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士及拜別李淵之後回到自己船艙,向自己身邊的侍女詢問之後才知道,公主風罩已經去見皇後了,根本就沒有派人去請他。[.超多好看小說]{首發}聽到侍女這麽說,宇文士及才明白,原來是李建成故意把自己給支走,為的就是怕李淵再說出什麽過激的話來。想到此他不由心中苦笑了一下,他沒有想到給外界的印象是那麽膽小怕事,忠厚老實的李淵會夜說出這樣大逆不道的話來,若不是他酒後失言,恐怕誰也想不到李淵的心裏也早就已經有了謀逆之心。看來真應了那句話,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
這時,船艙外傳來一名侍從的聲音:“駙馬爺,大老爺請你過去一趟。”
宇文士及知道這是他的大哥宇文化及在找他。
“我知道了!”他起身洗了一把臉,便匆匆向自己大哥的船艙去了。
宇文化及的坐艙在蒼螭號船上,他是楊廣的心腹是左翊衛大將軍,地位很高,像他這樣的人出征是可以帶家人或者侍妾的。至於他的兩個兒子宇文成龍和宇文景龍此次也跟在他的身邊,為的就是讓這兩個兒子能夠弄點兒軍功。
大業六年隋王朝開始舉國備戰後,天下民怨沸騰,看到這樣的情況,宇文化及心裏很是高興,他知道楊廣現在正在一步步的走到天下百姓的對立麵,如果此次征討高麗勝利了,所有的矛盾都會被壓製。可是一旦失敗了,那麽等待著楊廣的將是眾叛親離。而到時候宇文家的機會就來了。
兩個兒子都已經坐在船艙內等候,片刻宇文士及匆匆走了進來,躬身道:“大哥。你找我。”
“嗯!把門關上吧!”
宇文化及聞到他身上有一股酒味,不由眉頭一皺道:“你喝酒了?”
宇文士及連忙道:“小弟剛才和殿內少監李叔德喝了幾杯酒。”
“和李淵喝酒?”
宇文化及注視著問道:“他有沒有和你說點什麽心裏話,比如對朝廷不滿之類。”
宇文士及搖搖頭道:“李叔德是忠厚之人,他一心想給建成謀職,別的倒沒說什麽?”
“哼!他不是忠厚,是膽小怕事,一個小小的殿內少監就讓他心滿意足。虧他還是李虎之孫,簡直給先祖丟臉。”
宇文化及對李淵不屑一顧,便把話題轉了回來。對三個兒子低聲道:“今天把你們叫來,是有重要事情告訴你們,今上野心太大,一意孤行。我看天下可能要大亂。我們宇文家必須要先做好準備,機會到來時才能順勢舉事。”
宇文士及暗吃一驚,真被李淵說對了,也對,就連李淵那樣的老實巴交的人都起了不該有的心思,何況自己這位一向驕傲的大哥呢?想到此他不敢多言,低下了頭。
宇文化及看了他一眼,他最不放心的就是他。雖然是宇文家的人,但他畢竟是駙馬。而且和公主的感情有挺好。他未必讚同自己的想法,宇文化及準備再和他好好談一談。
他剛要再繼續說,這時,門外的心腹侍衛道:“大將軍,聖上派人來宣你過去。”
宇文化及隻得停住話頭,對他們三個人說道:“反正你們心中自己要有數,不要愚忠,要多考慮我們的家族,然後就是多拉攏一些領兵的將領,隻要自己手裏有了兵權,咱們就什麽都不怕了。”
不愧是關隴貴族中的一員,不愧是從軍隊起家的世家門閥,他們的骨子裏已經深深的烙上了兵權重要的烙印。甚至說從他們剛剛生下來的那一刻開始,他們就已經知道軍隊的重要性,知道軍隊對於他們意味著什麽?
就像後世太祖說的那句名言:槍杆子裏出政權。
宇文化及跟著宦官匆匆下了船,向龍舟走去,剛下船,卻見一名身穿鷹揚郎將軍服的中年人帶著一名年輕男子向舷板走來,而他們所要去的那艘船上麵呆著的是楊素的兒子,楊玄感。
雖然他對楊素向來沒有什麽好感,而且楊素的活著的時候他們也經常明爭暗鬥。可是自從楊素死後,他就再也沒有將過去的那些磕磕絆絆的事情放在心上。當然,這並不是代表他心胸寬廣,而是因為楊家裏除了楊素其他的人他根本就沒有放在眼裏,而且楊廣早就對楊家不滿,就算自己不對付他們,他們也沒有多長的好日子過了,他又何必當這個惡人呢?
