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善黜惡,期於必行,凡百君子,各宜自逸。”————————【優恤畿內百姓並除十縣令詔】
<a id="wzsy" href="https://www.tsxsw.la">tsxsw.la</a>
十月末是每年各地郡國向中央朝廷‘上計’日子,也就是要在期間向朝廷報告這一年的政績,譬如治下民戶滋生、盜賊消減、收成賦稅等等。隨著朝廷考課製度日益嚴格,尤其是吏部對考課法的執行之嚴,讓許多官吏,特別是那些來自關東諸州、才歸附朝廷不久的官員不堪重負。
隻是皇帝態度堅決,吏部尚書傅巽又是最為謹慎嚴厲,導致許多人想求情放寬都不可得,何況這一年的考課還多加了清查民戶。關中等地還好,經過了蘇則與龐統清查上雒、右扶風宋氏覆滅等事件,關中乃至於並州的民戶數不僅比籍冊上記載的大有提升,更是來源清晰,鮮少有弄虛作假的。
為此皇帝還特別嘉獎了董鳳、胡邈這幾個辦事得力的地方官,而相較之下,關東諸州郡的成績就有些不能入目了。
“朝廷矢誌中興,竟還有人以為活在從前,為官一方,單隻用吹噓聲名、年末胡亂勾畫計簿,瞞哄朝廷就可以了麽?”皇帝指著一份明顯有水分的計簿,麵色不善的說道。從孝桓皇帝開始,更甚者在此之前,朝廷對地方官的考核漸漸流於形式,地方官員常常弄虛作假、粉飾功過。
如今這樣的陋習並未隨著戰爭的平息而消弭,反倒按照慣性,在一些不明時務的官吏手中重現了出來:“真該讓彼等看看關西的守令啊。”
關西是皇帝最開始施行新政的地方,多年以來,其官員早已被錘煉、汰換出一批頗有能力的守令。平時的時候到看不出來,一到了互見真章的時候,雙方就儼然是兩種氣象了。
司徒、錄尚書事黃琬此次負有代表公府聽取地方上計的責任,在清查地方民戶的事情上更是肩挑重擔,皇帝無形中的指責讓他如芒在背,他低聲道:“陛下,朝廷廟算深遠,彼等一時難悟。又何況天下初定,關東俗事多擾,又較關西為甚。今年既是恢複溝渠、募民返鄉,又要清查民戶……凡此種種皆是大事,一時事有未及,也不可過於強求。臣請陛下稍作寬限,命臣下留待黎庶安於田畝,不在流離,再做清查不遲。”
“既然不能體悟朝廷詔書裏的用心,那又何必為官?”驃騎將軍、錄尚書事董承甕聲甕氣的說道:“倒不如依考課法,該黜則黜,該降則降,該罰則罰!懲處一幹昏聵的庸官,再從關中選派精幹良員接替其任,看這到底是關東新附地方事務太多了辦不好,還是別人不願意辦好!”
“那也得用心查究,其中不乏果有盡心其事而一時無力為之的,朝廷應一一厘清,豈有一紙詔書令下,全部罷黜的道理?”黃琬知道董承近來頗為誌得意滿、趾高氣昂,不但是因為他終於鏟除了宋氏,更是因為董皇後懷孕後地位愈加穩固。如今見董承竟有籠絡關西士人的意思,黃琬不由得說道:“還請陛下慎重!”
“各地情形不同,的確應對症施藥。”司空、錄尚書事趙溫輕聲開口,仿佛是保持中立:“然案檢民戶無果,與案檢民戶不實,依臣淺見,這是兩回事。”
“是啊。”董承立即應聲說道:“前者是無能,後者是欺君,皆該依律治罪!”
聽著趙溫與董承兩人再旁一唱一和,黃琬終於感受到了孤立無援的無助,自楊琦退出朝堂以後,承明殿就再無人與他站在一起。尚書令吳碩最是見機得快,聽說是攀上了荀氏,而荀攸在這時候卻始終不發一言,致使吳碩更不會張口多說一句話。
這個荀公達!
黃琬在心裏暗想到,案檢民戶之後緊接著就會是度田,潁川那些人必然是首當其衝,連楊氏都要服軟了,彼等怎麽就不急呢!
可他卻是心急失算了,正是因為最強勢的高門大族、弘農楊氏在皇帝手上受挫,不得不退避鋒芒,所以像是潁川荀氏這樣新興的士族豪強就愈不願輕易出頭。更何況,朝廷上因此產生的混亂才是晉升的階梯,可想而知,一旦楊氏等望族退出朝堂,迅速補上的又會是誰呢?跟這個比起來,那點損失又算得了什麽?
