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廬構築之費既無所取,而就食於州縣,必相率而去。”【救災議】
麋竺沒有答話,先是將目光移向賈詡,他與皇帝之間的情誼、關係尚淺,之所以能有今日全靠的是他與王氏的姻親。若論寵信,也隻有荀攸才能與賈詡相提並論,所以盡管他與賈詡、王絳三人都是六百石的少府屬令,但彼此之間仍然存在著一道看不見的等級階梯。
王絳也是回過神來,作為皇帝身邊最親近的人之一,必然更能接觸到旁人接觸不到的隱秘,比如說皇帝的心思與態度、或是皇帝心中已有決斷但還隻是雛形、尚未公諸於世的新政策,了解到這些的人,往往比任何人還要更好的占據先機,同時也是許多人傾慕巴結的對象。
賈詡低眉思忖片刻,緩笑說道:“彼等流民集聚長安,終日無事可作,每到日中便坐等官府施濟。長此以往,不單是太倉難以維持,就連地方治安都會有所隱患。幸賴陛下早有定策,這幾日朝廷就將新發詔書於關中各郡,命所司各官組織本地無業無產的受災流民,沿途由郡縣府庫出糧,一路遣送並州西河、太原、雁門、定襄等郡屯田墾荒。”
這次數十年難遇的大旱其影響程度雖然比不上曆史上的那次,依然產生了幾萬流民,而這些流民在坊間輿論的引導以及本能的驅使下,紛紛來到長安祈求庇護,這就給朝廷平抑物價的行動造成了巨大壓力。但這種情況其實早已被皇帝預見,他之所以沒有事先便阻止這一切,而是坐視事情的發生,主要還是為了更長遠的打算。
在正常情況下,有家有地的自耕農如何也不會輕易響應號召,趕赴荒涼的並州屯墾,若是靠政令強製推行,必將付出極大的成本。並州幅員遼闊,地廣人稀,以前就是因為漢民稀少才逐漸被鮮卑、東羌、南匈奴等胡人滲透占據。而在這幾年南匈奴徹底覆滅,西河、定襄等地光複以後,朝廷大致恢複了西河、上郡、定襄等偏遠郡縣的基層控製,但光有得力的郡縣長官,以及對徹底歸順的南匈奴進行改姓易服、編戶齊民等同化政策還不夠,要想一勞永逸的解決並州治理的難題,就得加大漢民在當地的比重。
<a href="https://m.tsxsw.la" id="wzsy">tsxsw.la</a>
這次的旱災正是一個移民實邊的契機。
“善!”王絳自然樂得將這些每日裏耗費糧食、卻毫無產出的流民弄走,他拊掌說道:“若是如此,並州將有數萬編戶之民,而關中也將少減省諸多煩劇。卻不知朝廷將何時頒詔,此等良策,我定要上奏附議才是。”
王絳想不了那麽長遠,隻是麋竺在心裏閃過一絲不好的念頭,以皇帝的性格,想要打擊奸商何須用現今這種辦法?直接派司隸校尉與執金吾以囤積居奇的罪名、將彼等奸商逐一抄沒不就行了?恐怕皇帝的最終目的就是那些被奸商逼得走投無路的流民,這樣好從容開展移民實邊的工作。
當然這隻是麋竺的一個猜想,皇帝作為天子、萬民之主,如何會坐視黎庶破產、黔首受苦呢?麋竺此時想也不敢繼續往下想,也不敢說什麽敗興的話,附和道:“隻要將彼等數萬流民遷至並州,設以屯田之製,一來可省卻糧穀之耗、使之分擔到並州諸郡縣,農曹掾以每家編戶造冊,不使其人擅離田土,諒一縣之地,濟千百人之耕牛良種也是能承受得起的。除此之外,京兆流民減少,也能讓我等三署從容調度,安排糧穀轉運各處,平抑物價。”
賈詡似乎看出了麋竺眼底閃過的一絲疑慮,眼瞼低垂,心裏默默冷笑了一聲,皇帝這回要在旱災中謀算的東西,可遠不止趁勢遷民屯邊那麽簡單。
於是兩天後,平準監統計了一份更為準確的數據以奏疏的形式呈報了上去,經過統計,初步得出長安集聚著來自三輔、弘農的流民有將近六七萬人,其餘左馮翊、右扶風、弘農等地也各有上千流民。這些流民終日無所事事,空耗糧穀,終是個不安定因素。皇帝對此事極為重視,立即在宣室召錄尚書事的三公、平尚書事的侍中等人會議,並拋出了借此移民的想法。
