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國見自己的兄長陷入了沉思。
他也不敢揣測兄長之意,不過他也對章越的文章裏揣摩到底深意在哪裏。
聚天下之財用之?
如何用?
卻見王安石踱步喃喃自語。
王安國突向王安石問道:“三哥,此信有何不妥麽?”
王安石對王安國道:“我記得當初你與這章度之相談時,他曾與你道變法在於富國,富國,不取於上則取於下,取於下則國亡。秦之亡在於失於民而不在於失於仁義是否?”
王安國一愣道:“是啊,三哥,你還記得此言語。”
王安石沒有說話。
王安國道:“我記得度之還說過,行變法則不得於仁義二字,要以利益補仁義之失?難道……難道利益就在於周禮的保息六政,九惠之教中?”
王安國恍然明白了,一旁王安禮略想了想也明白了。
聚天下之財於朝廷,然後呢?秦朝滅亡就是因為橫征暴斂,但若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呢?
如何用之於民,在於惠民之法。
如何惠民呢?在保息九惠。
章越兜兜轉轉就是說了這個意思。
變法一定會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反對,但是若能將收上來的錢財,以惠民之法分給孤寡老弱的百姓。
讓老百姓們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如此就可以減少變法斂財所帶來的惡名了。
取民之財,用以助民。
當然章越所言的僅次一條,以後麵的篇幅來看還有數條,到底寫得什麽就不知了。
但肯定一條條都有助於變法。
王安國此刻終於明白章越的用心言道:“三哥,度之並非是求幸進,向你行卷以舉薦,而是切切實實用心於國事。這條條主張不都正合於三哥聚天下之財為國用的主張嗎?”
王安石聞言沒有說話。
一旁王安禮道:“是啊,三哥,之前度之是有些操切,但我與他相交多年,他並非是那等一心求功名利祿之人,否則他與他二哥章子厚早就和好了。”
王安石還是沒有言語。
王安禮不由頓足氣道:“以後真是羞見於度之。如此剖析肝膽之言,終是錯付了。”
王安國道:“我看算了,縱使度之不怪罪,我又有何說辭,還有什麽麵目見他嗎?以後你我就別去燒朱院找他了。”
王安國話雖這麽說,但始終偷看王安石的神色。
最終卻見王安石將信放在身上,轉身回到了書房裏。
兩兄弟也是無奈,費了這麽多口舌,仍是沒有打動王安石。不過有所改觀,以往章越的文章送來王安石都是看也不看,但至少這封信他收了。
王安石回到了書房裏,將昨日寫的奏章取出重寫,這本是他第八封推辭天子詔令的奏章。
如今王安石則提筆改了,最後在信末答允了天子讓他修起居注的任命,並表達了肝腦塗地報答天子知遇之恩的決心。
寫完信後王安石又拿起章越的殘信看了一眼,然後壓在了桌案一摞信的最下頭,再一並放在信匣裏。
王安石從腰間掏出鑰匙鎖好。
此信就如此靜靜地躺在了匣中。
王安石將匣子放入櫃中後,走到窗邊看著院中景致道了一句:“吾學未信也!”
