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自己的路,獨立發展不跟豬一樣的隊友混在一起是原則。


    即便孫承宗的氣節和人品曆史評價很高,黃毅也不願意歸他指揮。


    所以黃毅沒讓耿章華跟攻打灤州的明軍主力部隊聯係,而是自顧自選了個好地形隱蔽。


    這地方不錯,是一大片林子很涼快,還方便忽然殺出的騎兵展開陣型。


    至於不接受孫督師指揮會不會造成什麽不良後果,黃毅不在乎,也沒去多想。


    他曾經研讀過明末曆史。


    知道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也是最具備殺傷力的原因就是內鬥、是黨同伐異、是人禍,其次才是天災。


    還有一點絕對讓人無語,肯戰、敢戰、能戰並且忠於朝廷的文官武將往往都活不成、活不長。


    祖大壽就活得很好,日子過得可以用窮奢極欲來形容。


    他陽奉陰違,跟朝廷討價還價,保存實力,甚至於拋下急需兵馬保衛京城的皇帝,逃回山海關。


    崇禎皇帝又能奈若何?


    還不是用封官許願來安撫,用遼餉養著!


    然跟建奴惡戰的趙率教、滿桂是什麽下場?


    盧象升、孫傳庭的結果如何?


    唉!一個政府沒落到好人、想做事且有本領的人活不長、活不下去,必然玩完兒。


    現在的黃毅力量薄弱,沒有本事揚言“朝廷不改變,那我們就改變朝廷。”


    唯有蹣跚而行艱苦創業壯大自己,口外沒有官僚集團掣肘,沒有土地兼並,這裏相當於是一張白紙,最是適合誕生一種全新的社會製度。


    黃毅的兵本來就是自己帶出來的,親自教育的,一個個都將要成為燎原的星星之火,當然不會傻到服從朝廷的命令,聽從某個文官的指揮。


    <a id="wzsy" href="http://m.xiaoshutingapp.com">小書亭app</a>


    況且他此時隸屬於宣大督標營,在宣大總督親自領兵的情況下,當然應該聽總督的命令。


    此時耿章華早已經寫了塘報,言明不跟其他勤王兵馬摻和,自行尋找戰機打一個漂亮仗。


    耿如杞最是願意親兒子和準女婿再建功勳,即便惹了誰,他也不在乎,大不了同去禦前扯皮唄!


    隻要是打贏了,砍到了真奴首級,其他的事都不是個事。


    耿章華這幾天已經遇到了督師派遣的幾撥塘馬,他堂而皇之拒絕了往灤州集結的命令。


    理由正當,他僅僅是宣大勤王兵馬的先鋒官,主力部隊還在後麵,必須等到主力匯合後再去聽從孫督師調遣。


    孫承宗知兵,此時的工作重點是穩住遼東人馬。


    隻要祖大壽、何可綱、曹文詔、張存仁等等遼東將領肯出力,就能夠收複灤州、永平、遷安、遵化。


    派出塘馬聯係耿章華乃是一番好意,是因為皇帝特意下旨要求孫承宗給耿章華機會。


    耿章華的督標營人馬遲遲不到,反而讓孫承宗省事了,他再也不去管宣大軍。


    其實孫承宗就沒指望其他營頭的兵馬有所作為,覺得除了關寧軍,其他的就是濫竽充數罷了。


    一切準備就緒,孫督師終於下達了攻城命令。


    形勢發展依舊如曆史那般,明軍開始攻打灤州沒多久,後金軍就頂不住逃之夭夭。


    原本逃出來的人馬絕大多數帶著金銀財寶出了關。


    現在呢,沒這種好事。


    章東、黃大勇帶著十幾個騎術拔尖的戰士一直是躲在離灤州城不遠的一個山坡上窺視。


    他們沒帶上望遠鏡,但是章東背著黃毅的米尼槍,他可以用瞄準鏡遠距離觀察。


    所以建奴主力部隊剛剛撤出沒有被明軍堵住的北城門就被發覺了。


    然明軍將領各懷鬼胎,總兵、參將都不願意折損鐵甲家丁,都不想硬碰硬。


    故而沒有哪支人馬願意給撤退的建奴迎頭痛擊,準備就這麽眼睜睜瞧著敵人揚長而去。


    後金軍在京畿之地燒殺搶掠超過半年,簡直是無惡不作。


    主場作戰的明軍在占據決對優勢之時都沒殲滅任何一支後金軍,可見有多麽不堪。


    收獲大損失小,當然讓建奴養肥了賊膽,當然會一而再再而三入關劫掠大明。


    隻可惜以黃毅的力量做不到全殲從灤州撤退的後金軍,隻能爭取多殺幾個。


    接下來的故事比較簡單。


    以逸待勞的一千四百人馬將要衝擊敗退的幾百後金軍,這些後金軍還不全部是真奴,有一小半大概三四百騎是蒙古左、右翼的韃子。


    得知將要接戰,耿章華的麾下至少有一半覺得口幹舌燥,有些神不守舍,有些過度緊張的士卒居然在顫抖。


    原因很簡單,耳濡目染,絕大多數明軍都聽到過類似於“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之類自我吹噓的話。


    後金軍簡直是被神話成了戰無不勝。


    耿章華的騎兵中隻有耿七、柳傳宗、楊士虎跟後金軍交過手,其餘人中可能有百分之十左右跟韃子幹過仗。


    因此得知將要襲擊的後金軍隊伍是從灤州撤出的守軍主力,人數超過八百之時,絕大多數明軍騎兵都惴惴不安。


    黃毅的麾下都很淡定,黃大智、黃大鵬、畢大喜等等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緊張未必就是畏戰,也許僅僅是本能罷了。


    黃毅沒有講大道理,而是準備用實際行動來證明,明軍不差,建奴其實是紙老虎。


    撤出來的後金軍正兵不低於八百,加上幾百包衣奴才和大量裹挾來的漢民,人數恐怕不低於四千。


    不僅僅有牛馬大車,還有馱滿財貨的騾子、驢子。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主將是否勇猛起到決定性作用。


    黃毅部署任務之時沒有讓耿章華的麾下率先衝擊,而是命令他們跟隨自己親領的人馬掩殺。


    並且宣布槍聲就是全體衝擊的命令。


    耿章華此時已經把父親的叮囑當做耳旁風。


    他一樣的頂盔摜甲,一樣的滿頭大汗,沒辦法,天兒太熱,穿戴三層甲胄真的難受得要命。


    但是盔甲是能夠保命的,必須忍。


    耿章華一樣的提著斬馬刀安安靜靜等待黃毅發布命令,他的麾下當然更加眾誌成城。


    人基本上都有最起碼的判斷力,黃毅宣布親自帶著嫡係發動第一波衝擊,足以贏得一千宣大騎兵的信任。


    他們中沒有誰嘰嘰歪歪,甚至於有幾個悍卒發出願為黃大人效死的呐喊,接下來人人都爆發出“殺奴!”的吼聲。


    一百七十章:蹣跚而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比崇禎大一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實在閑得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實在閑得疼並收藏我比崇禎大一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