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秋心中一熱,連鼻腔都有些發酸。
皇上待自己信任如故,放眼朝堂中,張景秋相信隻怕隻有盧嵩與自己能比肩了。
但盧嵩是從皇上潛邸時就一直跟隨的,自己何德何能能與對方這種數十年舊人相比,之所謂知遇之恩,無外如此了。
張景秋侄兒與郭妃家結了親,卻也非張景秋所料,但若說是郭家沒有一點兒想要借重自己身份的緣故,想想也不可能,不過張景秋倒還不至於因為侄兒這層淵源就要罔顧大局的地步,那也太小瞧了自己。
“皇上厚愛,臣敢不從命?”張景秋隻能再度跪拜叩謝。
“行了,張卿,朕也知道天家家事不宜問外臣,但是話又說回來,天家何曾有家事?”永隆帝悠悠地道:“朕百年之後,誰來繼位,若是所托非人,豈不是讓社稷蒙難,百姓受苦?所以朕從來不覺得這就是家事,家事亦是國事!”
張景秋心中何嚐不明白,便是曆朝曆代朝中袞袞諸公何嚐不明白?但這種事情摻和風險太大,對文臣們來說都寧肯退避三舍。
在士林文臣明明有更好更穩定的升遷進階之路時,何必要摻和到這種風險太大的博弈中去呢?那個皇子上位難道還能繞得過朝中群臣?不一樣要拉攏收攬?既然如此,坐山觀虎鬥不好麽?或者等到大局已定的時候再來站隊也不為遲啊。
雪中送炭遠勝錦上添花,但這種事情上雪中送炭弄不好就要凍死送炭人,錦上添花卻是最穩當的舉措,除非別無選擇。
但今日皇上這麽問起來,卻已經讓張景秋似乎很難回避退縮了。
“皇上有意秋獮選儲,但不知皇上意欲從哪些方麵來確定?”張景秋沉下心來替皇上分析謀劃。
選儲是一件複雜且變數極大的大事,論理選儲哪怕是皇上本人都不能有個人情緒摻雜,什麽有利於帝位永續社稷穩固,那就是最合適的,無論這個皇子是否最受皇帝寵愛喜歡。
但實際上操作起來卻根本不可能做到。
不受皇上喜歡的皇子首先要出局,除非這個皇子實力已經強大到皇帝本身不能製或者無法忽視的地步,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又或者唐玄宗李隆基,但就目前大周當下來說,皇上的幾個兒子都還遠沒有這種強橫的實力。
問題是現在這幾位皇子背後都有母妃在宮中,也都有各自優勢。
許皇貴妃身份最高,而壽王還是長子,哪怕是大周一朝並無立長的習俗,但是無論是民間還是朝中仍然有相當多的人習慣性支持立長,這一點不容小覷。
蘇貴妃生育有兒子福王、禮王,均已成年,都生得一表人才,而且長年在京中舉辦各種詩會文會活動,與士林文人親善,在士林中的聲譽頗高,與義忠親王世子誠郡王並稱宗室中的三賢王,但福王禮王據傳與北靜王關係密切,而北靜王又是武勳中的頭麵人物,與牛繼宗、王子騰等義忠親王一係的重要人物關係莫逆,這一點張景秋不知道皇上內心會如何看待。
再一個就是梅妃所出的祿王了。
祿王剛成年,現在在青檀書院讀書,禮賢下士,作風親和,頗受以青檀書院為根據地的北地年輕士子們的好評,而且都傳言說祿王頗類皇上年輕時候為此極受皇上寵愛,加之其母梅妃在皇上還是忠孝王的時候最為得寵,集萬千寵愛於一身,都是在皇上身登大寶前後才被郭妃所取代。
至於恭王,郭妃所出,今年剛滿十歲,模樣亦類皇上少時,天資聰穎,有過目不忘之才,意欲效仿其兄祿王明年開年之後到青檀書院讀書,也頗得皇上寵愛,而郭妃則是皇上靜心養性之前最受寵的貴妃,加之有陳敬軒和自己這層關係,所以宮裏朝中亦有許多人認為皇上可能會最終選立恭王為儲。
張景秋的話讓永隆帝也不好回答,以何為準來選儲定儲?什麽條件為標準?
