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也。”【易係辭下】
堂堂王太子,說話怎麽答非所問、語無倫次?
皇帝問的明明是田芬不給糧草相援的情況是否屬實,劉政置若罔聞,去誇曹操做什麽?
劉虞心裏不由得對這些王孫感到失望,他往對麵看了一眼,發覺劉鬆正笑著撚須,一副認真的模樣,像是在聽什麽誌異故事一樣傾聽著劉政婆婆媽媽的哭訴。
他突然明白什麽了。
濟北國如果真是窮的揭不開鍋了,又哪來的路費與資財供這位王太子千裏迢迢的趕赴長安?其背後一定是有人支持,而這番話顯然是出於那人的授意。
皇帝眉頭微皺,在聽完劉政的絮叨之後,他著即說道:“我聽說濟北王私下裏尋過曹操,可有此事?”
這話有些往藩王私交臣子的罪名上引了,再聯係劉政剛才所言,沒準田芬還沒處置,自己就先被嚴懲了。
劉政腦子還不算太笨,他聽出了皇帝語氣裏的不悅,臉色陡然變得異常蒼白,嚇得當場說不出話來。
當年朝廷剛剛遷都長安,琅邪王劉容第一時間便派弟弟劉邈奉章貢獻。劉邈身為王弟,在皇帝與諸公麵前,同樣是盛讚時任東郡太守的曹操忠於王室,有治世之能。也沒有人說劉邈結交外臣,反倒是被拜為九江太守,封陽都侯。
這些事早在劉政來之前就打聽清楚了,自己剛才的行為也是有先例可循的,根本犯不上什麽忌諱。如今劉邈就在這裏,怎麽他當年誇得曹操,自己就不能了?
其實劉政弄錯了因果,劉邈被拜官封爵,是因為他作為第一批在朝廷遷都後還趕來朝拜的臣子,董卓為了千金市骨,朝廷為了彰顯威權,所以才給他厚賞,而不是因為誇了曹操。
劉政不清楚其中的前後關係,所以才犯了糊塗。
皇帝冷哼一聲,剛要說話,隻見劉政身後一人突然說道:“回稟陛下,確有此事,東平相於濟北城外擊敗蛾賊,吾王為了越冬錢糧一事,特意延請。誰知東平相言其國內用度亦是不足,未曾借與,還讓吾王書予刺史,請刺史籌措。”
那人不想將這件事越說越歪,並試圖將話題重新帶回正確的路線上去:“據臣等所知,東郡糧草頗豐,完全可以支應濟北,而刺史卻置之不理,反倒撥付糧草予臧洪,說是當務是弭平青州之患。可濟北國連番大戰,國內殘破,亟待恢複,刺史不知體恤治下,反倒擅助他郡,臣等殊為不解!”
當初田芬還是少府的時候由於反對皇帝擴軍的主張,在王允的暗中支持下拒絕撥付軍需,結果被皇帝調走,拜至兗州。皇帝最初的意思是借刀殺人,打算讓曹操重現曆史上驅逐刺史的好戲,把田芬處置掉。誰知田芬竟與袁紹手下謀士田豐同出一係,曹操屈居袁氏門下,心裏縱然百般不願,最後還是捏著鼻子奉迎了這尊大佛。
現在看起來,曹操盡管大致掌握了兗州諸郡,卻仍然是對田芬這個正牌刺史如鯁在喉。所以才想暗地裏示好濟北王室,讓其像當初劉邈給曹操說好話一樣,為曹操爭取相應的權位。
“你喚作什麽名字?”皇帝垂下眼眸,問道。
“臣下劉廣,乃濟北國旁宗別子。”那人年紀輕輕,不過十六七歲的樣子,說話卻口齒清晰,毫不怯場,讓人不由驚歎。
“田芬那裏,朝廷自有戒書申斥,責其撥付。”皇帝點了點頭,對這件事做出了決斷:“若仍執意不給,那朝廷必當嚴辦,絕不姑息!”
劉政聞言一喜,如釋重負,伏身謝過。
他看了看這個叫劉廣的旁宗,問道:“依你之見,濟北國眼下急務是什麽?”
“自是安養生民,預備耕牛種子,以待來年春耕。”皇帝親口考校才能,讓劉廣大為激動,他抓住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侃侃而談道:“隻要適時耕作,勸黎庶務植農桑,流民回歸本業,期年即可安定郡國。”
“好,宗室有此等賢良,當浮一大白。”皇帝雙手舉起酒爵,先行喝了一口。
底下眾人知道這是宴飲正式開啟的信號,無不欣喜的雙手拿起酒爵,齊聲說道:“臣等謹為陛下賀!”