宇文化及停下身問道:“等等,你們去幹什麽?”
鷹揚郎將自然認識這個人是誰,所以連忙施禮道:“宇文大人,這位是楊尚書府上家人,聖上特命卑職將人給楊尚書送過來。”
“哦,既然是聖上的意思,那就去吧!”宇文化及認出了這個人是自己那個假子宇文成都的部下。
“謝大人。”鷹揚郎將是理一理之後就帶著那位年輕人向楊玄感的坐船上走去。
楊玄感現在的職務是民部尚書,掌管全國的財政,也算是屬於朝廷高官,隻是未能入閣,這對他來說多少有點遺憾。自從他父親楊素死了之後,楊廣對他們家的打壓一直就沒有短過,雖然他繼承了自己父親的爵位,但是卻沒有繼承楊素的官位,就是這個民部尚書也是楊廣看在他死去老子的份上,同時也怕人說他苛待功臣後裔,以及引起楊素那些部下的不滿才封賞給自己的。否則以楊廣對官位爵位的吝嗇程度,他才不會這麽好心封賞給自己呢?雖然他給自己封了官,但是自己那些叔伯兄弟卻都沒有得到什麽好的位置,甚至有的還被打壓了,就連自己這個民部尚書不照樣被左右侍郎給掣肘嗎?
這次跟隨楊廣出來,他身邊就帶著一名書童和兩名侍女。因為他知道楊廣就算親征高麗也不會讓他隨軍的,因為除了要靠他這個民部尚書為大軍籌措糧食和錢財之外,楊廣還要防止自己與自己父親的老部下取得聯係。畢竟自己的父親完全可以用門生故吏遍天下來稱讚。
就在宇文化及奉召見駕的時候,他正和蒲山郡公李密一同飲酒聊天。
李密和楊玄感交情極厚,兩人可以說無話不談,也能推心置腹,李密今年三十歲長得身材魁梧,鳳目高鼻,相貌頗為不凡。他也是文武全才心懷大誌,對時局有著深刻的見解。
李密襲父爵蒲山郡公,但沒有出仕。這幾年一直在家閉門讀書,雖足不出戶,卻關心天下大事,這次楊廣前來涿郡巡視。本來沒有他的事情但他一反常態。搭了楊玄感的關係,跟著一同出巡。
李密看得出楊玄感心事重重,便笑問道:“玄感兄為何事憂心呀?”
楊玄感歎了口氣:“為我大隋的將來而憂心呀!”
李密聽完後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轉移話題道:“聽說聖上這次要親征高麗?”
楊玄感點點頭:“本來是不需要他親征的,可是河北、山東等地的地方官對他發動高麗戰役有點抵觸,所以隻有他親征,那些人才會老老實實的辦事,而不會出什麽幺蛾子。”
李密冷笑一聲:“不是抵觸那麽簡單。是官員們都害怕了,去年我去了齊郡、清河等郡視察。才知道那邊災害之嚴重,河北大水,河南大旱,饑民遍野,民不聊生,去年征六十萬民夫送糧,結果隻有三成糧食送到涿郡,而從涿郡再往遼東運,又能剩下幾成呀!運糧的六十萬民夫死了四成,逃亡三成,剩下三成空手回家,幾十萬頭牛都沒了,今年春天拿什麽耕種。這個時候聖上應該要做的就是安民而不是征伐。可是聖上不但沒有體恤,還要加稅征糧,這次詔書強征二百萬民夫赴遼東,如果我沒有判斷錯誤,今年齊地一帶必將爆發大起義,如果不及時撲滅,大隋將亡國啊!”
楊玄感知道李密見識高遠,便問道:“會有這麽嚴重嗎?”
李密連聲冷笑,他壓低聲音道:“明公還記得楊諒造反否?那楊諒心浮意躁,仁德不修,他有何德何能,振臂一呼,山東竟有二十個郡跟他造反,公不覺奇怪嗎?”
楊玄感眉頭皺成一團:“你的意思是說,有人居心叵測,想渾水摸魚?”
