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在陝西政務這邊最忙碌的時候,馮紫英也從未疏忽過和原來的人脈關係保持維係。


    除了齊永泰、喬應甲、官應震這幾人外,像張懷昌、柴恪、孫居相、韓爌等幾位日漸密切的朝中大佬,馮紫英也沒有輕忽,一樣保持著兩月一封信的節奏給對方去信。


    信中既要談日常事務,也要噓寒問暖,還時不時送一些陝西這邊的特產。


    米脂的小米、青澗的紅棗、秦嶺山中的蜂蜜、鳳縣的留壩白果、慶陽黃花菜、秦州核桃,這些物事雖然不值幾個錢,但是卻也是地方名特產,送回去既能讓大佬們記住自己,也能表示自己一番心意。


    當然這些物事也不能少了自己府裏的女人們,禮輕人意重送到女人們手裏,她們或許不會太在意這些物事的價值,更在於自己蘊藏於其中的情意。


    除了這些人的聯係外,像左良玉、黃得功、賀虎臣、楊肇基,乃至遼東那邊的賀人龍這些年齡相仿同輩的武人,也包括沈有容這樣的忘年交,馮紫英也一樣保持著密切的聯係。


    所以很多時候在辦完公務之後回到家中,馮紫英更多時間就是在寫信,基本上保持著每天一封信的節奏,然後半個月左右積成十來封信,在把相關的禮物準備好,就安排人送出去。


    馮紫英來了陝西快一年了,口碑一直很好。


    尤其是清正廉潔這方麵更是有口皆碑,不是不收禮,而是不收金銀財貨這類貴重物事,但如小米、核桃、紅棗、蜂蜜這一類地方土特產,他卻是來者不拒,這個獨特的習俗也讓陝西這邊官場上嘖嘖稱奇。


    馮紫英也很清楚,在大周這個官場上,同流合汙不能做,但是和光同塵卻少不了。


    你不能完全杜絕收禮,那會讓自己在地方上寸步難行,但是可以選擇性的收禮,而且還能自創一套自己說法,家中不缺金銀,就喜歡地方土特產,而且他也不吝向外展示自己給朝中大佬們送的也就是這些土特產。


    哪怕是關係相當親近的同僚下屬,在逐漸了解了馮紫英的風格之後也都慢慢適應了馮紫英的這種風格,像潘汝楨和許俊陽都曾經給馮紫英進獻米脂美婢,在當時那種情況下,馮紫英不好峻拒,但後來都退還給二人,但二人堅決不肯接受,馮紫英便以其他方式回贈了同等價值的禮物,但二人送的其他土特產,馮紫英就慨然收下了。


    其實馮紫英也清楚自己這麽做在大周官場這種風氣下沒有多大意義,自己老爹在大同和榆林當總兵,在遼東和三邊當總督,不也一樣收受下邊和外邊的供奉敬獻,而且毫無違和,理所當然,自己作為陝西巡撫逢年過節收取一些禮物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你要不收,反而讓下邊不安不說,下邊人也會有其他異心。


    但馮紫英覺得還是要有所堅持和保留,倒不是說要當純臣,而是這方麵做得幹淨一些,自己將來入朝之後,也能避免被人抓住太多把柄,哪怕這些把柄並不足以致命。


    吳耀青進來的時候正看到馮紫英提筆揮毫寫完一封信,封好交給寶祥。


    「準備停當了?」馮紫英看吳耀青進來,示意寶祥退下,這才問道。


    「差不多了。」吳耀青點了點頭,「定名《西北時報》,逢雙出刊,初步打算日印五百份,前三個月均為贈送,……」


    確定要在西安發行一份報紙是馮紫英來陝西之前就考慮到了的問題。


    初來乍到,要給陝西留下自己的印痕,同時要想長期保持自己的影響力,甚至在自己離開陝西之後也要繼續保持並增強控製力影響力,就不能僅限於在官場人事上和軍中的布局,在輿論陣地上的布子非常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不過西安遠無法和京師城比,不但人口隻有京師城十分之一,而且經濟發達程度更是


    差得太遠,西安府人口固然不少,在整個陝西算是核心,但是西安城中真正能夠消費得起報紙這類新生事物的「上流社會」人士,卻真的不多。


    馮紫英初步估算過,西安城中的人口不超過十萬,其中主要是衛軍及其眷屬,省、府、縣官員及其家屬,以及圍繞這樣一個龐大群體服務的工商服務業人員,真正純粹市民階層很小,如果加上城郊農戶,大概也就是二三十萬人,但是那些群體不可能消費得起報紙。