諸王宗室想與皇帝拉近關係,其餘如劉放這等旁支何嚐不是心存此念?皇帝也有意考察這些旁支的能力,作為己用,給了他們表現的機會。一場筵席下來,眾人高談闊論,觥籌交錯,端的是一副其樂融融的家宴景象。
宴散,皇帝又給諸王宗室、近支旁係賜錢穀布帛各有差,並放出話來,諸王宗室要留到年底,參與歲旦大朝,之後另有賞賜送其歸國。
<a href="http://m.bidige.com" id="wzsy">bidige.com</a>
侍中、平尚書事楊琦與荀攸一左一右扶持著皇帝進入宣室殿後的更衣中室,皇帝站在衣架前,擺手讓穆順退下,示意讓楊琦為他解衣。
照料皇帝是生活起居,這本來就是侍中基本職責,楊琦神色平靜的上前,為皇帝脫下繁瑣沉重的禮服。
“彼等宗室,楊公以為如何?”皇帝挺直的站在原地,兩手平展,任由楊琦為他解下冠冕,頭也不回的說道:“可有什麽出色的人物?”
楊琦為皇帝換下了禮服,又從旁拿起一件寬大舒適的燕居常服來為皇帝穿上,聽得皇帝發問,他手中動作不停,嘴上說道:“諸王子弟皆為貴胄,臣不能置評。”
“不是不能置評,是不值一評。”皇帝穿好了常服,轉過身來看向楊琦,兩手親自整了整衣襟。他無不揶揄的說道:“為人所謀而懵懂不知,反倒稱頌其能,簡直可笑。”
楊琦伸手為皇帝係完腰帶,然後垂首往後退了幾步,與一旁沉默的荀攸並排站立,說道:“聽聞東平相曹操與兗州從事、別駕等人相善,特以書信相告,暫緩濟北之難。濟北王心憂其國,得此奧援,對曹操感激備至也在情理之中。”
皇帝走到席上坐好,示意二人也都坐下說話:“那也改不了他愚鈍的本性,當初劉邈都不曾這麽誇過曹操,瞧他剛才的樣子,是給人家當說客麽?”
楊琦幹咳一聲,說道:“濟北王太子這次確實有處置不對的地方,陛下既有親親之義,而濟北國殘破難居,不如在歲旦大朝之後,將其留於長安?”
“就這麽辦。”皇帝想了想,說:“讓他留在長安也好,其家眷夫人也能時常入宮,與長公主等人敘敘話。”
堂堂王太子,說話怎麽答非所問、語無倫次?
皇帝問的明明是田芬不給糧草相援的情況是否屬實,劉政置若罔聞,去誇曹操做什麽?
劉虞心裏不由得對這些王孫感到失望,他往對麵看了一眼,發覺劉鬆正笑著撚須,一副認真的模樣,像是在聽什麽誌異故事一樣傾聽著劉政婆婆媽媽的哭訴。
他突然明白什麽了。
濟北國如果真是窮的揭不開鍋了,又哪來的路費與資財供這位王太子千裏迢迢的趕赴長安?其背後一定是有人支持,而這番話顯然是出於那人的授意。
皇帝眉頭微皺,在聽完劉政的絮叨之後,他著即說道:“我聽說濟北王私下裏尋過曹操,可有此事?”
這話有些往藩王私交臣子的罪名上引了,再聯係劉政剛才所言,沒準田芬還沒處置,自己就先被嚴懲了。
劉政腦子還不算太笨,他聽出了皇帝語氣裏的不悅,臉色陡然變得異常蒼白,嚇得當場說不出話來。
當年朝廷剛剛遷都長安,琅邪王劉容第一時間便派弟弟劉邈奉章貢獻。劉邈身為王弟,在皇帝與諸公麵前,同樣是盛讚時任東郡太守的曹操忠於王室,有治世之能。也沒有人說劉邈結交外臣,反倒是被拜為九江太守,封陽都侯。
這些事早在劉政來之前就打聽清楚了,自己剛才的行為也是有先例可循的,根本犯不上什麽忌諱。如今劉邈就在這裏,怎麽他當年誇得曹操,自己就不能了?
其實劉政弄錯了因果,劉邈被拜官封爵,是因為他作為第一批在朝廷遷都後還趕來朝拜的臣子,董卓為了千金市骨,朝廷為了彰顯威權,所以才給他厚賞,而不是因為誇了曹操。
劉政不清楚其中的前後關係,所以才犯了糊塗。
皇帝冷哼一聲,剛要說話,隻見劉政身後一人突然說道:“回稟陛下,確有此事,東平相於濟北城外擊敗蛾賊,吾王為了越冬錢糧一事,特意延請。誰知東平相言其國內用度亦是不足,未曾借與,還讓吾王書予刺史,請刺史籌措。”
那人不想將這件事越說越歪,並試圖將話題重新帶回正確的路線上去:“據臣等所知,東郡糧草頗豐,完全可以支應濟北,而刺史卻置之不理,反倒撥付糧草予臧洪,說是當務是弭平青州之患。可濟北國連番大戰,國內殘破,亟待恢複,刺史不知體恤治下,反倒擅助他郡,臣等殊為不解!”