十二月中旬。
副考官人選終於定下分別是範鎮,王疇。
王魁等兩名考官一並入住貢院。
考官所在的都堂上設垂簾,再間隔幃幙於兩邊,使得內外不得窺見。至於點檢試卷官及吏人,非給使不得至堂上來。
這就是內簾外簾的考試製度。
外簾官不得擅入,但內簾官雖沒有名言禁止,但卻最好不得出。
至於宋處省試時采取初考,覆考兩道程序,也就是主考官先看卷子,等中式的卷子等次評定後,再命覆考官對中式的卷子進行評定,看來主考官有沒有徇私舞弊,將不合格的卷子取上來。
不過宋仁宗在天聖二年時取消了這初考,覆考的製度,而是再三強調內簾外簾官的規矩。
除了三位知貢舉外,還有十名點檢官。
點檢官是所有卷子先看過一遍,自己寫上評語定給等次,然後由知貢舉評定去留高下,作為預考校。
知貢舉與點檢官內外隔絕,雙方不商量。
此外行文還有不等試,點抹的標準規定,使得每張卷子錄取與否都有法可依。
總而言之,省試之嚴格要勝過解試十倍。
而且省試後在放榜前,按照慣例,主考官還要將前十名的卷子抄寫一份副本進冊上呈給天子禦覽,這意味著這十張卷子都是精挑細選而來。
這些製度當然日後都慢慢被人找出空子擊破了,但這也是法久弊生的緣故。
在方實行糊名製,天子表明於孤寒中取士的決心後,確實是篩選了大量有真才實學的人。
對此王珪當然明白,他是很精細的人,非常懂得揣摩上意。他與王安石是同年進士,他是第二名,王安石是第四名,他的才華不輸王安石多少。
範鎮對王珪,王疇道:“如今朝堂欲求科舉之變化,變聲律為議論,變墨義為大義,這與我們當初致學讀書時大不一樣了。”
聲律為議論,就是降低詩賦地位,拔高策論。
墨義改為大義就是從經學從訓詁變為章句。
這兩點都引起了反對變革,鼓勵守舊的範鎮的不滿。
王珪道:“範公無論如何,此番進士科,詩賦還是第一場,至於論為第二場,策為第三場,貼經為最後一場。大體用得還是慶曆前之舊法。”
範鎮道:“話是如此,但如今詩賦與經義之爭越來越烈。之前我看了汴京,國子監呈上的卷子,這些考生的詩賦可謂大不如前。”
“我以為策論取士對寒門不利,反利於官宦。”
王珪想了想道:“我以為不如如此,以詩賦純正為優等,以文章有見地為上等。”
範鎮,王疇都是點頭答允。
王珪道:“不過考生那邊還需有所交代,我們起草個文稿貼在貢院門外,言近來重策論輕詩賦之弊,然後張貼在外。”
範,王二人都是稱許道:“此論甚好。稱得上正大光明,堂堂正正。”
這布告張貼之後,自是傳到了章越耳裏。
章越暗道不好,如此看來省試詩賦的比重要增加啊,要如解試般取個好名次看來不易啊!
他也不敢揣測兄長之意,不過他也對章越的文章裏揣摩到底深意在哪裏。
聚天下之財用之?
如何用?
卻見王安石踱步喃喃自語。
王安國突向王安石問道:“三哥,此信有何不妥麽?”
王安石對王安國道:“我記得當初你與這章度之相談時,他曾與你道變法在於富國,富國,不取於上則取於下,取於下則國亡。秦之亡在於失於民而不在於失於仁義是否?”
王安國一愣道:“是啊,三哥,你還記得此言語。”
王安石沒有說話。
王安國道:“我記得度之還說過,行變法則不得於仁義二字,要以利益補仁義之失?難道……難道利益就在於周禮的保息六政,九惠之教中?”
王安國恍然明白了,一旁王安禮略想了想也明白了。
聚天下之財於朝廷,然後呢?秦朝滅亡就是因為橫征暴斂,但若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呢?
如何用之於民,在於惠民之法。
如何惠民呢?在保息九惠。
章越兜兜轉轉就是說了這個意思。
變法一定會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反對,但是若能將收上來的錢財,以惠民之法分給孤寡老弱的百姓。
讓老百姓們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如此就可以減少變法斂財所帶來的惡名了。
取民之財,用以助民。
當然章越所言的僅次一條,以後麵的篇幅來看還有數條,到底寫得什麽就不知了。
但肯定一條條都有助於變法。
王安國此刻終於明白章越的用心言道:“三哥,度之並非是求幸進,向你行卷以舉薦,而是切切實實用心於國事。這條條主張不都正合於三哥聚天下之財為國用的主張嗎?”