永隆帝自己都很矛盾。
論喜愛程度,永隆帝無疑更喜歡張驌張驦,這二子長得最像自己,張驌為人沉穩大方,張驦年紀雖小,但是卻天資極佳,而二子之母也是自己禁絕女色前最受寵的二妃,從感情角度來說,祿王恭王才是最合自己心意。
但理智告訴自己,張驌張驦若是要立儲,均有難以逾越的障礙。
張驌雖然在青檀書院讀書表現優異,也頗得北地青年士子的讚譽,但是這隻是在北地士人中的青年士子立印象好,而這些士子大多都是尚未科舉或者科舉未中的那一批,真正在朝中的士林文臣們還是更傾向於福王禮王,畢竟這幾年裏張騏張驥沒少在結交士林文人上下功夫,這感情水磨工夫張騏張驥是做足了的。
至於張驦,一個年齡問題就是致命障礙,十歲之齡,若是皇上能再活十年,那也許張驦能夠憑藉自己的扶持成長起來,但是三五年光景,隻怕很難讓張驦成長成為有足夠博弈的實力,更別說永隆帝擔心自己壽元未必能熬到五年之後。
“張卿,朕在其他事情上從未有過像這件事情上如此心煩意亂。”永隆帝沒有在張景秋麵前掩飾什麽,既然招張景秋來,就是想要推心置腹地聽一聽對方的建議,“祿王恭王是朕最喜愛的,但是他們年齡太小,在朝中幾無印象,壽王年長,但性格輕浮,做事不瑾,福王性格粗疏,心胸淺薄,禮王做事瞻前顧後,優柔寡斷,祿王和恭王年齡太小,難以斷言,你說朕該怎麽做?”
張景秋不語。
“朕也想等一等,等上幾年再來確定,但現在朕的身體卻拖不起了,不早些定儲,趁著朕還能堅持幾年,扶持一把,朕真怕日後這江山社稷交到他們手上會敗光啊。”
永隆帝擔心的不是敗光,而是擔心被老大那一脈奪走。
敗光的可能性不大,畢竟還有宰輔們看著,自己這幾個兒子也不可能再像父皇那樣在位四十多年,才成了鐵桶江山,連宰輔們都奈何不得,但自己這幾個兒子若是表現太糟糕,再遇上國中有事,萬一宰輔們覺得老大那個世子誠郡王更賢明,那就麻煩大了。
永隆帝都把話說到這個份兒上,張景秋知道自己再不做聲就不合適了。
沉吟了一陣之後,張景秋才道:“對諸位皇子的評判臣無從說起,但是臣觀皇上還是糾結於選壽王、福王、禮王中一人,還是祿王、恭王中一人。”
永隆帝點頭,前三子都讓他不滿意,後二子卻風險不小。
“那臣就冒昧一說,皇上不妨重點在壽王、福王、禮王中選一人作為主要備選,再在祿王、恭王中選一人作為主要備選,以鐵網山秋獮為契機,再來進行評估,以臣之見,皇上可以暫時不對外明示,但卻可以考慮百年之後新君登基時能夠深孚眾望或者在士林文人中具有影響力代表性之臣子予以暗示,由他們幫助或明或暗的考察和輔佐,待到時機成熟,聽取諸人意見,再來擇一而定,……”
要讓張景秋真的替皇上直接選擇誰作為儲君,張景秋是萬萬不可能的,這種事情隻能由君上自己決定,他能做的不過是替君上出謀劃策,甚至隻能提出一些如何選擇合適儲君的方略,這種方式堂皇大氣,便是被人知曉,也無人能說出個什麽不妥來。
永隆帝略感失望,但是再一想,這應當才是老成謀國之語,臣子豈能直接建議立誰為儲,那才是真的犯了大忌,自己也不可能相信。
張景秋很準確的揣摩出了自己的心思,三個成年皇子都不太滿意,兩個年齡尚小的皇子呢又有障礙,那麽索性在兩個小群體中各選一最優者,自己再讓自己心儀臣子協助自己對其進行評估和考察,最終來決定,反正時間也還有二三年,中間亦有圓轉餘地。
思考了一下,永隆帝才又道:“方才張卿所言新君登基時深孚眾望和有影響力代表性的臣子,所指為何?”