當初田芬還是少府的時候由於反對皇帝擴軍的主張,在王允的暗中支持下拒絕撥付軍需,結果被皇帝調走,拜至兗州。皇帝最初的意思是借刀殺人,打算讓曹操重現曆史上驅逐刺史的好戲,把田芬處置掉。誰知田芬竟與袁紹手下謀士田豐同出一係,曹操屈居袁氏門下,心裏縱然百般不願,最後還是捏著鼻子奉迎了這尊大佛。
現在看起來,曹操盡管大致掌握了兗州諸郡,卻仍然是對田芬這個正牌刺史如鯁在喉。所以才想暗地裏示好濟北王室,讓其像當初劉邈給曹操說好話一樣,為曹操爭取相應的權位。
“你喚作什麽名字?”皇帝垂下眼眸,問道。
“臣下劉廣,乃濟北國旁宗別子。”那人年紀輕輕,不過十六七歲的樣子,說話卻口齒清晰,毫不怯場,讓人不由驚歎。
“田芬那裏,朝廷自有戒書申斥,責其撥付。”皇帝點了點頭,對這件事做出了決斷:“若仍執意不給,那朝廷必當嚴辦,絕不姑息!”
劉政聞言一喜,如釋重負,伏身謝過。
他看了看這個叫劉廣的旁宗,問道:“依你之見,濟北國眼下急務是什麽?”
“自是安養生民,預備耕牛種子,以待來年春耕。”皇帝親口考校才能,讓劉廣大為激動,他抓住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侃侃而談道:“隻要適時耕作,勸黎庶務植農桑,流民回歸本業,期年即可安定郡國。”
“好,宗室有此等賢良,當浮一大白。”皇帝雙手舉起酒爵,先行喝了一口。
底下眾人知道這是宴飲正式開啟的信號,無不欣喜的雙手拿起酒爵,齊聲說道:“臣等謹為陛下賀!”
諸王宗室想與皇帝拉近關係,其餘如劉放這等旁支何嚐不是心存此念?皇帝也有意考察這些旁支的能力,作為己用,給了他們表現的機會。一場筵席下來,眾人高談闊論,觥籌交錯,端的是一副其樂融融的家宴景象。
宴散,皇帝又給諸王宗室、近支旁係賜錢穀布帛各有差,並放出話來,諸王宗室要留到年底,參與歲旦大朝,之後另有賞賜送其歸國。
<a href="http://m.bidige.com" id="wzsy">bidige.com</a>
侍中、平尚書事楊琦與荀攸一左一右扶持著皇帝進入宣室殿後的更衣中室,皇帝站在衣架前,擺手讓穆順退下,示意讓楊琦為他解衣。
照料皇帝是生活起居,這本來就是侍中基本職責,楊琦神色平靜的上前,為皇帝脫下繁瑣沉重的禮服。
“彼等宗室,楊公以為如何?”皇帝挺直的站在原地,兩手平展,任由楊琦為他解下冠冕,頭也不回的說道:“可有什麽出色的人物?”
楊琦為皇帝換下了禮服,又從旁拿起一件寬大舒適的燕居常服來為皇帝穿上,聽得皇帝發問,他手中動作不停,嘴上說道:“諸王子弟皆為貴胄,臣不能置評。”
“不是不能置評,是不值一評。”皇帝穿好了常服,轉過身來看向楊琦,兩手親自整了整衣襟。他無不揶揄的說道:“為人所謀而懵懂不知,反倒稱頌其能,簡直可笑。”
楊琦伸手為皇帝係完腰帶,然後垂首往後退了幾步,與一旁沉默的荀攸並排站立,說道:“聽聞東平相曹操與兗州從事、別駕等人相善,特以書信相告,暫緩濟北之難。濟北王心憂其國,得此奧援,對曹操感激備至也在情理之中。”
皇帝走到席上坐好,示意二人也都坐下說話:“那也改不了他愚鈍的本性,當初劉邈都不曾這麽誇過曹操,瞧他剛才的樣子,是給人家當說客麽?”
楊琦幹咳一聲,說道:“濟北王太子這次確實有處置不對的地方,陛下既有親親之義,而濟北國殘破難居,不如在歲旦大朝之後,將其留於長安?”
“就這麽辦。”皇帝想了想,說:“讓他留在長安也好,其家眷夫人也能時常入宮,與長公主等人敘敘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