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哲製作的新作品,自然不能是簡單的青花和五彩,他打算製作一件青花釉裏紅象腿瓶。
紋飾也不用太麻煩,就兩條龍,一條紅龍一條青花藍龍。
製作象腿瓶簡單,雲龍紋的彩繪,也沒什麽難度。
至於青花料,就用最拿手的乾隆青花。
紅釉的話,就要特別一些了。
青花釉裏紅,俗稱“青花加紫”,是在青花間,用釉裏紅加繪紋飾的一種瓷器裝飾手法。
青花,是指用青花料描繪圖案花紋,然後施透明釉,在以1200C以上的火焰一次燒成的釉下彩。
釉裏紅,是指用銅的氧化物(銅花)為著色劑配製的彩料,在坯體上(或先施以青白釉的坯胎土)描繪紋樣,再蓋一層青白釉,然後裝匣入窯,經1250C~1280C的強火,使高價銅還原成低價銅,呈現嬌妍而沉著的紅色花紋。
<a href="http://m.cxzww.com" id="wzsy">cxzww.com</a>
看著是不是很簡單?其實一點也不簡單。
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控製溫度。
燒製青花,隻有溫度達到一千二百度,最好是控製在一千二百五十度以下,這樣發色才最好。
如果溫度繼續升高,青花顏色就會發暗,變得黯淡無光,很不好看。
但是,以銅花作為調色劑做出來的釉料,就是釉裏紅,燒製它需要的溫度要高一些。
釉裏紅是我國的傳統釉下彩裝飾之一,它是用銅作著色劑的色料,在坯體上描繪各種紋樣,然後施透明釉經過高溫還原氣氛燒成,在釉裏透出紅色的紋樣,故稱“釉裏紅”。
可是,要想讓釉裏紅發色鮮豔,必須要讓溫度超過一千二百五十度,而且還不能高於一千二百八十度。
元代燒成的釉裏紅,就是使用含氧化銅的彩料作為著色劑,景鎮稱這種彩料為“銅花”。
它是通過加熱銅材,獲得的氧化表層,經仔細研磨後製備而成。
這種彩料的顏色極不穩定,因燒窯的火焰性質不同而出現綠色或青色,以及各種色調的紅色乃至閃紫色。
但是,不管怎麽說,溫度一定要超過一千二百五十度,這樣的彩料,才會發色正常。
如果溫度達不到,那麽彩料的發色,也是比較暗淡的。
這裏,青花和釉裏紅,就產生了矛盾點。
溫度低了,青花發色鮮豔,但是釉裏紅顏色會十分暗淡。
溫度高了,青花發色會沉暗,但是釉裏紅卻發色鮮豔。
就是這樣,因燒成合格品很困難,所以青花釉裏紅產品極為名貴。
人類就是有一個劣性根,那就是,越是難以做到的,就越是想要做,就越是想要得到。
所以,雖然釉裏紅有單獨裝飾的,但大多數是與青花相結合在一起進行裝飾,故而被稱為“青花釉裏紅”。
其特點既有青花的“幽靚雅到致,沉靜安定”的特色,又增添了釉裏紅的渾厚壯麗,豐富了色彩效果,形成了高雅而又樸實的藝術風格。
因此,青花釉裏紅瓷,成為我國珍貴的瓷器品種之一。
從現有考古和傳世材料來看,這種工藝技術發展成熟的曆史比較漫長,它自元代創燒後,在明代發展緩慢,成功的製品不多。
清康熙時期的青花釉裏紅工藝,有所恢複和發展,發色成功的製品見多。
而雍正時期,則是這種釉下彩工藝,最為成熟穩定的時期。
傳世的雍正青花釉裏紅器,大多呈色鮮豔穩定。
乾隆時期的青花釉裏紅器,雖然製作較多,但釉裏紅的顯色技術開始退步,到清中晚期則又走向衰落。
從這裏就能知道,青花釉裏紅是很難燒製的,其原因也不止是青花和釉裏紅兩種釉料的衝突,因為就算是單獨的一種釉裏紅,也很難燒製成功。
這裏看的就是燒窯技術,而陳文哲最不怕的就是燒窯,因為他有大師級燒窯技術。
原來他沒有意識到燒窯技術這麽重要,但是通過一次次開發,獲得的燒窯技術越來越全麵,他才發現,這才是根本。
這一次,他隻是想到了要燒製青花釉裏紅瓷器,就再一次獲得了大量的燒窯技術。
