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供求關係
唐儉興奮的立馬解釋道:“陛下,微臣明白了銅錢,貨物和工人們的工錢,這三者之間的關係了。”
“哦,你說來聽一聽。”李二有些驚訝的說道。
“是。”唐儉興奮的說道:“陛下,各位大人,我們可以將銅錢看成商人,將貨物看成作坊,將工人的工錢看成工人。
三者之間其實就是一個三角關係,作坊起到一個中間作用,左右兩端各自連接著商人和工人。
商人有錢,作坊有貨物,工人除了勞力和工錢什麽都沒有,所以工人需要貨物,然而貨物現在太少了,所以作坊需要商人的錢來生產貨物,然而生產貨物又需要工人的勞力來生產貨物。
此時的作坊需要商人的錢和工人的勞力來增加貨物,然後再賣給工人,所得到錢再給商人,這三者關係,不能有任何一點脫離原來的關係。
一旦他們之中有一人脫離了原有的軌跡,那麽事情就會變得往壞處發展。
就像這次,商人們突然多了很多錢,可是他們不知道錢幹什麽好,隻能花錢買下本來應該是工人們的貨物。
作坊的貨物一下子被買光了,那麽工人們想要再買的時候,隻能等作坊再生產貨物,可是作坊生產的貨物實在是太慢了,數量太少了。
所以作坊開始漲價,隻有這樣,作坊才能穩定三方的關係,可是第三方的工人,他們的工錢沒有增加,買不起作坊的貨物,這樣一來,作坊生產的貨物更少,更貴。
現在唯一能解決這個問題的就是讓商人的錢花出去。藍田侯,老夫說的可對。”
“對,你說的對。但是說的有些複雜了。其實用四個字可以概括。”李峰說道。
“四個字?”眾人驚訝的看著李峰。
唐儉問道:“哪四個字?”
“供、求、關、係。”李峰一個字又一個字的從嘴裏吐出。
“供求關係?”唐儉眼睛再次一亮,恍然大悟道,“不就是供求關係,商人有錢,需要花錢,作坊沒貨需要錢生產貨物,作坊跟商人就成為了供求關係。
還有作坊跟工人也是供求關係,工人需要貨,作坊需要賣貨。李峰,我說的對不對?”
李峰的臉上瞬間露出了尷尬的表情,道:“你說的有一定道理,從本質上已經說出了關於供求關係的問題。
唐大人,如果你想走經濟之道,我可以給你推薦一本書,這本書是我恩師從一個商人手上買來的,你想要的話,下次來我府上,或者我來長安時給你送過來。”
“要,不管什麽書我都要。”唐儉立馬說道。
房玄齡也道:“李峰,老夫也想要。”
杜如晦也厚著臉皮道:“老夫也很想要。”
“……”
頓時間一群大臣們紛紛想要,大家都知道李峰恩師出品,必屬精品。
李峰哪一次發明不是撈到了很多的功勞。
魏征隻能眼紅的看到眾人爭搶,他也想要,隻是現在正在很李峰懟著,他不好開口要。
李峰則是為難了,一下子怎麽算都要了,不過是一本經濟書而已,現在自己該給誰比較好。
李二這時沉聲開口道:“眾位愛卿,你們無需爭奪,你們誰想就向李峰報名,他可以讓人印刷給你們。”
對啊,這事怎麽給忘了。
於是乎大家都站回了原位,李峰則是擦了擦冷汗,真是現實的人啊。
魏征再次開口道:“陛下,不妨讓藍田侯講解一下供求關係和解決價格上漲有何關係?”
