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宰執們天子寢殿,麵色都是凝重。
官家摔了奏疏,雷霆大怒,要將鄜延路上百名官員都抄家,流放。
若非章越,王珪二人勸阻,搬出祖宗製度,方才打消了主意。不過官家因此病情更是沉重。
眾宰執方才走出殿外,蔡確又道:“兩位丞相,方才我有一事尚未奏明陛下,這是張舜民新作二詩。”
“靈州城下千株柳,總被官軍斫作薪。他日玉關歸去路,將何攀折贈行人。”
“瀚海邊上靈州路,十去從軍九不回。白骨似沙沙似雪,將軍休上望鄉台。不知諸公如何處置?”
章越看了詩,心道你這不是往人傷口上撒鹽嗎?數萬將士戰死疆場,你在那邊說什麽風涼話。
章越拿下奏疏,看王珪的意思,沒料到王珪也回頭看自己的意思。
章越道:“這事暫且先放一放。”
蔡確道:“好叫章丞相知道,張舜民多次在坊間言鄜延路兵敗之狀,動搖人心,如此不追究怕是以後效仿譏諷的人便止不住了。”
章越道:“抓了張舜民便能堵住別人的嘴嗎?”
蔡確繼續道:“那也要讓他不再說話,沒有帶頭之人,便再也沒有人散布西征失利之事。否則一旦起了輿論……”
章越略一沉吟,他倒是不想禁張舜民說話,因為他有個不可告人的私心。
鄜延路戰敗,是官家的過去辦得蠢事,張舜民在民間宣揚開來,固然不好,但也可以徹底撇清自己的責任。
如此以後不會將兵敗的過失,推到自己這一任來。
故而章越沒有同意蔡確的決定。
章越對薛向問道:“如今鄜延路敗報是要有個說法,俞充上報的數字未免太駭人聽聞。”
薛向立即懂得了章越的意思言道:“丞相,俞充在戰報裏說,隻有三萬人回到了延州,我看不然,隻是回到延州,路途中還有失散的,並未被黨項給消滅的。”
“我看損失最多不超過五萬,如此便以傷亡三萬之數為繩,若是外麵問起來的話。”
馮京聽了不悅道:“有這般說辭嗎?掩敗為勝,放在曆朝曆代都是不齒之事。”
章楶點點頭道:“這浮誇戰功,隱瞞傷亡,也是常有之事。比如陳慶之之北伐也是這般。”
章越道:“這般,可以讓汴京裏的大相國寺,五嶽觀都作為道場或者水陸法會,告慰陣亡將士。”
“這筆錢朝廷來出,如此也看得出,陛下一片愛民愛兵之心。”
元絳道:“眼下對西夏正在用兵,用錢之處還很多,是不是省一省?”
章越看向元絳道:“仆以為此錢當花,不可寒了將士之心。”
同時章越對蔡確道:“若是辦了法事之後,這張舜民再胡言亂語,說這些不合時宜的話,便是他咎由自取了。”
蔡確稱是。
眾宰執們點點頭,王珪,馮京也沒有表現出反對。
身處於治國的位置,章越感覺‘一道德’確有必要。
以張舜民這首詞來說,從文學角度上來說,與‘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差不多。你心底有等怨氣要發泄,可以理解。
但是你場合說得不對。
如今朝廷上下正欲一致伐夏,你張舜民在那邊傷春悲秋,你詩裏的意思,那不是說將士們都白死了。
他們家人聽了有多麽的沮喪。以後還有誰把自己子弟送入從軍。
所以必須用‘一道德’來統一‘意識形態’,這為陣亡將士做法事就是‘一道德’,用意便是團結上下。
換了以往自己身為普通官員時,章越可能覺得要讓人說話,張舜民自己也覺得自己在‘說實話’,何罪之有。
但如今身在相位他思考的角度變了。
說到最後,章越凝神道:“既是錢花了,便再立一個碑,專門祭奠本朝西夏陣亡的將士們,每年四時都要祭祀,這個可以慢慢辦,立在哪裏也要好好想一想,此事必須當作大事來辦。”
說到這裏,章越臉上都有幾分凝重。
但眾宰執對於立碑之事聽了都是新鮮,不知是何意。
王珪看了章越一眼。
章越看向眾人問道:“仆要讓天下人都知道鄜延路將士是死於國事的,他們是國家的忠魂,諸位以為如何?”
