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二月中旬,多爾袞差不多弄明白了一個事,明軍似乎沒有一舉拿下沉陽城的想法,他們主動的以目前的實控線為目標停了兵。目前唯一的軍事行動是想辦法打通遼陽與錦州之間的陸路聯係,除此之外再無任何大的軍事行動。</p>
這算怎麽回事?明軍的兵鋒正盛之時為何不一股作氣打到沉陽城下哪?連多爾袞自己都對守住沉陽城沒信心,明軍卻自己收住了手腳,這個戰略抉擇實在是讓人有些費解。</p>
“傳令、讓沉陽城外的大軍入城休整。另外、派快馬回上京、讓洪疇到沉陽來。”想不通的多爾袞、準備找個明白人問一下,看看明軍到底在想些什麽。</p>
洪承疇風風火火的趕到了沉陽城,見到多爾袞後,行完禮便開口說道:“王爺傳老夫回沉陽,可是為了明軍停兵之事?”</p>
“正是此事!明軍為何突然停了兵?他們可是在遼東壓過來了二十萬大軍,怎麽虎頭蛇尾、隻占了錦州和遼陽就停兵了?莫非、他們此次的目的就是奪回錦州和遼陽,然後就此收手、並不想一舉拿下沉陽?”</p>
“若是隻為了奪回錦州和遼陽,他們不會聚這麽多兵馬。現下的明軍、二十萬大軍足以挺進沉陽了。現在停兵、才是明軍更為可怕的地方!”</p>
“先生為何會有此言?可怕在什麽地方。”</p>
“可怕就可怕在他們能忍住損耗,不急於求全功。他們應該是已經做好了二十萬大軍在遼東停留一年左右的準備,才在這時暫停行動。對於明軍來說、最適宜進占沉陽的時間應該是酷暑剛過的八月,現在沉陽、到了三四月份、遼東解冰的時候,道路泥濘、軍需運輸會相當麻煩。他們此時停兵,應該就是為了避開這個時段,以防沒有完全掌控沉陽,而被我軍反推。”</p>
“二十萬大軍在遼東再停駐半年之久?明廷要花這麽大的本錢與大清耗?”</p>
“應該是這樣的!”</p>
“他們現在也就兩省多點的地盤,怎麽就如此寬裕?”多爾袞深知讓二十萬戰兵在前線停駐近一年時間的消耗有多大,他有些不信明軍能有這麽富。當年他們集全國之力,也沒富到用二十萬兵馬在遼東與清軍苦耗的程度。</p>
“耗肯定是能耗的起的,耗下去對我們更不利,明廷也應該知道這個道理。難就難在,他們能否下得了這個決心而已。明皇這幾年性情大變,性子越來越穩,對大清不是好事啊。”</p>
洪承疇說這話的時候,多少是帶了點個人情緒的。他對朱由檢是越來越氣,當年你要是有這個戰略定力,鬆錦之戰也不會輸的那麽慘。按照實際進程,鬆錦之戰是打了兩年多的。然而當初做計劃的時候,可不是按打兩三年做準備的。京城的軍令、見天逼著他與清軍決戰,以求盡快結束戰事,減輕財政壓力,這是鬆錦全線失控的主要原因。</p>
最後的結果就是錢沒少花,還將能調動的戰兵全部葬送在了鬆錦,弄了個竹籃打水一場空。正是因為想到鬆錦之戰,洪承疇才會說耗肯定是能耗的起的。聽人說、目前明廷的財政狀況比以前要好轉了很多,隻要舍得起、滿清肯定是耗不過人家。</p>
“先生、如此之局,國朝的如何破之?”</p>
“老臣的想法是、之前退守上京的計劃保持不變!遼陽、錦州一失,大軍又沒有當年對陣明軍時那樣的優勢,沒有屏障的沉陽很難守住。當以撫順、鐵嶺一線為基,做好與明軍長期對峙的準備。”</p>
“那現在的沉陽該怎麽辦?”</p>
“從整個戰局來說、現在的沉陽有點雞肋了。可現在棄守又沒法做到,隻能維持現狀擇機而動。”</p>