李二頷首道:“李峰,你就說一下吧。”
“是。”李二拱手道,“陛下,各位大人,官方的話我就不說了,我就用我自己的話,來解釋一下這供求關係。
供求關係其實是指商品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的關係,它同時也是生產和消費之間的關係在市場上的反映。
供求關係有三種狀態,一種是供不應求,是指一定時間內,市場上生產部門生產出的商品,也就是提供給人們消費的商品總額,落後人們在這段時間內滿足物質資料生活所需要產品的總額。在這種情況下,需求大於供給,這時候市場就成了賣方市場,賣方處於有利的低位。
二、供大於求:說的是一定時間內,市場上生產部門生產出的商品,也就是提供給人們消費的商品總額,超人們在這段時間內滿足物質資料生活所需要產品的總額。這使得供給大於需求,這時候市場成了買方市場,買方處於主動地位。
三、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商品的供給與人們的需求達到了理想的對等狀態,即供給剛好滿足需求。這種平衡隻是種趨勢,隻能是相對的平衡,這需要在嚴格的假定條件下才能實現。在這種情況下,買方和賣方處於對等關係,雙方的關係是相對和諧、穩定的。
目前我們就處在供不應求的階段,對商人有利,因此價格才會上漲。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改變這個供不應求的狀態,怎麽改變呢?”
李峰頓了頓,看著四周的人,心道:“自己已經說的如此明白,總該有人回答我一下吧?”
片刻後,李峰見眾人依舊沒有回答的意思,於是也不再等待,說道:“解決供不應求的狀態,最好的辦法就是生產,也就是我目前正在做的事情。”
眾人此時哪裏還不明白,李峰的交易中心就是擴大生產的中轉站。
掛牌上市就是在告訴大家,有作坊要開張了,大家就可以集資搞生產。
眾人也明白了,李峰為什麽會那麽淡定,因為李峰從一開始就已經布局好了,根本不需要擔心。
李峰繼續說道:“想要大唐越來越強盛,唯有供求均衡。”
“朕明白了。你有什麽要讓朝廷做的嗎?”李二故意問道。
李峰道:“真有一件事,那就是朝廷無論如何不能參與此事,就算百姓們把大家都罵了一萬遍,那也不能參與此事,朝廷中人沒有人比我更加知曉事情……”
唐儉興奮的立馬解釋道:“陛下,微臣明白了銅錢,貨物和工人們的工錢,這三者之間的關係了。”
“哦,你說來聽一聽。”李二有些驚訝的說道。
“是。”唐儉興奮的說道:“陛下,各位大人,我們可以將銅錢看成商人,將貨物看成作坊,將工人的工錢看成工人。
三者之間其實就是一個三角關係,作坊起到一個中間作用,左右兩端各自連接著商人和工人。
商人有錢,作坊有貨物,工人除了勞力和工錢什麽都沒有,所以工人需要貨物,然而貨物現在太少了,所以作坊需要商人的錢來生產貨物,然而生產貨物又需要工人的勞力來生產貨物。
此時的作坊需要商人的錢和工人的勞力來增加貨物,然後再賣給工人,所得到錢再給商人,這三者關係,不能有任何一點脫離原來的關係。
一旦他們之中有一人脫離了原有的軌跡,那麽事情就會變得往壞處發展。
就像這次,商人們突然多了很多錢,可是他們不知道錢幹什麽好,隻能花錢買下本來應該是工人們的貨物。
作坊的貨物一下子被買光了,那麽工人們想要再買的時候,隻能等作坊再生產貨物,可是作坊生產的貨物實在是太慢了,數量太少了。
所以作坊開始漲價,隻有這樣,作坊才能穩定三方的關係,可是第三方的工人,他們的工錢沒有增加,買不起作坊的貨物,這樣一來,作坊生產的貨物更少,更貴。
現在唯一能解決這個問題的就是讓商人的錢花出去。藍田侯,老夫說的可對。”
“對,你說的對。但是說的有些複雜了。其實用四個字可以概括。”李峰說道。
“四個字?”眾人驚訝的看著李峰。
唐儉問道:“哪四個字?”
