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雲中、五原,西至漢陽二千餘裏,匈奴、種羌,並擅其地,是為漢疽伏疾,留滯脅下。”【後漢書段傳】
“讓猛孫入太學是假,借此試探朝廷的口風才是真。”劉虞將奏疏傳給了對麵的荀攸,緩緩說道:“此人居心難測,恐怕是想著回南單於庭。”
皇帝笑了笑,不置可否,他轉而問起另一件事:“於夫羅眼下尚在何處?”
賈詡躬身說道:“據耿衛尉與趙議郎等人稱,匈奴於夫羅於去年脅持張楊叛離袁紹,攻破黎陽營,後為曹操所敗,如今下落不明。臣聽聞,於夫羅曾與黑山黃巾相結,如今河內黃巾為袁紹所擊,其無所依,要麽北上附從張燕,要麽南下。而袁紹將在明年對黑山軍動兵,正當戰端之處,彼等不會貿然北去,理應南下。”
“前些時日,袁術為了聲援朝廷,就劉公於冀州遇襲一事譴責袁紹,於是出兵陳留。”荀攸緩緩說道:“想必於夫羅是得知此事,渡河南下,投入袁術麾下去了。”
“記得於夫羅當年曾參與討伐董卓,也算得上是一員義士。”劉虞怫然不悅,冷聲說道:“誰知沒過多久便舉兵叛亂,不僅劫掠臣民,甚至還勾結蛾賊。本以為這次他會認清形勢,一同聲討袁紹,怎料竟不發一聲的南下了。”
荀攸微微皺起眉頭,不動聲色的略過劉虞發的牢騷,說道:“當年南匈奴內訌,其國人起事殺死老單於,於夫羅身為其子,理當繼位。而叛亂者擔心報複,於是另立單於,於夫羅複位無望,隻得南下求朝廷主持公道……那時正值朝廷大亂,於夫羅求援無果,隻得流竄於河東、河內等地。如今彼等竄入陳留等中原腹地,匈奴野性難馴之輩,好不容易安定的兗州恐怕又會興起戰端。”
“彼等手下不過千餘兵馬,兵甲朽鈍,即便有袁術給他提供資助,有曹操督兗州軍事,諒他也翻不起什麽風浪來。”皇帝想了想,說道:“就讓他在中原到處亂竄吧,朝廷正好趁著他這個單於之子不在,先把南匈奴那一攤子爛事給處理掉。”
“陛下說的是。”荀攸整理了一下腦海中的思路,說道:“眼下並州各族之中,鮮卑地近塞外,暫且不足為慮。並州以內,則以匈奴、烏桓為盛,眼下匈奴內亂,其勢已弱,而烏桓勢強。朝廷之官、兵甫一進入並州,實不可直麵強敵,招惹烏桓,以免與其徒作鷸蚌之爭。若欲專自樹威,當以匈奴為先。”
皇帝輕聲問道:“那這個去卑,該如何處置?遣歸匈奴?”說著,皇帝指了指傳閱完又回到自己手上的奏疏說道:“他可是連質子都交出來了。”
“臣以為,彼等既然示之以忠,朝廷自當還之以誠。”身為並州刺史,劉虞留在長安的這段時間裏對並州做了一番功課,以他在幽州的施政理念與經驗看來,治理並州其實也不難辦:“為今之計,當以籠絡人心為上。朝廷理應遣還去卑以示誠意,在另派使者說之,勸諸部族歸服,重新恢複藩屬貢獻、朝廷賞賚之製,以安異族之心。而後務求農桑,修養民力,不出數載便可太平。”
讓各族歸附朝廷,那是建立在赫赫武功以及壓倒性的武力的基礎上的,以前的朝廷尚且不能徹底製之,何況如今天下四分五裂、實力大不如前的朝廷?
劉虞雖善於與異族打交道,但隻知懷柔,不知示威,看來還得派一個武將隨從幫襯,與其剛柔並濟才好。這個武將至少得有公孫瓚的武略,而無公孫瓚的暴戾,最重要的是,他得是皇帝的心腹……
<a id="wzsy" href="http://m.cxzww.com">暢想中文網</a>
皇帝心裏在想著誰才是合適的人選,麵上卻是笑了笑,沒有急於評價劉虞的話,轉而問道荀攸與賈詡:“荀君、賈公以為呢?”