“就依驃騎將軍所說的去辦。”皇帝最後下了決斷,沒有理會黃琬的辯解:“該如何就如何,關東各地除了諸州刺史、部分郡國守相是由朝廷派遣任命以外,大多都是原官留任。彼等有的是自行表薦,有的是袁氏或他人表立,更還是孝靈皇帝時候花錢買來的官。多少陳規陋習,沿用至今,還把今日的朝廷,當做以前的朝廷一般看待。此等風氣不可長,今年最後的這兩個月裏,先嚴厲處置那些在上計簿中弄虛作假,欺瞞朝廷之輩,然後再由吏部逐一查清彼等履曆、能力、品性,惟賢惟德,方可留用。”
皇帝借口關東各地案檢民戶不力,準備掀起一場針對關東各地守令的厘清吏治的行動,好在皇帝並沒有將這件事交給私心過重的董承去做,而是全權交給了趙溫。這到底讓黃琬鬆了口氣,趙溫雖然圓滑、極有城府,但也不是那種是非不分的人。
朝廷不滿於這次十月上計的結果,要重新整頓吏治,關西的大多數官員到是說不上怕,因為他們是早已經曆過的,也自覺平日辦事沒有太大差錯讓自己跌入這場風波之中,所以都全憑看好戲似的靜觀風雲。
短短半個月,就有好幾位郡守、國相被罷黜乃至入獄,其下的縣令、縣長因瀆職失職被判罪的也多以十數。
黃琬坐不住了,再這樣弄下去,等朝廷從關西調換一批能吏過來,之後案檢戶口的力度隻會更加嚴厲!然而他心知,在楊氏不肯出麵的情況下,光靠自己以及才重返朝廷不久、未能站穩腳跟的荊襄士人並不足以勸阻皇帝收手,還需另外謀求外援。
河北士人立場尷尬,是不能考慮了,江淮士人又不曾被黃琬放在眼裏,何況周瑜此人還是皇帝的姐夫。隻有在朝堂上初成氣候的潁川士人,才足以與黃琬結成一氣,隻是荀氏目前並沒有要動作的意圖,所以黃琬打算暗中逼他們一把。
<a id="wzsy" href="https://www.tsxsw.la">tsxsw.la</a>
十月末是每年各地郡國向中央朝廷‘上計’日子,也就是要在期間向朝廷報告這一年的政績,譬如治下民戶滋生、盜賊消減、收成賦稅等等。隨著朝廷考課製度日益嚴格,尤其是吏部對考課法的執行之嚴,讓許多官吏,特別是那些來自關東諸州、才歸附朝廷不久的官員不堪重負。
隻是皇帝態度堅決,吏部尚書傅巽又是最為謹慎嚴厲,導致許多人想求情放寬都不可得,何況這一年的考課還多加了清查民戶。關中等地還好,經過了蘇則與龐統清查上雒、右扶風宋氏覆滅等事件,關中乃至於並州的民戶數不僅比籍冊上記載的大有提升,更是來源清晰,鮮少有弄虛作假的。
為此皇帝還特別嘉獎了董鳳、胡邈這幾個辦事得力的地方官,而相較之下,關東諸州郡的成績就有些不能入目了。
“朝廷矢誌中興,竟還有人以為活在從前,為官一方,單隻用吹噓聲名、年末胡亂勾畫計簿,瞞哄朝廷就可以了麽?”皇帝指著一份明顯有水分的計簿,麵色不善的說道。從孝桓皇帝開始,更甚者在此之前,朝廷對地方官的考核漸漸流於形式,地方官員常常弄虛作假、粉飾功過。
如今這樣的陋習並未隨著戰爭的平息而消弭,反倒按照慣性,在一些不明時務的官吏手中重現了出來:“真該讓彼等看看關西的守令啊。”
關西是皇帝最開始施行新政的地方,多年以來,其官員早已被錘煉、汰換出一批頗有能力的守令。平時的時候到看不出來,一到了互見真章的時候,雙方就儼然是兩種氣象了。
司徒、錄尚書事黃琬此次負有代表公府聽取地方上計的責任,在清查地方民戶的事情上更是肩挑重擔,皇帝無形中的指責讓他如芒在背,他低聲道:“陛下,朝廷廟算深遠,彼等一時難悟。又何況天下初定,關東俗事多擾,又較關西為甚。今年既是恢複溝渠、募民返鄉,又要清查民戶……凡此種種皆是大事,一時事有未及,也不可過於強求。臣請陛下稍作寬限,命臣下留待黎庶安於田畝,不在流離,再做清查不遲。”
“既然不能體悟朝廷詔書裏的用心,那又何必為官?”驃騎將軍、錄尚書事董承甕聲甕氣的說道:“倒不如依考課法,該黜則黜,該降則降,該罰則罰!懲處一幹昏聵的庸官,再從關中選派精幹良員接替其任,看這到底是關東新附地方事務太多了辦不好,還是別人不願意辦好!”