“移民屯邊固然可行,但若由關中至並州諸郡,無論西河、太原,皆要途徑河東。這數萬流民過境,臣擔心河東府庫不足以支應。”馬日慢吞吞的說道。
“河東去歲大豐,比年又有抄沒範氏等家財所得,據王邑奏陳,河東受旱並不嚴重,其糧穀之價比京兆還低。若不是黃河難渡,弘農、馮翊等地的流民早就過去乞食了。”趙溫與皇帝事先有過溝通,此時身先士卒,極力鼓吹道:“此外,朝廷可行以工代賑之法,選派官員督彼等流民修橋鋪路,分作兩路,一路由京兆往弘農、過黃河北上河東;一路由京兆往馮翊,往北直達上郡。這一路上且行且葺,既能使流民不至於每日空耗米糧,無事可做;又能使得道路橋梁得以修葺完備,為今後作軍民之用。”
“關中道路在去年便修過一遍,如何還要再修?這不是白費氣力麽?”馬日提出質疑道。
趙溫側過頭看向馬日,這個問題並不難回答:“要的就是費力氣,不然彼等流民整日吃飽了飯,一身精力無處發泄,豈不是要在遷民途中擾亂縣鄉?再說了……”他故意頓了頓,不著痕跡的看了馬日一眼:“去年左馮翊萬年縣的驛道,那叫修好了麽?”
左馮翊的吏治問題至今仍是關西士人身上的一道傷疤,若是沒有這個事,關西士人也不會失去士孫瑞與魯旭兩個得力幹將,馬日也不至於在承明殿勢單力孤,終日受董承、趙溫等人的擠兌。
馬日被趙溫說到痛處,心頭惱火不已,卻又不知該如何辯駁。
侍中荀攸此時打了個圓場,抬手說道:“關中的道路粗略整修一番即可,以工代賑,主要還是以修葺並州諸郡道路為主。若是能借此建成太原、西河、定襄、雁門等郡的道路,彼此交流互通,無論是於國於民,都是一大裨益。”
趙溫看了荀攸一眼,在袖子中攏了攏手,將話題就此揭過。
麋竺沒有答話,先是將目光移向賈詡,他與皇帝之間的情誼、關係尚淺,之所以能有今日全靠的是他與王氏的姻親。若論寵信,也隻有荀攸才能與賈詡相提並論,所以盡管他與賈詡、王絳三人都是六百石的少府屬令,但彼此之間仍然存在著一道看不見的等級階梯。
王絳也是回過神來,作為皇帝身邊最親近的人之一,必然更能接觸到旁人接觸不到的隱秘,比如說皇帝的心思與態度、或是皇帝心中已有決斷但還隻是雛形、尚未公諸於世的新政策,了解到這些的人,往往比任何人還要更好的占據先機,同時也是許多人傾慕巴結的對象。
賈詡低眉思忖片刻,緩笑說道:“彼等流民集聚長安,終日無事可作,每到日中便坐等官府施濟。長此以往,不單是太倉難以維持,就連地方治安都會有所隱患。幸賴陛下早有定策,這幾日朝廷就將新發詔書於關中各郡,命所司各官組織本地無業無產的受災流民,沿途由郡縣府庫出糧,一路遣送並州西河、太原、雁門、定襄等郡屯田墾荒。”
這次數十年難遇的大旱其影響程度雖然比不上曆史上的那次,依然產生了幾萬流民,而這些流民在坊間輿論的引導以及本能的驅使下,紛紛來到長安祈求庇護,這就給朝廷平抑物價的行動造成了巨大壓力。但這種情況其實早已被皇帝預見,他之所以沒有事先便阻止這一切,而是坐視事情的發生,主要還是為了更長遠的打算。
在正常情況下,有家有地的自耕農如何也不會輕易響應號召,趕赴荒涼的並州屯墾,若是靠政令強製推行,必將付出極大的成本。並州幅員遼闊,地廣人稀,以前就是因為漢民稀少才逐漸被鮮卑、東羌、南匈奴等胡人滲透占據。而在這幾年南匈奴徹底覆滅,西河、定襄等地光複以後,朝廷大致恢複了西河、上郡、定襄等偏遠郡縣的基層控製,但光有得力的郡縣長官,以及對徹底歸順的南匈奴進行改姓易服、編戶齊民等同化政策還不夠,要想一勞永逸的解決並州治理的難題,就得加大漢民在當地的比重。