張景秋想了一想,“臣之意皇上不宜局限於內閣和六部都察院諸公,亦應該從長遠計,諸公年齡均不小,三五年時間很難說有無變故,亦應當選一些年富力強且才識卓絕之臣子,納入其中,日後以備新君所用。”
永隆帝微微點頭,這個建議倒是頗有見地。
內閣諸公中初葉向高年齡年過五十外,李廷機年近七十,方從哲、齊永泰和李三才都是年近六十,年齡不小了,而且李廷機和齊永泰也都多有病痛,三五年光景會有什麽變故不好說,而且這其中多有與江南士紳關係密切者,也需要考慮這些因素,所以在選擇考察或者輔佐臣子時,的確需要兼顧多方麵。
“張卿所言甚是,朕明白了。”永隆帝點點頭,“此事便說到這裏,張卿,說說義忠親王那邊的情況。”
皇上待自己信任如故,放眼朝堂中,張景秋相信隻怕隻有盧嵩與自己能比肩了。
但盧嵩是從皇上潛邸時就一直跟隨的,自己何德何能能與對方這種數十年舊人相比,之所謂知遇之恩,無外如此了。
張景秋侄兒與郭妃家結了親,卻也非張景秋所料,但若說是郭家沒有一點兒想要借重自己身份的緣故,想想也不可能,不過張景秋倒還不至於因為侄兒這層淵源就要罔顧大局的地步,那也太小瞧了自己。
“皇上厚愛,臣敢不從命?”張景秋隻能再度跪拜叩謝。
“行了,張卿,朕也知道天家家事不宜問外臣,但是話又說回來,天家何曾有家事?”永隆帝悠悠地道:“朕百年之後,誰來繼位,若是所托非人,豈不是讓社稷蒙難,百姓受苦?所以朕從來不覺得這就是家事,家事亦是國事!”
張景秋心中何嚐不明白,便是曆朝曆代朝中袞袞諸公何嚐不明白?但這種事情摻和風險太大,對文臣們來說都寧肯退避三舍。
在士林文臣明明有更好更穩定的升遷進階之路時,何必要摻和到這種風險太大的博弈中去呢?那個皇子上位難道還能繞得過朝中群臣?不一樣要拉攏收攬?既然如此,坐山觀虎鬥不好麽?或者等到大局已定的時候再來站隊也不為遲啊。
雪中送炭遠勝錦上添花,但這種事情上雪中送炭弄不好就要凍死送炭人,錦上添花卻是最穩當的舉措,除非別無選擇。
但今日皇上這麽問起來,卻已經讓張景秋似乎很難回避退縮了。
“皇上有意秋獮選儲,但不知皇上意欲從哪些方麵來確定?”張景秋沉下心來替皇上分析謀劃。
選儲是一件複雜且變數極大的大事,論理選儲哪怕是皇上本人都不能有個人情緒摻雜,什麽有利於帝位永續社稷穩固,那就是最合適的,無論這個皇子是否最受皇帝寵愛喜歡。
但實際上操作起來卻根本不可能做到。
不受皇上喜歡的皇子首先要出局,除非這個皇子實力已經強大到皇帝本身不能製或者無法忽視的地步,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又或者唐玄宗李隆基,但就目前大周當下來說,皇上的幾個兒子都還遠沒有這種強橫的實力。
問題是現在這幾位皇子背後都有母妃在宮中,也都有各自優勢。
許皇貴妃身份最高,而壽王還是長子,哪怕是大周一朝並無立長的習俗,但是無論是民間還是朝中仍然有相當多的人習慣性支持立長,這一點不容小覷。
蘇貴妃生育有兒子福王、禮王,均已成年,都生得一表人才,而且長年在京中舉辦各種詩會文會活動,與士林文人親善,在士林中的聲譽頗高,與義忠親王世子誠郡王並稱宗室中的三賢王,但福王禮王據傳與北靜王關係密切,而北靜王又是武勳中的頭麵人物,與牛繼宗、王子騰等義忠親王一係的重要人物關係莫逆,這一點張景秋不知道皇上內心會如何看待。
再一個就是梅妃所出的祿王了。
祿王剛成年,現在在青檀書院讀書,禮賢下士,作風親和,頗受以青檀書院為根據地的北地年輕士子們的好評,而且都傳言說祿王頗類皇上年輕時候為此極受皇上寵愛,加之其母梅妃在皇上還是忠孝王的時候最為得寵,集萬千寵愛於一身,都是在皇上身登大寶前後才被郭妃所取代。
至於恭王,郭妃所出,今年剛滿十歲,模樣亦類皇上少時,天資聰穎,有過目不忘之才,意欲效仿其兄祿王明年開年之後到青檀書院讀書,也頗得皇上寵愛,而郭妃則是皇上靜心養性之前最受寵的貴妃,加之有陳敬軒和自己這層關係,所以宮裏朝中亦有許多人認為皇上可能會最終選立恭王為儲。
張景秋的話讓永隆帝也不好回答,以何為準來選儲定儲?什麽條件為標準?
