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克瓷對於外國人十分重要,畢竟能夠使用這種瓷器的,一般不是王室就是貴族,最次也是富豪。</p>
所以每個發展時期,都有代表作。</p>
到了第七時期,也就是1625-1640年,卡拉克瓷器菱口型紋飾被淘汰,類似鬱金香紋飾的圖桉出現。</p>
這種鬱金香花,在之前的幾個時期,都沒有出現過。</p>
就像這一次打撈上來的碎瓷片,就有景鎮的也有胡建那邊風格的瓷器。</p>
一直以來,這種出口的克拉克瓷器,到底是哪裏生產的,一直備受矚目,但卻從來沒有發現。</p>
直到20世紀90年代,一個令國內外陶瓷界欣喜萬分的消息不脛而走。</p>
在對胡建平和南勝、五寨明清古窯址的調查與發掘過程中,找到了燒造國外所謂“克拉克瓷”、“頭汕器”的窯址和銷往霓虹等國的實物標本。</p>
眾多的目光,頓時投向平和這個平素不為人所知的閩南山區縣。</p>
當時霓虹東洋陶瓷學會委員長,素有“霓虹陶瓷之父”之稱的縨崎彰一,聞訊率領學術團體前來實地考察。</p>
最終確定,在霓虹,青花瓷器、素三彩香合等被稱為頭汕器、吳須手、吳須赤繪、交趾香合等已經400年以上了。</p>
但是產地始終不明,平和窯址的發現,證明了漳市窯陶瓷,在明末清初時生產並輸往東亞各國。</p>
這一批碎瓷片當中,陳文哲第一個拚湊起來的盒子,就是主要出口霓虹的交趾香合。</p>
聽名字就知道了,當時在霓虹,這種盒子被稱為交趾香合,就是當時的霓虹人,認為這是從現在的南越進口的。</p>
偶然中有著必然,追尋的目光,最終必然會落在平和。</p>
其實,這些作品到底是從哪裏來,都有很多跡象的。</p>
而著名的窯口,肯定也隱藏不住。</p>
比如刊於明萬曆元年的《漳州府誌》卷二十七載:“瓷器出南勝者,殊勝它邑,不勝工巧,然猶可玩也。”</p>
清代重修的《平和縣誌》記載:“瓷器精者出南勝官寮”。</p>
正是從以上兩則記載中證實:南勝一帶在明代早中期即以瓷器聞名遐邇。</p>
1994年11月至1998年6月,胡建省博物館與平和縣博物館,先後三次在平和縣南勝華仔樓窯址、田坑窯址、五寨鄉的洞口窯址、陂溝窯址等地進行發掘。</p>
其結果令人喜出望外,平和窯口燒製的瓷器中,以青花瓷為主要品種。</p>
其裝飾題材,紋樣、工藝與“克拉克瓷”完全一樣。</p>
除此之外,還發現在霓虹被廣為收藏卻不明產地的“交趾香合”(即素三彩)的燒製窯口及標本。</p>
至此,一個長時間困擾國內外陶瓷考古界的外銷瓷產地之謎,終於被破解,撩開麵紗。</p>
現在,在平和縣博物館“古陶瓷展覽館”,琳琅滿目的古陶瓷標本中,以青花瓷器和“交趾香合”(素三彩香合)最為引人注目。</p>
青花瓷器裝飾圖桉各異,大的有臉盆一般,“交趾香合”則小巧玲瓏,可賞玩於手掌之中。</p>
據說此物與霓虹茶道聯係緊密,一般用於盛放調料。</p>
由於製作精美,造型多樣,也作為工藝品,為王公貴族所爭先收藏。</p>
所以說,這種香合,絕對算是出口外銷瓷之中的精品。</p>
“香合”一詞,源自古書。</p>
《宋史·禮誌十四》中載:“親王輿中,設銀獅子香合。”</p>
香合意為盛香之盒,是一種保存香料精油和香氣的小型容器。</p>
在霓虹,現仍作“香合”一詞。</p>
無論是在霓虹香道還是茶道裏,香合都是必不可少的儀式**物。</p>
這種瓷器與香爐、花瓶一起,作為茶室裏的陳設,擺放在茶室壁龕中掛軸的下方。</p>
霓虹香合本源自我國,可之前一直沒有發現出自哪裏的窯口。</p>
這可十分讓人困惑,特別是對於一些風雅之士。</p>
這些人,特別是古人,在吟詩作畫、撫琴啜茗中,常焚香以怡情悅性,營造空靈幽玄的氛圍。</p>
但是,現在他們的後代,卻不知道自家老祖宗陶冶情操的東西,出自哪裏?這能行?</p>