眼見章越扣了這麽大一頂帽子,眾宰執們皆是稱是。
經過數日的商談,在薛向和章楶支持下,章越已是在宰執會議中,越來越有話語權。
眾宰執都是各自散去。
王珪與元絳二人走在一處。
王珪道:“章三的手腕著實厲害,為相不過三四日,便已漸漸操持了廟堂上的議論,如此遲早如當年的王安石般。”
元絳道:“是啊,我想插幾句話也辦不到。他章三如今沒把我放在眼底。”
王珪道:“所以你與馮當世二人一個明裏,一個暗裏都是欲在對西夏用兵之事上給章三使絆子。”
元絳道:“蔡確何嚐不是如此,天子要繼續對夏用兵,故借處置張舜民和查抄鄜延路官員的事以媚上。”
王珪搖頭道:“可章三不接你們三人的茬。”
“而是要祭奠陣亡將士和立碑。”
“你說他是要主和,還是主戰?”
元絳道:“章三自作主張繼續對夏用兵,但他麵上不顯得,以免遭人攻訐。他用立碑和祭奠將士的名義,既是收買人心,也是試探眾人的意思。”
“今日他都用薛師正和章質夫的嘴去說。他身為宰執最後再一言而定,如此立於不敗之地。”
王珪道:“正是如此。雖說章三後來居上,擋了你與馮當世的相位,但眼下國事為重,先等涇原路那邊消息再說。”
元絳道:“丞相放心,這時候我們自是以國事為重。但方才你也看見了章質夫事事都依附章三,又何況章直呢?”
“他章家如此勢大,誰叫陛下正用著他們。其實鳴沙那邊我們也是鞭長莫及,但若鳴沙有事,去了章直如同斷了章三一臂。”
“他們叔侄一個在內,一個在外……了不得。”
……
環州。
沈括又派使者抵至城中向俞充苦求。
使者道:“沈經略讓我稟告大帥,熙河路已有數萬兵馬趕到,隻要加上環慶路兵馬足可解鳴沙城之圍。”
“沈經略說環慶路出韋州,截斷西夏後路即可,若不行,也可退回環州。”
俞充仍是不為所動對使者道:“我行軍素有章法,兵未精不戰,身後有敵不戰,兵甲不齊不戰,糧草不足不戰,前有死地不戰。”
“如今我環慶路為了你們涇原路,兵馬錢糧都調撥給你們,連戰馬隻剩下三千匹,你要我如何能戰?”
“請你回去轉告沈經略,不知三軍之重,不可為三軍之任!他是一介書生,隻會紙上談兵,而我是在茂州殺過人,平過蠻子的,打過勝戰的!輪不到他沈括教我用兵。”
使者道:“大帥,大帥!”
使者苦勸,俞充臉色冷漠一句‘乏了’,便退回內堂喝茶。
這時候有人報道:“大帥,有中書劄子送至!”
“中書劄子?”
俞充驚訝,中書劄子相當於唐朝時堂帖。
是宰相以中書名義下發的帖子,在很多時候堂帖甚至要重於聖旨。太宗之後,堂帖改稱為劄子,雖說重要性不如從前,但其地位依舊僅次於‘王言’。
“是新相下的劄子!”
俞充聞言急問道:“是哪位新相?馮當世,還是元厚之?”
“是章度之!”
俞充聞言眉頭一挑,當即接過劄子看了。
“沈括所言之事,皆邊防機速,頃刻不可遲緩。若帥臣不任為己責,隨宜措置,事事中稟而為,則厲害之間失之多矣。”
“今朝廷已將指揮於行樞密使韓縝,由其節鎮六路經略司,在此之前,爾等隨宜處置。若事後察得失機貽誤,定懲不饒!軍法無情,切切!”
俞充看到‘定懲不饒’幾個字臉色都變了,最後再看‘畫押’,正是章越二字,上麵還落有中書門下的大印。
這是章越以他的名義向俞充發出的中書劄子。
俞充手捧著中書劄子,負手在室內來回踱步,強自掐著眉間定了定神。
麵對中書劄子,俞充有一萬個理由,也不敢不從。
他想到這裏,立即挑簾而出,沈括的使者看到了俞充,他心底方才又想好了好幾套話術,想要最後再勸勸俞充讓他們回心轉意。
卻見俞充步出道:“你不用說了,我已決意出兵鳴沙城!”
對方聞言驚訝心道,這個俞經略怎麽進來出去就變了。好生奇怪!
卻見俞充道:“我用兵素是後發製人,雖是辦事遲緩,但根基紮實至極,不動則已,動則如雷霆。”
“我今日便可出兵,五日之內攻下韋州側擊鳴沙側翼,若不成功,甘當軍令。”
“是,是。”使者幾乎喜極而泣了。
俞充道:“我今日言語冒犯,到時候你見了沈經略,萬萬不要提及!”
使者聽了連忙道:“大帥哪裏話,我怎麽敢亂說。其實大帥用兵高明,深得孫子兵法精要,在下一直是佩服的!”
“哦?什麽精要?”
