盾,不就在一定範疇內被技術性解決了嗎?</p>
這套東西,一旦轉動起來,那麽就可以自發運轉了。</p>
從一開始的造船、運輸、木材加工,人越來越多,逐漸也就發展出來了製衣、褲襪、冶鐵、機械、工具、畜牧宰殺、皮革製造等等行業。</p>
人越來越多,這一套資本主義的運轉體係也就越順暢。</p>
更多的農業人口,尤其是土地頗多不需要非得男耕女織累死累活的農業人口,其消費市場也就越大。衣食住行、吃喝拉撒、歌舞戲劇、鐵器機械,這些都可以靠富庶的自耕農群體提供市場。</p>
反正在劉玉看來,大順不可能指望這裏的市場、也不指望這裏的原材料,隻是作為一個泄壓閥而存在。</p>
這邊搞出來自己的市場圈子,不是壞事,畢竟大順隻是想把更多的人送過去,而不是圖這麽百年內毫無價值的市場,也壓根不想搞什麽過時了的舊重商主義殖民體係。</p>
當然,這一切,都建立在劉玉明知道朝廷不監管,舊金山必然會無序建造、必然會選擇木材作為建築材料、也必然會經常性失火這個前提上的——這種必然,是符合經濟學原理的,因為舊金山那氣候,蓋磚瓦房沒必要不說,木頭的多省錢啊?公司是去盈利的,不是去建設模範城市的,自然是選擇木頭建築。</p>
不過,有時候,經濟,就是這麽回事。</p>
燒了建、建了燒;或者挖個坑、再埋上,有時候這是“好事”,是有利於經濟發展的。</p>
既然大順擁抱了金銀,那麽就要按照金銀流動的邏輯來辦事。</p>
是故,在劉玉明確知道哪裏有大金銀礦的背景下,他卻把第一批移民的重點,放在了楓林灣。</p>
加之之前的育空河早期淘金、海達瓜依的小規模淘金,都使得楓林灣地區有了一定規模的農業人口。</p>
這裏土地肥沃、氣候適合,而且土地可以說是“不限量供應”,隻要你有本事種的過來。</p>
是以,這裏的農業勞動力,平均一下,一個人養活五個人是不成問題的。</p>
而到這一步,大順這邊就可謂是“路徑依賴”、或者說“輕車熟路”了。</p>
劉玉當初搞鯨海移民的時候,那一套已經玩的很純屬了——不強製征收糧食,但是管控消費品。你有糧食,但你得穿衣服吧?得吃鹽吧?得買鐵吧?孩子想吃糖你總不能自己從地裏搓出來吧?</p>
稍微進行一下管控,糧食就可以集中起來。糧食集中起來後,比現在大順要移的五千戶自耕農更早來的千百戶的移民就可以完成第一年的墾殖。</p>
這裏墾殖還是比較容易的,畢竟既不是北大荒那種沼澤草甸子、也不是幹旱少雨的荒漠、更不是草木叢生的熱帶雨林,標準的溫帶森林草原區,開墾相當方便。</p>
不敢說輕鬆到北卡羅來納那種隨便撒點玉米就能收獲,卻也肯定比現在那些蹲在鬆遼分水嶺以北的河穀小平原墾荒的那批人容易。</p>
況且,大航海是大航海、殖民墾殖是殖民墾殖。確實,之前大順也好、大明也罷,在導航術問題上,欠缺一點。也確實,這個時代新大陸殖民墾殖的前置得是大航海,但大順從一開始,欠缺的科技樹就是導航術和航海術,缺的可不是墾殖前置的農業技術。</p>
這些問題,私塾先生無法從技術上解決,隻能從“信仰”或者“邏輯”上解決。</p>
信仰上,他相信,主流的意識,大致還是以民為本的,朝廷應該會準備足夠的糧食,避免墾荒的人餓死。</p>
邏輯上,則更簡單。如果朝廷隻是想把地空出來,那麽把人逼反了再殺掉、或者運到海上之後根本不往扶桑去,半途直接扔海裏淹死不就得了?</p>
移民也是要花錢的,橫跨大洋並不是可以直接躍遷過去的。最大的成本,不是土地、不是農具、不是種子,恰恰就是遷徙的“船票”錢。最大的成本都付出去了,怎麽可能不做妥當準備,白白增加死亡率呢?</p>
他是這麽想的。</p>
實際上,他想的,還真不錯。</p>
隻不過,固然他在考慮邏輯問題的時候,已經想的很陰暗了。</p>
實際上,劉玉選擇的遷民重點方向,很多想法,比這陰暗的多,屬實地獄。</p>
劉玉知道,舊金山有金子。</p>