王安石聞言沒有說話。
一旁王安禮道:“是啊,三哥,之前度之是有些操切,但我與他相交多年,他並非是那等一心求功名利祿之人,否則他與他二哥章子厚早就和好了。”
王安石還是沒有言語。
王安禮不由頓足氣道:“以後真是羞見於度之。如此剖析肝膽之言,終是錯付了。”
王安國道:“我看算了,縱使度之不怪罪,我又有何說辭,還有什麽麵目見他嗎?以後你我就別去燒朱院找他了。”
王安國話雖這麽說,但始終偷看王安石的神色。
最終卻見王安石將信放在身上,轉身回到了書房裏。
兩兄弟也是無奈,費了這麽多口舌,仍是沒有打動王安石。不過有所改觀,以往章越的文章送來王安石都是看也不看,但至少這封信他收了。
王安石回到了書房裏,將昨日寫的奏章取出重寫,這本是他第八封推辭天子詔令的奏章。
如今王安石則提筆改了,最後在信末答允了天子讓他修起居注的任命,並表達了肝腦塗地報答天子知遇之恩的決心。
寫完信後王安石又拿起章越的殘信看了一眼,然後壓在了桌案一摞信的最下頭,再一並放在信匣裏。
王安石從腰間掏出鑰匙鎖好。
此信就如此靜靜地躺在了匣中。
王安石將匣子放入櫃中後,走到窗邊看著院中景致道了一句:“吾學未信也!”
十二月中旬。
副考官人選終於定下分別是範鎮,王疇。
王魁等兩名考官一並入住貢院。
考官所在的都堂上設垂簾,再間隔幃幙於兩邊,使得內外不得窺見。至於點檢試卷官及吏人,非給使不得至堂上來。
這就是內簾外簾的考試製度。
外簾官不得擅入,但內簾官雖沒有名言禁止,但卻最好不得出。
至於宋處省試時采取初考,覆考兩道程序,也就是主考官先看卷子,等中式的卷子等次評定後,再命覆考官對中式的卷子進行評定,看來主考官有沒有徇私舞弊,將不合格的卷子取上來。
不過宋仁宗在天聖二年時取消了這初考,覆考的製度,而是再三強調內簾外簾官的規矩。
除了三位知貢舉外,還有十名點檢官。
點檢官是所有卷子先看過一遍,自己寫上評語定給等次,然後由知貢舉評定去留高下,作為預考校。
知貢舉與點檢官內外隔絕,雙方不商量。
此外行文還有不等試,點抹的標準規定,使得每張卷子錄取與否都有法可依。
總而言之,省試之嚴格要勝過解試十倍。
而且省試後在放榜前,按照慣例,主考官還要將前十名的卷子抄寫一份副本進冊上呈給天子禦覽,這意味著這十張卷子都是精挑細選而來。
這些製度當然日後都慢慢被人找出空子擊破了,但這也是法久弊生的緣故。
在方實行糊名製,天子表明於孤寒中取士的決心後,確實是篩選了大量有真才實學的人。
對此王珪當然明白,他是很精細的人,非常懂得揣摩上意。他與王安石是同年進士,他是第二名,王安石是第四名,他的才華不輸王安石多少。
範鎮對王珪,王疇道:“如今朝堂欲求科舉之變化,變聲律為議論,變墨義為大義,這與我們當初致學讀書時大不一樣了。”
聲律為議論,就是降低詩賦地位,拔高策論。
墨義改為大義就是從經學從訓詁變為章句。
這兩點都引起了反對變革,鼓勵守舊的範鎮的不滿。
王珪道:“範公無論如何,此番進士科,詩賦還是第一場,至於論為第二場,策為第三場,貼經為最後一場。大體用得還是慶曆前之舊法。”
範鎮道:“話是如此,但如今詩賦與經義之爭越來越烈。之前我看了汴京,國子監呈上的卷子,這些考生的詩賦可謂大不如前。”
“我以為策論取士對寒門不利,反利於官宦。”
王珪想了想道:“我以為不如如此,以詩賦純正為優等,以文章有見地為上等。”
範鎮,王疇都是點頭答允。
王珪道:“不過考生那邊還需有所交代,我們起草個文稿貼在貢院門外,言近來重策論輕詩賦之弊,然後張貼在外。”
範,王二人都是稱許道:“此論甚好。稱得上正大光明,堂堂正正。”
這布告張貼之後,自是傳到了章越耳裏。
章越暗道不好,如此看來省試詩賦的比重要增加啊,要如解試般取個好名次看來不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