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有術之君,不隨適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韓非子·顯學】
未央宮,宣室殿。
暫佩令印的平準丞鮑出正滿臉慚愧的向皇帝稟告首級事件:“……臣等奮力搜捕,終在裏巷發現賊子蹤跡,經過驗看,死者多為羌胡,至於為首者,卻是不曾得見。”
<a id="wzsy" href="http://m.yqxsw.org">言情小說網</a>
“話要說清楚,是始終未曾出現,還是讓他事前逃脫了?”皇帝的語氣裏似乎帶有些許不滿。
鮑出把頭低了下去,趕緊補充道:“稟陛下,是始終未見賊首,許是早已逃離,不在城中。”
漫長的寂靜後,隻聽皇帝輕聲說道:“罷了,這件事到此為止,不用再大張旗鼓的去查,盡管讓坊間說他是遊俠仇殺,也不得有任何其他的說辭。”
“臣謹諾。”鮑出心裏明白這其中的利害,張超雖然早已因罪罷黜,但好歹也是士人中的一員,貿然被人殺死,還是以這種羞辱的方式丟棄在鬧市街頭。幸好張超在此之前就死了,首級雖然得到保存未有腐爛,但仍出現一定程度的脫水、再加上從高空摔落造成的損壞,很少有人能認出這顆首級的身份。
隻要將這顆首級處理掉,再按皇帝所說的去引導坊間輿論,將它大事化小,事情也就好辦了:“臣回去後,必將監視流言,也要在暗處密查賊子。彼等混跡京城,是臣失職,還望陛下允臣戴罪立事。”
“長安城關乎緊要,的確要逐一排查細作,以防生亂。”皇帝麵色稍霽,鮑出為人正直果敢,不通經濟、又不同算計,對於平準監來說,並不是一個合適的領頭人。這也是為何賈詡升任直指繡衣使者後,皇帝遲遲不讓平準丞鮑出繼任的緣故。
如今見鮑出思路還算敏捷,皇帝也拋開一時的不悅,索性給他一次機會:“但這樣的擔子也不能全靠你一人來扛,之後會有詔旨頒給執金吾、城門校尉、京兆尹、長安令等人,要嚴守門戶、閭裏,遇見可疑者,皆要嚴加盤問。尤其是河北口音與涼州口音,定要細細追究,若是東征之時,長安出了絲毫亂子,爾等皆要治罪!”
“唯唯!”鮑出戰兢的稽首應下。
“此話我自會在詔書示下,司馬防、伏完皆當知之。”皇帝微微頷首,說道:“你退下吧。”
鮑出緩步倒退出殿,才鬆了口氣,才陡然發覺背後早已被汗水浸濕了。
為官不易,為官不易。
鮑出喃喃自語著,回首看向宣室高高的飛簷,幾乎遮蔽了半個天空。
“陛下。”鮑出走好,陪坐的侍中荀攸開口進言道:“如今不但是袁紹已遣人與韓遂交通,更是朝廷遊說河北諸豪強也敗露於袁紹眼中。”
“張超被殺,那張郃的態度……”皇帝記得曆史上張郃是投降曹操的袁氏故將之一,本以為憑借張超與張郃同鄉同宗的情誼,與朝廷今時今地的威信,說降張郃幾乎手到擒來,可誰知道途中會出這種岔子。
袁紹此舉看似泄憤、示威,給了皇帝一點顏色,但其實已經在無意中透露出袁紹已經開始對身邊人有所懷疑。朝廷聯係河北豪強的人員也不隻張超一個,隻要在袁紹已有的疑心上添一把火,就足以使其內部瓦解。
“古來天子出師,沒有不講究堂堂正正的,用間、勸降,臣以為皆是微末小計,成與不成,無關大局。”相比起來,荀攸並不在意張郃究竟是什麽態度,無論在什麽時候,人心都是靠不住了,隻有看得見摸得著的才是實力,於是他認真的說道:“陛下既要以‘正’得天下,就要以‘正’敗袁氏諸逆賊,讓天下人心服。”
皇帝正色道:“荀君說的極是,袁紹越是向我露出爪牙,就說明他越是心虛,此時東征的戰機也正是時候!想借此機會挑起朝議,將禍水東引至韓遂頭上,我偏不能讓他如願。”
荀攸從席上站了起來,對皇帝拱手說道:“今三軍齊備,將士奮發,隻待詔旨一下,指日可抵關東。四五年休養生息,漢室興複,全在此一役!”
