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三國誌·魏書八】
從建安元年到現在,平樂亭侯張魯入朝已有十一年了,由於限製了自由的緣故,他隻能通過長安城的變化來窺見天下的形勢,這麽多年,他從長安城百廢俱興到欣欣向榮,街上的百姓從麵帶菜色到精神飽滿,這座城以及這座城裏的人似乎從數十年前的動蕩不安、貧乏衰弱裏走了出來,新一代的人不知道過去的陰影,他們快活的生活在陽光裏。
<a href="https://m.ranwen.la" id="wzsy">ranwen.la</a>
窺一斑而知全豹,長安城如此,整個關中、乃至於天下也應是如此。張魯也早已息了不該有的心思,成日閉門謝客,安享著亭侯的六百戶爵祿,似乎‘師君’這個身份已經離他很遠了。
而在建安十二年三月的某天,張魯闊別多年,再度被傳召入未央宮。
“臣魯叩見陛下,願陛下千秋萬歲,長樂未央。”張魯緊張的跪伏在地,頭也不敢抬,他知道殿內有許多人的眼睛都在審視著自己,這兩個多月裏他已經受過許多這樣的目光和言論了。
皇帝打量著精神矍鑠的張魯,點頭道:“這麽多年,既未奉朝請,每年正旦時才入宮隨眾慶賀一次,倒是不常疏奏,都在忙些什麽?”
張魯緊張的不敢抬頭,忐忑的說道:“臣不敢無事叨擾,幸逢盛世,仰賴陛下洪恩,臣得以終日在家熟讀典籍,修身養性,清閑度日。”
侍中鄧昌做出一副好奇的樣子,開口道:“不知亭侯都在家讀些什麽典籍?”
張魯自然不敢說他這十年在家一直在為《道德經》作注、還在鑽研五鬥米道,眾目睽睽之下,隻得撒謊道:“自然是孔孟之道,如《尚書》《孟子》等書而已。”
他知道皇帝受學於桓典、趙岐,主要學的就是這兩本書,便投其所好,誰知道侍中張昭忽然冷言道:“若真是如此,張侯便應到太學設壇授學了,然而張侯在府,果真是鑽研典籍,而不是在修習鬼神之術麽?”
冷汗立時浸透了張魯的衣服,他趕忙匍匐道:“臣實不敢私閱禁書,所讀者,除聖人所傳以外,不乏《道德經》《莊子》等書,臣家傳道學,不忍輕棄,隻是不便訴於廟堂,故未曾言。”
“諸子百家,各有所長,道家無為而治,崇自然之道,也是有可取之處的。”皇帝簡單的說,張昭等人俱是臉色一變,這句話裏麵,將儒置於何地呢?
還沒等張昭等大儒開口辯駁,皇帝話鋒一轉,說:“先秦之時有黃老之學,至孝文、孝景皇帝時以為治國之策,其後又衍有太平道,不過張角兄弟貫以符水欺民詐財,擾害社稷……為蒼天所不容。”皇帝略警告的看了張魯一眼,對方立即惶恐的低下了頭:“還有你五鬥米道,不過聽聞你在漢中時修令寬刑,創立義舍,與張角等妖賊卻是不一樣。”
張魯見自己被皇帝親口與張角劃清界限,心下鬆了口氣,但又聽到後半句誇他的話,心裏又惴惴起來,但皇帝傳他來的意圖似乎抽絲剝繭,慢慢的顯露出來了,結合自己新擔負的使命,張魯隱約覺得這或許是一件好事。
“陛下。”張昭語氣有些硬,他直言道:“治國之道,在於仁義忠孝,先賢之論,傳用百年。道家無為,隻可用於彼一時,於今更是無可用之。張魯之在漢中,五鬥米道同樣施以符水,勸民信鬼神自贖,而不知有朝廷,雖有寬惠,其心與蛾賊不亦同歸?”
“鬼神之說,古來有之。”鄧昌出麵解圍道:“張公,本朝獨尊儒術,陛下更是倡導經典,組織大儒編撰、集注《皇覽》《十三經章句正義》等典籍,宣先賢之道,供後世之人傳承。治國之策也是同樣,張公,大可不必起杞人之憂,如今不過是為問西域事。”
皇帝點了點頭,雖然自己被張昭幾次誤解,但對方這樣警惕也是情有可原,治理國家需要一個思想,宗教或許可以輔佐治民,但決不能當做主流,在這一點上,他沒有反駁張昭的必要。
張昭微微頷首,他之所以這樣直言,除了發自內心排斥異己學說,更多的是想要表明一個衛道的態度而已,何況直言的一方麵也是要讓皇帝加深印象。畢竟儒術獨尊數百年,已然成為與劉氏密不可分的國策,皇帝絕不會改弦更張崇尚無為,張昭摸準這點,隻是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而已。
底下眾人如侍中鍾繇、射援,黃門侍郎種輯都對此心知肚明,他們在皇帝身邊侍奉多年,或是背景雄厚,不需要像張昭這樣表現,當然,遇到這種事,他們還是或多或少的開口申明了自己的立場。隻有鄧昌,誤以為真的在哪裏辯解,皇帝看在眼裏,徑直對張魯說道:“你可知道‘浮圖’之說?”