永隆帝自己都很矛盾。
論喜愛程度,永隆帝無疑更喜歡張驌張驦,這二子長得最像自己,張驌為人沉穩大方,張驦年紀雖小,但是卻天資極佳,而二子之母也是自己禁絕女色前最受寵的二妃,從感情角度來說,祿王恭王才是最合自己心意。
但理智告訴自己,張驌張驦若是要立儲,均有難以逾越的障礙。
張驌雖然在青檀書院讀書表現優異,也頗得北地青年士子的讚譽,但是這隻是在北地士人中的青年士子立印象好,而這些士子大多都是尚未科舉或者科舉未中的那一批,真正在朝中的士林文臣們還是更傾向於福王禮王,畢竟這幾年裏張騏張驥沒少在結交士林文人上下功夫,這感情水磨工夫張騏張驥是做足了的。
至於張驦,一個年齡問題就是致命障礙,十歲之齡,若是皇上能再活十年,那也許張驦能夠憑藉自己的扶持成長起來,但是三五年光景,隻怕很難讓張驦成長成為有足夠博弈的實力,更別說永隆帝擔心自己壽元未必能熬到五年之後。
“張卿,朕在其他事情上從未有過像這件事情上如此心煩意亂。”永隆帝沒有在張景秋麵前掩飾什麽,既然招張景秋來,就是想要推心置腹地聽一聽對方的建議,“祿王恭王是朕最喜愛的,但是他們年齡太小,在朝中幾無印象,壽王年長,但性格輕浮,做事不瑾,福王性格粗疏,心胸淺薄,禮王做事瞻前顧後,優柔寡斷,祿王和恭王年齡太小,難以斷言,你說朕該怎麽做?”
張景秋不語。
“朕也想等一等,等上幾年再來確定,但現在朕的身體卻拖不起了,不早些定儲,趁著朕還能堅持幾年,扶持一把,朕真怕日後這江山社稷交到他們手上會敗光啊。”
永隆帝擔心的不是敗光,而是擔心被老大那一脈奪走。
敗光的可能性不大,畢竟還有宰輔們看著,自己這幾個兒子也不可能再像父皇那樣在位四十多年,才成了鐵桶江山,連宰輔們都奈何不得,但自己這幾個兒子若是表現太糟糕,再遇上國中有事,萬一宰輔們覺得老大那個世子誠郡王更賢明,那就麻煩大了。
永隆帝都把話說到這個份兒上,張景秋知道自己再不做聲就不合適了。
沉吟了一陣之後,張景秋才道:“對諸位皇子的評判臣無從說起,但是臣觀皇上還是糾結於選壽王、福王、禮王中一人,還是祿王、恭王中一人。”
永隆帝點頭,前三子都讓他不滿意,後二子卻風險不小。
“那臣就冒昧一說,皇上不妨重點在壽王、福王、禮王中選一人作為主要備選,再在祿王、恭王中選一人作為主要備選,以鐵網山秋獮為契機,再來進行評估,以臣之見,皇上可以暫時不對外明示,但卻可以考慮百年之後新君登基時能夠深孚眾望或者在士林文人中具有影響力代表性之臣子予以暗示,由他們幫助或明或暗的考察和輔佐,待到時機成熟,聽取諸人意見,再來擇一而定,……”
要讓張景秋真的替皇上直接選擇誰作為儲君,張景秋是萬萬不可能的,這種事情隻能由君上自己決定,他能做的不過是替君上出謀劃策,甚至隻能提出一些如何選擇合適儲君的方略,這種方式堂皇大氣,便是被人知曉,也無人能說出個什麽不妥來。
永隆帝略感失望,但是再一想,這應當才是老成謀國之語,臣子豈能直接建議立誰為儲,那才是真的犯了大忌,自己也不可能相信。
張景秋很準確的揣摩出了自己的心思,三個成年皇子都不太滿意,兩個年齡尚小的皇子呢又有障礙,那麽索性在兩個小群體中各選一最優者,自己再讓自己心儀臣子協助自己對其進行評估和考察,最終來決定,反正時間也還有二三年,中間亦有圓轉餘地。
思考了一下,永隆帝才又道:“方才張卿所言新君登基時深孚眾望和有影響力代表性的臣子,所指為何?”
張景秋想了一想,“臣之意皇上不宜局限於內閣和六部都察院諸公,亦應該從長遠計,諸公年齡均不小,三五年時間很難說有無變故,亦應當選一些年富力強且才識卓絕之臣子,納入其中,日後以備新君所用。”
永隆帝微微點頭,這個建議倒是頗有見地。
內閣諸公中初葉向高年齡年過五十外,李廷機年近七十,方從哲、齊永泰和李三才都是年近六十,年齡不小了,而且李廷機和齊永泰也都多有病痛,三五年光景會有什麽變故不好說,而且這其中多有與江南士紳關係密切者,也需要考慮這些因素,所以在選擇考察或者輔佐臣子時,的確需要兼顧多方麵。
“張卿所言甚是,朕明白了。”永隆帝點點頭,“此事便說到這裏,張卿,說說義忠親王那邊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