維持現狀不是那麽好維持的,滿清並沒有多少常備軍,他們的主力不是脫產職業兵,開春的時候、是要忙自己家裏的事的。到時候能在沉陽城集結五六萬兵馬都很費勁,另外就是這次失去了那麽多土地、沉陽城周邊同樣不能安穩的種地,八旗兵的收入勢必會受影響,以後怎麽過日子都是個問題。</p>
“太師、複遼之戰暫時告一段落,雖然未能盡全功,但基本態勢已然明朗。隻要以後咱們不犯大錯,建虜將不再是國朝的主要威脅了。也就是說從現在起,所有的重心都要向關內集中,這事內閣的做好準備。”寢殿裏、朱由檢找來了周延儒,君臣二人在殿門口曬著太陽,談談接下來的工作。</p>
“也是時候解決腹內之事了,不知陛下是想先從哪個方向著手?”</p>
“其實那個方向都無所謂,現在需要確定的是要全線打,還是逐步推進。朕覺得、以現下的情況來看,全線推進力有不逮,到了八九月份光複沉陽城後、整個遼東加上雲中和大寧,差不多要牽製住十五萬左右的兵力。國朝目前實控的地域和人口,最多也就再能增兵五六萬的樣子,就接近極限了。也就是說、趕在年底之前能用於平靖腹內的兵馬也就是十五萬左右,這點人馬不足以全線鋪開啊!”</p>
“依陛下之意,接下來國朝還是逐省平亂為宜?若是如此的話,能用兵的地方、也就是晉地、中原和南直三省。中原糜爛日久、晉地是表裏山河,南直倒是繁華之地。”</p>
“中原和晉地亂象已久,是時候戡亂安民了。”</p>
“可是、這兩省民力殘破,戡亂之後一時半會怕是不能為朝廷提供助力,反倒是像眼下的山東一樣需要下大力氣恢複。現下腹內雖然亂賊四起,可要說實力、老夫覺得當以獻賊和孫白穀為首,在中原和晉地用兵,國軍會直麵秦兵,遼東這邊需要大軍長期駐守,老臣有些憂心。”</p>
“孫白穀這幾年實力增強很快,但朕覺得有十到十五萬兵馬足夠應對了,沒必要太過擔憂。中原雖然殘破日久、但其始終是人力大省。國軍光複後,一兩年內擴兵十萬以上應該是不成問題的。至於財力貢獻,其地可能不如南直,可隻要用心經營,三年左右的時間足夠了。”</p>
中原就是中原,哪怕再殘破、它的人口也不會少到那裏去。光複之後,最大的幫助是擴充了兵源地。朱由檢想的可不是從那裏擴兵十萬這麽簡單,他的謀劃是兩三年內從中原和太原穀地,招三十萬的兵馬,從而為全國的平亂奠定基礎。</p>
再有三十萬大軍,就可以全線開戰了。再讓他像現在這樣一省一省的磨,什麽時候是個頭?</p>
“太師、除了軍事上的謀劃以外,其它方麵也得做規劃。既然是重新光複,就得有個新樣子,可不能再像之前一樣,民不聊生、朝廷的權威不足以覆蓋到地方。這其中、最重要的在於改善交通。內閣這邊要在六部的基礎上,再建一個交通部。對全國的交通建設事宜做規劃和布置。未來十年、朕的想法是要建一條西到長安、南到南京北到京師的雙線鐵路幹線,另外還要建一條從宣化過大同、太原,在中原與幹線鐵路相連的輔線。同時、還要修一條過歸化、繞河套抵達甘肅河西的單線鐵路,以及從山海關延伸到沉陽的鐵路。如果條件容許,將大寧與錦州或者是沉陽用鐵路相連的話就更好了。”</p>
“陛下、修這麽多鐵路,所費之資怕是不菲吧?即使能通過借貸來修,民間之資始終是有限的,能否承擔的起?”</p>
</p>
“花的錢肯定不在少數,最少也要花近億兩銀元才有可能實現。不過從現在的財政情況來看,也不是承擔不起!今年朝廷的財稅收入,不算煙酒專賣稅的話,應該有兩千萬兩以上了吧?明後年、山東的財稅起來,過三千萬兩應該是問題不大。等中原、山西的情況轉好、四五千萬是有的,未來十年全國大部平靖,財稅達到一億兩銀元是能實現的。一年拿出十分之一用於鐵路建設、再拿出十分之一用於官道、水利修繕,對整個財政的影響就不會太大。”</p>