張魯愣了一下,回道:“聽聞此教傳於西域,信奉佛陀,孝桓皇帝時有安世高、支婁迦讖等僧翻譯佛經,傳法收徒。”其實漢廷宮中也立有黃老浮圖之祠,佛教傳播先是在上層,然後隨著戰亂而流入民間,張魯出於各種原因,刻意回避了這一層。
皇帝點點頭:“西域三十六國,其人貌、言語、風俗皆與中國不同,其俗事天神,兼信浮圖。如今朝廷中興,自然要諸事都有新氣象,西域歸順我大漢四百載,豈能再效往年,徒以都護長史羈縻之?”
“陛下是要將西域置為內地?”鄧昌問道。
“兵者辟其地,文者服其民。”皇帝不置可否,指向鄧昌與張魯:“用夏侯妙才,是辟其地;用你們,則是服其民。”西域廣袤萬裏,物產豐饒,又把控著絲綢之路的戰略通道,同時也是漢人與各國文明交流的重要窗口,比起以往朝廷對西域的控製僅僅隻是靠小國的臣服,倒不如直接設為郡縣直接管理來的方便。
讓遊楚、鄧昌、蔣幹等人前往西域,就是要先從文化上、宗教上對西域進行移風易俗,與其任由西域流傳各類宗教,倒不如讓本土的來替代它,文化也是一樣,就連其土地上的人也會是同樣,這將是一場漫長的過程,皇帝自認為有足夠的耐心和時間去做這件事。
“聽說西域諸國多紛爭,茹毛飲血,野蠻不堪,你在西域後大可以將漢中之策推行下去,配合夏侯妙才、遊仲允等人,好好行你的道。”皇帝說完,將手中捏著的都功印扔了過去。
張魯接著這塊失而複得的都功印,不禁將其高舉頭頂,誠惶誠恐的稽首道:“臣魯必不辱命!”
從建安元年到現在,平樂亭侯張魯入朝已有十一年了,由於限製了自由的緣故,他隻能通過長安城的變化來窺見天下的形勢,這麽多年,他從長安城百廢俱興到欣欣向榮,街上的百姓從麵帶菜色到精神飽滿,這座城以及這座城裏的人似乎從數十年前的動蕩不安、貧乏衰弱裏走了出來,新一代的人不知道過去的陰影,他們快活的生活在陽光裏。
<a href="https://m.ranwen.la" id="wzsy">ranwen.la</a>
窺一斑而知全豹,長安城如此,整個關中、乃至於天下也應是如此。張魯也早已息了不該有的心思,成日閉門謝客,安享著亭侯的六百戶爵祿,似乎‘師君’這個身份已經離他很遠了。
而在建安十二年三月的某天,張魯闊別多年,再度被傳召入未央宮。
“臣魯叩見陛下,願陛下千秋萬歲,長樂未央。”張魯緊張的跪伏在地,頭也不敢抬,他知道殿內有許多人的眼睛都在審視著自己,這兩個多月裏他已經受過許多這樣的目光和言論了。
皇帝打量著精神矍鑠的張魯,點頭道:“這麽多年,既未奉朝請,每年正旦時才入宮隨眾慶賀一次,倒是不常疏奏,都在忙些什麽?”
張魯緊張的不敢抬頭,忐忑的說道:“臣不敢無事叨擾,幸逢盛世,仰賴陛下洪恩,臣得以終日在家熟讀典籍,修身養性,清閑度日。”
侍中鄧昌做出一副好奇的樣子,開口道:“不知亭侯都在家讀些什麽典籍?”
張魯自然不敢說他這十年在家一直在為《道德經》作注、還在鑽研五鬥米道,眾目睽睽之下,隻得撒謊道:“自然是孔孟之道,如《尚書》《孟子》等書而已。”
他知道皇帝受學於桓典、趙岐,主要學的就是這兩本書,便投其所好,誰知道侍中張昭忽然冷言道:“若真是如此,張侯便應到太學設壇授學了,然而張侯在府,果真是鑽研典籍,而不是在修習鬼神之術麽?”
