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八章想辦法收學生
房玄齡笑了笑,道:“是想知道李峰跟陛下說了什麽吧?”
“嗬嗬,玄齡啊,你真的是老夫肚子裏的蛔蟲,什麽都瞞不了你。”杜如晦半調侃道,半認真道,“根據李峰多次跟陛下接觸,每次都有大事發生,李峰這小子就有大功勞可以撈。
這次恐怕也一樣,就是不知道,這小子瞞著我們什麽,唯獨讓陛下知道,卻不讓我們知曉。”
“明天去看看不就知道了。”
“所以你一定要記得了老夫。”
“一定。”
兩人邊說邊緩緩的離開了皇宮。
另一邊,崔民幹走到魏征身邊,說道:“魏大人,還沒有恭喜你升官。”
魏征說道:“多謝崔大人。”
崔民幹見魏征終於搭理自己,立馬打蛇隨棍上,說道:“魏大人,你覺不覺得奇怪,一開始是李峰自己說要讓扶桑國的貨物都留下來,現在又還給他們,實在太可疑了。”
魏征道:“此事我們不能聽風便是雨,需要調查清楚,崔大人,不妨動用你崔氏的勢力調查一下此事?”
崔民幹幹笑了兩聲,說道:“魏大人,這可是公事,崔氏可不能隨意的參和此事。”
“那算了,這件事我不想管。告辭。”魏征拱了拱手,就快步離開。
隻留下崔民幹一個人咬牙切齒的呆在原地。
……
何勇回到自己的府上後,何進就找上他,問李峰一天都教了什麽?
何勇就將今日自身李峰所教的一切都說了一遍,就連滿水的杯子上放一張紙,可以使水不灑出來,紙也不會掉下來。
何進表示不相信,讓何勇現場演示一遍。
何勇正愁沒有機會將今日所學展示一遍,技癢難耐時,何進的要求剛好和他心意。
當場在何勇的演示下,一張紙牢牢的吸附在水杯上,這紙就是不掉下來。
何進驚訝的看著這一切,結巴的說道:“這、這、這,這怎麽可能?”
何勇高傲的說道:“恩師說了,這是因為水杯裏的大氣壓比外麵的大氣壓還要小,所以紙就掉不下來。
但是隻要水杯裏一旦有空氣,那紙也會掉下來。”
“神奇,真是太神奇,勇兒好好的跟藍田候學習,何家能不能光耀門楣全都靠你了。但凡藍田候有任何的要求,你都要滿足他。”何進囑咐道。
“爹,你放心吧,孩兒知道怎麽做。”
這樣的情景在王立以及其他學子府上都有發生,他們的家長看到了這神奇的一幕,也都不在反對自己的兒子跟李峰一起學習。
第二天,朝廷頒布一道聖旨,就是這次科考的製度跟以往不同,實行糊名製,但凡參與出題的人,都會在軟禁起來,直到考試結束以後才能恢複自由等等一些利的措施。
這讓一些有真才實學的人高興起來,讓一群想著走後門以及作弊的人,紛紛開始咒罵起來。
還有一個消息,就是允許商人子嗣參加科舉。
可讓一群商人紛紛跪在地上,痛苦流涕,並且高喊陛下英明。
一下子整個長安都能聽到陛下英明四個字。
就連坐在皇宮中的李二和長孫也隱約能聽到聲音,於是讓李君羨去打聽。
得知百姓們紛紛稱讚他英明,李二心中十分的高興,他做到了,讓百姓認可自己,雖然他隻知道這才剛開始,但是他會一直努力的。
城南,生活著長安城裏最底層的百姓,也就是說,這裏是貧民區。
以往這裏到處都是沒有活,或者就算有活,但也是有一天沒一天的幹著。
可是自從李峰開始修水泥路後,這裏的壯漢們全都去修路了。
不單單如此,因為藍田交易中心的關係,多了很多的作坊,很多老人和婦人也都去幹活了。
這導致整個城南隻剩下一群孩子和一些幹不了活的婦人和老人,看起來非常冷清。
李峰發現了這一點後,就想到了教育那些小孩,不過需要循序漸進。
今天,何勇和王立等二十五名少年郎來到了城南,他們挨家挨戶的表示要收教孩子們讀書識字。
然而無不例外的全都被拒絕了。
一群少年郎聚集在一起,一個個垂頭喪氣。
王立道:“看大家的表情就知道,大家都沒有找到一個學生。”
何勇道:“真是奇怪了,有書可以免費念,為什麽他們就不肯來呢?”
