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地以三成左右的價格佃給佃農去種,對地主來說,確實很難接受。刨去給朝廷繳的一成稅,剩下的實在不多。照這個價格,買地置產就是一件很劃不來的事了。


    曾經朱由檢也想過用行政的方式去解決土地兼並的問題,但要是出台這樣的政策,整個大明的政體性質都得改變,所以最後也就罷了這個想法。


    但沒想到,經過近些年的發展,土地兼並的問題被市場自己給解決了。從各地官府報上了數據來看,除了少數地區外,全國大部分地區,農田的交易量都不怎麽活躍。反倒是城市周邊,用來蓋房和建廠房的土地,不但交易量大,價格也在逐年攀升。如此來看,田產這塊的吸引力確實大不如前。有些地主甚至開始拋田產,縮小規模了。


    “爹、流川鎮金家前日賣出了五十多畝水田,你說他家是咋想的?咋就把祖業往外賣哪?眼下種地的佃農確實不好找,可再怎麽說,朝廷的農稅並不重,佃租再少也不會虧本。即使佃不出去田,咱雇人自己種,不也能行?我有個交好,去年把佃不出去的田自己種上了,聽他說去年的收獲不小哪。仔細一算,甚至都要比用五成的租子將田佃出去都劃來。”郭德順家的老大跑來將自己想不通的事給給自家老爹聽。


    “流川的金家?那不是咱們舅家的親戚嗎?他家最近可是遇到了難處?”聽說自家遠房親戚往外賣地,郭德說也有些吃驚。


    “沒聽說他家有啥難處啊?他家三個兒子,一個今年剛剛考上大學,前幾天還吃了公員宴哪,還有一個兒子在太原城的一個什麽工業技校學手藝。怎麽看都不是敗家的人。正因如此,俺才有些想不通。”


    “沒遇變故?哪就是他家不想種地了,將田產多賣一些出去,負擔就少一點。你們兄弟幾個要是爭氣,也能出幾個大學生,爹我也舍得將地賣出去。”


    “上大學朝廷管著哪,不怎麽花錢,他家能有啥負擔。”


    “你娃這腦子,怪不得讀書不成。爹說的是供大學生有負擔嗎?爹說的是種地有負擔。眼下佃地的行情這麽差,可給朝廷繳的稅年年都要背著啊。若是尋佃戶不如意,耽擱上一年,不就白損失了一年的稅銀?人家金家,現在是有了大學生,有條件不在地裏討食吃了,往外賣些地也是正主意。”


    “佃不出去,為何不自己雇人種?落下的也不見得少。哪些破落戶也真是的,跑到外邊務工,一年下來比種地強不了多少,還白白奔波一遭。”


    “你以為就你聰明別人傻啊?你是隻見了人種地賺上錢的,你不想想,為何地多的人家都愛將田佃出去不自家去種?種地是要本的!天時好、行情好的一年,確實是能賺不少。可遇到災荒年哪?隔個三五年,必有一災。小災還好說,大災的話,你種的地一多,不就將家底全折進去了?破口戶們明知道務工也賺不了比種地多更的錢,可就是不愛佃田種地,不也是怕災年嗎?務工千不好萬不好,唯有一條,哪就是不折本,掙的都是拿來就能花的現錢。”


    當了大半輩子的地主,郭德順關於土地和佃農方麵的見識,確實不是剛剛出頭的小年輕所能比的。他的這番話,就說透了地主和農場主的區別。地主是什麽?地主就是後世擁有大量商鋪、店麵和寫字樓的房東。沒多少當房東的人會在鋪子租不出去的情況下,自己下場搞經營的。


    人家地主賺的是生產資料的溢價,而不是商業經營的溢價。人家就想著穩穩當當收租子,而不是將身家老本拿出來搏富貴。


    “爹、俺聽說朝廷最近在討論關於農稅的新政,好像是要降稅了?這對咱們這樣地多的人家,是不是好事?”郭大郎見老爹講的有道理,忙轉移話題,將他最近聽到的口風說了出來。


    “朝廷降不降稅,都給咱家帶不來好處。以前的時候,降稅了、咱家肯定會受益,加稅了、咱家也能不受損失。可現在,朝廷降稅的令頭天出來,第二天佃戶們就會上門來說減租的事,降多少、都不會落到咱家的口袋裏。”


    在選擇少的的情況下,大部分老百姓唯一的營生就是種地,地主作為壟斷性生產資料的擁有者,掌握著絕對的議價權,所以他們總能想到辦法將政策紅利轉移給農民,將損失分攤到真正種地的農民頭上。


    可現在,大明百姓的選擇多了,沒人會老實的承受地主轉嫁損失和攫取政策紅利。你要是敢轉嫁損失,人家就敢撂挑子不幹。種你家的地成本這麽大,我去打工不成嗎?沒工可大打也行啊!朝廷有平價往出租的官田、朝廷還有不少官營農場,同時朝廷還在遼東等地開出了不少新田,總之、不當佃戶、不讓地主壓榨自己的出路那麽多,誰天生會是個老實人?


    讓大明地主們喪失優勢地位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工商業的發展、以鐵路和火車為代表的交通環境的大幅改善、能種地的疆域麵積的擴大、以及剛剛經曆大動蕩和戰亂後勞動力減少土地資源豐富等多種因素疊加在了一起。可以說此時的大明,確實是遇到了數百年少有的大變局。田地作為最主流的價值標定物的地位,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衝擊,整個社會的價值體係都在重塑。


    當然這個重塑,未必能完成。在曆史上,經曆過大戰亂後的一段時期,土地兼並的現象會不那麽激烈,因為勞動力少啊!勞動力少、對於土地的需求就不高,大戶人家兼再多的地,沒人種也是沒意義的。正常情況下,人口自然恢複期最起碼也得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然而現在的大明,有一個新情況。人口的增量,遠遠超出了以前時代的正常速率。雖然在朱由檢看來,自己穿越後、改變最不起眼的是醫療技術,可實際上、哪些不起眼的改變才是最大的變量。大明新生兒的死亡率,比過去時代要低了數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絕境求生崇禎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波不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波不停並收藏絕境求生崇禎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