    西安城就是一個以軍事和行政為核心的城市,工商服務行業均圍繞這兩者來運轉,當然也有部份周邊士紳、富商群體居於其中,但這個比例很小。


    馮紫英不認為自己來了就能輕易改變這個地方的結構,但是作為陝西的核心,又是關中平原的中心,大力發展工商產業,同時大力興建沿渭河一線的道路,使得西安成為名副其實陝西核心,並作為中原通往西域的一個交通樞紐節點,再現昔日盛唐榮光,還是可以努力一番的。


    要重塑西安的地位,輿論就必須要先行兵牢牢控製在自己手中,所以在陝西首開先河的《西北時報》就提上議事日程了。


    從京中來了三個《每日新聞》的骨幹,有吳耀青先行率領指導,開始對西安這邊的整個狀況進行調查摸排,以便於確定《西北時報》的內容針對性和印發數量。


    經過兩個多月的籌備,現在也進入了結果期了。


    「五百份,不算多,也不算少了,西安城的承載量恐怕也就隻有這麽大吧?」馮紫英問道。


    「不僅僅是西安城,按照我們的設想,西安府是四百份城內估計就是三百份左右,畢竟能識字就那麽多人,另外一百份主要是西安府各州縣,大概一個州縣三五份,還有一百份則是延安、鳳翔、慶陽、平涼四府,當然這些地方都不可能每天送,大概就是十天半個月積在一塊兒用郵驛送過去,或者有合適的驛傳帶過去。」


    基本上還是按照以前的套路,省裏三司、府衙、長安和鹹寧兩縣縣衙,再加上府學以及居於城中的士紳們,少量商人們,也包括衛軍,大略就是這些人,估計三百份都還有剩。


    要養成的是一個習慣問題,三個月不夠,就送半年,就要培養成這些人掌握信息對《西北時報》的依賴性,培養《西北時報》在他們心目中的信息權威性,使之認定《西北時報》刊載的消息就是金科玉律,篤信不疑。


    「唔,的確該如此陝北三府和鳳翔府不能忽視,一百份夠麽?」馮紫英問道。


    「就目前來說,暫時還隻能如此,重點還是西安。」吳耀青笑著道:「雖說前期不計收益和成本,但是也還是做到有的放矢,陝北三府比起西安來差距更大,能培養衙門裏的官吏們習慣閱讀《西北時報》就算是不錯了,當然到後期會陸續增加,像鞏昌府、臨洮府乃至三邊四鎮軍中也會考慮在半年後開始陸續采取這種先送後訂的模式。」


    吳耀青頓了頓「實際上報紙要想達到投入產出利益平衡,還是得在京師、金陵、揚州、蘇州這種工商業發達的城市中,像西安也好,大同也好,要實現支出收入平衡很難,當然我也知道大人的目的不是經濟利益,而是社會政治利益,這無可估算,所以可以忽略不計入這一塊。」


    「耀青,你明白就好,報紙其實是隨著工商業發展的產物,它是針對商品信息流通需要而日益發展起來的,純粹的農業社會,或者行政軍事功能,並不特別需要報紙,邸報就夠了。」


    馮紫英已經能夠和汪文言、吳耀青這些身畔人用一些現代詞匯語句來進行溝通了。


    雖然他們最開始也很疑惑這些近乎於生造出來的詞語句子的意義,但是隨著馮紫英的解釋和經常運用,他們也逐漸適應,並且還覺得馮紫英的這些話語十分貼切合用,漸漸


    的他們也在不斷地使用。


    這種情形不僅僅在汪文言、吳耀青身上,包括鄭崇儉和原來的傅試這些人,甚至齊永泰和喬應甲他們或多或少也受到了一些影響。


    「工商業城市對商品價格十分敏感,也連帶著這種消息變得十分有價值,如果能夠兼顧商品信息和政治軍事這一類的消息,那麽一張報紙的意義就可以體現出來了,這也是為什麽我要現在京師辦報,而後如金陵、揚州這些地方就能紛紛效仿的緣故。」


    對於自己身邊人,馮紫英從來都不缺耐心,像汪文言、吳耀青和曹煜等人因為忠心無虞,所以他更是不吝苦心培養和教導,甚至比鄭崇儉他們更花心思。


    但因為他們身份所限,和鄭崇儉他們未來的職責上又會有不同。


    包括如傅試、賈環、賈芸、左良玉、賀虎臣這些人,他們未來都會是自己體係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老爹有老爹的人脈網,自己也一樣有屬於自己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數風流人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瑞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瑞根並收藏數風流人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