張旺達說道:“不如我們去找恩師,他應該知道原因。”
“不行。”何勇和王立同時說道。
何勇道:“恩師說過,學習數理化就是要善於找到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現在我們剛剛遇到問題就不想著解決問題,而是找恩師,你們認為恩師會這麽看我們?”
“恩師有說過嗎?”張旺達撇撇嘴說道。
何勇臉上一紅,道:“雖然恩師沒有親口說過,但是昨天的滿水實驗不是側麵在告訴我,碰到問題要分析問題,再解決問題。”
“何勇說的對。”王立站出來道,“這是我們自己的學生,我們應該自己想辦法。
現在孩子們的父母不再家,家裏的老人沒有權利做主。我們不妨等他們回來了,再和他們父母談一談。”
“好。”眾人同時應道。
何勇道:“為了能讓大家都能安靜的聽我們說,不妨我們在這裏先授課幾天,讓大家覺得我們的誠意。”
“好。”眾人再次應道。
於是乎,大家都開始安排起來了。
二十五人,每個人都找了一個地方,準備好了長凳,書本,然後每個人都配備了一個夫子。
一直忙到中午的飯點,大家都饑腸轆轆的聚在一起準備去吃飯。
王立突然說道:“現在是飯點,我們餓了,孩子們肯定也餓了,但是他們的父母都出去幹活了,家裏沒人,吃的一定不好。
我們不如……”
何勇等人茅塞頓開,都笑了起來,不等王立將不如之後的話說出來,紛紛喊道:“好。”
接著,不一會兒功夫,城南支起了五十個鍋,二十五人分散開來,每人負責兩個鍋,開始蒸饅頭包子,以及一鍋肉湯。
房玄齡笑了笑,道:“是想知道李峰跟陛下說了什麽吧?”
“嗬嗬,玄齡啊,你真的是老夫肚子裏的蛔蟲,什麽都瞞不了你。”杜如晦半調侃道,半認真道,“根據李峰多次跟陛下接觸,每次都有大事發生,李峰這小子就有大功勞可以撈。
這次恐怕也一樣,就是不知道,這小子瞞著我們什麽,唯獨讓陛下知道,卻不讓我們知曉。”
“明天去看看不就知道了。”
“所以你一定要記得了老夫。”
“一定。”
兩人邊說邊緩緩的離開了皇宮。
另一邊,崔民幹走到魏征身邊,說道:“魏大人,還沒有恭喜你升官。”
魏征說道:“多謝崔大人。”
崔民幹見魏征終於搭理自己,立馬打蛇隨棍上,說道:“魏大人,你覺不覺得奇怪,一開始是李峰自己說要讓扶桑國的貨物都留下來,現在又還給他們,實在太可疑了。”
魏征道:“此事我們不能聽風便是雨,需要調查清楚,崔大人,不妨動用你崔氏的勢力調查一下此事?”
崔民幹幹笑了兩聲,說道:“魏大人,這可是公事,崔氏可不能隨意的參和此事。”
“那算了,這件事我不想管。告辭。”魏征拱了拱手,就快步離開。
隻留下崔民幹一個人咬牙切齒的呆在原地。
……
何勇回到自己的府上後,何進就找上他,問李峰一天都教了什麽?
何勇就將今日自身李峰所教的一切都說了一遍,就連滿水的杯子上放一張紙,可以使水不灑出來,紙也不會掉下來。
何進表示不相信,讓何勇現場演示一遍。
何勇正愁沒有機會將今日所學展示一遍,技癢難耐時,何進的要求剛好和他心意。
當場在何勇的演示下,一張紙牢牢的吸附在水杯上,這紙就是不掉下來。
何進驚訝的看著這一切,結巴的說道:“這、這、這,這怎麽可能?”