“可是天下平靖後,所要養的兵馬也不在少數,朝廷的財稅收入需要挪出大部分用於軍費支出。另外、教員、吏員這塊的支出也不在少數,老臣怕到時候朝廷挪不出那麽多錢。”</p>
“全國光複、煙酒稅這塊的收入兩千萬不是問題,宮產這塊能補貼軍費的超過兩千萬兩也能做到。朕的想法是以後全國之兵,主戰兵馬有七十多萬,保安兵力有八十多萬差不多就夠了,全年下來軍費開支在六千萬兩左右!全國的官吏加教員兩百萬以內,整體開支也不會過億,從收支來說、擠出兩三千萬兩是可行的。”</p>
朝廷到底是富了,周延儒心裏不由的感慨了一句。按皇帝的設想,以後全國一年的開支怎麽著也得一億五千萬兩銀元左右。這麽大的開支,放到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可現在不僅皇帝對此很樂觀,連他周延儒都覺得好像難度也不大。</p>
甚至他覺得、大明就得花這麽多錢,才能維持安定和目前的大好局麵。還像之前那樣,一年為了幾千萬兩銀子扣扣巴巴的,哪就啥事都幹不成了。</p>
“太師、這些年你在內閣首輔的位置上也坐的時間夠久了!為國朝中興嘔心瀝血、勞苦功高,現下國事好轉了不少,讓太師再如此操勞,朕有些於心不忍啊。”聊了會花錢的事後,朱由檢將話題一轉,扯到了周延儒自身的職位上。</p>
天下的形勢變了,下一步要正經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了,再用周延儒等人為主的內閣,朱由檢覺得他們的能力有限,不足以勝任。他們也就是補鍋的時候將就著用的人,是到了換一波更有能力的朝廷重臣的時候了。</p>
“陛下、老臣為國朝鞠躬盡瘁,不辭辛勞,現下正是用勁之時,老臣義不容辭。”</p>
這老小子很不上道,當麵拒絕了朱由檢委婉的讓他退位讓賢的想法,直接表示他還能再頂一波。</p>
“朕準備成立一個國事谘巡堂、谘巡堂的主要職責是代朕和天下百姓,督管國朝閣部、軍令堂、五軍都督府是否用心履職。督管的辦法是每年朝中各衙門向谘巡堂提交履職匯報,谘巡委員們對此進行審議,若是履職不理想,委員們可以推議罷免和問責之。盡外國朝的律法、重大朝令也由谘巡堂來議定和審核,同時國朝重臣的任職也由谘巡堂來議推報朕批準。谘巡堂的委員共有一百三十人,其中一半是由在朝中衙門履職的官員,以及重要省份的督撫兼任。另外一半是不擔任具體職務,平日裏隻負責巡查朝中和地方。每屆谘巡堂委員任職時間為五年,五年後由朕和朝中衙門、地方督撫要員共同推舉換人。谘巡堂的設大司空一名,負責組織每年的審議巡視工作,超品待遇、位列天下官員之首。太師覺得、國朝的首任大司空何人任之為好?”</p>
老小子不上道,逼的朱由檢不得不出大招來對付。聽著谘巡堂好像權勢滔天的樣子,可實際上若是不擔任具體的事務性官職,委員們的權勢就是虛的。設這個機構一方麵是給行政機構再加一道監管,讓官員的產生和履職更為有序一些。另外的目的是給退出一線的重臣一個過渡,讓他們做幾年虛職、然後徹底退出朝堂。</p>
所謂的一半兼職、一半專職中,專職的谘巡委員名額就是給周延儒這樣的人留的。弄一個超品的大司空,就是在老頭退休之前再給點虛職待遇而已。</p>
不管怎麽說、這些年裏周延儒沒有功勞也是有苦勞的,總不能局勢轉好之後就徹底將他諒到一邊吧?他心裏肯定是想將中興名臣的名頭徹底做實了再退,但朱由檢沒那麽多時間給他。天下大定可能還要有五六年時間才行,再讓他坐五六年首輔的位子,肯定是不現實的,弄一個大司空的位子出來,應該是對誰都好的事!</p>
