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孫真人福壽論》
藥王孫思邈,在《孫真人福壽論》中,把這種為善的不求反得,造惡的在劫難逃,論得更是淋漓盡致。他是這樣認識養生的福禍:
“福者,造善之積也;禍者,造不善之積也。鬼神蓋不能為人之禍,亦不能致人之福,但人積不善之多而煞其命也。”
孫思邈把不善的心理與行為,看成是主要的致病因素。[.超多好看小說]若積惡過多,必致死症,在劫難逃。這叫“多行不義必自斃”。孫思邈的這個認識,是最早的社會行為醫學。他認為人的善心善舉與人的健康是同進退的,他們息息相關,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沒有積惡,自然能得健康長壽。
湯潛庵曰:“凡人為一善事,則心安而體舒;為一不善事,則心不安而色愧。”可見欲求身安,先求心安;欲求心安,為善即安。此天理人性,千古一如。中醫所謂的“天人合一”,是上天有好生之德,而人亦當常存為善之心,這才是長遠的養生大道。
所以我們從上麵的例子可以看出,大凡善舉,無論何種形式,亦不拘其大小,絕不會就那麽湮滅,而必然會結出好的果實來。而不善之舉,無論何種形式,亦不拘大小,也絕不會就那麽消失,亦必定會結出壞的果實來。
《菜根譚》這段文告訴我們,禍福吉凶,在我不在天。天之機最神,不過是因人善惡而賞罰。為善則如貞士無心徼福,不求反得,其福立至;積惡則如奸人著意避禍,在劫難逃,其禍速降。此中禍福豈能怨天尤人?普願世人,人人修善,始信命運在我不在天。有詩為證:
善似青鬆惡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
有朝一日經霜打,隻見青鬆不見花。
享受閱讀樂趣,盡在吾網
藥王孫思邈,在《孫真人福壽論》中,把這種為善的不求反得,造惡的在劫難逃,論得更是淋漓盡致。他是這樣認識養生的福禍:
“福者,造善之積也;禍者,造不善之積也。鬼神蓋不能為人之禍,亦不能致人之福,但人積不善之多而煞其命也。”
孫思邈把不善的心理與行為,看成是主要的致病因素。[.超多好看小說]若積惡過多,必致死症,在劫難逃。這叫“多行不義必自斃”。孫思邈的這個認識,是最早的社會行為醫學。他認為人的善心善舉與人的健康是同進退的,他們息息相關,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沒有積惡,自然能得健康長壽。
湯潛庵曰:“凡人為一善事,則心安而體舒;為一不善事,則心不安而色愧。”可見欲求身安,先求心安;欲求心安,為善即安。此天理人性,千古一如。中醫所謂的“天人合一”,是上天有好生之德,而人亦當常存為善之心,這才是長遠的養生大道。
所以我們從上麵的例子可以看出,大凡善舉,無論何種形式,亦不拘其大小,絕不會就那麽湮滅,而必然會結出好的果實來。而不善之舉,無論何種形式,亦不拘大小,也絕不會就那麽消失,亦必定會結出壞的果實來。
《菜根譚》這段文告訴我們,禍福吉凶,在我不在天。天之機最神,不過是因人善惡而賞罰。為善則如貞士無心徼福,不求反得,其福立至;積惡則如奸人著意避禍,在劫難逃,其禍速降。此中禍福豈能怨天尤人?普願世人,人人修善,始信命運在我不在天。有詩為證:
善似青鬆惡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
有朝一日經霜打,隻見青鬆不見花。
享受閱讀樂趣,盡在吾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