何勇高傲的說道:“恩師說了,這是因為水杯裏的大氣壓比外麵的大氣壓還要小,所以紙就掉不下來。
但是隻要水杯裏一旦有空氣,那紙也會掉下來。”
“神奇,真是太神奇,勇兒好好的跟藍田候學習,何家能不能光耀門楣全都靠你了。但凡藍田候有任何的要求,你都要滿足他。”何進囑咐道。
“爹,你放心吧,孩兒知道怎麽做。”
這樣的情景在王立以及其他學子府上都有發生,他們的家長看到了這神奇的一幕,也都不在反對自己的兒子跟李峰一起學習。
第二天,朝廷頒布一道聖旨,就是這次科考的製度跟以往不同,實行糊名製,但凡參與出題的人,都會在軟禁起來,直到考試結束以後才能恢複自由等等一些利的措施。
這讓一些有真才實學的人高興起來,讓一群想著走後門以及作弊的人,紛紛開始咒罵起來。
還有一個消息,就是允許商人子嗣參加科舉。
可讓一群商人紛紛跪在地上,痛苦流涕,並且高喊陛下英明。
一下子整個長安都能聽到陛下英明四個字。
就連坐在皇宮中的李二和長孫也隱約能聽到聲音,於是讓李君羨去打聽。
得知百姓們紛紛稱讚他英明,李二心中十分的高興,他做到了,讓百姓認可自己,雖然他隻知道這才剛開始,但是他會一直努力的。
城南,生活著長安城裏最底層的百姓,也就是說,這裏是貧民區。
以往這裏到處都是沒有活,或者就算有活,但也是有一天沒一天的幹著。
可是自從李峰開始修水泥路後,這裏的壯漢們全都去修路了。
不單單如此,因為藍田交易中心的關係,多了很多的作坊,很多老人和婦人也都去幹活了。
這導致整個城南隻剩下一群孩子和一些幹不了活的婦人和老人,看起來非常冷清。
李峰發現了這一點後,就想到了教育那些小孩,不過需要循序漸進。
今天,何勇和王立等二十五名少年郎來到了城南,他們挨家挨戶的表示要收教孩子們讀書識字。
然而無不例外的全都被拒絕了。
一群少年郎聚集在一起,一個個垂頭喪氣。
王立道:“看大家的表情就知道,大家都沒有找到一個學生。”
何勇道:“真是奇怪了,有書可以免費念,為什麽他們就不肯來呢?”
張旺達說道:“不如我們去找恩師,他應該知道原因。”
“不行。”何勇和王立同時說道。
何勇道:“恩師說過,學習數理化就是要善於找到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現在我們剛剛遇到問題就不想著解決問題,而是找恩師,你們認為恩師會這麽看我們?”
“恩師有說過嗎?”張旺達撇撇嘴說道。
何勇臉上一紅,道:“雖然恩師沒有親口說過,但是昨天的滿水實驗不是側麵在告訴我,碰到問題要分析問題,再解決問題。”
“何勇說的對。”王立站出來道,“這是我們自己的學生,我們應該自己想辦法。
現在孩子們的父母不再家,家裏的老人沒有權利做主。我們不妨等他們回來了,再和他們父母談一談。”
“好。”眾人同時應道。
何勇道:“為了能讓大家都能安靜的聽我們說,不妨我們在這裏先授課幾天,讓大家覺得我們的誠意。”
“好。”眾人再次應道。
於是乎,大家都開始安排起來了。
二十五人,每個人都找了一個地方,準備好了長凳,書本,然後每個人都配備了一個夫子。
一直忙到中午的飯點,大家都饑腸轆轆的聚在一起準備去吃飯。
王立突然說道:“現在是飯點,我們餓了,孩子們肯定也餓了,但是他們的父母都出去幹活了,家裏沒人,吃的一定不好。
我們不如……”
何勇等人茅塞頓開,都笑了起來,不等王立將不如之後的話說出來,紛紛喊道:“好。”
接著,不一會兒功夫,城南支起了五十個鍋,二十五人分散開來,每人負責兩個鍋,開始蒸饅頭包子,以及一鍋肉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