使者心想,我就是隨便一說,你還當真。
使者道:“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
俞充聞言笑笑道:“甚好,甚好。”
使者心底暗諷,你若不出兵,我還道你隻會最後一句呢。
官家摔了奏疏,雷霆大怒,要將鄜延路上百名官員都抄家,流放。
若非章越,王珪二人勸阻,搬出祖宗製度,方才打消了主意。不過官家因此病情更是沉重。
眾宰執方才走出殿外,蔡確又道:“兩位丞相,方才我有一事尚未奏明陛下,這是張舜民新作二詩。”
“靈州城下千株柳,總被官軍斫作薪。他日玉關歸去路,將何攀折贈行人。”
“瀚海邊上靈州路,十去從軍九不回。白骨似沙沙似雪,將軍休上望鄉台。不知諸公如何處置?”
章越看了詩,心道你這不是往人傷口上撒鹽嗎?數萬將士戰死疆場,你在那邊說什麽風涼話。
章越拿下奏疏,看王珪的意思,沒料到王珪也回頭看自己的意思。
章越道:“這事暫且先放一放。”
蔡確道:“好叫章丞相知道,張舜民多次在坊間言鄜延路兵敗之狀,動搖人心,如此不追究怕是以後效仿譏諷的人便止不住了。”
章越道:“抓了張舜民便能堵住別人的嘴嗎?”
蔡確繼續道:“那也要讓他不再說話,沒有帶頭之人,便再也沒有人散布西征失利之事。否則一旦起了輿論……”
章越略一沉吟,他倒是不想禁張舜民說話,因為他有個不可告人的私心。
鄜延路戰敗,是官家的過去辦得蠢事,張舜民在民間宣揚開來,固然不好,但也可以徹底撇清自己的責任。
如此以後不會將兵敗的過失,推到自己這一任來。
故而章越沒有同意蔡確的決定。
章越對薛向問道:“如今鄜延路敗報是要有個說法,俞充上報的數字未免太駭人聽聞。”
薛向立即懂得了章越的意思言道:“丞相,俞充在戰報裏說,隻有三萬人回到了延州,我看不然,隻是回到延州,路途中還有失散的,並未被黨項給消滅的。”
“我看損失最多不超過五萬,如此便以傷亡三萬之數為繩,若是外麵問起來的話。”
馮京聽了不悅道:“有這般說辭嗎?掩敗為勝,放在曆朝曆代都是不齒之事。”
章楶點點頭道:“這浮誇戰功,隱瞞傷亡,也是常有之事。比如陳慶之之北伐也是這般。”
章越道:“這般,可以讓汴京裏的大相國寺,五嶽觀都作為道場或者水陸法會,告慰陣亡將士。”
“這筆錢朝廷來出,如此也看得出,陛下一片愛民愛兵之心。”
元絳道:“眼下對西夏正在用兵,用錢之處還很多,是不是省一省?”
章越看向元絳道:“仆以為此錢當花,不可寒了將士之心。”
同時章越對蔡確道:“若是辦了法事之後,這張舜民再胡言亂語,說這些不合時宜的話,便是他咎由自取了。”
蔡確稱是。
眾宰執們點點頭,王珪,馮京也沒有表現出反對。
身處於治國的位置,章越感覺‘一道德’確有必要。
以張舜民這首詞來說,從文學角度上來說,與‘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差不多。你心底有等怨氣要發泄,可以理解。
但是你場合說得不對。
如今朝廷上下正欲一致伐夏,你張舜民在那邊傷春悲秋,你詩裏的意思,那不是說將士們都白死了。
他們家人聽了有多麽的沮喪。以後還有誰把自己子弟送入從軍。
所以必須用‘一道德’來統一‘意識形態’,這為陣亡將士做法事就是‘一道德’,用意便是團結上下。
換了以往自己身為普通官員時,章越可能覺得要讓人說話,張舜民自己也覺得自己在‘說實話’,何罪之有。
但如今身在相位他思考的角度變了。
說到最後,章越凝神道:“既是錢花了,便再立一個碑,專門祭奠本朝西夏陣亡的將士們,每年四時都要祭祀,這個可以慢慢辦,立在哪裏也要好好想一想,此事必須當作大事來辦。”
說到這裏,章越臉上都有幾分凝重。
但眾宰執對於立碑之事聽了都是新鮮,不知是何意。
王珪看了章越一眼。
章越看向眾人問道:“仆要讓天下人都知道鄜延路將士是死於國事的,他們是國家的忠魂,諸位以為如何?”