燒窯,怎麽燒是一種技術,控製溫度是一種技術,而怎麽通過控製溫度,讓窯內器物,或者更加準確的說,讓窯內的彩料怎麽發色,就更是一種絕頂技術。
在燒製青花釉裏紅這裏,主要是控製銅花的燒製。
銅花,也就是氧化銅,是一種很奇特的金屬,如用氧化焰燒成時呈青綠色,隻有用還原焰燒成時才能呈紅色。
在還原氣氛下,彩料中的氧化銅,被還原成了氧分比例少的氧化亞銅,或不含氧的純銅。
與同為使用氧化銅做著色劑的高溫紅釉一樣,釉裏紅的紅色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是“以純銅細小粒子呈懸浮狀態存在的,銅的微粒直徑隻有大約為千分之九毫米左右,近似膠體,顏色與普通金屬狀態時不同”。
這種膠體“在極細小時呈黃色,稍大就呈紅色,更大些時又呈青色”。
因此,為了能使氧化銅還原成合適的呈紅色的純銅細小膠體,燒窯時對窯內火焰的性質和還原氣氛用時的長短的把握,就顯得十分關鍵。
即在燒窯過程中的彩料,當還原作用適合時呈紅色,過度會使色調發暗。
在用中性焰或氧化焰燒成時呈紫、青、綠色;
如未能完全熔融,便呈灰鼠色乃至暗紫色。
若熔融過度,便褪色成為橙黃色或白色。
此外銅在800℃以上,有易流動和揮發的特性。
在高溫燒製過程中,會與麵釉熔融,並通過釉泡溢出體外。
因而,現出紅色隻要少量的銅就夠了,當銅的摻和量在0.5%以下時,所出的顏色最好。
所以控製好彩料中銅的含量,也十分重要。
而燒成溫度對釉裏紅的顯色,也有很大影響。
溫度過高銅全部揮發,溫度過低則釉麵發濛,紅彩不能顯現亮紅色。
一般溫度在1200℃以上比較合宜,最高不能超過1280℃。
為了避免銅的揮發,燒成中高溫階段不宜時間過長,故燒窯時窯位的選擇也極有關係。
可見釉裏紅的製作,從彩料的配製,到燒窯時火焰的性質,溫度的高低,還原氣氛的用時,甚至窯位的選擇等種種因素的變化,都會對製品能否呈現純正的紅色產生影響。
紋飾也不用太麻煩,就兩條龍,一條紅龍一條青花藍龍。
製作象腿瓶簡單,雲龍紋的彩繪,也沒什麽難度。
至於青花料,就用最拿手的乾隆青花。
紅釉的話,就要特別一些了。
青花釉裏紅,俗稱“青花加紫”,是在青花間,用釉裏紅加繪紋飾的一種瓷器裝飾手法。
青花,是指用青花料描繪圖案花紋,然後施透明釉,在以1200C以上的火焰一次燒成的釉下彩。
釉裏紅,是指用銅的氧化物(銅花)為著色劑配製的彩料,在坯體上(或先施以青白釉的坯胎土)描繪紋樣,再蓋一層青白釉,然後裝匣入窯,經1250C~1280C的強火,使高價銅還原成低價銅,呈現嬌妍而沉著的紅色花紋。
<a href="http://m.cxzww.com" id="wzsy">cxzww.com</a>
看著是不是很簡單?其實一點也不簡單。
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控製溫度。
燒製青花,隻有溫度達到一千二百度,最好是控製在一千二百五十度以下,這樣發色才最好。
如果溫度繼續升高,青花顏色就會發暗,變得黯淡無光,很不好看。
但是,以銅花作為調色劑做出來的釉料,就是釉裏紅,燒製它需要的溫度要高一些。
釉裏紅是我國的傳統釉下彩裝飾之一,它是用銅作著色劑的色料,在坯體上描繪各種紋樣,然後施透明釉經過高溫還原氣氛燒成,在釉裏透出紅色的紋樣,故稱“釉裏紅”。
可是,要想讓釉裏紅發色鮮豔,必須要讓溫度超過一千二百五十度,而且還不能高於一千二百八十度。
元代燒成的釉裏紅,就是使用含氧化銅的彩料作為著色劑,景鎮稱這種彩料為“銅花”。
它是通過加熱銅材,獲得的氧化表層,經仔細研磨後製備而成。
這種彩料的顏色極不穩定,因燒窯的火焰性質不同而出現綠色或青色,以及各種色調的紅色乃至閃紫色。
