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朝廷之事,非我所裁。”————————【北史·元順傳】
曹操與郭嘉口中的‘並州劉公’,眼下應該改口稱‘太尉劉公’。
其實就連劉虞本人都不敢相信,自己這起起伏伏的仕途中,竟然還能再度坐上三公的位置。想起自己累經太尉、大司馬、太傅等上公顯位,最後漸落得州牧、刺史,雖然大司馬等位是董卓封拜的矯詔,但也是表現了劉虞權勢漸弱的事實。或許前麵的上公都是出於各種政治目的與企圖,後來的刺史才是最適合劉虞的位置,但劉虞心中又怎麽甘願?
好在他最後還是時來運轉,哪怕是經曆了公孫瓚、幽州大敗的事後,聲望稍有折損,但他依然是漢室宗親裏最出色、最有名望的領頭人,加上在幽州、並州出色的政績,這次重新被皇帝看重,接任死去的朱儁為太尉,正是明證。
由於奉詔的晚,劉虞比曹操要晚幾天才得以回到長安,在入宮例行覲見完皇帝、參加封拜三公的儀式之後,他立即展現了沉著幹事的作風,開始接手朱儁留下的工作,然而在上任伊始,驃騎將軍董承就給了躊躇滿誌的新任太尉一個釘子。
“用人之權,皆自上出,我豈能擅自薦舉?何況曹操雖調任長安,但其征西將軍一職也不是非補不可。”劉虞神情不悅的看著董承,淡淡說道:“四征四鎮等重號之將,皆有事則設,無事則廢,如今雍涼安定,羌胡歸順,哪裏會戰禍之患?將軍欲要樊稠接任征西,恐怕有些不合時宜。”
董承全然沒有將眼前這個文士出身的老人放在眼裏,他擺足了氣勢,聲音冷然的說道:“劉公才從並州來,尚且不知內外情勢。國家胸懷大略,立誌恢複祖宗功業,不論是宣威西域,恢廓漠北,雍涼都是重中之重。現在若是能有一將統率其軍,不忘操練,他日北出朔方、西進玉門,行軍作戰是何等便利?再者,朝廷兵製新定,三輔之地隻由南北軍、並郎衛、兵衛等足以拱衛,故樊稠等兵須得移駐他處,或是就地編入南北軍……”
看著劉虞認真傾聽的模樣,董承假意歎了口氣,拿起了死去的朱儁作幌子:“當初朱公尚在,還曾與我商議過此事,對我所言大感讚同,豈料後來……”
“朱公偉當真說過這些話麽?”劉虞好奇的問道:“郭長史離任前,正好與我說起過此事,當初新定兵製,天下各地裁撤、整編兵馬。朱公偉便想過將樊稠所部裁改為郡國兵,放歸其各自鄉裏駐守……如何又有移駐之論?”
董承心裏不悅,強自說道:“這是後來他與我商議的,郭奉孝哪裏曉得?當初裁兵是為了裁撤外軍,以免生事,樊稠所部都是西涼精銳,這些年經曆大小戰陣無數,為國家拿過多少戰功,若是撤了,豈不寒心?”
“那,不如上疏陛下,請將樊稠所部歸入南北軍?”劉虞看似提出了一個不錯的建議:“依當前西北形勢,征西一職,似不便再設。”
董承當然想讓樊稠率部編入南北軍,甚至在一開始他還打算設法讓樊稠擔任衛將軍,這樣統領南北軍就名正言順。可他也知道這隻是想想而已,皇帝根本不會給他染指禁軍的機會,甚至連將樊稠留在長安都不放心,要不是之後發生了那麽多風波,董承重新得到皇帝的‘重視’,恐怕樊稠早已被哪個借口裁撤遠戍了。
當然,樊稠做不得衛將軍,倒是可以去接替曹操留下的空缺,隻要當了征西或是鎮西將軍,雍涼二三萬兵馬皆受其節製,董承以後在朝中也就真正高枕無憂了。
“南北軍自有定額,不便再加添入。”董承搖了搖頭,還是回到剛才的話題:“我看還是去雍涼好了,羌氐之亂雖平,但朝廷在當地化胡為漢、將羌氐編戶之策推行的並不順利,羌氐勢眾遠勝於南匈奴,朝廷還是得有一大將在此鎮守,另外再預備開拓西域之事。”
“如此事務,將軍自行上疏不就可以了麽?”劉虞不想再與其討論下去,如是說道。
<a id="wzsy" href="http://www.aiyueshuxiang.com">aiyueshuxiang.com</a>
董承笑道:“不,此事須得你我二人共同上疏。”
“將軍莫不是欺老夫才來不久,不熟悉此間事務?”劉虞臉色一變:“郭長史可是什麽都與老夫說過了……”
什麽都郭長史郭長史,這個郭嘉在離任前到底說了多少事給劉虞!
董承氣惱不已,他輕拍桌案,沉聲道:“樊稠所部不能裁撤,也不宜留駐長安,若非雍涼,還請太尉來另尋地方鎮駐!”
