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約大徹大悟。
世人通常將“大徹大悟”用於成仙成佛,卻不知道仙佛之後究竟如何?
這就和很多愛情小說隻寫“琴棋書畫詩酒花”的浪漫,卻難寫“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屑般,在世人眼中,瑣屑是和愛情無關的,卻不知道能夠相敬如賓的愛情,從來都是領悟了瑣屑的破解之道,這才能白頭偕老。
愛情如此,仙佛同樣如此。
世人知道荷爾蒙下的愛情表現,卻不知道少了荷爾蒙後愛情的模樣;世人知道仙佛的神通,同樣不知道仙佛之後過著什麽生活。
因此世人始終對愛情有誤解,要愛情保鮮,拚命希望愛情維係在荷爾蒙激發的狀態,卻不知道這對男女而言都是個苛求,男女的荷爾蒙不過十數年的旺盛,如何能長盛不衰?如何能同步共頻?久而久之,荷爾蒙不在,期待卻在,愛就會變質。
因此世人認為仙佛同樣難離打打殺殺,貪欲愛恨,是以將神仙或描寫成貪婪強占的惡鬼、或是蠻橫亂殺的王霸,或是風流成性的lsp。
但這一切都是大錯特錯。
沈約聽天涯所言時,感喟中卻不離領悟。
不等喂食的人,總會主動尋找食物,要“覺”之人,當然不能放棄自主的思考和行動。
沈約無時不刻不在“覺”。
佛是覺意,“覺”卻非世俗眼中的那種佛。
因為“覺”,沈約才了解孫思邈。他未見過孫思邈,但他已了解孫思邈,這聽起來簡直癡人說夢,實則不然。
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此中真意就是想要“覺”,必定無為,是以“聖賢皆以無為法”,但這無為的法門卻是有所差別,有的根本不理紅塵,有的是與世無爭,有的積極入世救世,功成身退……
老子最終雖是出世,但他並不反對入世,從他論述中多次提及“功成”,可知他對修行者參與世事並不反對。
但一如侯門深似海,一入紅塵歲月催……
進入局中如何無為?很多人想不明白,隻認為無為隻是任人魚肉,從而懷疑這個理論。但孫思邈不正是有為又無為?
關鍵之道為不貪。
貪則成贅,帶著累贅想“如來”之退,那就是千難萬難。但很多人不但貪,又試圖將成就的一切變成自身的功勞,就會變成癡,因為癡迷爭功而鬥,又成嗔毒。
因此很多人入世前初心本是良好,卻終究弄個貪嗔癡諸毒匯聚的結局,最終難免落個六道下墜的下場。
清升濁降,普世之理。
可世人呢?無不追逐著渾濁,卻想著白日飛升,豈不是癡心妄想、南轅北轍?
你想退,卻無法再退,反倒喪失證悟之機。
老子看清楚這點,這才明告世人——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雕像當然不是自然生出的。
因此當看到有人要為自己建立雕像的時候,就知道他不是想退,他是想占有的更多。
百姓謂之自然,定是自然而然宣揚,而不是強迫民意。
心性超脫三界之外,入無色界成陰陽、明點,再墜色界成五行、四大,等帶著無明進入人身後,因過往諸世的行、識、名、色影響,產生六入。
何為六入?就是色聲香味觸法,亦為六塵。
常人隻知六根生六塵,卻不知先天之伊始,卻是六塵生六根,六根有,觸、受出,人因觸、受、行,識成五蘊,再生愛、取、有三種行識差別,最終曆經生、老死結束一生,繼續在六道中輪轉不休。
此為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為一閉環,對應六道輪轉。
因此早在數千年前,釋迦就將生而為人、生靈轉生的過程說的清清楚楚,但直到沈約的年代,所謂的醫學不過在在十二因緣的觸(身體)、受(精神)之上徘徊,對身體和精神協調研究,都不過是管中窺豹,少有將精神問題劃入疾病研究。偶有旁因參與,現代醫學更是嗔目結舌,以其昏昏,將不明之事推之迷信、不科學,實在讓人感慨千萬。
沈約早就超脫。
他自幼傳承經典思想,對人之形成清清楚楚,就因為清清楚楚,才真正明白證悟之法。
順昌逆仙!
順天者昌,世人並不陌生。植物應天時而長,世間生靈應節氣而壽。但逆仙卻被太多人誤解,隻以為其中的“逆”為忤逆、叛逆、飛揚跋扈,卻不知此中之“逆”不過是次序之反。
先天六塵生六根,後天六根起六塵。
老子所謂的“歸根複命”就是逆,一個植物從參天大樹變成一顆種子為逆,人從五蘊跳脫而出同樣為逆。
真正的逆,如逆流尋源頭,吹沙始得金!
