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就怪了,各項數據都還算正常啊,雖然從去年下半年到現在印的新幣是2400多萬銀元,收上來四年以上需要銷毀的舊幣隻有九百萬兩。但是實銀這塊多入庫了五百萬兩,稅收增加的量在六百多萬兩,幾項相加的話也就是增發了400多萬兩銀元啊。算上紙幣的外流,每年增發的紙幣數對整個大明流通貨幣的影響還是有限的,並沒有到錢幣嚴重超發的程度。”</p>
商稅總量有些太大,朱由檢趕緊叫來了鞏永固、劉文斌和馬士英。大明主管經濟的三駕馬車來了以後,將幾個重要數據對了一下後。發現好像問題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嚴重,並沒有存在什麽嚴重通漲的情況。那麽到底是什麽原因導致了商稅太多?</p>
“陛下、商稅總額才是兩百多萬銀元,為何會覺得它有點太多了哪?要知道煙酒專賣稅現下一年的總量也在四百多萬兩哪,光宮產這塊上的工稅也要比商稅多一倍。在主要稅種中,商稅差不多是最少的,怎麽還會嫌多哪?”馬士英聽皇帝發了半天感歎,聽的是一頭霧水。明明數額不大的一個稅種,你在這兒糾結什麽?</p>
“問題不在數額的大小,問題在於比值。煙酒稅收的是兩成的稅,其它農工稅也基本上是按一成來收!而工商稅卻是按三十取一來收,更關鍵的是還有一部分小額交易是收不上來稅的。也就是說其它的稅收上來十萬兩銀元的稅,背後差不多是百萬兩級別的產值。而商稅背後的產值是四五百萬兩之多,在朕看來商稅總額在一百二十到一百五十萬兩左右才算合適。”</p>
“陛下、莫非是憂心基層官吏對民間小商盤剝過甚?此事臣倒覺得暫時無需太過擔心。就戶部統計的商稅收繳情況來看,主要是幾個大城對商稅的貢獻大些,其它的府縣加起來總額也就是四十萬兩而已,由此可見基層衙門並沒有為了多收稅而盤剝小商小民。”不就是多出了五十多萬商稅嗎?馬士英覺得這事好解釋情況。聽著商稅是全國性質的稅,實際上真實的數據顯示,這玩意就是個大城市稅,很多小的府縣,沒貢獻多大的商稅收入。</p>
“主要是幾個大城市?是哪幾個城市?”</p>
“京城的商稅最多差不多近五十萬兩,再就是天津、鬆江、保定、密雲和唐山。這些城市最少的也有十萬兩以上的商稅收入。”</p>
“鬆江和保定這兩個城市收上來的商稅是多少?”天津、密雲和唐山商稅多可以理解,鬆江和保定這兩個地方好像是啟動比較遲的地方啊,他們的商稅情況朱由檢比較好奇。</p>
“保定少一點,不到二十萬兩,鬆江哪地方也是怪了,它們收上來的商稅總額近四十萬兩了,比天津都要多。陛下讓海軍率先光複鬆江,還真是一招妙棋。”</p>
“鬆江有近四十萬兩的商稅收上來?這是怎麽一回事!它們的其它稅情況好像並沒有那麽好啊。”鬆江雖然是後世的大上海,可現在它還沒那個資格成為差不多與北京城等量齊觀的超級城市。要知道京城是有三百萬左右人口的大都市,鬆江府的人口也就不到五十萬而已。所以商業稅達到四十萬兩,確實有點太過誇張。</p>
“具體情形臣不是太明了,不過大致來說,應該是從蘇州、南京等地過去的人,在鬆江買貨比較多,從而讓鬆江府收上來的稅相對多一些。”</p>
“這就對了!怪不得朕覺得商稅收上來的有些多哪,應該是漏算了一部分從治外到治內購貨的收入,數據才有些合不上。鬆江府的商稅最少應該有三十萬兩是哪些來鬆江府小額購貨的人貢獻的。這幫人買的貨差不多有千萬兩,消費能力不低啊。保定那邊估計也有些治外來購物情況,再加上其它地方的補充,多出個五六十萬兩銀元就不成問題。”</p>