劉虞隻想把樊稠打發到交州去吸瘴癘,可他知道董承這是刻意給他尋的難題,想借他的手實現企圖。或許讓樊稠做征西將軍並不是目的,讓劉虞與他妥協,讓樊稠有個合理的名義留在京畿才是董承的內心想法。
“此事還是以後再作商榷的好。”劉虞別過頭,打算置之不理。
董承冷笑一聲,顧自從席榻上站起,邁著方步走到劉虞麵前。他從寬大的衣袖中掏出一份擬好的奏疏,放在對方的案頭:“此事宜早不宜遲,劉公難道新任伊始,就因為提不出好的建言而有損威名麽?”
劉虞不禁眉頭皺起,他知道董承素來狂妄自大,但沒想到狂妄到這個地步,兩人互不統屬,董承最多是有個‘錄尚書事’的權力,難道就因為見他初來乍到便敢欺負折辱他麽?
不單是他捉摸不透董承的依仗,就連他從並州帶來的掾屬趙該等人也提不出有用的見解,隻有屯曹掾孫資提到了一句:“或許是皇後生產在即,董氏將誕皇室嫡長,董承遂欣喜張揚。”
孫資是太原人,曾遊曆太學、出仕縣令等職,因為他與司徒王允同郡、又頗受其賞識提拔,導致仕途不順,很是低落了一陣。後來因為報殺兄之仇、複仇刺殺仇人遠遁他鄉,引起了太原太守劉邈的重視,征為功曹,後推薦給劉虞,隨之入朝。
“皇後所出是嫡長不假,但誰又篤定是男子?”劉虞皺著眉,撚須說道:“伏貴人與皇後相差旬月,倫序之分猶未可知。”
“在下進京來時略有耳聞。”原並州從事,現任太尉長史趙該插話道:“據說有些方士為董承占卜,篤定今歲長秋宮必有嫡長之兆。或許董承聽信此言,近來又借管寧等人大肆立威,所以作風才這般霸道。”
“彼等方士隻是因財貨而進諛辭——”劉虞正要表示不屑,忽然止住了,他記得趙該的長姊崇道信教,兩人都有幾分觀星望氣的手段,便轉口問道:“依足下之見,彼等方士之言可信麽?”
趙該愣了下,這話他無法立即回答,於是命人尋來了幾莖筮草,當場在桌案上卜算了起來。趙該早年也曾入山尋隱士學道,雖沒有其姊趙愛兒那般神妙,但也有其所長。很快,在劉虞、孫資等人的注視下,他皺著眉,有些猶疑不定的說道:“確有麒麟入長秋……”
“這怎麽可能!”劉虞瞠目失聲道:“嫡長子若由董氏所出,天下將亂矣!”
曹操與郭嘉口中的‘並州劉公’,眼下應該改口稱‘太尉劉公’。
其實就連劉虞本人都不敢相信,自己這起起伏伏的仕途中,竟然還能再度坐上三公的位置。想起自己累經太尉、大司馬、太傅等上公顯位,最後漸落得州牧、刺史,雖然大司馬等位是董卓封拜的矯詔,但也是表現了劉虞權勢漸弱的事實。或許前麵的上公都是出於各種政治目的與企圖,後來的刺史才是最適合劉虞的位置,但劉虞心中又怎麽甘願?
好在他最後還是時來運轉,哪怕是經曆了公孫瓚、幽州大敗的事後,聲望稍有折損,但他依然是漢室宗親裏最出色、最有名望的領頭人,加上在幽州、並州出色的政績,這次重新被皇帝看重,接任死去的朱儁為太尉,正是明證。
由於奉詔的晚,劉虞比曹操要晚幾天才得以回到長安,在入宮例行覲見完皇帝、參加封拜三公的儀式之後,他立即展現了沉著幹事的作風,開始接手朱儁留下的工作,然而在上任伊始,驃騎將軍董承就給了躊躇滿誌的新任太尉一個釘子。
“用人之權,皆自上出,我豈能擅自薦舉?何況曹操雖調任長安,但其征西將軍一職也不是非補不可。”劉虞神情不悅的看著董承,淡淡說道:“四征四鎮等重號之將,皆有事則設,無事則廢,如今雍涼安定,羌胡歸順,哪裏會戰禍之患?將軍欲要樊稠接任征西,恐怕有些不合時宜。”
董承全然沒有將眼前這個文士出身的老人放在眼裏,他擺足了氣勢,聲音冷然的說道:“劉公才從並州來,尚且不知內外情勢。國家胸懷大略,立誌恢複祖宗功業,不論是宣威西域,恢廓漠北,雍涼都是重中之重。現在若是能有一將統率其軍,不忘操練,他日北出朔方、西進玉門,行軍作戰是何等便利?再者,朝廷兵製新定,三輔之地隻由南北軍、並郎衛、兵衛等足以拱衛,故樊稠等兵須得移駐他處,或是就地編入南北軍……”
看著劉虞認真傾聽的模樣,董承假意歎了口氣,拿起了死去的朱儁作幌子:“當初朱公尚在,還曾與我商議過此事,對我所言大感讚同,豈料後來……”
“朱公偉當真說過這些話麽?”劉虞好奇的問道:“郭長史離任前,正好與我說起過此事,當初新定兵製,天下各地裁撤、整編兵馬。朱公偉便想過將樊稠所部裁改為郡國兵,放歸其各自鄉裏駐守……如何又有移駐之論?”