李密緩緩點頭,“高歡以六鎮悍卒起家,建立北齊,高氏雖亡,但六鎮悍卒子孫猶在,當年二十萬六鎮悍卒安置河北、山東,他們的子孫繁衍,已不下百萬,且強悍本色未失,還有北齊遺臣尚在,皆不服隋朝,楊涼造反,便是他們跟著渾水摸魚,聖上也看出來,才決心遷都洛陽,一方麵脫離關隴控製,一方麵鞭策齊地,又有南下江南之便利,可謂一舉三得,這次舉國東征高麗,對民生影響將十倍於運河,正逢河北河南大災,民不堪逼,以六鎮子孫強悍之風,他們豈能不造反,那些北齊遺臣又怎麽可能不加以利用?所以齊地必有大亂。”
李密歎了口氣,又目光炯炯地注視楊玄感:“隋失其鹿,天下人共逐之,不知明公有大誌否
楊玄感從來就是一個不甘人下之人此時聽到李密這麽一說,眼中流露出一種強烈的雄心壯誌,他索性不再掩飾,問道:“如果我有此心,當如何?”
李密微微一笑:“如果明公有此心,我倒有一良策可供考慮。”
楊玄感大喜,拱手道:“請法主指教!”
“我估計關隴貴族必會搶先發難,明公可隱忍等待良機,北接關中豪門,南交士族門閥,待天下大亂,烽煙四起,朝廷無力鎮壓時,明公再登高一呼,以公先人的威望以及軍中的根基,必然會有四方豪傑來投,公到時北上占據關中,便可得根基,然後西征隴右,南平巴蜀,與隋朝鼎足之勢形成,再蓄積力量,安撫民心,靜觀隋變一戰可得天下。”
楊玄感沉思良久道:“如果我先搶先發難如何?”
李密臉色一變,“不可!明公若搶先發難。必是出頭椽木,白白給別人做了嫁衣。”
李密又對楊玄感道:“舉兵起事當後積薄發,現人人畏懼去遼東。明公當向聖上立誌,遣諸弟去遼東赴戰,一則迷惑今上,二則可求將領,可謂一舉兩得。”
“法主,真乃孔明在世呀!”楊玄感恭維道。
“明公,過譽了。”
“非也。孔明尚在隆中是便為劉皇叔製定出了三分天下的大計,法主目光深遠,運籌帷幄絲毫不在孔明之下。我得法主相助,實乃最大的幸事呀!”楊玄感笑道。
“能夠輔佐明公,建立大業,是我畢生最大的追求。”李密道。
楊廣的禦書房設在龍舟三層。裏中外三間。直通船層兩邊,可以欣賞運河兩岸如詩如畫的江山,這是龍舟設計者的初衷,可他做夢也想不到,此時的運河兩岸隻有破敗和荒涼,數十裏內皆無人煙,一條大運河給兩岸民眾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而給楊廣帶來的。隻有一肚子的喪氣和惱火。
不過此時楊廣的心思已經不在運河兩岸的風景上,而是在千裏外山東。
他將宇文化及叫來就是商量對付齊郡、清河郡和渤海軍三郡的亂民造反。齊郡的長白山、清河郡的高雞泊和渤海郡的豆子崗都有人聚眾造反,雖然還沒有成氣候,但楊廣對這三個地方卻格外敏感,這三郡正好是在當年北齊的統治中心,他很擔心北齊勢力再起,影響到他的高麗戰役。
正當楊廣焦急讓誰去平叛的時候,宦官在門口稟報:“陛下,段尚書來了!”
楊廣點點頭:“宣他進來!”
片刻,兵部尚書段文振快步走了進來,躬身施禮,“微臣參見陛下!”
楊廣召見段文振是想問他山東亂賊造反的情況,可早派人去召他,他卻遲遲不來,令楊廣有些不悅。
“段尚書,為何才來?”
“回稟陛下,剛才遇到楊尚書,和他說了幾句,耽誤了一點時間,請陛下見諒!”
楊尚書自然就是楊玄感,對於他向來沒有好感的楊廣冷冷問:“他說了什麽?”
段文振也是楊素的老部下,他也是故意引出楊廣的疑問,連忙道:“回稟陛下,陛下前些日子曾在楊子津大宴上說,軍中諸將多嫌征高麗艱苦,不願出征,今天楊尚書告訴我,征高麗是國之大事,平時食君祿,享名利,現在又安能為貪圖舒適而不去?他願意盡遣諸弟去遼東赴戰,請微臣安排!”