算了算去,原來是把富商購物團的消費數據沒有算進來!因為這事,還讓人大費周章的盤查原因!話說回來,一年有千萬兩銀元以上的銀元消費是鬆江以外的江南人帶動的,這個額度也有點大啊!平均每人消費十兩銀元,也得有百萬人次進入鬆江,江南的人有那麽愛到鬆江去消費?</p>
黃埔江岸、鬆江府衙街頭,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的十分繁華。幾名頭頂大頭方斤的人,帶著仆人走在街頭,凡是看到有新鮮貨的商店,就會進去逛一圈花一筆錢出去。</p>
“柳兄啊,這鬆江府現在可比咱蘇州、南京好逛多了。不說這麽多新鮮東西,就說晚上去劇院看個小品,也是咱們哪地方比不了的。”</p>
“是啊,要說買貨、看時興還得是鬆江府。至於劇院,除了時不時的有些令人反胃的劇以外,其它的小劇看著還是過癮的。”</p>
“完了咱們還是得抽空去看看哪些令人反胃的劇,回去後也好組織文會批駁北朝那幫奸邪對咱們士林的破壞以及陰謀。”</p>
“是的,北朝的那幫人見天以歪理邪說蠱惑百姓,咱得多了解一下他們的動態。”</p>
這些議論紛紛的士子們就是從江南其它地方到鬆江府消費的有錢人。理論上來說鬆江府和江南的其它地方聯係起來並不容易,這倒不是鬆江府這邊有意封鎖。而是南京那邊害怕老百姓大量的逃往鬆江,以及害怕鬆江這邊有意滲透江南,所以他們不但在雙方交界處派了大量的人馬防守,還修了一道防禦牆將鬆江給隔離在外。</p>
但是這些措施好像隻針對平民,有錢有勢的人並沒有被阻擋住,他們能大搖大擺的進出於卡口,隔離牆對他們來說形同虛設。平頭老百姓,要想來趟鬆江的話,那就隻能想辦法偷偷翻牆了。</p>
</p>
有錢有勢的人很是愛來鬆江,盡管他們回到江南後對鬆江這邊的情況罵不絕口,甚至斥之為邪魔鬼怪之地。但隔些日子,他們還是會帶著大把的錢財到鬆江府消費。也許罵鬆江是他們的工作,去鬆江消費則是他們的生活。</p>
商稅總量有些太大,朱由檢趕緊叫來了鞏永固、劉文斌和馬士英。大明主管經濟的三駕馬車來了以後,將幾個重要數據對了一下後。發現好像問題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嚴重,並沒有存在什麽嚴重通漲的情況。那麽到底是什麽原因導致了商稅太多?</p>
“陛下、商稅總額才是兩百多萬銀元,為何會覺得它有點太多了哪?要知道煙酒專賣稅現下一年的總量也在四百多萬兩哪,光宮產這塊上的工稅也要比商稅多一倍。在主要稅種中,商稅差不多是最少的,怎麽還會嫌多哪?”馬士英聽皇帝發了半天感歎,聽的是一頭霧水。明明數額不大的一個稅種,你在這兒糾結什麽?</p>
“問題不在數額的大小,問題在於比值。煙酒稅收的是兩成的稅,其它農工稅也基本上是按一成來收!而工商稅卻是按三十取一來收,更關鍵的是還有一部分小額交易是收不上來稅的。也就是說其它的稅收上來十萬兩銀元的稅,背後差不多是百萬兩級別的產值。而商稅背後的產值是四五百萬兩之多,在朕看來商稅總額在一百二十到一百五十萬兩左右才算合適。”</p>
“陛下、莫非是憂心基層官吏對民間小商盤剝過甚?此事臣倒覺得暫時無需太過擔心。就戶部統計的商稅收繳情況來看,主要是幾個大城對商稅的貢獻大些,其它的府縣加起來總額也就是四十萬兩而已,由此可見基層衙門並沒有為了多收稅而盤剝小商小民。”不就是多出了五十多萬商稅嗎?馬士英覺得這事好解釋情況。聽著商稅是全國性質的稅,實際上真實的數據顯示,這玩意就是個大城市稅,很多小的府縣,沒貢獻多大的商稅收入。</p>
