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下旬,正在大幹快上的根據地來了客人。
李家確實用軍功為子弟謀取到了舉人功名,隻可惜那個子弟不是李維達,而是大房的長孫。
早有心理準備的李維達沒有不開心。
李家當官的大有人在,最厲害的是已經去世多年祖父,擔任過漕運總督、巡撫、尚書,兩袖金風。
而李維達一直覺得做生意要比讀書做官自在,沒想著去做個下縣的父母官。
他其實也沒吃虧,他在李家的地位拔高了一大截,變成了最受重視的子弟之一,如今整個北方的生意都歸他管理。
原本管理北邊生意的李家子弟都是常駐山海關。
原因是遼東那一邊的生意有搞頭,那裏有幾萬、十幾萬拿著幾百萬遼餉的邊軍士卒、官宦,市場很大。
按理說李維達也應該去山海關內的李家分號坐鎮。
但是他不這樣認為,他覺得應該立足張家口,充分利用跟宣大總督接上的關係。
這一兩個月,張家口的絕大多數商號都在忙著積攢糧食。
那是他們中有人接到了糧食訂單,采購量巨大,價格高於市價至少五成。
古代不比後世,糧食所以是最大的生意沒有之一。
大商賈都涉足糧食生意。
即便是大鹽商,他們的鹽引也是需要用糧食交換的。
李家根深葉茂,商號遍布邊鎮和運河沿線,糧食生意一樣是最主要的利潤來源。
在張家口經營多年的李維達心裏清楚這段時間出高價買糧食的是誰。
所以特意派李掌櫃跟隨前來交割煤炭的何守業去了根據地。
他要把掌握的情報告知黃毅,卻又怕事情敗露連累自己,所以沒有寫信。
而是派遣李掌櫃去傳口信,也順帶著認識一下地方,方便以後的聯絡。
李管事名叫李來福做事穩重,最初就是他跟黃毅打交道,並且引薦了黃毅。
李維達對他是比較放心的。
李來福來到根據地所在的盆地後,隻覺得耳目一新。
一眼望不到頭的田野裏鬱鬱蔥蔥,老百姓的臉上看不到菜色,絕大多數眼睛明亮容光煥發。
此時根據地城池僅僅是修成了北麵一尺二厚一丈二尺高的單牆,其餘部分全都是原木寨牆,但是集中力量完成了北城門樓子。
用石頭修葺城牆換下來的原木不會被燒火,絕大多數可以用作打製門窗、家具的木料。
黃毅的府邸還沒開工,現在的他居住在城門樓子的第三層。
城門樓子長約十二丈、寬四丈、總高六丈六尺。
兩丈以下除了城門洞以外其餘部分都是實心的,現在是根據地總部機關所在地。
一層臨時用作辦公樓、二層是接待室、總部餐廳。
第三層當然是黃毅以及伺候黃毅飲食起居的張氏、左芳蓮、葉惠玲、小九包括幾個值班親衛的臥室。
做紅娘促成根據地裏的男男女女組建家庭一直都是張氏、孫素珠、杜翠蘭等等十幾個最早跟隨黃毅的女子負責。
這段時間已經誕生了三百多個小家庭。
但是左芳蓮、葉惠玲、小九的眼角高,縱然黃毅不止一次表態她們有選擇夫婿的自由,也無濟於事。
她們寧可守在黃毅身邊也不願意成為別人的老婆。
黃毅確實需要人伺候,還需要人做秘書之類的工作,這幾個女人懂禮節還長得漂亮,故而樂得她們留在身邊。
<a id="wzsy" href="https://www.ranwena.net">ranwena.net</a>
城門樓子其實不大,按照後世的算法,一層樓的使用麵積僅僅是四百平方米左右。
但是因為用上了水泥混凝土澆築,不是木板樓梯、樓板那樣走上去嘎吱嘎吱作響,使得上了城門樓子的李來福歎為觀止。
黃毅在二樓總部餐廳宴請李來福,哦!不對,黃毅一直秉持艱苦奮鬥的一貫作風,在根據地裏沒有操辦過宴席。
今天來了客人,隻不過是增加了幾樣炒菜,喝幾杯酒罷了。