但是,第一波遷民和農業遷徙的方向,並不是舊金山周邊,而是後世的溫哥華、此時的楓林灣,以及後世的西雅圖等那一圈地區。</p>
一來,這裏比較適合耕種。</p>
二來,將來向東跨越山脈,就是後世的加拿大草原三省,天賜之地一般的農業條件——旱草甸子、沼澤甸子,開發起來,不是一個難度。而後世加拿大的草原三省,則是標準的旱草甸子。</p>
當然,這兩個原因,都不“地獄”。</p>
真正地獄的,是第三個原因。</p>
大順現在在北美采取的殖民政策,是什麽?</p>
是標準近世殖民學說。</p>
這個學說的精髓是什麽?</p>
行政幹預,扭曲土地價格。使得每個移民者,都是潛在的“工資勞動者”,通過賺取的工資來購買被扭曲價格後的土地,實現百十畝地一群牛的家庭農場生活。</p>
這些潛在的工資勞動者,是為資本主義發展做準備的。</p>
那麽,反過來說,也即需要,要發展一些非農業的產業,實體工業,從而才能讓這種“標準近世殖民學說”有意義。否則,要那麽多的工資勞動者,幹啥?</p>
同樣的,必須要確保,這裏的產業,有利可圖、有市場交易,從而才能發展起來產業。</p>
種地捕魚……那屬於第一產業。</p>
這個,容納不了太多的人口。</p>
所以,得弄出第二產業來。</p>
從而,讓投資者,願意出錢從大順本土雇人,或者說出這個船票“抓人”過來幹活。</p>
起步,劉玉選的是金銀礦。</p>
這肯定沒問題。</p>
而在起步之後,如何快速地把產業發展起來,形成一個工業城市?</p>
這個工業城市的商品,又該是什麽?</p>
這個工業城市生產的商品,市場在哪?</p>
劉玉瞄準的,就是舊金山的配套產業。</p>
舊金山樹不多。</p>
開礦、挖金子、挖銀子。</p>
蓋房子、開旅館、弄住的地方。</p>
這需要基建。也就需要木頭。</p>
顯然,木頭房子,在舊金山的金礦區,肯定是性價比最高的。</p>
木頭房子,有個特點,愛著火。</p>
這倒不是說劉玉要去主動放火。</p>
而是說,這事,如果他不幹預。</p>
那麽,舊金山的金礦一旦開始開采,大量的木頭房子就是亂七八糟地建起來。而且,以性價比來說,木頭房子肯定是第一選擇。</p>
劉玉不會強製“泡沫”公司一定要蓋磚瓦房,那麽他們為了利益,肯定會選擇木頭建築。</p>
而木頭建築,加上混亂的街區、礦區的“野蠻”或者說“活力”。</p>
假設舊金山的金礦能開采三十年,那麽這三十年,基本上可以確定,按照幾率來講,至少也得個七八次大規模的火災。</p>
</p>
這是必然的。</p>
防不住。</p>
燒了就得重建。</p>
重建就得要木頭。</p>
建完了多半還得燒。</p>
燒完了多半還得建。</p>
所以,楓林灣地區,包括後世的溫哥華、西雅圖這個海灣區,就可以找到他們的“第二產業”的起步——木材加工業。</p>
甚至可以說,在劉玉的計劃中,楓林灣地區的非農業產業的起步發展,以及“工資勞動者”成為必須,就是靠著南邊的舊金山一次次被燒、一次次重建來的。</p>
這樣一來,能帶動至少七八個產業。</p>
比如說,舊金山挖金子,得需要糧食吧?</p>
糧食得運到舊金山吧?</p>
運糧食得需要造船嗎?</p>
房子燒了,得需要木材吧?</p>
木材砍伐完,得需要加工吧?</p>
這樣繞了一圈,靠著舊金山的貴金屬,一個簡單的“商業循環”也就搭建起來了。</p>
這裏麵,劉玉隻需要“高抬貴手”,不給“泡沫公司”加過多的義務、鎖鏈。</p>
不強製泡沫公司必須要按標準蓋房子、必須要用磚瓦房等等。</p>
稍微鬆一點監管,可以說,必然三年一小火、五年一大火。</p>
這貴金屬,不就流動起來了嗎?</p>
貴金屬一流動起來,這不就有資本跑到楓林灣來幹木材加工業、造船業、運輸業了嗎?因為有利可圖嘛。</p>