這算怎麽回事?明軍的兵鋒正盛之時為何不一股作氣打到沉陽城下哪?連多爾袞自己都對守住沉陽城沒信心,明軍卻自己收住了手腳,這個戰略抉擇實在是讓人有些費解。</p>
“傳令、讓沉陽城外的大軍入城休整。另外、派快馬回上京、讓洪疇到沉陽來。”想不通的多爾袞、準備找個明白人問一下,看看明軍到底在想些什麽。</p>
洪承疇風風火火的趕到了沉陽城,見到多爾袞後,行完禮便開口說道:“王爺傳老夫回沉陽,可是為了明軍停兵之事?”</p>
“正是此事!明軍為何突然停了兵?他們可是在遼東壓過來了二十萬大軍,怎麽虎頭蛇尾、隻占了錦州和遼陽就停兵了?莫非、他們此次的目的就是奪回錦州和遼陽,然後就此收手、並不想一舉拿下沉陽?”</p>
“若是隻為了奪回錦州和遼陽,他們不會聚這麽多兵馬。現下的明軍、二十萬大軍足以挺進沉陽了。現在停兵、才是明軍更為可怕的地方!”</p>
“先生為何會有此言?可怕在什麽地方。”</p>
“可怕就可怕在他們能忍住損耗,不急於求全功。他們應該是已經做好了二十萬大軍在遼東停留一年左右的準備,才在這時暫停行動。對於明軍來說、最適宜進占沉陽的時間應該是酷暑剛過的八月,現在沉陽、到了三四月份、遼東解冰的時候,道路泥濘、軍需運輸會相當麻煩。他們此時停兵,應該就是為了避開這個時段,以防沒有完全掌控沉陽,而被我軍反推。”</p>
“二十萬大軍在遼東再停駐半年之久?明廷要花這麽大的本錢與大清耗?”</p>
“應該是這樣的!”</p>
“他們現在也就兩省多點的地盤,怎麽就如此寬裕?”多爾袞深知讓二十萬戰兵在前線停駐近一年時間的消耗有多大,他有些不信明軍能有這麽富。當年他們集全國之力,也沒富到用二十萬兵馬在遼東與清軍苦耗的程度。</p>
“耗肯定是能耗的起的,耗下去對我們更不利,明廷也應該知道這個道理。難就難在,他們能否下得了這個決心而已。明皇這幾年性情大變,性子越來越穩,對大清不是好事啊。”</p>
洪承疇說這話的時候,多少是帶了點個人情緒的。他對朱由檢是越來越氣,當年你要是有這個戰略定力,鬆錦之戰也不會輸的那麽慘。按照實際進程,鬆錦之戰是打了兩年多的。然而當初做計劃的時候,可不是按打兩三年做準備的。京城的軍令、見天逼著他與清軍決戰,以求盡快結束戰事,減輕財政壓力,這是鬆錦全線失控的主要原因。</p>
最後的結果就是錢沒少花,還將能調動的戰兵全部葬送在了鬆錦,弄了個竹籃打水一場空。正是因為想到鬆錦之戰,洪承疇才會說耗肯定是能耗的起的。聽人說、目前明廷的財政狀況比以前要好轉了很多,隻要舍得起、滿清肯定是耗不過人家。</p>
“先生、如此之局,國朝的如何破之?”</p>
“老臣的想法是、之前退守上京的計劃保持不變!遼陽、錦州一失,大軍又沒有當年對陣明軍時那樣的優勢,沒有屏障的沉陽很難守住。當以撫順、鐵嶺一線為基,做好與明軍長期對峙的準備。”</p>
“那現在的沉陽該怎麽辦?”</p>
“從整個戰局來說、現在的沉陽有點雞肋了。可現在棄守又沒法做到,隻能維持現狀擇機而動。”</p>
維持現狀不是那麽好維持的,滿清並沒有多少常備軍,他們的主力不是脫產職業兵,開春的時候、是要忙自己家裏的事的。到時候能在沉陽城集結五六萬兵馬都很費勁,另外就是這次失去了那麽多土地、沉陽城周邊同樣不能安穩的種地,八旗兵的收入勢必會受影響,以後怎麽過日子都是個問題。</p>