李來福僅僅是一介商賈,已經被根據地的氣魄震撼到了,他誠惶誠恐坐下,說了一堆敬佩、讚歎的話語。
說得最多的是他進入山口後的感慨,因為眼前的景象給他豁然開朗的感覺。
根據地是個群山圍繞的盆地,周圍還有幾個大大小小的盆地。
黃毅帶著幾千人來此定居當然要在方便防守的情況下解決出行難的大問題。
因此盡可能在南邊開山取石,現如今經南山口已經能夠滿足馬車直通根據地城池。
也僅僅是這裏能夠通行馬車,其他的山口隻能牽馬步行翻越。
發現大量敵人來襲,堵住這個最重要的山口堅守,派火銃手監視幾個隻能步行通過的山口,至少能夠為根據地爭取七八天時間進行堅壁清野。
如果是滴水成冰的冬天,防守山口就不容易了,因為“無名河”會冰凍成一條寬闊的大路。
當然,敵人真的是在冬天殺來,也就用不著為堅壁清野爭取時間,因為黃毅原本的計劃就是所有人都居住在城池裏過冬。
李管事雖然不懂兵法,但是能夠看得出山口那兒易守難攻,也看出來山口之所以能夠通行馬車,是因為剛剛開鑿了道路。
他當然充滿溢美之詞,說了許多恭維話後才切入主題,講了此行的目的。
黃毅耐心聽完,臉上波瀾不驚,因為他本來就知道晉商賣國,他們一直都在往遼東販賣糧食、鐵料等等違禁品。
知道了又待如何?
就憑黃毅現有的影響力、實力,根本不可能管得了那些賣國晉商。
況且管住了張家口也沒什麽用,邊口多著呢,商賈無孔不入,他們一樣的可以從殺虎口、獨石口、大安口出關。
此時的情況還發生了變化,隻要有當地的向導帶路,用不著通過有軍隊駐守的邊口,貨物都能出關。
那是因為明朝末年,朝廷腐朽不堪,邊事崩塌。
曆史記載僅僅是宣府鎮就有邊墩一千二百七十四座,邊牆一千一百一十六裏,毀壞的地方有二百處之多。
減去一大半是毀壞在人跡罕至的山區,也肯定有不少邊牆坍塌的地方可以通行。
李家確實用軍功為子弟謀取到了舉人功名,隻可惜那個子弟不是李維達,而是大房的長孫。
早有心理準備的李維達沒有不開心。
李家當官的大有人在,最厲害的是已經去世多年祖父,擔任過漕運總督、巡撫、尚書,兩袖金風。
而李維達一直覺得做生意要比讀書做官自在,沒想著去做個下縣的父母官。
他其實也沒吃虧,他在李家的地位拔高了一大截,變成了最受重視的子弟之一,如今整個北方的生意都歸他管理。
原本管理北邊生意的李家子弟都是常駐山海關。
原因是遼東那一邊的生意有搞頭,那裏有幾萬、十幾萬拿著幾百萬遼餉的邊軍士卒、官宦,市場很大。
按理說李維達也應該去山海關內的李家分號坐鎮。
但是他不這樣認為,他覺得應該立足張家口,充分利用跟宣大總督接上的關係。
這一兩個月,張家口的絕大多數商號都在忙著積攢糧食。
那是他們中有人接到了糧食訂單,采購量巨大,價格高於市價至少五成。
古代不比後世,糧食所以是最大的生意沒有之一。
大商賈都涉足糧食生意。
即便是大鹽商,他們的鹽引也是需要用糧食交換的。
李家根深葉茂,商號遍布邊鎮和運河沿線,糧食生意一樣是最主要的利潤來源。
在張家口經營多年的李維達心裏清楚這段時間出高價買糧食的是誰。
所以特意派李掌櫃跟隨前來交割煤炭的何守業去了根據地。
他要把掌握的情報告知黃毅,卻又怕事情敗露連累自己,所以沒有寫信。
而是派遣李掌櫃去傳口信,也順帶著認識一下地方,方便以後的聯絡。
李管事名叫李來福做事穩重,最初就是他跟黃毅打交道,並且引薦了黃毅。
李維達對他是比較放心的。
李來福來到根據地所在的盆地後,隻覺得耳目一新。
一眼望不到頭的田野裏鬱鬱蔥蔥,老百姓的臉上看不到菜色,絕大多數眼睛明亮容光煥發。