賈詡坐在荀攸下首,聞言看了荀攸一眼,笑著示意對方先請。
於是荀攸方朗聲道:“朝廷眼下不宜對並州諸部族興起刀兵,故而招遠徠服,方為上策。隻是若一味籠絡,而不加約束,隻會徒讓其勢力坐大,屆時即便朝廷平定內亂,也會又多一勁敵。臣以為,對待匈奴諸部,確要示以懷柔,但懷柔之餘,也當分而治之,為我所用。”
“分而治之,這倒是個施之可行的法子。”皇帝若有所思,他點了點頭,問向賈詡:“都說並州匈奴勢弱,卻不知弱到什麽地步?若是分而治之,其可能拒令不從?總得先知道對方的底細,才能做出合適的方略。”
安定涼並羌胡,是皇帝早就提出要亟待解決的大政,賈詡一直都放在心上,這些天他手下的平準監行走於蠻夷邸,來往於羌胡部,對並州形勢大抵都有了一個清晰的了解。
此時聽見皇帝問詢,賈詡拱手答道:“當年朝廷為了討伐張純、鮮卑,向匈奴調兵,結果南匈奴不堪其擾,其下部落休屠各胡攻殺刺史張懿,殺單於羌渠。所立單於須卜骨都侯不及一年便遭殺害。如今南匈奴單於之位一直懸置,唯一的血親於夫羅遠遁兗州。其內部為了爭奪權利,屢加攻伐,又有烏桓等族時常侵並,以至人馬困頓,徒有其名而已。”
由於漢末氣候變化,第二次小冰河期的到來,不僅影響到漢朝內地的百姓,更是讓這些異族的生活陷入困境。他們糧草匱乏,兵甲朽爛,以至於戰鬥力底下,像流匪一樣四處劫掠,根本沒有數百年後五胡亂華時的氣勢,同樣也不是此時朝廷軍隊的敵手。
南匈奴歸順朝廷近兩百年,隻要有足夠的利益,就能不費一兵一卒,逐漸分化其內部、拉攏親善勢力。
皇帝這才拊掌說道:“匈奴內部不和,正適合朝廷將其分化瓦解,逐一製之。”
思及此處,皇帝在眾人的目光中,做出了決斷道:“既然如此,那就準猛孫入太學,讓他讀明經科,再使人暗中監視。劉公與大鴻臚挑個時候,與右賢王去卑見上一麵,說清利弊之後,便使其隨行前往並州,說其匈奴中親善朝廷的部族來歸,安置在太原郡。此外,在於夫羅來朝之前,命去卑監國,另設五部治之。”
“讓猛孫入太學是假,借此試探朝廷的口風才是真。”劉虞將奏疏傳給了對麵的荀攸,緩緩說道:“此人居心難測,恐怕是想著回南單於庭。”
皇帝笑了笑,不置可否,他轉而問起另一件事:“於夫羅眼下尚在何處?”
賈詡躬身說道:“據耿衛尉與趙議郎等人稱,匈奴於夫羅於去年脅持張楊叛離袁紹,攻破黎陽營,後為曹操所敗,如今下落不明。臣聽聞,於夫羅曾與黑山黃巾相結,如今河內黃巾為袁紹所擊,其無所依,要麽北上附從張燕,要麽南下。而袁紹將在明年對黑山軍動兵,正當戰端之處,彼等不會貿然北去,理應南下。”
“前些時日,袁術為了聲援朝廷,就劉公於冀州遇襲一事譴責袁紹,於是出兵陳留。”荀攸緩緩說道:“想必於夫羅是得知此事,渡河南下,投入袁術麾下去了。”
“記得於夫羅當年曾參與討伐董卓,也算得上是一員義士。”劉虞怫然不悅,冷聲說道:“誰知沒過多久便舉兵叛亂,不僅劫掠臣民,甚至還勾結蛾賊。本以為這次他會認清形勢,一同聲討袁紹,怎料竟不發一聲的南下了。”
荀攸微微皺起眉頭,不動聲色的略過劉虞發的牢騷,說道:“當年南匈奴內訌,其國人起事殺死老單於,於夫羅身為其子,理當繼位。而叛亂者擔心報複,於是另立單於,於夫羅複位無望,隻得南下求朝廷主持公道……那時正值朝廷大亂,於夫羅求援無果,隻得流竄於河東、河內等地。如今彼等竄入陳留等中原腹地,匈奴野性難馴之輩,好不容易安定的兗州恐怕又會興起戰端。”
“彼等手下不過千餘兵馬,兵甲朽鈍,即便有袁術給他提供資助,有曹操督兗州軍事,諒他也翻不起什麽風浪來。”皇帝想了想,說道:“就讓他在中原到處亂竄吧,朝廷正好趁著他這個單於之子不在,先把南匈奴那一攤子爛事給處理掉。”