源頭、黃金都是本來就在,修行之法就是尋此根的法門。
沈約一直在尋根,但他實在沒有想到過,空間亦有根!
可聽天涯所言,見孫思邈之行,再和水輕夢參悟,他霍然而解,“創世鏡所成空間是因人的意識坍塌而生!”
在他敘說前,他的所思所想如汪洋大海般磅礴而出,湧到眾人麵前。
完顏希尹三人不由盤坐而觀,方能接受這般排山倒海的意識灌輸,同時全力記憶。他們深知自己不能立即頓悟,隻盼記憶這些思想,等有朝一日再全盤消化。
想當年,釋迦弟子亦是如此。
身毒本無文字。
達摩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並非獨創,實際上,身毒古時傳法都不是文字傳承,而是求心心相印。
文字是低等交流的方式。
世人整日琢磨文字之意,甚至以華麗詞藻修飾,早脫離真正交流的本意。
但終有人悟性有限,是以釋迦弟子阿難因博聞強記,被委托負責編撰佛經的任務,因此佛經多有“如是我聞”之語。
這是因為經書是以阿難等編撰者的角度編寫,阿難哪怕記得一字不差,還是謙虛的表明——我當時是這麽聽佛祖說經的。
阿難本證道之人,仍怕文字誤導後世信徒,是以精益求精。完顏希尹三人自然沒有阿難的神通,卻無論如何都不肯錯過這個聽聞的機會,隻能全力記憶。
沈約再道,“人因心性而成,尋心性回一統。空間因人意識而成,因人濁念更是益發頑固,隻有心性至純之人,方能將坍塌的空間再變成本來的麵目。”
在佛經中,無堅不摧的素來都是意誌,而非物質。哪怕有《金剛經》中所謂的金剛之譬喻,但《金剛經》全稱本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說的是如金剛石般無堅不摧的智慧!
眼中光華閃現,沈約又道,“孫思邈已證道,但他憐惜蒼生之苦,想要以金剛之意誌,逆流而上,帶離所有人脫離苦海!”
世人通常將“大徹大悟”用於成仙成佛,卻不知道仙佛之後究竟如何?
這就和很多愛情小說隻寫“琴棋書畫詩酒花”的浪漫,卻難寫“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屑般,在世人眼中,瑣屑是和愛情無關的,卻不知道能夠相敬如賓的愛情,從來都是領悟了瑣屑的破解之道,這才能白頭偕老。
愛情如此,仙佛同樣如此。
世人知道荷爾蒙下的愛情表現,卻不知道少了荷爾蒙後愛情的模樣;世人知道仙佛的神通,同樣不知道仙佛之後過著什麽生活。
因此世人始終對愛情有誤解,要愛情保鮮,拚命希望愛情維係在荷爾蒙激發的狀態,卻不知道這對男女而言都是個苛求,男女的荷爾蒙不過十數年的旺盛,如何能長盛不衰?如何能同步共頻?久而久之,荷爾蒙不在,期待卻在,愛就會變質。
因此世人認為仙佛同樣難離打打殺殺,貪欲愛恨,是以將神仙或描寫成貪婪強占的惡鬼、或是蠻橫亂殺的王霸,或是風流成性的lsp。
但這一切都是大錯特錯。
沈約聽天涯所言時,感喟中卻不離領悟。
不等喂食的人,總會主動尋找食物,要“覺”之人,當然不能放棄自主的思考和行動。
沈約無時不刻不在“覺”。
佛是覺意,“覺”卻非世俗眼中的那種佛。
因為“覺”,沈約才了解孫思邈。他未見過孫思邈,但他已了解孫思邈,這聽起來簡直癡人說夢,實則不然。
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此中真意就是想要“覺”,必定無為,是以“聖賢皆以無為法”,但這無為的法門卻是有所差別,有的根本不理紅塵,有的是與世無爭,有的積極入世救世,功成身退……
老子最終雖是出世,但他並不反對入世,從他論述中多次提及“功成”,可知他對修行者參與世事並不反對。
但一如侯門深似海,一入紅塵歲月催……
進入局中如何無為?很多人想不明白,隻認為無為隻是任人魚肉,從而懷疑這個理論。但孫思邈不正是有為又無為?