此時根據地城池僅僅是修成了北麵一尺二厚一丈二尺高的單牆,其餘部分全都是原木寨牆,但是集中力量完成了北城門樓子。
用石頭修葺城牆換下來的原木不會被燒火,絕大多數可以用作打製門窗、家具的木料。
黃毅的府邸還沒開工,現在的他居住在城門樓子的第三層。
城門樓子長約十二丈、寬四丈、總高六丈六尺。
兩丈以下除了城門洞以外其餘部分都是實心的,現在是根據地總部機關所在地。
一層臨時用作辦公樓、二層是接待室、總部餐廳。
第三層當然是黃毅以及伺候黃毅飲食起居的張氏、左芳蓮、葉惠玲、小九包括幾個值班親衛的臥室。
做紅娘促成根據地裏的男男女女組建家庭一直都是張氏、孫素珠、杜翠蘭等等十幾個最早跟隨黃毅的女子負責。
這段時間已經誕生了三百多個小家庭。
但是左芳蓮、葉惠玲、小九的眼角高,縱然黃毅不止一次表態她們有選擇夫婿的自由,也無濟於事。
她們寧可守在黃毅身邊也不願意成為別人的老婆。
黃毅確實需要人伺候,還需要人做秘書之類的工作,這幾個女人懂禮節還長得漂亮,故而樂得她們留在身邊。
<a id="wzsy" href="https://www.ranwena.net">ranwena.net</a>
城門樓子其實不大,按照後世的算法,一層樓的使用麵積僅僅是四百平方米左右。
但是因為用上了水泥混凝土澆築,不是木板樓梯、樓板那樣走上去嘎吱嘎吱作響,使得上了城門樓子的李來福歎為觀止。
黃毅在二樓總部餐廳宴請李來福,哦!不對,黃毅一直秉持艱苦奮鬥的一貫作風,在根據地裏沒有操辦過宴席。
今天來了客人,隻不過是增加了幾樣炒菜,喝幾杯酒罷了。
李來福僅僅是一介商賈,已經被根據地的氣魄震撼到了,他誠惶誠恐坐下,說了一堆敬佩、讚歎的話語。
說得最多的是他進入山口後的感慨,因為眼前的景象給他豁然開朗的感覺。
根據地是個群山圍繞的盆地,周圍還有幾個大大小小的盆地。
黃毅帶著幾千人來此定居當然要在方便防守的情況下解決出行難的大問題。
因此盡可能在南邊開山取石,現如今經南山口已經能夠滿足馬車直通根據地城池。
也僅僅是這裏能夠通行馬車,其他的山口隻能牽馬步行翻越。
發現大量敵人來襲,堵住這個最重要的山口堅守,派火銃手監視幾個隻能步行通過的山口,至少能夠為根據地爭取七八天時間進行堅壁清野。
如果是滴水成冰的冬天,防守山口就不容易了,因為“無名河”會冰凍成一條寬闊的大路。
當然,敵人真的是在冬天殺來,也就用不著為堅壁清野爭取時間,因為黃毅原本的計劃就是所有人都居住在城池裏過冬。
李管事雖然不懂兵法,但是能夠看得出山口那兒易守難攻,也看出來山口之所以能夠通行馬車,是因為剛剛開鑿了道路。
他當然充滿溢美之詞,說了許多恭維話後才切入主題,講了此行的目的。
黃毅耐心聽完,臉上波瀾不驚,因為他本來就知道晉商賣國,他們一直都在往遼東販賣糧食、鐵料等等違禁品。
知道了又待如何?
就憑黃毅現有的影響力、實力,根本不可能管得了那些賣國晉商。
況且管住了張家口也沒什麽用,邊口多著呢,商賈無孔不入,他們一樣的可以從殺虎口、獨石口、大安口出關。
此時的情況還發生了變化,隻要有當地的向導帶路,用不著通過有軍隊駐守的邊口,貨物都能出關。
那是因為明朝末年,朝廷腐朽不堪,邊事崩塌。
曆史記載僅僅是宣府鎮就有邊墩一千二百七十四座,邊牆一千一百一十六裏,毀壞的地方有二百處之多。
減去一大半是毀壞在人跡罕至的山區,也肯定有不少邊牆坍塌的地方可以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