楊廣微微一怔,這個回答令他有點意外,楊玄感竟然想讓家人參戰,一轉念他便明白了,這是楊玄感在刻意討好自己呢!他心中暗暗冷笑一聲,卻假惺惺歎息道:“將門必有將,相門必有相,不愧是太仆之後,他有忠君之心,朕又怎能不成全。”
楊廣便對段文振道:“雖然他想盡遣諸弟去遼東,但朕也不能太過分,你就安排兩人,可授予鷹揚郎將,隨軍出征。”
“臣遵旨!”
楊廣沒有意識到楊玄感的深慮,更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心思轉回正事上,又問段文振:“朕想知道,清河、渤海、齊郡等地的民亂如何了?”
“回稟陛下,就是齊郡長白山的王薄聚集了上萬人,還有清河郡高雞泊有賊首高士達、張金稱聚了幾千人造反,還有就是豆子崗的富豪劉霸道,也聚了幾千人,此人卻是北齊遺臣,別的盜賊大都是幾十人、百人的小盜,皆為饑民結夥搶劫作亂。”
楊廣點了點頭,還好,事態不是很嚴重,他便隨即下旨道:“齊郡的王薄如果朕沒有記錯的話,曾經被張須陀給擊敗過。”
“是,王薄在張將軍手裏沒有占到一絲的便宜。”段文振道。
“既然這樣,那齊郡的叛賊就交給他了,告訴他他要什麽朕給他什麽,但是他要在最短的時間裏將長白山盜賊給朕滅了。”楊廣說道。
“臣會告訴他的。”
“至於清河郡和豆子崗的盜賊就交給楊義臣了,你告訴他,不要再讓朕失望了。”楊廣看著段文振道,“這是朕看在你的麵子上給他的機會,希望他能夠把握住。”
“臣帶楊義臣謝主隆恩!”段文振激動的說道。
他沒有理由不激動,楊義臣和他一樣是楊素的老部下,因為楊素死後,楊廣對楊玄感等人過於苛刻了一些,所以楊義臣看不過去說了幾句不好聽的話。楊廣知道之後,就將他從一個從三品的大將軍,直接貶到了從六品。
對於楊義臣的大嘴巴,段文振也很惱怒,但是畢竟是從同一個戰壕了走出來的,而且還都是楊素的老部下。所以自從楊義臣被貶之後,一有機會他就會在楊廣的麵前說上他幾句好話,希望楊廣能夠重用他。當然不是明目張膽的說,而是通過各種事情進行暗示,雖然這樣的方式不能立即讓楊義臣重獲重用,但是最起碼能夠讓楊廣不至於忘掉他。
今天他過來本來就像趁著給楊廣報告的時候將楊義臣給推出來,沒想到還沒等自己開口呢?楊廣自己就先開口了,而且聽他的意思,顯然是自己以前那些明裏暗裏的暗示已經發揮出作用了,當然自己的小動作也沒有逃過楊廣的法眼。(未完待續。。)
這時,船艙外傳來一名侍從的聲音:“駙馬爺,大老爺請你過去一趟。”
宇文士及知道這是他的大哥宇文化及在找他。
“我知道了!”他起身洗了一把臉,便匆匆向自己大哥的船艙去了。
宇文化及的坐艙在蒼螭號船上,他是楊廣的心腹是左翊衛大將軍,地位很高,像他這樣的人出征是可以帶家人或者侍妾的。至於他的兩個兒子宇文成龍和宇文景龍此次也跟在他的身邊,為的就是讓這兩個兒子能夠弄點兒軍功。
大業六年隋王朝開始舉國備戰後,天下民怨沸騰,看到這樣的情況,宇文化及心裏很是高興,他知道楊廣現在正在一步步的走到天下百姓的對立麵,如果此次征討高麗勝利了,所有的矛盾都會被壓製。可是一旦失敗了,那麽等待著楊廣的將是眾叛親離。而到時候宇文家的機會就來了。
兩個兒子都已經坐在船艙內等候,片刻宇文士及匆匆走了進來,躬身道:“大哥。你找我。”
“嗯!把門關上吧!”
宇文化及聞到他身上有一股酒味,不由眉頭一皺道:“你喝酒了?”
宇文士及連忙道:“小弟剛才和殿內少監李叔德喝了幾杯酒。”
“和李淵喝酒?”