既是資本跑來幹這個了,那不是說,“工資勞動者”就成為香餑餑了嗎?本地人是不可能幹的,你有一群牛、百十畝地、老婆孩子熱炕頭,你扛著鋸子去深山老林去賺那點伐木錢嗎?</p>
既是“本地人”不肯幹,或者說,早來的不肯幹,那便需要從大順往這邊抓人來幹活。</p>
而既是來幹活,那麽就是領工資的。</p>
領工資,就得琢磨著將來買地。</p>
買地,就為“移民基金”增加了數額。</p>
移民基金增加了數額,就可以繼續移民。</p>
繼續移民,就能保證第一批人掙到工資去買地不幹的時候,第二批又來了——賺夠了工資,爺就不伺候了,去買官地當農民,豈不美哉?</p>
如此,那麽這一套“近世標準殖民術”不就轉動起來了嗎?</p>
兩種私有製之間的衝突,以及後一種私有製必須要消滅前一種私有製的矛盾,不就在一定範疇內被技術性解決了嗎?</p>
這套東西,一旦轉動起來,那麽就可以自發運轉了。</p>
從一開始的造船、運輸、木材加工,人越來越多,逐漸也就發展出來了製衣、褲襪、冶鐵、機械、工具、畜牧宰殺、皮革製造等等行業。</p>
人越來越多,這一套資本主義的運轉體係也就越順暢。</p>
更多的農業人口,尤其是土地頗多不需要非得男耕女織累死累活的農業人口,其消費市場也就越大。衣食住行、吃喝拉撒、歌舞戲劇、鐵器機械,這些都可以靠富庶的自耕農群體提供市場。</p>
反正在劉玉看來,大順不可能指望這裏的市場、也不指望這裏的原材料,隻是作為一個泄壓閥而存在。</p>
這邊搞出來自己的市場圈子,不是壞事,畢竟大順隻是想把更多的人送過去,而不是圖這麽百年內毫無價值的市場,也壓根不想搞什麽過時了的舊重商主義殖民體係。</p>
當然,這一切,都建立在劉玉明知道朝廷不監管,舊金山必然會無序建造、必然會選擇木材作為建築材料、也必然會經常性失火這個前提上的——這種必然,是符合經濟學原理的,因為舊金山那氣候,蓋磚瓦房沒必要不說,木頭的多省錢啊?公司是去盈利的,不是去建設模範城市的,自然是選擇木頭建築。</p>
不過,有時候,經濟,就是這麽回事。</p>
燒了建、建了燒;或者挖個坑、再埋上,有時候這是“好事”,是有利於經濟發展的。</p>
既然大順擁抱了金銀,那麽就要按照金銀流動的邏輯來辦事。</p>
是故,在劉玉明確知道哪裏有大金銀礦的背景下,他卻把第一批移民的重點,放在了楓林灣。</p>
加之之前的育空河早期淘金、海達瓜依的小規模淘金,都使得楓林灣地區有了一定規模的農業人口。</p>
這裏土地肥沃、氣候適合,而且土地可以說是“不限量供應”,隻要你有本事種的過來。</p>
是以,這裏的農業勞動力,平均一下,一個人養活五個人是不成問題的。</p>
而到這一步,大順這邊就可謂是“路徑依賴”、或者說“輕車熟路”了。</p>
劉玉當初搞鯨海移民的時候,那一套已經玩的很純屬了——不強製征收糧食,但是管控消費品。你有糧食,但你得穿衣服吧?得吃鹽吧?得買鐵吧?孩子想吃糖你總不能自己從地裏搓出來吧?</p>
稍微進行一下管控,糧食就可以集中起來。糧食集中起來後,比現在大順要移的五千戶自耕農更早來的千百戶的移民就可以完成第一年的墾殖。</p>
這裏墾殖還是比較容易的,畢竟既不是北大荒那種沼澤草甸子、也不是幹旱少雨的荒漠、更不是草木叢生的熱帶雨林,標準的溫帶森林草原區,開墾相當方便。</p>
不敢說輕鬆到北卡羅來納那種隨便撒點玉米就能收獲,卻也肯定比現在那些蹲在鬆遼分水嶺以北的河穀小平原墾荒的那批人容易。</p>
況且,大航海是大航海、殖民墾殖是殖民墾殖。確實,之前大順也好、大明也罷,在導航術問題上,欠缺一點。也確實,這個時代新大陸殖民墾殖的前置得是大航海,但大順從一開始,欠缺的科技樹就是導航術和航海術,缺的可不是墾殖前置的農業技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