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我有些不知所措。
但我看向宋曉玲的時候,她好像並不是很驚訝,這讓我感覺她又有什麽東西瞞著我,沒有告訴我。
誰料宋曉玲卻說:“不是我刻意瞞著你,隻是我猜到了而已!”
好嘛,這話說的又隻說了一半,幾乎等於白說?
這不就是等著我去問嘛?
於是乎,我隻好問道:“怎麽猜到的?有什麽別的發現?”
宋曉玲這麽說,不就是等著我去問,估計又要開始給我講什麽故事了。
“是的,這種現象我在一本書上有見到過,說的就是有這麽一個地方!
那本書上說了,有一個叫做桃花源的地方,那是在一個山洞裏的另一個世界,因此地盛開桃花,因此被稱之為桃花源!
而桃花源的情況,跟我們身處的地方雖說有很大的差距,但是理論意義上情況都是差不太多的!
在桃花源的裏麵,幾乎也是不分晝夜的,每天裏也隻有那麽短暫的幾分鍾的黑夜降臨,因此我才猜測我們這裏也是這種情況!”
宋曉玲對我分析著,不過不得不說她分析的很有道理。
桃花源這個地方我是有了解的,這好像還是一篇課文,但是我知道世間絕對是有這麽一個地方的,因為我聽說過。
這個桃花源記,講的就是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作為職業。有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前進,忘記了路程有多遠。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緊靠著溪流兩岸生長,長達幾百步(這兒的步在古代是一個計算單位,並非是現代的一步),中間沒有其他的樹,野花野草鮮豔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
漁人對此感到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桃林的盡頭。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於是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裏隱隱約約好像有光亮。漁人就離開小船,從洞口進去。開始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
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這裏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的樣子,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這類的景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互相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那裏麵的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老人和小孩都悠閑愉快,自得其樂的樣子。 桃源中人看見漁人,便很驚奇,問漁人從哪裏來。漁人一一地回答。他們就邀請漁人到他們家裏去,擺酒殺雞做飯菜。村子裏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問消息。他們自己說前代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候的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沒有再出去過,最終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絕了。
他們問現在是什麽朝代,竟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這漁人一個一個地為他們詳細說出自己知道的情況,這些人聽罷都感歎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請漁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美酒和飯菜來招待。漁人在這裏停留了幾天,告辭離去。
這裏的人告訴他說:“請不要把這裏的情況對桃花源以外的人說。” 漁人出了桃花源後,找到了他的船,就沿著來時的路回去,到處作了標記。
回到武陵郡裏,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前去,尋找先前做的標記,竟迷路了,再也找不到漁人留下的標記。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就高高興興地計劃前往。沒有找到目標,不久病死了。後來就再沒有探尋通往桃花源的路的人了。
這是書中所講的意思,但是它其實並不是書中所講,是一個世外桃源。
為什麽我會這麽說呢?請大家聽我細細道來!
桃樹,在古代是至陰之物,是隔絕陰陽兩個世界的屏障,也有辟邪的作用,桃木劍大家都聽過吧?是用來驅鬼辟邪的,所以古時候呢但凡是有人種如此大一片桃花林,多半呢是修煉法術的人,種桃樹方便取材做劍。
捕魚人進入的這個山洞,前債後寬,在晉朝時期,前寬後宅是墓穴的設計,為了防止盜墓賊挖洞盜墓,所以墓穴的入口處往往會造的非常窄,所以捕魚人啊,應該是進入了一個墓穴,根本不是什麽山洞。
那麽那片村莊呢?房屋排列整整齊齊,古代隻有大城市房屋才會排列的非常整齊,這種小村莊怎麽可能房屋排列的整整齊齊,隻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描寫的村莊根本就是一片墓塚。
並且陶淵明寫的這句話:阡陌交通,可以是說道路整齊,但是阡這個字,在古代,本來就是可以用來形容墳地的意思。
而且,桃花源裏的人穿著打扮,和外麵世界的人一樣,這也很恐怖,村子裏的人說他們是躲避秦朝時的戰亂的,那麽從秦到東晉,已經是好幾百年以後了,他們的穿著打扮,怎麽可能悉如外人和外麵世界人一樣呢?