眼見章越扣了這麽大一頂帽子,眾宰執們皆是稱是。
經過數日的商談,在薛向和章楶支持下,章越已是在宰執會議中,越來越有話語權。
眾宰執都是各自散去。
王珪與元絳二人走在一處。
王珪道:“章三的手腕著實厲害,為相不過三四日,便已漸漸操持了廟堂上的議論,如此遲早如當年的王安石般。”
元絳道:“是啊,我想插幾句話也辦不到。他章三如今沒把我放在眼底。”
王珪道:“所以你與馮當世二人一個明裏,一個暗裏都是欲在對西夏用兵之事上給章三使絆子。”
元絳道:“蔡確何嚐不是如此,天子要繼續對夏用兵,故借處置張舜民和查抄鄜延路官員的事以媚上。”
王珪搖頭道:“可章三不接你們三人的茬。”
“而是要祭奠陣亡將士和立碑。”
“你說他是要主和,還是主戰?”
元絳道:“章三自作主張繼續對夏用兵,但他麵上不顯得,以免遭人攻訐。他用立碑和祭奠將士的名義,既是收買人心,也是試探眾人的意思。”
“今日他都用薛師正和章質夫的嘴去說。他身為宰執最後再一言而定,如此立於不敗之地。”
王珪道:“正是如此。雖說章三後來居上,擋了你與馮當世的相位,但眼下國事為重,先等涇原路那邊消息再說。”
元絳道:“丞相放心,這時候我們自是以國事為重。但方才你也看見了章質夫事事都依附章三,又何況章直呢?”
“他章家如此勢大,誰叫陛下正用著他們。其實鳴沙那邊我們也是鞭長莫及,但若鳴沙有事,去了章直如同斷了章三一臂。”
“他們叔侄一個在內,一個在外……了不得。”
……
環州。
沈括又派使者抵至城中向俞充苦求。
使者道:“沈經略讓我稟告大帥,熙河路已有數萬兵馬趕到,隻要加上環慶路兵馬足可解鳴沙城之圍。”
“沈經略說環慶路出韋州,截斷西夏後路即可,若不行,也可退回環州。”
俞充仍是不為所動對使者道:“我行軍素有章法,兵未精不戰,身後有敵不戰,兵甲不齊不戰,糧草不足不戰,前有死地不戰。”
“如今我環慶路為了你們涇原路,兵馬錢糧都調撥給你們,連戰馬隻剩下三千匹,你要我如何能戰?”
“請你回去轉告沈經略,不知三軍之重,不可為三軍之任!他是一介書生,隻會紙上談兵,而我是在茂州殺過人,平過蠻子的,打過勝戰的!輪不到他沈括教我用兵。”
使者道:“大帥,大帥!”
使者苦勸,俞充臉色冷漠一句‘乏了’,便退回內堂喝茶。
這時候有人報道:“大帥,有中書劄子送至!”
“中書劄子?”
俞充驚訝,中書劄子相當於唐朝時堂帖。
是宰相以中書名義下發的帖子,在很多時候堂帖甚至要重於聖旨。太宗之後,堂帖改稱為劄子,雖說重要性不如從前,但其地位依舊僅次於‘王言’。
“是新相下的劄子!”
俞充聞言急問道:“是哪位新相?馮當世,還是元厚之?”
“是章度之!”
俞充聞言眉頭一挑,當即接過劄子看了。
“沈括所言之事,皆邊防機速,頃刻不可遲緩。若帥臣不任為己責,隨宜措置,事事中稟而為,則厲害之間失之多矣。”
“今朝廷已將指揮於行樞密使韓縝,由其節鎮六路經略司,在此之前,爾等隨宜處置。若事後察得失機貽誤,定懲不饒!軍法無情,切切!”
俞充看到‘定懲不饒’幾個字臉色都變了,最後再看‘畫押’,正是章越二字,上麵還落有中書門下的大印。
這是章越以他的名義向俞充發出的中書劄子。
俞充手捧著中書劄子,負手在室內來回踱步,強自掐著眉間定了定神。
麵對中書劄子,俞充有一萬個理由,也不敢不從。
他想到這裏,立即挑簾而出,沈括的使者看到了俞充,他心底方才又想好了好幾套話術,想要最後再勸勸俞充讓他們回心轉意。
卻見俞充步出道:“你不用說了,我已決意出兵鳴沙城!”
對方聞言驚訝心道,這個俞經略怎麽進來出去就變了。好生奇怪!
卻見俞充道:“我用兵素是後發製人,雖是辦事遲緩,但根基紮實至極,不動則已,動則如雷霆。”
“我今日便可出兵,五日之內攻下韋州側擊鳴沙側翼,若不成功,甘當軍令。”
“是,是。”使者幾乎喜極而泣了。
俞充道:“我今日言語冒犯,到時候你見了沈經略,萬萬不要提及!”
使者聽了連忙道:“大帥哪裏話,我怎麽敢亂說。其實大帥用兵高明,深得孫子兵法精要,在下一直是佩服的!”
“哦?什麽精要?”
使者心想,我就是隨便一說,你還當真。
使者道:“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
俞充聞言笑笑道:“甚好,甚好。”
使者心底暗諷,你若不出兵,我還道你隻會最後一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