“那也得用心查究,其中不乏果有盡心其事而一時無力為之的,朝廷應一一厘清,豈有一紙詔書令下,全部罷黜的道理?”黃琬知道董承近來頗為誌得意滿、趾高氣昂,不但是因為他終於鏟除了宋氏,更是因為董皇後懷孕後地位愈加穩固。如今見董承竟有籠絡關西士人的意思,黃琬不由得說道:“還請陛下慎重!”
“各地情形不同,的確應對症施藥。”司空、錄尚書事趙溫輕聲開口,仿佛是保持中立:“然案檢民戶無果,與案檢民戶不實,依臣淺見,這是兩回事。”
“是啊。”董承立即應聲說道:“前者是無能,後者是欺君,皆該依律治罪!”
聽著趙溫與董承兩人再旁一唱一和,黃琬終於感受到了孤立無援的無助,自楊琦退出朝堂以後,承明殿就再無人與他站在一起。尚書令吳碩最是見機得快,聽說是攀上了荀氏,而荀攸在這時候卻始終不發一言,致使吳碩更不會張口多說一句話。
這個荀公達!
黃琬在心裏暗想到,案檢民戶之後緊接著就會是度田,潁川那些人必然是首當其衝,連楊氏都要服軟了,彼等怎麽就不急呢!
可他卻是心急失算了,正是因為最強勢的高門大族、弘農楊氏在皇帝手上受挫,不得不退避鋒芒,所以像是潁川荀氏這樣新興的士族豪強就愈不願輕易出頭。更何況,朝廷上因此產生的混亂才是晉升的階梯,可想而知,一旦楊氏等望族退出朝堂,迅速補上的又會是誰呢?跟這個比起來,那點損失又算得了什麽?
“就依驃騎將軍所說的去辦。”皇帝最後下了決斷,沒有理會黃琬的辯解:“該如何就如何,關東各地除了諸州刺史、部分郡國守相是由朝廷派遣任命以外,大多都是原官留任。彼等有的是自行表薦,有的是袁氏或他人表立,更還是孝靈皇帝時候花錢買來的官。多少陳規陋習,沿用至今,還把今日的朝廷,當做以前的朝廷一般看待。此等風氣不可長,今年最後的這兩個月裏,先嚴厲處置那些在上計簿中弄虛作假,欺瞞朝廷之輩,然後再由吏部逐一查清彼等履曆、能力、品性,惟賢惟德,方可留用。”
皇帝借口關東各地案檢民戶不力,準備掀起一場針對關東各地守令的厘清吏治的行動,好在皇帝並沒有將這件事交給私心過重的董承去做,而是全權交給了趙溫。這到底讓黃琬鬆了口氣,趙溫雖然圓滑、極有城府,但也不是那種是非不分的人。
朝廷不滿於這次十月上計的結果,要重新整頓吏治,關西的大多數官員到是說不上怕,因為他們是早已經曆過的,也自覺平日辦事沒有太大差錯讓自己跌入這場風波之中,所以都全憑看好戲似的靜觀風雲。
短短半個月,就有好幾位郡守、國相被罷黜乃至入獄,其下的縣令、縣長因瀆職失職被判罪的也多以十數。
黃琬坐不住了,再這樣弄下去,等朝廷從關西調換一批能吏過來,之後案檢戶口的力度隻會更加嚴厲!然而他心知,在楊氏不肯出麵的情況下,光靠自己以及才重返朝廷不久、未能站穩腳跟的荊襄士人並不足以勸阻皇帝收手,還需另外謀求外援。
河北士人立場尷尬,是不能考慮了,江淮士人又不曾被黃琬放在眼裏,何況周瑜此人還是皇帝的姐夫。隻有在朝堂上初成氣候的潁川士人,才足以與黃琬結成一氣,隻是荀氏目前並沒有要動作的意圖,所以黃琬打算暗中逼他們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