之所以打扮一模一樣,應該是尚在世間的後背,燒給他們的。
隨後,捕魚人收到了村民們的殺雞宰牛的熱情款待,外麵世界戰亂不斷,這裏卻有酒有肉,這點不奇怪嗎?
而且大家想一想,殺雞宰牛,雞鳴狗吠,這在古代啊,都是用來祭祀死人的祭品,所以這就是為什麽桃花源裏的村民們酒肉不愁,因為這些,都是供奉他們的祭品。
隨後呢,漁夫離開了,一路設置了許多的記號,隨即就去報了官,這裏也有很大的疑問,如果說漁夫隻是貪圖賞賜,這說不過去,因為即使官府發現了一個小村莊,頂多是多收那麽一點點的稅,所以能給漁夫什麽賞賜呢?
其實應該是漁夫呆在桃花源裏的這些天,他發現了一些什麽,也覺得不對勁了,不然,在裏麵有吃有喝,為什麽還要走呢?外麵戰亂不斷,食不果腹,沒有理由離開。
再說啊,與陶淵明同時代,有一本書叫《葬經》說過,墓前桃桑,大凶。陶淵明不可能不知道。
最後呢,桃花源裏的人在裏麵呆了500年,沒有一個人出來,這也說不過去,如果是正常人,肯定會有年輕人不甘於被限製於一個小村落想要出去,但是卻沒有,並且我們剛才說了,古時候桃樹就是隔開陰陽兩界的屏障,所以不是他們不出來,而是出不來。
他們可能未必知道自己已經在秦朝的時候死了,直到漁夫說外麵的世界已經是晉朝了,他們才恍然大悟,所以最後桃花源便消失了,官府與後來的大文人劉子驥都不再找到得到了。
我們也都知道,鬼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的時候,它還會在世界上被人看到,一旦知道了,它就消失了,我們也看不到了。
我想宋曉玲想要告訴我的,大概也就是這個意思!
這裏說不準也是類似的情況,畢竟這裏可以一座比桃花源所講述的地方,更為古老的一個地方啊。
“我們會不會有危險?”我沒頭沒腦的問了一句。
我之所以記得桃花源,更多的還是因為期中的一個原因,有人對我談及過,桃花源裏有仙人的事情。
至於是誰告訴我的,說實話我已經忘得差不多了。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肯定不是偶然的。
古代所記載的東西,並不都是說虛構的,比如封神演義,聊齋誌異!
這些東西其實都是現實存在的,並非是捕風捉影的東西。
所以桃花源的事情,多半也是一個真實,隻是我們不知道罷了。
正如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裏一樣,都是想差不多的。
“我想你也聽說過桃花源背後的故事,所以我想你最好還是不要相信我們接下來看見的東西為好,雖然我們並不知道接下來會遇到什麽,但小心點總沒壞事!”宋曉玲提醒著我。
他說的也是個實話,畢竟我們現在遇到的情況有太多的相似之處了。
首先,桃花源是漁夫到達源頭後,發現有一個山的洞口,山的洞口極為狹小,洞口還有光,到了幾十步後才開始變寬。
而我們雖然不是發現了洞口,但其實,都差不太多。
我們是發現了一個極為狹小的石縫,鑽過來後才變得寬敞起來。
根據曆史資料記載,秦漢魏晉時期,墓道就是這樣的,前窄後寬是為了防止盜賊盜墓!
<a id="wzsy" href="http://m.siluke.com">思路客</a>
好巧不巧,我們這個真的一樣。
然後就是宋曉玲所說的晝夜問題,我們在這裏也是遇到了。
更離譜的是,我們剛走沒多遠,還真的就發現了有人活動後留下的痕跡。
“這看起來像是剛吃完丟下沒多久的,缺口很新鮮!”宋曉玲蹲下來,撿起來這個蘋果後,分析道。
要不要這麽邪乎,這都能遇到?
剛說完桃花源的遭遇,我們就遇到了。
但緊接著,宋曉玲的另一番話讓我更加不淡定了。
“看著咬過的痕跡,不像是人所為!”