但是,不管怎麽說,溫度一定要超過一千二百五十度,這樣的彩料,才會發色正常。
如果溫度達不到,那麽彩料的發色,也是比較暗淡的。
這裏,青花和釉裏紅,就產生了矛盾點。
溫度低了,青花發色鮮豔,但是釉裏紅顏色會十分暗淡。
溫度高了,青花發色會沉暗,但是釉裏紅卻發色鮮豔。
就是這樣,因燒成合格品很困難,所以青花釉裏紅產品極為名貴。
人類就是有一個劣性根,那就是,越是難以做到的,就越是想要做,就越是想要得到。
所以,雖然釉裏紅有單獨裝飾的,但大多數是與青花相結合在一起進行裝飾,故而被稱為“青花釉裏紅”。
其特點既有青花的“幽靚雅到致,沉靜安定”的特色,又增添了釉裏紅的渾厚壯麗,豐富了色彩效果,形成了高雅而又樸實的藝術風格。
因此,青花釉裏紅瓷,成為我國珍貴的瓷器品種之一。
從現有考古和傳世材料來看,這種工藝技術發展成熟的曆史比較漫長,它自元代創燒後,在明代發展緩慢,成功的製品不多。
清康熙時期的青花釉裏紅工藝,有所恢複和發展,發色成功的製品見多。
而雍正時期,則是這種釉下彩工藝,最為成熟穩定的時期。
傳世的雍正青花釉裏紅器,大多呈色鮮豔穩定。
乾隆時期的青花釉裏紅器,雖然製作較多,但釉裏紅的顯色技術開始退步,到清中晚期則又走向衰落。
從這裏就能知道,青花釉裏紅是很難燒製的,其原因也不止是青花和釉裏紅兩種釉料的衝突,因為就算是單獨的一種釉裏紅,也很難燒製成功。
這裏看的就是燒窯技術,而陳文哲最不怕的就是燒窯,因為他有大師級燒窯技術。
原來他沒有意識到燒窯技術這麽重要,但是通過一次次開發,獲得的燒窯技術越來越全麵,他才發現,這才是根本。
這一次,他隻是想到了要燒製青花釉裏紅瓷器,就再一次獲得了大量的燒窯技術。
燒窯,怎麽燒是一種技術,控製溫度是一種技術,而怎麽通過控製溫度,讓窯內器物,或者更加準確的說,讓窯內的彩料怎麽發色,就更是一種絕頂技術。
在燒製青花釉裏紅這裏,主要是控製銅花的燒製。
銅花,也就是氧化銅,是一種很奇特的金屬,如用氧化焰燒成時呈青綠色,隻有用還原焰燒成時才能呈紅色。
在還原氣氛下,彩料中的氧化銅,被還原成了氧分比例少的氧化亞銅,或不含氧的純銅。
與同為使用氧化銅做著色劑的高溫紅釉一樣,釉裏紅的紅色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是“以純銅細小粒子呈懸浮狀態存在的,銅的微粒直徑隻有大約為千分之九毫米左右,近似膠體,顏色與普通金屬狀態時不同”。
這種膠體“在極細小時呈黃色,稍大就呈紅色,更大些時又呈青色”。
因此,為了能使氧化銅還原成合適的呈紅色的純銅細小膠體,燒窯時對窯內火焰的性質和還原氣氛用時的長短的把握,就顯得十分關鍵。
即在燒窯過程中的彩料,當還原作用適合時呈紅色,過度會使色調發暗。
在用中性焰或氧化焰燒成時呈紫、青、綠色;
如未能完全熔融,便呈灰鼠色乃至暗紫色。
若熔融過度,便褪色成為橙黃色或白色。
此外銅在800℃以上,有易流動和揮發的特性。
在高溫燒製過程中,會與麵釉熔融,並通過釉泡溢出體外。
因而,現出紅色隻要少量的銅就夠了,當銅的摻和量在0.5%以下時,所出的顏色最好。
所以控製好彩料中銅的含量,也十分重要。
而燒成溫度對釉裏紅的顯色,也有很大影響。
溫度過高銅全部揮發,溫度過低則釉麵發濛,紅彩不能顯現亮紅色。
一般溫度在1200℃以上比較合宜,最高不能超過1280℃。
為了避免銅的揮發,燒成中高溫階段不宜時間過長,故燒窯時窯位的選擇也極有關係。
可見釉裏紅的製作,從彩料的配製,到燒窯時火焰的性質,溫度的高低,還原氣氛的用時,甚至窯位的選擇等種種因素的變化,都會對製品能否呈現純正的紅色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