宇文化及注視著問道:“他有沒有和你說點什麽心裏話,比如對朝廷不滿之類。”
宇文士及搖搖頭道:“李叔德是忠厚之人,他一心想給建成謀職,別的倒沒說什麽?”
“哼!他不是忠厚,是膽小怕事,一個小小的殿內少監就讓他心滿意足。虧他還是李虎之孫,簡直給先祖丟臉。”
宇文化及對李淵不屑一顧,便把話題轉了回來。對三個兒子低聲道:“今天把你們叫來,是有重要事情告訴你們,今上野心太大,一意孤行。我看天下可能要大亂。我們宇文家必須要先做好準備,機會到來時才能順勢舉事。”
宇文士及暗吃一驚,真被李淵說對了,也對,就連李淵那樣的老實巴交的人都起了不該有的心思,何況自己這位一向驕傲的大哥呢?想到此他不敢多言,低下了頭。
宇文化及看了他一眼,他最不放心的就是他。雖然是宇文家的人,但他畢竟是駙馬。而且和公主的感情有挺好。他未必讚同自己的想法,宇文化及準備再和他好好談一談。
他剛要再繼續說,這時,門外的心腹侍衛道:“大將軍,聖上派人來宣你過去。”
宇文化及隻得停住話頭,對他們三個人說道:“反正你們心中自己要有數,不要愚忠,要多考慮我們的家族,然後就是多拉攏一些領兵的將領,隻要自己手裏有了兵權,咱們就什麽都不怕了。”
不愧是關隴貴族中的一員,不愧是從軍隊起家的世家門閥,他們的骨子裏已經深深的烙上了兵權重要的烙印。甚至說從他們剛剛生下來的那一刻開始,他們就已經知道軍隊的重要性,知道軍隊對於他們意味著什麽?
就像後世太祖說的那句名言:槍杆子裏出政權。
宇文化及跟著宦官匆匆下了船,向龍舟走去,剛下船,卻見一名身穿鷹揚郎將軍服的中年人帶著一名年輕男子向舷板走來,而他們所要去的那艘船上麵呆著的是楊素的兒子,楊玄感。
雖然他對楊素向來沒有什麽好感,而且楊素的活著的時候他們也經常明爭暗鬥。可是自從楊素死後,他就再也沒有將過去的那些磕磕絆絆的事情放在心上。當然,這並不是代表他心胸寬廣,而是因為楊家裏除了楊素其他的人他根本就沒有放在眼裏,而且楊廣早就對楊家不滿,就算自己不對付他們,他們也沒有多長的好日子過了,他又何必當這個惡人呢?
宇文化及停下身問道:“等等,你們去幹什麽?”
鷹揚郎將自然認識這個人是誰,所以連忙施禮道:“宇文大人,這位是楊尚書府上家人,聖上特命卑職將人給楊尚書送過來。”
“哦,既然是聖上的意思,那就去吧!”宇文化及認出了這個人是自己那個假子宇文成都的部下。
“謝大人。”鷹揚郎將是理一理之後就帶著那位年輕人向楊玄感的坐船上走去。
楊玄感現在的職務是民部尚書,掌管全國的財政,也算是屬於朝廷高官,隻是未能入閣,這對他來說多少有點遺憾。自從他父親楊素死了之後,楊廣對他們家的打壓一直就沒有短過,雖然他繼承了自己父親的爵位,但是卻沒有繼承楊素的官位,就是這個民部尚書也是楊廣看在他死去老子的份上,同時也怕人說他苛待功臣後裔,以及引起楊素那些部下的不滿才封賞給自己的。否則以楊廣對官位爵位的吝嗇程度,他才不會這麽好心封賞給自己呢?雖然他給自己封了官,但是自己那些叔伯兄弟卻都沒有得到什麽好的位置,甚至有的還被打壓了,就連自己這個民部尚書不照樣被左右侍郎給掣肘嗎?