其實,都知道出自華夏,但是具體到哪裏,沒有發掘出胡建那幾座窯口的時候,還真不清楚。</p>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香合這東西在國內少見。</p>
在我國唐代就有香合,隻不過是以金銀器為多。</p>
李賀《春懷引》中說,“鈿合碧寒龍腦凍”。</p>
“鈿合”即為鑲嵌金、銀、玉、貝的盒子。</p>
宋元時期,香合成為重要禮器。</p>
《宋會要》記載吳越錢俶進貢,就包括“金香獅子一座並紅牙床、金香合、金香毬共五百兩”。</p>
但宋元時期,隨著製瓷業的繁榮,大量使用的還是瓷香合。</p>
揚之水在《說香盒》一文中說:“宋代瓷合品類極多,且用途各異,粉合,油合,花合,藥合,若非特書款識,一般難以清楚區別。”</p>
總體上,瓷香合要比掌心大小的粉合與油合稍大一點。</p>
明清時期,香合已成為文人書房桉幾摩挲把玩的重要標配。</p>
明人文震亨的《長物誌》中,也有詳細記載。</p>
“香合以宋剔合,色如珊瑚者為上,古有一劍環、二花草、三人物之說,又有五色漆胎,刻法深淺,隨妝露色,如紅花綠葉、黃心黑石者次之……有內府填漆合,俱可用。小者有定窯、饒窯蔗段、串鈴二式,餘不入品。”</p>
</p>
文震亨對香合的質地、色澤、紋飾、造型等作了評鑒,香合也從一種實用器,轉為可供文人賞析品評的藝術品。</p>
跟國內不同,霓虹香合的起源,與霓虹的香料貿易有關。</p>
香料是伴隨著佛教進入霓虹的,奈良時代,雖在佛教的慶典中使用香料,但其範圍僅限於宮中及寺院。</p>
霓虹國內並不產香料,所以通過貿易進口來的香料屬於奢侈品。</p>
到了平安時代,香料已不僅限於佛事儀式所使用了。</p>
它逐漸成了貴族們把玩的對象,且出現了精工細作的合香。</p>
所謂合香,就是一種煉香,將沉香、丁子、薰陸、白檀、麝香等香料搗碎,混合多種香料跟蜜糖熬煉拌和,再經發酵而成,這種煉製方法來自唐代。</p>
所以每個發展時期,都有代表作。</p>
到了第七時期,也就是1625-1640年,卡拉克瓷器菱口型紋飾被淘汰,類似鬱金香紋飾的圖桉出現。</p>
這種鬱金香花,在之前的幾個時期,都沒有出現過。</p>
就像這一次打撈上來的碎瓷片,就有景鎮的也有胡建那邊風格的瓷器。</p>
一直以來,這種出口的克拉克瓷器,到底是哪裏生產的,一直備受矚目,但卻從來沒有發現。</p>
直到20世紀90年代,一個令國內外陶瓷界欣喜萬分的消息不脛而走。</p>
在對胡建平和南勝、五寨明清古窯址的調查與發掘過程中,找到了燒造國外所謂“克拉克瓷”、“頭汕器”的窯址和銷往霓虹等國的實物標本。</p>
眾多的目光,頓時投向平和這個平素不為人所知的閩南山區縣。</p>
當時霓虹東洋陶瓷學會委員長,素有“霓虹陶瓷之父”之稱的縨崎彰一,聞訊率領學術團體前來實地考察。</p>
最終確定,在霓虹,青花瓷器、素三彩香合等被稱為頭汕器、吳須手、吳須赤繪、交趾香合等已經400年以上了。</p>
但是產地始終不明,平和窯址的發現,證明了漳市窯陶瓷,在明末清初時生產並輸往東亞各國。</p>
這一批碎瓷片當中,陳文哲第一個拚湊起來的盒子,就是主要出口霓虹的交趾香合。</p>
聽名字就知道了,當時在霓虹,這種盒子被稱為交趾香合,就是當時的霓虹人,認為這是從現在的南越進口的。</p>
偶然中有著必然,追尋的目光,最終必然會落在平和。</p>
其實,這些作品到底是從哪裏來,都有很多跡象的。</p>
而著名的窯口,肯定也隱藏不住。</p>
比如刊於明萬曆元年的《漳州府誌》卷二十七載:“瓷器出南勝者,殊勝它邑,不勝工巧,然猶可玩也。”</p>
清代重修的《平和縣誌》記載:“瓷器精者出南勝官寮”。</p>
正是從以上兩則記載中證實:南勝一帶在明代早中期即以瓷器聞名遐邇。</p>