冷汗立時浸透了張魯的衣服,他趕忙匍匐道:“臣實不敢私閱禁書,所讀者,除聖人所傳以外,不乏《道德經》《莊子》等書,臣家傳道學,不忍輕棄,隻是不便訴於廟堂,故未曾言。”
“諸子百家,各有所長,道家無為而治,崇自然之道,也是有可取之處的。”皇帝簡單的說,張昭等人俱是臉色一變,這句話裏麵,將儒置於何地呢?
還沒等張昭等大儒開口辯駁,皇帝話鋒一轉,說:“先秦之時有黃老之學,至孝文、孝景皇帝時以為治國之策,其後又衍有太平道,不過張角兄弟貫以符水欺民詐財,擾害社稷……為蒼天所不容。”皇帝略警告的看了張魯一眼,對方立即惶恐的低下了頭:“還有你五鬥米道,不過聽聞你在漢中時修令寬刑,創立義舍,與張角等妖賊卻是不一樣。”
張魯見自己被皇帝親口與張角劃清界限,心下鬆了口氣,但又聽到後半句誇他的話,心裏又惴惴起來,但皇帝傳他來的意圖似乎抽絲剝繭,慢慢的顯露出來了,結合自己新擔負的使命,張魯隱約覺得這或許是一件好事。
“陛下。”張昭語氣有些硬,他直言道:“治國之道,在於仁義忠孝,先賢之論,傳用百年。道家無為,隻可用於彼一時,於今更是無可用之。張魯之在漢中,五鬥米道同樣施以符水,勸民信鬼神自贖,而不知有朝廷,雖有寬惠,其心與蛾賊不亦同歸?”
“鬼神之說,古來有之。”鄧昌出麵解圍道:“張公,本朝獨尊儒術,陛下更是倡導經典,組織大儒編撰、集注《皇覽》《十三經章句正義》等典籍,宣先賢之道,供後世之人傳承。治國之策也是同樣,張公,大可不必起杞人之憂,如今不過是為問西域事。”
皇帝點了點頭,雖然自己被張昭幾次誤解,但對方這樣警惕也是情有可原,治理國家需要一個思想,宗教或許可以輔佐治民,但決不能當做主流,在這一點上,他沒有反駁張昭的必要。
張昭微微頷首,他之所以這樣直言,除了發自內心排斥異己學說,更多的是想要表明一個衛道的態度而已,何況直言的一方麵也是要讓皇帝加深印象。畢竟儒術獨尊數百年,已然成為與劉氏密不可分的國策,皇帝絕不會改弦更張崇尚無為,張昭摸準這點,隻是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而已。
底下眾人如侍中鍾繇、射援,黃門侍郎種輯都對此心知肚明,他們在皇帝身邊侍奉多年,或是背景雄厚,不需要像張昭這樣表現,當然,遇到這種事,他們還是或多或少的開口申明了自己的立場。隻有鄧昌,誤以為真的在哪裏辯解,皇帝看在眼裏,徑直對張魯說道:“你可知道‘浮圖’之說?”
張魯愣了一下,回道:“聽聞此教傳於西域,信奉佛陀,孝桓皇帝時有安世高、支婁迦讖等僧翻譯佛經,傳法收徒。”其實漢廷宮中也立有黃老浮圖之祠,佛教傳播先是在上層,然後隨著戰亂而流入民間,張魯出於各種原因,刻意回避了這一層。
皇帝點點頭:“西域三十六國,其人貌、言語、風俗皆與中國不同,其俗事天神,兼信浮圖。如今朝廷中興,自然要諸事都有新氣象,西域歸順我大漢四百載,豈能再效往年,徒以都護長史羈縻之?”
“陛下是要將西域置為內地?”鄧昌問道。
“兵者辟其地,文者服其民。”皇帝不置可否,指向鄧昌與張魯:“用夏侯妙才,是辟其地;用你們,則是服其民。”西域廣袤萬裏,物產豐饒,又把控著絲綢之路的戰略通道,同時也是漢人與各國文明交流的重要窗口,比起以往朝廷對西域的控製僅僅隻是靠小國的臣服,倒不如直接設為郡縣直接管理來的方便。
讓遊楚、鄧昌、蔣幹等人前往西域,就是要先從文化上、宗教上對西域進行移風易俗,與其任由西域流傳各類宗教,倒不如讓本土的來替代它,文化也是一樣,就連其土地上的人也會是同樣,這將是一場漫長的過程,皇帝自認為有足夠的耐心和時間去做這件事。
“聽說西域諸國多紛爭,茹毛飲血,野蠻不堪,你在西域後大可以將漢中之策推行下去,配合夏侯妙才、遊仲允等人,好好行你的道。”皇帝說完,將手中捏著的都功印扔了過去。
張魯接著這塊失而複得的都功印,不禁將其高舉頭頂,誠惶誠恐的稽首道:“臣魯必不辱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