但我看向宋曉玲的時候,她好像並不是很驚訝,這讓我感覺她又有什麽東西瞞著我,沒有告訴我。
誰料宋曉玲卻說:“不是我刻意瞞著你,隻是我猜到了而已!”
好嘛,這話說的又隻說了一半,幾乎等於白說?
這不就是等著我去問嘛?
於是乎,我隻好問道:“怎麽猜到的?有什麽別的發現?”
宋曉玲這麽說,不就是等著我去問,估計又要開始給我講什麽故事了。
“是的,這種現象我在一本書上有見到過,說的就是有這麽一個地方!
那本書上說了,有一個叫做桃花源的地方,那是在一個山洞裏的另一個世界,因此地盛開桃花,因此被稱之為桃花源!
而桃花源的情況,跟我們身處的地方雖說有很大的差距,但是理論意義上情況都是差不太多的!
在桃花源的裏麵,幾乎也是不分晝夜的,每天裏也隻有那麽短暫的幾分鍾的黑夜降臨,因此我才猜測我們這裏也是這種情況!”
宋曉玲對我分析著,不過不得不說她分析的很有道理。
桃花源這個地方我是有了解的,這好像還是一篇課文,但是我知道世間絕對是有這麽一個地方的,因為我聽說過。
這個桃花源記,講的就是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作為職業。有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前進,忘記了路程有多遠。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緊靠著溪流兩岸生長,長達幾百步(這兒的步在古代是一個計算單位,並非是現代的一步),中間沒有其他的樹,野花野草鮮豔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
漁人對此感到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桃林的盡頭。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於是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裏隱隱約約好像有光亮。漁人就離開小船,從洞口進去。開始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
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這裏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的樣子,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這類的景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互相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那裏麵的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老人和小孩都悠閑愉快,自得其樂的樣子。 桃源中人看見漁人,便很驚奇,問漁人從哪裏來。漁人一一地回答。他們就邀請漁人到他們家裏去,擺酒殺雞做飯菜。村子裏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問消息。他們自己說前代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候的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沒有再出去過,最終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絕了。
他們問現在是什麽朝代,竟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這漁人一個一個地為他們詳細說出自己知道的情況,這些人聽罷都感歎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請漁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美酒和飯菜來招待。漁人在這裏停留了幾天,告辭離去。
這裏的人告訴他說:“請不要把這裏的情況對桃花源以外的人說。” 漁人出了桃花源後,找到了他的船,就沿著來時的路回去,到處作了標記。
回到武陵郡裏,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前去,尋找先前做的標記,竟迷路了,再也找不到漁人留下的標記。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就高高興興地計劃前往。沒有找到目標,不久病死了。後來就再沒有探尋通往桃花源的路的人了。
這是書中所講的意思,但是它其實並不是書中所講,是一個世外桃源。
為什麽我會這麽說呢?請大家聽我細細道來!
桃樹,在古代是至陰之物,是隔絕陰陽兩個世界的屏障,也有辟邪的作用,桃木劍大家都聽過吧?是用來驅鬼辟邪的,所以古時候呢但凡是有人種如此大一片桃花林,多半呢是修煉法術的人,種桃樹方便取材做劍。
捕魚人進入的這個山洞,前債後寬,在晉朝時期,前寬後宅是墓穴的設計,為了防止盜墓賊挖洞盜墓,所以墓穴的入口處往往會造的非常窄,所以捕魚人啊,應該是進入了一個墓穴,根本不是什麽山洞。
那麽那片村莊呢?房屋排列整整齊齊,古代隻有大城市房屋才會排列的非常整齊,這種小村莊怎麽可能房屋排列的整整齊齊,隻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描寫的村莊根本就是一片墓塚。
並且陶淵明寫的這句話:阡陌交通,可以是說道路整齊,但是阡這個字,在古代,本來就是可以用來形容墳地的意思。
而且,桃花源裏的人穿著打扮,和外麵世界的人一樣,這也很恐怖,村子裏的人說他們是躲避秦朝時的戰亂的,那麽從秦到東晉,已經是好幾百年以後了,他們的穿著打扮,怎麽可能悉如外人和外麵世界人一樣呢?