“陛下說的是。”荀攸整理了一下腦海中的思路,說道:“眼下並州各族之中,鮮卑地近塞外,暫且不足為慮。並州以內,則以匈奴、烏桓為盛,眼下匈奴內亂,其勢已弱,而烏桓勢強。朝廷之官、兵甫一進入並州,實不可直麵強敵,招惹烏桓,以免與其徒作鷸蚌之爭。若欲專自樹威,當以匈奴為先。”
皇帝輕聲問道:“那這個去卑,該如何處置?遣歸匈奴?”說著,皇帝指了指傳閱完又回到自己手上的奏疏說道:“他可是連質子都交出來了。”
“臣以為,彼等既然示之以忠,朝廷自當還之以誠。”身為並州刺史,劉虞留在長安的這段時間裏對並州做了一番功課,以他在幽州的施政理念與經驗看來,治理並州其實也不難辦:“為今之計,當以籠絡人心為上。朝廷理應遣還去卑以示誠意,在另派使者說之,勸諸部族歸服,重新恢複藩屬貢獻、朝廷賞賚之製,以安異族之心。而後務求農桑,修養民力,不出數載便可太平。”
讓各族歸附朝廷,那是建立在赫赫武功以及壓倒性的武力的基礎上的,以前的朝廷尚且不能徹底製之,何況如今天下四分五裂、實力大不如前的朝廷?
劉虞雖善於與異族打交道,但隻知懷柔,不知示威,看來還得派一個武將隨從幫襯,與其剛柔並濟才好。這個武將至少得有公孫瓚的武略,而無公孫瓚的暴戾,最重要的是,他得是皇帝的心腹……
<a id="wzsy" href="http://m.cxzww.com">暢想中文網</a>
皇帝心裏在想著誰才是合適的人選,麵上卻是笑了笑,沒有急於評價劉虞的話,轉而問道荀攸與賈詡:“荀君、賈公以為呢?”
賈詡坐在荀攸下首,聞言看了荀攸一眼,笑著示意對方先請。
於是荀攸方朗聲道:“朝廷眼下不宜對並州諸部族興起刀兵,故而招遠徠服,方為上策。隻是若一味籠絡,而不加約束,隻會徒讓其勢力坐大,屆時即便朝廷平定內亂,也會又多一勁敵。臣以為,對待匈奴諸部,確要示以懷柔,但懷柔之餘,也當分而治之,為我所用。”
“分而治之,這倒是個施之可行的法子。”皇帝若有所思,他點了點頭,問向賈詡:“都說並州匈奴勢弱,卻不知弱到什麽地步?若是分而治之,其可能拒令不從?總得先知道對方的底細,才能做出合適的方略。”
安定涼並羌胡,是皇帝早就提出要亟待解決的大政,賈詡一直都放在心上,這些天他手下的平準監行走於蠻夷邸,來往於羌胡部,對並州形勢大抵都有了一個清晰的了解。
此時聽見皇帝問詢,賈詡拱手答道:“當年朝廷為了討伐張純、鮮卑,向匈奴調兵,結果南匈奴不堪其擾,其下部落休屠各胡攻殺刺史張懿,殺單於羌渠。所立單於須卜骨都侯不及一年便遭殺害。如今南匈奴單於之位一直懸置,唯一的血親於夫羅遠遁兗州。其內部為了爭奪權利,屢加攻伐,又有烏桓等族時常侵並,以至人馬困頓,徒有其名而已。”
由於漢末氣候變化,第二次小冰河期的到來,不僅影響到漢朝內地的百姓,更是讓這些異族的生活陷入困境。他們糧草匱乏,兵甲朽爛,以至於戰鬥力底下,像流匪一樣四處劫掠,根本沒有數百年後五胡亂華時的氣勢,同樣也不是此時朝廷軍隊的敵手。
南匈奴歸順朝廷近兩百年,隻要有足夠的利益,就能不費一兵一卒,逐漸分化其內部、拉攏親善勢力。
皇帝這才拊掌說道:“匈奴內部不和,正適合朝廷將其分化瓦解,逐一製之。”
思及此處,皇帝在眾人的目光中,做出了決斷道:“既然如此,那就準猛孫入太學,讓他讀明經科,再使人暗中監視。劉公與大鴻臚挑個時候,與右賢王去卑見上一麵,說清利弊之後,便使其隨行前往並州,說其匈奴中親善朝廷的部族來歸,安置在太原郡。此外,在於夫羅來朝之前,命去卑監國,另設五部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