皇帝也是很高興,這麽多年的籌備,終於能有天讓他一擊破敵,統一天下,再續盛世,這是何等的偉業。當初高皇帝得天下用了七年,光武皇帝得天下用了十二年,自己用的時間或許會更短。
二十歲不到就將手握天下權柄,盡管皇帝的心理年齡夠大,也足以讓他欣喜。
朝廷出征關東幾乎已是擺在明麵上的事情了,差的隻是一份詔書與檄文,所有人都在為此忙碌著,甚至沒有功夫去關心東西市丟的是誰的首級。
在掖庭之中,伏壽近來也忙個不停,她聽人說戰事一開,少則三五月,多則三四年。為了讓皇帝穿得好,也是為了給自己找事做,伏壽親手拿起針線,為皇帝趕製衣裳。人手不夠,她便叫上左右趙氏、鄒氏等宮人采女一起,有時宋都百無聊賴過來,也會被伏壽拉上。
“是這麽縫的?”宋都拿起一塊半成品給伏壽看。
鄒氏等人見了,皆嗤嗤的笑了起來。
伏壽也頗無奈的接過,熟練的拆了針線動手去改,一邊細心的教著。宋都有一搭沒一搭的聽著,時不時地點個頭,打個哈欠。她對女工實在不感興趣,有這個時間,倒不如去蕩秋千,早知道就不來這裏邀伏壽一起了,不然也就不會被她拉著做女工。
伏壽看她心不在焉的樣子,也不生氣,隻停下了手頭上的活計,笑著說道:“你現在不學,等以後有了孩子,難道貼身衣物要讓旁人給織就不成?”
“為何不能呢?”宋都隨口說道,緊接著反應過來,臉色通紅:“你笑話我?”
伏壽笑著否認道:“我可沒有笑你。”
皇帝近來對後妃時有招幸,其中最頻繁的還是董皇後與宋都,聽說皇後已經被臨幸過了,伏壽想著,以宋都的寵遇,臨幸早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她幾次見宋都都想開口去問,可這房中之事每到了嘴邊,卻又總是說不出口,如今旁敲側擊,伏壽見宋都的神色,自謂是發現了端倪,證實了猜測,心裏頭卻不見喜悅,反倒有些失落。
有些事情,或許等到最後才是好的。
未央宮,宣室殿。
暫佩令印的平準丞鮑出正滿臉慚愧的向皇帝稟告首級事件:“……臣等奮力搜捕,終在裏巷發現賊子蹤跡,經過驗看,死者多為羌胡,至於為首者,卻是不曾得見。”
<a id="wzsy" href="http://m.yqxsw.org">言情小說網</a>
“話要說清楚,是始終未曾出現,還是讓他事前逃脫了?”皇帝的語氣裏似乎帶有些許不滿。
鮑出把頭低了下去,趕緊補充道:“稟陛下,是始終未見賊首,許是早已逃離,不在城中。”
漫長的寂靜後,隻聽皇帝輕聲說道:“罷了,這件事到此為止,不用再大張旗鼓的去查,盡管讓坊間說他是遊俠仇殺,也不得有任何其他的說辭。”
“臣謹諾。”鮑出心裏明白這其中的利害,張超雖然早已因罪罷黜,但好歹也是士人中的一員,貿然被人殺死,還是以這種羞辱的方式丟棄在鬧市街頭。幸好張超在此之前就死了,首級雖然得到保存未有腐爛,但仍出現一定程度的脫水、再加上從高空摔落造成的損壞,很少有人能認出這顆首級的身份。
隻要將這顆首級處理掉,再按皇帝所說的去引導坊間輿論,將它大事化小,事情也就好辦了:“臣回去後,必將監視流言,也要在暗處密查賊子。彼等混跡京城,是臣失職,還望陛下允臣戴罪立事。”
“長安城關乎緊要,的確要逐一排查細作,以防生亂。”皇帝麵色稍霽,鮑出為人正直果敢,不通經濟、又不同算計,對於平準監來說,並不是一個合適的領頭人。這也是為何賈詡升任直指繡衣使者後,皇帝遲遲不讓平準丞鮑出繼任的緣故。
如今見鮑出思路還算敏捷,皇帝也拋開一時的不悅,索性給他一次機會:“但這樣的擔子也不能全靠你一人來扛,之後會有詔旨頒給執金吾、城門校尉、京兆尹、長安令等人,要嚴守門戶、閭裏,遇見可疑者,皆要嚴加盤問。尤其是河北口音與涼州口音,定要細細追究,若是東征之時,長安出了絲毫亂子,爾等皆要治罪!”
