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地一直在擴充水澆地,每年農忙後都要組織很多壯勞力修水渠建水庫打灌井,今年人手最足。


    所以何守業、劉世富能夠保證明年春播之時,根據地方圓一百五十裏內,至少有一百個小流域水庫、十萬個灌井可以發揮作用。


    由於去年大量留種,玉蜀黍、蕃薯、馬鈴薯的種植麵積達到了去年的二十倍,產量豐厚,至少能夠養活十萬人口。


    明年還要擴大玉蜀黍、番薯、馬鈴薯的種植麵積,不適宜種麥子的山地、坡地全部種上。


    總麵積能夠達到今年的兩三倍,爭取能夠養活二三十萬人口。


    阿琪多蘭出發前,根據地的秋收已經完成,糧食安全入庫。


    興和城糧庫裏已經有五十個容積五千石、二十個八千石、三十個一萬石的筒倉能夠收儲糧食。


    東山堡的糧倉也能存儲二三十萬石糧食。


    備戰備荒是黃毅製定的基本政策,糧食永遠不嫌多,根據地依舊在買入糧食。


    東山堡的糧倉主要存儲買來的糧食,預計在大雪封路前能夠滿倉。


    天兒冷了,該來的不該來的都來了。


    跟叛軍貌似相安無事足三個月的黃毅不裝了,攤牌了!


    如今的黃毅可以說兵強馬壯!


    加上再次從根據地抽調的一千步兵,能夠參與攻打登州城的火槍手足三千!


    黃毅的火槍手,最起碼是優等火槍手跟明軍火槍手的武器大不一樣。


    明軍火槍手普遍使用鳥銃。


    這是一種火繩槍,沒有膛線是滑膛槍,距離超過二十米,準頭完全看天意。


    因為明朝末年文恬武嬉貪腐成風,工匠、材料被層層克扣,鳥銃的質量沒譜!


    明軍火槍手擔心鳥銃炸膛、漏氣毀了眼睛,采取少裝填火藥、閉著眼睛放銃、放空銃等等方法保全自己。


    能否殺敵他們根本不關心。


    所以已經開始火器化的明軍依舊被以冷兵器為主的建奴打得滿地找牙。


    根據地生產武器早就采取了標準化,正在走向規模化。


    每一支火槍、每一根槍管都是通用的零部件,都有編號,都能追責到生產的工匠、驗收的工頭。


    槍管在疲勞壽命次數內炸了膛,打製的工匠、給予合格通過的驗收工頭十有八九掉腦袋!


    為了麾下能夠裝備精良。


    黃毅舍得花血本。


    一開始就明確指示,根據地的民用產品必須是良品,根據地的軍用產品,有一件算一件,都得是優等品!


    生產火銃更加嚴苛,一支火銃出了事,有可能讓幾個人被殺頭!


    所以興和軍火槍手無論使用根據地生產的哪一種火槍都放心,都做得到嚴格安照定量裝填,瞄準目標射擊。


    這三千火槍手中,有一千八百依舊使用根據地仿製的魯密銃、鳥銃等等火繩槍。


    但是有足一千火槍手已經換裝了根據地研發並且開始批量生產的燧發槍。


    有兩百火槍手使用的是當今世界絕無僅有的產品——燧發膛線槍,使用米尼彈。


    這二百年輕人都有射擊天賦,都是優等射手,是從三千火槍手中擇優選拔的。


    黃毅當然想讓火槍手都能裝備燧發膛線槍使用米尼彈。


    隻可惜條件不成熟!


    唉!受限於槍支的產量。


    膛線槍的槍管要求高,產量低廢品率高,現在的月產量剛剛達到三十支。


    燧發滑膛槍的產量就高多了,九月份的月產量已經接近二百。


    阿琪多蘭知道黃毅關心槍炮的產量,牽掛新武器的研發。


    不僅僅把九月份的產量說了,還告訴黃毅十月份開始農閑,增加了許多壯勞力煉鋼、打鐵。


    預計各種鋼鐵產品的產量都能夠提高三成。


    隨著各部件工匠的熟練度的提高,燧發槍的產量和成品率會穩步提升。


    再有半年時間,所有的正兵火槍手都能裝備燧發槍,所有的火繩槍都淘汰給根據地民兵使用。


    根據地鑄造火炮的工藝已經成熟並且已經形成了規模化,如今一個月能夠生產大炮、小炮超過三十門。


    這一次增兵,黃大勇、黃大智等等又攜帶了七十二門火炮,而且是根據地的新產品“子母炮”。


    “子母炮”的設計思路來自於大小弗朗機這種早期的後裝火炮。


    弗朗機的優點是可以迅速換上裝填完畢的子炮瞬間完成射擊。


    缺點是氣密性太差導致射程和威力銳減,使得殺傷力不足。


    提高精度能夠提升氣密性,再加上彈簧組件,黃毅和藍進魁、齊小山等等大工匠集思廣益的“子母炮”設計成功,並且量產。


    使用同樣多的火藥,在同樣口徑的情況下,“子母炮”的射程和威力隻有紅夷大炮的一小半。


    但是“子母炮”可以在紅夷大炮打出兩炮的時間內打出十一炮。


    有了“子母炮”打霰彈,而且是連續打出十一炮,必然能夠成為密集衝鋒騎兵的夢魘。


    “子母炮”還有一個好處,母炮輕了很多,方便拆解便於運輸。


    這年頭的火器有很多缺陷。


    火槍、火炮怕風、怕雨、怕潮濕的環境。


    發展全火器部隊是大勢所趨,但是不能一蹴而就。


    冷兵器,特別是能夠遠程攻擊的冷兵器不能立刻淘汰!


    因為有黃毅的金手指,根據地的鋼鐵質量遠高於這個時代。


    鍛造出彈簧鋼後,根據地生產的弓弩成本直線下降,威力倍增。


    黃毅那把軍用十字弩,齊小山、藍進魁等等能工巧匠早就摸透了,不僅僅能仿製,還把滑輪組的設計用在了其他武器上。


    如今的根據地出品了鋼臂滑輪弓、精鋼滑輪十字弩、滑輪床弩、全鋼滑輪手弩、半鋼滑輪連弩等等。


    短板還是產量低,因為黃毅知道這不是正確的發展方向,所以投入的人力、物力不多。


    根本沒有形成規模化大生產,依舊是手工作坊式,靠大師傅帶徒弟精工細作。


    物以稀為貴!


    立下戰功的蒙古籍勇士才能夠得到黃毅賞賜的精鋼滑輪弓。


    親兵衛隊裏擅長射箭的戰士才能夠裝備滑輪弓。


    阿琪多蘭、寶勒爾率領的女子騎兵中有三十幾個弓馬嫻熟,隻裝備了七張精鋼滑輪弓。


    這還是兩個美妾撒嬌扮可憐得到的特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比崇禎大一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實在閑得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實在閑得疼並收藏我比崇禎大一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