董承心裏不悅,強自說道:“這是後來他與我商議的,郭奉孝哪裏曉得?當初裁兵是為了裁撤外軍,以免生事,樊稠所部都是西涼精銳,這些年經曆大小戰陣無數,為國家拿過多少戰功,若是撤了,豈不寒心?”
“那,不如上疏陛下,請將樊稠所部歸入南北軍?”劉虞看似提出了一個不錯的建議:“依當前西北形勢,征西一職,似不便再設。”
董承當然想讓樊稠率部編入南北軍,甚至在一開始他還打算設法讓樊稠擔任衛將軍,這樣統領南北軍就名正言順。可他也知道這隻是想想而已,皇帝根本不會給他染指禁軍的機會,甚至連將樊稠留在長安都不放心,要不是之後發生了那麽多風波,董承重新得到皇帝的‘重視’,恐怕樊稠早已被哪個借口裁撤遠戍了。
當然,樊稠做不得衛將軍,倒是可以去接替曹操留下的空缺,隻要當了征西或是鎮西將軍,雍涼二三萬兵馬皆受其節製,董承以後在朝中也就真正高枕無憂了。
“南北軍自有定額,不便再加添入。”董承搖了搖頭,還是回到剛才的話題:“我看還是去雍涼好了,羌氐之亂雖平,但朝廷在當地化胡為漢、將羌氐編戶之策推行的並不順利,羌氐勢眾遠勝於南匈奴,朝廷還是得有一大將在此鎮守,另外再預備開拓西域之事。”
“如此事務,將軍自行上疏不就可以了麽?”劉虞不想再與其討論下去,如是說道。
<a id="wzsy" href="http://www.aiyueshuxiang.com">aiyueshuxiang.com</a>
董承笑道:“不,此事須得你我二人共同上疏。”
“將軍莫不是欺老夫才來不久,不熟悉此間事務?”劉虞臉色一變:“郭長史可是什麽都與老夫說過了……”
什麽都郭長史郭長史,這個郭嘉在離任前到底說了多少事給劉虞!
董承氣惱不已,他輕拍桌案,沉聲道:“樊稠所部不能裁撤,也不宜留駐長安,若非雍涼,還請太尉來另尋地方鎮駐!”
劉虞隻想把樊稠打發到交州去吸瘴癘,可他知道董承這是刻意給他尋的難題,想借他的手實現企圖。或許讓樊稠做征西將軍並不是目的,讓劉虞與他妥協,讓樊稠有個合理的名義留在京畿才是董承的內心想法。
“此事還是以後再作商榷的好。”劉虞別過頭,打算置之不理。
董承冷笑一聲,顧自從席榻上站起,邁著方步走到劉虞麵前。他從寬大的衣袖中掏出一份擬好的奏疏,放在對方的案頭:“此事宜早不宜遲,劉公難道新任伊始,就因為提不出好的建言而有損威名麽?”
劉虞不禁眉頭皺起,他知道董承素來狂妄自大,但沒想到狂妄到這個地步,兩人互不統屬,董承最多是有個‘錄尚書事’的權力,難道就因為見他初來乍到便敢欺負折辱他麽?
不單是他捉摸不透董承的依仗,就連他從並州帶來的掾屬趙該等人也提不出有用的見解,隻有屯曹掾孫資提到了一句:“或許是皇後生產在即,董氏將誕皇室嫡長,董承遂欣喜張揚。”
孫資是太原人,曾遊曆太學、出仕縣令等職,因為他與司徒王允同郡、又頗受其賞識提拔,導致仕途不順,很是低落了一陣。後來因為報殺兄之仇、複仇刺殺仇人遠遁他鄉,引起了太原太守劉邈的重視,征為功曹,後推薦給劉虞,隨之入朝。
“皇後所出是嫡長不假,但誰又篤定是男子?”劉虞皺著眉,撚須說道:“伏貴人與皇後相差旬月,倫序之分猶未可知。”
“在下進京來時略有耳聞。”原並州從事,現任太尉長史趙該插話道:“據說有些方士為董承占卜,篤定今歲長秋宮必有嫡長之兆。或許董承聽信此言,近來又借管寧等人大肆立威,所以作風才這般霸道。”
“彼等方士隻是因財貨而進諛辭——”劉虞正要表示不屑,忽然止住了,他記得趙該的長姊崇道信教,兩人都有幾分觀星望氣的手段,便轉口問道:“依足下之見,彼等方士之言可信麽?”
趙該愣了下,這話他無法立即回答,於是命人尋來了幾莖筮草,當場在桌案上卜算了起來。趙該早年也曾入山尋隱士學道,雖沒有其姊趙愛兒那般神妙,但也有其所長。很快,在劉虞、孫資等人的注視下,他皺著眉,有些猶疑不定的說道:“確有麒麟入長秋……”
“這怎麽可能!”劉虞瞠目失聲道:“嫡長子若由董氏所出,天下將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