“太師、複遼之戰暫時告一段落,雖然未能盡全功,但基本態勢已然明朗。隻要以後咱們不犯大錯,建虜將不再是國朝的主要威脅了。也就是說從現在起,所有的重心都要向關內集中,這事內閣的做好準備。”寢殿裏、朱由檢找來了周延儒,君臣二人在殿門口曬著太陽,談談接下來的工作。</p>
“也是時候解決腹內之事了,不知陛下是想先從哪個方向著手?”</p>
“其實那個方向都無所謂,現在需要確定的是要全線打,還是逐步推進。朕覺得、以現下的情況來看,全線推進力有不逮,到了八九月份光複沉陽城後、整個遼東加上雲中和大寧,差不多要牽製住十五萬左右的兵力。國朝目前實控的地域和人口,最多也就再能增兵五六萬的樣子,就接近極限了。也就是說、趕在年底之前能用於平靖腹內的兵馬也就是十五萬左右,這點人馬不足以全線鋪開啊!”</p>
“依陛下之意,接下來國朝還是逐省平亂為宜?若是如此的話,能用兵的地方、也就是晉地、中原和南直三省。中原糜爛日久、晉地是表裏山河,南直倒是繁華之地。”</p>
“中原和晉地亂象已久,是時候戡亂安民了。”</p>
“可是、這兩省民力殘破,戡亂之後一時半會怕是不能為朝廷提供助力,反倒是像眼下的山東一樣需要下大力氣恢複。現下腹內雖然亂賊四起,可要說實力、老夫覺得當以獻賊和孫白穀為首,在中原和晉地用兵,國軍會直麵秦兵,遼東這邊需要大軍長期駐守,老臣有些憂心。”</p>
“孫白穀這幾年實力增強很快,但朕覺得有十到十五萬兵馬足夠應對了,沒必要太過擔憂。中原雖然殘破日久、但其始終是人力大省。國軍光複後,一兩年內擴兵十萬以上應該是不成問題的。至於財力貢獻,其地可能不如南直,可隻要用心經營,三年左右的時間足夠了。”</p>
中原就是中原,哪怕再殘破、它的人口也不會少到那裏去。光複之後,最大的幫助是擴充了兵源地。朱由檢想的可不是從那裏擴兵十萬這麽簡單,他的謀劃是兩三年內從中原和太原穀地,招三十萬的兵馬,從而為全國的平亂奠定基礎。</p>
再有三十萬大軍,就可以全線開戰了。再讓他像現在這樣一省一省的磨,什麽時候是個頭?</p>
“太師、除了軍事上的謀劃以外,其它方麵也得做規劃。既然是重新光複,就得有個新樣子,可不能再像之前一樣,民不聊生、朝廷的權威不足以覆蓋到地方。這其中、最重要的在於改善交通。內閣這邊要在六部的基礎上,再建一個交通部。對全國的交通建設事宜做規劃和布置。未來十年、朕的想法是要建一條西到長安、南到南京北到京師的雙線鐵路幹線,另外還要建一條從宣化過大同、太原,在中原與幹線鐵路相連的輔線。同時、還要修一條過歸化、繞河套抵達甘肅河西的單線鐵路,以及從山海關延伸到沉陽的鐵路。如果條件容許,將大寧與錦州或者是沉陽用鐵路相連的話就更好了。”</p>
“陛下、修這麽多鐵路,所費之資怕是不菲吧?即使能通過借貸來修,民間之資始終是有限的,能否承擔的起?”</p>
</p>
“花的錢肯定不在少數,最少也要花近億兩銀元才有可能實現。不過從現在的財政情況來看,也不是承擔不起!今年朝廷的財稅收入,不算煙酒專賣稅的話,應該有兩千萬兩以上了吧?明後年、山東的財稅起來,過三千萬兩應該是問題不大。等中原、山西的情況轉好、四五千萬是有的,未來十年全國大部平靖,財稅達到一億兩銀元是能實現的。一年拿出十分之一用於鐵路建設、再拿出十分之一用於官道、水利修繕,對整個財政的影響就不會太大。”</p>
“可是天下平靖後,所要養的兵馬也不在少數,朝廷的財稅收入需要挪出大部分用於軍費支出。另外、教員、吏員這塊的支出也不在少數,老臣怕到時候朝廷挪不出那麽多錢。”</p>