之所以打扮一模一樣,應該是尚在世間的後背,燒給他們的。
隨後,捕魚人收到了村民們的殺雞宰牛的熱情款待,外麵世界戰亂不斷,這裏卻有酒有肉,這點不奇怪嗎?
而且大家想一想,殺雞宰牛,雞鳴狗吠,這在古代啊,都是用來祭祀死人的祭品,所以這就是為什麽桃花源裏的村民們酒肉不愁,因為這些,都是供奉他們的祭品。
隨後呢,漁夫離開了,一路設置了許多的記號,隨即就去報了官,這裏也有很大的疑問,如果說漁夫隻是貪圖賞賜,這說不過去,因為即使官府發現了一個小村莊,頂多是多收那麽一點點的稅,所以能給漁夫什麽賞賜呢?
其實應該是漁夫呆在桃花源裏的這些天,他發現了一些什麽,也覺得不對勁了,不然,在裏麵有吃有喝,為什麽還要走呢?外麵戰亂不斷,食不果腹,沒有理由離開。
再說啊,與陶淵明同時代,有一本書叫《葬經》說過,墓前桃桑,大凶。陶淵明不可能不知道。
最後呢,桃花源裏的人在裏麵呆了500年,沒有一個人出來,這也說不過去,如果是正常人,肯定會有年輕人不甘於被限製於一個小村落想要出去,但是卻沒有,並且我們剛才說了,古時候桃樹就是隔開陰陽兩界的屏障,所以不是他們不出來,而是出不來。
他們可能未必知道自己已經在秦朝的時候死了,直到漁夫說外麵的世界已經是晉朝了,他們才恍然大悟,所以最後桃花源便消失了,官府與後來的大文人劉子驥都不再找到得到了。
我們也都知道,鬼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的時候,它還會在世界上被人看到,一旦知道了,它就消失了,我們也看不到了。
我想宋曉玲想要告訴我的,大概也就是這個意思!
這裏說不準也是類似的情況,畢竟這裏可以一座比桃花源所講述的地方,更為古老的一個地方啊。
“我們會不會有危險?”我沒頭沒腦的問了一句。
我之所以記得桃花源,更多的還是因為期中的一個原因,有人對我談及過,桃花源裏有仙人的事情。
至於是誰告訴我的,說實話我已經忘得差不多了。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肯定不是偶然的。
古代所記載的東西,並不都是說虛構的,比如封神演義,聊齋誌異!
這些東西其實都是現實存在的,並非是捕風捉影的東西。
所以桃花源的事情,多半也是一個真實,隻是我們不知道罷了。
正如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裏一樣,都是想差不多的。
“我想你也聽說過桃花源背後的故事,所以我想你最好還是不要相信我們接下來看見的東西為好,雖然我們並不知道接下來會遇到什麽,但小心點總沒壞事!”宋曉玲提醒著我。
他說的也是個實話,畢竟我們現在遇到的情況有太多的相似之處了。
首先,桃花源是漁夫到達源頭後,發現有一個山的洞口,山的洞口極為狹小,洞口還有光,到了幾十步後才開始變寬。
而我們雖然不是發現了洞口,但其實,都差不太多。
我們是發現了一個極為狹小的石縫,鑽過來後才變得寬敞起來。
根據曆史資料記載,秦漢魏晉時期,墓道就是這樣的,前窄後寬是為了防止盜賊盜墓!
<a id="wzsy" href="http://m.siluke.com">思路客</a>
好巧不巧,我們這個真的一樣。
然後就是宋曉玲所說的晝夜問題,我們在這裏也是遇到了。
更離譜的是,我們剛走沒多遠,還真的就發現了有人活動後留下的痕跡。
“這看起來像是剛吃完丟下沒多久的,缺口很新鮮!”宋曉玲蹲下來,撿起來這個蘋果後,分析道。
要不要這麽邪乎,這都能遇到?
剛說完桃花源的遭遇,我們就遇到了。
但緊接著,宋曉玲的另一番話讓我更加不淡定了。
“看著咬過的痕跡,不像是人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