“供、求、關、係。”李峰一個字又一個字的從嘴裏吐出。
“供求關係?”唐儉眼睛再次一亮,恍然大悟道,“不就是供求關係,商人有錢,需要花錢,作坊沒貨需要錢生產貨物,作坊跟商人就成為了供求關係。
還有作坊跟工人也是供求關係,工人需要貨,作坊需要賣貨。李峰,我說的對不對?”
李峰的臉上瞬間露出了尷尬的表情,道:“你說的有一定道理,從本質上已經說出了關於供求關係的問題。
唐大人,如果你想走經濟之道,我可以給你推薦一本書,這本書是我恩師從一個商人手上買來的,你想要的話,下次來我府上,或者我來長安時給你送過來。”
“要,不管什麽書我都要。”唐儉立馬說道。
房玄齡也道:“李峰,老夫也想要。”
杜如晦也厚著臉皮道:“老夫也很想要。”
“……”
頓時間一群大臣們紛紛想要,大家都知道李峰恩師出品,必屬精品。
李峰哪一次發明不是撈到了很多的功勞。
魏征隻能眼紅的看到眾人爭搶,他也想要,隻是現在正在很李峰懟著,他不好開口要。
李峰則是為難了,一下子怎麽算都要了,不過是一本經濟書而已,現在自己該給誰比較好。
李二這時沉聲開口道:“眾位愛卿,你們無需爭奪,你們誰想就向李峰報名,他可以讓人印刷給你們。”
對啊,這事怎麽給忘了。
於是乎大家都站回了原位,李峰則是擦了擦冷汗,真是現實的人啊。
魏征再次開口道:“陛下,不妨讓藍田侯講解一下供求關係和解決價格上漲有何關係?”
李二頷首道:“李峰,你就說一下吧。”
“是。”李二拱手道,“陛下,各位大人,官方的話我就不說了,我就用我自己的話,來解釋一下這供求關係。
供求關係其實是指商品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的關係,它同時也是生產和消費之間的關係在市場上的反映。
供求關係有三種狀態,一種是供不應求,是指一定時間內,市場上生產部門生產出的商品,也就是提供給人們消費的商品總額,落後人們在這段時間內滿足物質資料生活所需要產品的總額。在這種情況下,需求大於供給,這時候市場就成了賣方市場,賣方處於有利的低位。
二、供大於求:說的是一定時間內,市場上生產部門生產出的商品,也就是提供給人們消費的商品總額,超人們在這段時間內滿足物質資料生活所需要產品的總額。這使得供給大於需求,這時候市場成了買方市場,買方處於主動地位。
三、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商品的供給與人們的需求達到了理想的對等狀態,即供給剛好滿足需求。這種平衡隻是種趨勢,隻能是相對的平衡,這需要在嚴格的假定條件下才能實現。在這種情況下,買方和賣方處於對等關係,雙方的關係是相對和諧、穩定的。
目前我們就處在供不應求的階段,對商人有利,因此價格才會上漲。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改變這個供不應求的狀態,怎麽改變呢?”
李峰頓了頓,看著四周的人,心道:“自己已經說的如此明白,總該有人回答我一下吧?”
片刻後,李峰見眾人依舊沒有回答的意思,於是也不再等待,說道:“解決供不應求的狀態,最好的辦法就是生產,也就是我目前正在做的事情。”
眾人此時哪裏還不明白,李峰的交易中心就是擴大生產的中轉站。
掛牌上市就是在告訴大家,有作坊要開張了,大家就可以集資搞生產。
眾人也明白了,李峰為什麽會那麽淡定,因為李峰從一開始就已經布局好了,根本不需要擔心。
李峰繼續說道:“想要大唐越來越強盛,唯有供求均衡。”
“朕明白了。你有什麽要讓朝廷做的嗎?”李二故意問道。
李峰道:“真有一件事,那就是朝廷無論如何不能參與此事,就算百姓們把大家都罵了一萬遍,那也不能參與此事,朝廷中人沒有人比我更加知曉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