1994年11月至1998年6月,胡建省博物館與平和縣博物館,先後三次在平和縣南勝華仔樓窯址、田坑窯址、五寨鄉的洞口窯址、陂溝窯址等地進行發掘。</p>
其結果令人喜出望外,平和窯口燒製的瓷器中,以青花瓷為主要品種。</p>
其裝飾題材,紋樣、工藝與“克拉克瓷”完全一樣。</p>
除此之外,還發現在霓虹被廣為收藏卻不明產地的“交趾香合”(即素三彩)的燒製窯口及標本。</p>
至此,一個長時間困擾國內外陶瓷考古界的外銷瓷產地之謎,終於被破解,撩開麵紗。</p>
現在,在平和縣博物館“古陶瓷展覽館”,琳琅滿目的古陶瓷標本中,以青花瓷器和“交趾香合”(素三彩香合)最為引人注目。</p>
青花瓷器裝飾圖桉各異,大的有臉盆一般,“交趾香合”則小巧玲瓏,可賞玩於手掌之中。</p>
據說此物與霓虹茶道聯係緊密,一般用於盛放調料。</p>
由於製作精美,造型多樣,也作為工藝品,為王公貴族所爭先收藏。</p>
所以說,這種香合,絕對算是出口外銷瓷之中的精品。</p>
“香合”一詞,源自古書。</p>
《宋史·禮誌十四》中載:“親王輿中,設銀獅子香合。”</p>
香合意為盛香之盒,是一種保存香料精油和香氣的小型容器。</p>
在霓虹,現仍作“香合”一詞。</p>
無論是在霓虹香道還是茶道裏,香合都是必不可少的儀式**物。</p>
這種瓷器與香爐、花瓶一起,作為茶室裏的陳設,擺放在茶室壁龕中掛軸的下方。</p>
霓虹香合本源自我國,可之前一直沒有發現出自哪裏的窯口。</p>
這可十分讓人困惑,特別是對於一些風雅之士。</p>
這些人,特別是古人,在吟詩作畫、撫琴啜茗中,常焚香以怡情悅性,營造空靈幽玄的氛圍。</p>
但是,現在他們的後代,卻不知道自家老祖宗陶冶情操的東西,出自哪裏?這能行?</p>
其實,都知道出自華夏,但是具體到哪裏,沒有發掘出胡建那幾座窯口的時候,還真不清楚。</p>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香合這東西在國內少見。</p>
在我國唐代就有香合,隻不過是以金銀器為多。</p>
李賀《春懷引》中說,“鈿合碧寒龍腦凍”。</p>
“鈿合”即為鑲嵌金、銀、玉、貝的盒子。</p>
宋元時期,香合成為重要禮器。</p>
《宋會要》記載吳越錢俶進貢,就包括“金香獅子一座並紅牙床、金香合、金香毬共五百兩”。</p>
但宋元時期,隨著製瓷業的繁榮,大量使用的還是瓷香合。</p>
揚之水在《說香盒》一文中說:“宋代瓷合品類極多,且用途各異,粉合,油合,花合,藥合,若非特書款識,一般難以清楚區別。”</p>
總體上,瓷香合要比掌心大小的粉合與油合稍大一點。</p>
明清時期,香合已成為文人書房桉幾摩挲把玩的重要標配。</p>
明人文震亨的《長物誌》中,也有詳細記載。</p>
“香合以宋剔合,色如珊瑚者為上,古有一劍環、二花草、三人物之說,又有五色漆胎,刻法深淺,隨妝露色,如紅花綠葉、黃心黑石者次之……有內府填漆合,俱可用。小者有定窯、饒窯蔗段、串鈴二式,餘不入品。”</p>
</p>
文震亨對香合的質地、色澤、紋飾、造型等作了評鑒,香合也從一種實用器,轉為可供文人賞析品評的藝術品。</p>
跟國內不同,霓虹香合的起源,與霓虹的香料貿易有關。</p>
香料是伴隨著佛教進入霓虹的,奈良時代,雖在佛教的慶典中使用香料,但其範圍僅限於宮中及寺院。</p>
霓虹國內並不產香料,所以通過貿易進口來的香料屬於奢侈品。</p>
到了平安時代,香料已不僅限於佛事儀式所使用了。</p>
它逐漸成了貴族們把玩的對象,且出現了精工細作的合香。</p>
所謂合香,就是一種煉香,將沉香、丁子、薰陸、白檀、麝香等香料搗碎,混合多種香料跟蜜糖熬煉拌和,再經發酵而成,這種煉製方法來自唐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