<a href="https://m.tsxsw.la" id="wzsy">tsxsw.la</a>
這次的旱災正是一個移民實邊的契機。
“善!”王絳自然樂得將這些每日裏耗費糧食、卻毫無產出的流民弄走,他拊掌說道:“若是如此,並州將有數萬編戶之民,而關中也將少減省諸多煩劇。卻不知朝廷將何時頒詔,此等良策,我定要上奏附議才是。”
王絳想不了那麽長遠,隻是麋竺在心裏閃過一絲不好的念頭,以皇帝的性格,想要打擊奸商何須用現今這種辦法?直接派司隸校尉與執金吾以囤積居奇的罪名、將彼等奸商逐一抄沒不就行了?恐怕皇帝的最終目的就是那些被奸商逼得走投無路的流民,這樣好從容開展移民實邊的工作。
當然這隻是麋竺的一個猜想,皇帝作為天子、萬民之主,如何會坐視黎庶破產、黔首受苦呢?麋竺此時想也不敢繼續往下想,也不敢說什麽敗興的話,附和道:“隻要將彼等數萬流民遷至並州,設以屯田之製,一來可省卻糧穀之耗、使之分擔到並州諸郡縣,農曹掾以每家編戶造冊,不使其人擅離田土,諒一縣之地,濟千百人之耕牛良種也是能承受得起的。除此之外,京兆流民減少,也能讓我等三署從容調度,安排糧穀轉運各處,平抑物價。”
賈詡似乎看出了麋竺眼底閃過的一絲疑慮,眼瞼低垂,心裏默默冷笑了一聲,皇帝這回要在旱災中謀算的東西,可遠不止趁勢遷民屯邊那麽簡單。
於是兩天後,平準監統計了一份更為準確的數據以奏疏的形式呈報了上去,經過統計,初步得出長安集聚著來自三輔、弘農的流民有將近六七萬人,其餘左馮翊、右扶風、弘農等地也各有上千流民。這些流民終日無所事事,空耗糧穀,終是個不安定因素。皇帝對此事極為重視,立即在宣室召錄尚書事的三公、平尚書事的侍中等人會議,並拋出了借此移民的想法。
“移民屯邊固然可行,但若由關中至並州諸郡,無論西河、太原,皆要途徑河東。這數萬流民過境,臣擔心河東府庫不足以支應。”馬日慢吞吞的說道。
“河東去歲大豐,比年又有抄沒範氏等家財所得,據王邑奏陳,河東受旱並不嚴重,其糧穀之價比京兆還低。若不是黃河難渡,弘農、馮翊等地的流民早就過去乞食了。”趙溫與皇帝事先有過溝通,此時身先士卒,極力鼓吹道:“此外,朝廷可行以工代賑之法,選派官員督彼等流民修橋鋪路,分作兩路,一路由京兆往弘農、過黃河北上河東;一路由京兆往馮翊,往北直達上郡。這一路上且行且葺,既能使流民不至於每日空耗米糧,無事可做;又能使得道路橋梁得以修葺完備,為今後作軍民之用。”
“關中道路在去年便修過一遍,如何還要再修?這不是白費氣力麽?”馬日提出質疑道。
趙溫側過頭看向馬日,這個問題並不難回答:“要的就是費力氣,不然彼等流民整日吃飽了飯,一身精力無處發泄,豈不是要在遷民途中擾亂縣鄉?再說了……”他故意頓了頓,不著痕跡的看了馬日一眼:“去年左馮翊萬年縣的驛道,那叫修好了麽?”
左馮翊的吏治問題至今仍是關西士人身上的一道傷疤,若是沒有這個事,關西士人也不會失去士孫瑞與魯旭兩個得力幹將,馬日也不至於在承明殿勢單力孤,終日受董承、趙溫等人的擠兌。
馬日被趙溫說到痛處,心頭惱火不已,卻又不知該如何辯駁。
侍中荀攸此時打了個圓場,抬手說道:“關中的道路粗略整修一番即可,以工代賑,主要還是以修葺並州諸郡道路為主。若是能借此建成太原、西河、定襄、雁門等郡的道路,彼此交流互通,無論是於國於民,都是一大裨益。”
趙溫看了荀攸一眼,在袖子中攏了攏手,將話題就此揭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