關鍵之道為不貪。
貪則成贅,帶著累贅想“如來”之退,那就是千難萬難。但很多人不但貪,又試圖將成就的一切變成自身的功勞,就會變成癡,因為癡迷爭功而鬥,又成嗔毒。
因此很多人入世前初心本是良好,卻終究弄個貪嗔癡諸毒匯聚的結局,最終難免落個六道下墜的下場。
清升濁降,普世之理。
可世人呢?無不追逐著渾濁,卻想著白日飛升,豈不是癡心妄想、南轅北轍?
你想退,卻無法再退,反倒喪失證悟之機。
老子看清楚這點,這才明告世人——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雕像當然不是自然生出的。
因此當看到有人要為自己建立雕像的時候,就知道他不是想退,他是想占有的更多。
百姓謂之自然,定是自然而然宣揚,而不是強迫民意。
心性超脫三界之外,入無色界成陰陽、明點,再墜色界成五行、四大,等帶著無明進入人身後,因過往諸世的行、識、名、色影響,產生六入。
何為六入?就是色聲香味觸法,亦為六塵。
常人隻知六根生六塵,卻不知先天之伊始,卻是六塵生六根,六根有,觸、受出,人因觸、受、行,識成五蘊,再生愛、取、有三種行識差別,最終曆經生、老死結束一生,繼續在六道中輪轉不休。
此為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為一閉環,對應六道輪轉。
因此早在數千年前,釋迦就將生而為人、生靈轉生的過程說的清清楚楚,但直到沈約的年代,所謂的醫學不過在在十二因緣的觸(身體)、受(精神)之上徘徊,對身體和精神協調研究,都不過是管中窺豹,少有將精神問題劃入疾病研究。偶有旁因參與,現代醫學更是嗔目結舌,以其昏昏,將不明之事推之迷信、不科學,實在讓人感慨千萬。
沈約早就超脫。
他自幼傳承經典思想,對人之形成清清楚楚,就因為清清楚楚,才真正明白證悟之法。
順昌逆仙!
順天者昌,世人並不陌生。植物應天時而長,世間生靈應節氣而壽。但逆仙卻被太多人誤解,隻以為其中的“逆”為忤逆、叛逆、飛揚跋扈,卻不知此中之“逆”不過是次序之反。
先天六塵生六根,後天六根起六塵。
老子所謂的“歸根複命”就是逆,一個植物從參天大樹變成一顆種子為逆,人從五蘊跳脫而出同樣為逆。
真正的逆,如逆流尋源頭,吹沙始得金!
源頭、黃金都是本來就在,修行之法就是尋此根的法門。
沈約一直在尋根,但他實在沒有想到過,空間亦有根!
可聽天涯所言,見孫思邈之行,再和水輕夢參悟,他霍然而解,“創世鏡所成空間是因人的意識坍塌而生!”
在他敘說前,他的所思所想如汪洋大海般磅礴而出,湧到眾人麵前。
完顏希尹三人不由盤坐而觀,方能接受這般排山倒海的意識灌輸,同時全力記憶。他們深知自己不能立即頓悟,隻盼記憶這些思想,等有朝一日再全盤消化。
想當年,釋迦弟子亦是如此。
身毒本無文字。
達摩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並非獨創,實際上,身毒古時傳法都不是文字傳承,而是求心心相印。
文字是低等交流的方式。
世人整日琢磨文字之意,甚至以華麗詞藻修飾,早脫離真正交流的本意。
但終有人悟性有限,是以釋迦弟子阿難因博聞強記,被委托負責編撰佛經的任務,因此佛經多有“如是我聞”之語。
這是因為經書是以阿難等編撰者的角度編寫,阿難哪怕記得一字不差,還是謙虛的表明——我當時是這麽聽佛祖說經的。
阿難本證道之人,仍怕文字誤導後世信徒,是以精益求精。完顏希尹三人自然沒有阿難的神通,卻無論如何都不肯錯過這個聽聞的機會,隻能全力記憶。
沈約再道,“人因心性而成,尋心性回一統。空間因人意識而成,因人濁念更是益發頑固,隻有心性至純之人,方能將坍塌的空間再變成本來的麵目。”
在佛經中,無堅不摧的素來都是意誌,而非物質。哪怕有《金剛經》中所謂的金剛之譬喻,但《金剛經》全稱本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說的是如金剛石般無堅不摧的智慧!
眼中光華閃現,沈約又道,“孫思邈已證道,但他憐惜蒼生之苦,想要以金剛之意誌,逆流而上,帶離所有人脫離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