“全國光複、煙酒稅這塊的收入兩千萬不是問題,宮產這塊能補貼軍費的超過兩千萬兩也能做到。朕的想法是以後全國之兵,主戰兵馬有七十多萬,保安兵力有八十多萬差不多就夠了,全年下來軍費開支在六千萬兩左右!全國的官吏加教員兩百萬以內,整體開支也不會過億,從收支來說、擠出兩三千萬兩是可行的。”</p>
朝廷到底是富了,周延儒心裏不由的感慨了一句。按皇帝的設想,以後全國一年的開支怎麽著也得一億五千萬兩銀元左右。這麽大的開支,放到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可現在不僅皇帝對此很樂觀,連他周延儒都覺得好像難度也不大。</p>
甚至他覺得、大明就得花這麽多錢,才能維持安定和目前的大好局麵。還像之前那樣,一年為了幾千萬兩銀子扣扣巴巴的,哪就啥事都幹不成了。</p>
“太師、這些年你在內閣首輔的位置上也坐的時間夠久了!為國朝中興嘔心瀝血、勞苦功高,現下國事好轉了不少,讓太師再如此操勞,朕有些於心不忍啊。”聊了會花錢的事後,朱由檢將話題一轉,扯到了周延儒自身的職位上。</p>
天下的形勢變了,下一步要正經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了,再用周延儒等人為主的內閣,朱由檢覺得他們的能力有限,不足以勝任。他們也就是補鍋的時候將就著用的人,是到了換一波更有能力的朝廷重臣的時候了。</p>
“陛下、老臣為國朝鞠躬盡瘁,不辭辛勞,現下正是用勁之時,老臣義不容辭。”</p>
這老小子很不上道,當麵拒絕了朱由檢委婉的讓他退位讓賢的想法,直接表示他還能再頂一波。</p>
“朕準備成立一個國事谘巡堂、谘巡堂的主要職責是代朕和天下百姓,督管國朝閣部、軍令堂、五軍都督府是否用心履職。督管的辦法是每年朝中各衙門向谘巡堂提交履職匯報,谘巡委員們對此進行審議,若是履職不理想,委員們可以推議罷免和問責之。盡外國朝的律法、重大朝令也由谘巡堂來議定和審核,同時國朝重臣的任職也由谘巡堂來議推報朕批準。谘巡堂的委員共有一百三十人,其中一半是由在朝中衙門履職的官員,以及重要省份的督撫兼任。另外一半是不擔任具體職務,平日裏隻負責巡查朝中和地方。每屆谘巡堂委員任職時間為五年,五年後由朕和朝中衙門、地方督撫要員共同推舉換人。谘巡堂的設大司空一名,負責組織每年的審議巡視工作,超品待遇、位列天下官員之首。太師覺得、國朝的首任大司空何人任之為好?”</p>
老小子不上道,逼的朱由檢不得不出大招來對付。聽著谘巡堂好像權勢滔天的樣子,可實際上若是不擔任具體的事務性官職,委員們的權勢就是虛的。設這個機構一方麵是給行政機構再加一道監管,讓官員的產生和履職更為有序一些。另外的目的是給退出一線的重臣一個過渡,讓他們做幾年虛職、然後徹底退出朝堂。</p>
所謂的一半兼職、一半專職中,專職的谘巡委員名額就是給周延儒這樣的人留的。弄一個超品的大司空,就是在老頭退休之前再給點虛職待遇而已。</p>
不管怎麽說、這些年裏周延儒沒有功勞也是有苦勞的,總不能局勢轉好之後就徹底將他諒到一邊吧?他心裏肯定是想將中興名臣的名頭徹底做實了再退,但朱由檢沒那麽多時間給他。天下大定可能還要有五六年時間才行,再讓他坐五六年首輔的位子,肯定是不現實的,弄一個大司空的位子出來,應該是對誰都好的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