“主要是幾個大城市?是哪幾個城市?”</p>
“京城的商稅最多差不多近五十萬兩,再就是天津、鬆江、保定、密雲和唐山。這些城市最少的也有十萬兩以上的商稅收入。”</p>
“鬆江和保定這兩個城市收上來的商稅是多少?”天津、密雲和唐山商稅多可以理解,鬆江和保定這兩個地方好像是啟動比較遲的地方啊,他們的商稅情況朱由檢比較好奇。</p>
“保定少一點,不到二十萬兩,鬆江哪地方也是怪了,它們收上來的商稅總額近四十萬兩了,比天津都要多。陛下讓海軍率先光複鬆江,還真是一招妙棋。”</p>
“鬆江有近四十萬兩的商稅收上來?這是怎麽一回事!它們的其它稅情況好像並沒有那麽好啊。”鬆江雖然是後世的大上海,可現在它還沒那個資格成為差不多與北京城等量齊觀的超級城市。要知道京城是有三百萬左右人口的大都市,鬆江府的人口也就不到五十萬而已。所以商業稅達到四十萬兩,確實有點太過誇張。</p>
“具體情形臣不是太明了,不過大致來說,應該是從蘇州、南京等地過去的人,在鬆江買貨比較多,從而讓鬆江府收上來的稅相對多一些。”</p>
“這就對了!怪不得朕覺得商稅收上來的有些多哪,應該是漏算了一部分從治外到治內購貨的收入,數據才有些合不上。鬆江府的商稅最少應該有三十萬兩是哪些來鬆江府小額購貨的人貢獻的。這幫人買的貨差不多有千萬兩,消費能力不低啊。保定那邊估計也有些治外來購物情況,再加上其它地方的補充,多出個五六十萬兩銀元就不成問題。”</p>
算了算去,原來是把富商購物團的消費數據沒有算進來!因為這事,還讓人大費周章的盤查原因!話說回來,一年有千萬兩銀元以上的銀元消費是鬆江以外的江南人帶動的,這個額度也有點大啊!平均每人消費十兩銀元,也得有百萬人次進入鬆江,江南的人有那麽愛到鬆江去消費?</p>
黃埔江岸、鬆江府衙街頭,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的十分繁華。幾名頭頂大頭方斤的人,帶著仆人走在街頭,凡是看到有新鮮貨的商店,就會進去逛一圈花一筆錢出去。</p>
“柳兄啊,這鬆江府現在可比咱蘇州、南京好逛多了。不說這麽多新鮮東西,就說晚上去劇院看個小品,也是咱們哪地方比不了的。”</p>
“是啊,要說買貨、看時興還得是鬆江府。至於劇院,除了時不時的有些令人反胃的劇以外,其它的小劇看著還是過癮的。”</p>
“完了咱們還是得抽空去看看哪些令人反胃的劇,回去後也好組織文會批駁北朝那幫奸邪對咱們士林的破壞以及陰謀。”</p>
“是的,北朝的那幫人見天以歪理邪說蠱惑百姓,咱得多了解一下他們的動態。”</p>
這些議論紛紛的士子們就是從江南其它地方到鬆江府消費的有錢人。理論上來說鬆江府和江南的其它地方聯係起來並不容易,這倒不是鬆江府這邊有意封鎖。而是南京那邊害怕老百姓大量的逃往鬆江,以及害怕鬆江這邊有意滲透江南,所以他們不但在雙方交界處派了大量的人馬防守,還修了一道防禦牆將鬆江給隔離在外。</p>
但是這些措施好像隻針對平民,有錢有勢的人並沒有被阻擋住,他們能大搖大擺的進出於卡口,隔離牆對他們來說形同虛設。平頭老百姓,要想來趟鬆江的話,那就隻能想辦法偷偷翻牆了。</p>
</p>
有錢有勢的人很是愛來鬆江,盡管他們回到江南後對鬆江這邊的情況罵不絕口,甚至斥之為邪魔鬼怪之地。但隔些日子,他們還是會帶著大把的錢財到鬆江府消費。也許罵鬆江是他們的工作,去鬆江消費則是他們的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