“唯唯!”鮑出戰兢的稽首應下。
“此話我自會在詔書示下,司馬防、伏完皆當知之。”皇帝微微頷首,說道:“你退下吧。”
鮑出緩步倒退出殿,才鬆了口氣,才陡然發覺背後早已被汗水浸濕了。
為官不易,為官不易。
鮑出喃喃自語著,回首看向宣室高高的飛簷,幾乎遮蔽了半個天空。
“陛下。”鮑出走好,陪坐的侍中荀攸開口進言道:“如今不但是袁紹已遣人與韓遂交通,更是朝廷遊說河北諸豪強也敗露於袁紹眼中。”
“張超被殺,那張郃的態度……”皇帝記得曆史上張郃是投降曹操的袁氏故將之一,本以為憑借張超與張郃同鄉同宗的情誼,與朝廷今時今地的威信,說降張郃幾乎手到擒來,可誰知道途中會出這種岔子。
袁紹此舉看似泄憤、示威,給了皇帝一點顏色,但其實已經在無意中透露出袁紹已經開始對身邊人有所懷疑。朝廷聯係河北豪強的人員也不隻張超一個,隻要在袁紹已有的疑心上添一把火,就足以使其內部瓦解。
“古來天子出師,沒有不講究堂堂正正的,用間、勸降,臣以為皆是微末小計,成與不成,無關大局。”相比起來,荀攸並不在意張郃究竟是什麽態度,無論在什麽時候,人心都是靠不住了,隻有看得見摸得著的才是實力,於是他認真的說道:“陛下既要以‘正’得天下,就要以‘正’敗袁氏諸逆賊,讓天下人心服。”
皇帝正色道:“荀君說的極是,袁紹越是向我露出爪牙,就說明他越是心虛,此時東征的戰機也正是時候!想借此機會挑起朝議,將禍水東引至韓遂頭上,我偏不能讓他如願。”
荀攸從席上站了起來,對皇帝拱手說道:“今三軍齊備,將士奮發,隻待詔旨一下,指日可抵關東。四五年休養生息,漢室興複,全在此一役!”
皇帝也是很高興,這麽多年的籌備,終於能有天讓他一擊破敵,統一天下,再續盛世,這是何等的偉業。當初高皇帝得天下用了七年,光武皇帝得天下用了十二年,自己用的時間或許會更短。
二十歲不到就將手握天下權柄,盡管皇帝的心理年齡夠大,也足以讓他欣喜。
朝廷出征關東幾乎已是擺在明麵上的事情了,差的隻是一份詔書與檄文,所有人都在為此忙碌著,甚至沒有功夫去關心東西市丟的是誰的首級。
在掖庭之中,伏壽近來也忙個不停,她聽人說戰事一開,少則三五月,多則三四年。為了讓皇帝穿得好,也是為了給自己找事做,伏壽親手拿起針線,為皇帝趕製衣裳。人手不夠,她便叫上左右趙氏、鄒氏等宮人采女一起,有時宋都百無聊賴過來,也會被伏壽拉上。
“是這麽縫的?”宋都拿起一塊半成品給伏壽看。
鄒氏等人見了,皆嗤嗤的笑了起來。
伏壽也頗無奈的接過,熟練的拆了針線動手去改,一邊細心的教著。宋都有一搭沒一搭的聽著,時不時地點個頭,打個哈欠。她對女工實在不感興趣,有這個時間,倒不如去蕩秋千,早知道就不來這裏邀伏壽一起了,不然也就不會被她拉著做女工。
伏壽看她心不在焉的樣子,也不生氣,隻停下了手頭上的活計,笑著說道:“你現在不學,等以後有了孩子,難道貼身衣物要讓旁人給織就不成?”
“為何不能呢?”宋都隨口說道,緊接著反應過來,臉色通紅:“你笑話我?”
伏壽笑著否認道:“我可沒有笑你。”
皇帝近來對後妃時有招幸,其中最頻繁的還是董皇後與宋都,聽說皇後已經被臨幸過了,伏壽想著,以宋都的寵遇,臨幸早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她幾次見宋都都想開口去問,可這房中之事每到了嘴邊,卻又總是說不出口,如今旁敲側擊,伏壽見宋都的神色,自謂是發現了端倪,證實了猜測,心裏頭卻不見喜悅,反倒有些失落。
有些事情,或許等到最後才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