這次跟隨楊廣出來,他身邊就帶著一名書童和兩名侍女。因為他知道楊廣就算親征高麗也不會讓他隨軍的,因為除了要靠他這個民部尚書為大軍籌措糧食和錢財之外,楊廣還要防止自己與自己父親的老部下取得聯係。畢竟自己的父親完全可以用門生故吏遍天下來稱讚。
就在宇文化及奉召見駕的時候,他正和蒲山郡公李密一同飲酒聊天。
李密和楊玄感交情極厚,兩人可以說無話不談,也能推心置腹,李密今年三十歲長得身材魁梧,鳳目高鼻,相貌頗為不凡。他也是文武全才心懷大誌,對時局有著深刻的見解。
李密襲父爵蒲山郡公,但沒有出仕。這幾年一直在家閉門讀書,雖足不出戶,卻關心天下大事,這次楊廣前來涿郡巡視。本來沒有他的事情但他一反常態。搭了楊玄感的關係,跟著一同出巡。
李密看得出楊玄感心事重重,便笑問道:“玄感兄為何事憂心呀?”
楊玄感歎了口氣:“為我大隋的將來而憂心呀!”
李密聽完後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轉移話題道:“聽說聖上這次要親征高麗?”
楊玄感點點頭:“本來是不需要他親征的,可是河北、山東等地的地方官對他發動高麗戰役有點抵觸,所以隻有他親征,那些人才會老老實實的辦事,而不會出什麽幺蛾子。”
李密冷笑一聲:“不是抵觸那麽簡單。是官員們都害怕了,去年我去了齊郡、清河等郡視察。才知道那邊災害之嚴重,河北大水,河南大旱,饑民遍野,民不聊生,去年征六十萬民夫送糧,結果隻有三成糧食送到涿郡,而從涿郡再往遼東運,又能剩下幾成呀!運糧的六十萬民夫死了四成,逃亡三成,剩下三成空手回家,幾十萬頭牛都沒了,今年春天拿什麽耕種。這個時候聖上應該要做的就是安民而不是征伐。可是聖上不但沒有體恤,還要加稅征糧,這次詔書強征二百萬民夫赴遼東,如果我沒有判斷錯誤,今年齊地一帶必將爆發大起義,如果不及時撲滅,大隋將亡國啊!”
楊玄感知道李密見識高遠,便問道:“會有這麽嚴重嗎?”
李密連聲冷笑,他壓低聲音道:“明公還記得楊諒造反否?那楊諒心浮意躁,仁德不修,他有何德何能,振臂一呼,山東竟有二十個郡跟他造反,公不覺奇怪嗎?”
楊玄感眉頭皺成一團:“你的意思是說,有人居心叵測,想渾水摸魚?”
李密緩緩點頭,“高歡以六鎮悍卒起家,建立北齊,高氏雖亡,但六鎮悍卒子孫猶在,當年二十萬六鎮悍卒安置河北、山東,他們的子孫繁衍,已不下百萬,且強悍本色未失,還有北齊遺臣尚在,皆不服隋朝,楊涼造反,便是他們跟著渾水摸魚,聖上也看出來,才決心遷都洛陽,一方麵脫離關隴控製,一方麵鞭策齊地,又有南下江南之便利,可謂一舉三得,這次舉國東征高麗,對民生影響將十倍於運河,正逢河北河南大災,民不堪逼,以六鎮子孫強悍之風,他們豈能不造反,那些北齊遺臣又怎麽可能不加以利用?所以齊地必有大亂。”
李密歎了口氣,又目光炯炯地注視楊玄感:“隋失其鹿,天下人共逐之,不知明公有大誌否
楊玄感從來就是一個不甘人下之人此時聽到李密這麽一說,眼中流露出一種強烈的雄心壯誌,他索性不再掩飾,問道:“如果我有此心,當如何?”
李密微微一笑:“如果明公有此心,我倒有一良策可供考慮。”
楊玄感大喜,拱手道:“請法主指教!”
“我估計關隴貴族必會搶先發難,明公可隱忍等待良機,北接關中豪門,南交士族門閥,待天下大亂,烽煙四起,朝廷無力鎮壓時,明公再登高一呼,以公先人的威望以及軍中的根基,必然會有四方豪傑來投,公到時北上占據關中,便可得根基,然後西征隴右,南平巴蜀,與隋朝鼎足之勢形成,再蓄積力量,安撫民心,靜觀隋變一戰可得天下。”
楊玄感沉思良久道:“如果我先搶先發難如何?”
李密臉色一變,“不可!明公若搶先發難。必是出頭椽木,白白給別人做了嫁衣。”
李密又對楊玄感道:“舉兵起事當後積薄發,現人人畏懼去遼東。明公當向聖上立誌,遣諸弟去遼東赴戰,一則迷惑今上,二則可求將領,可謂一舉兩得。”
“法主,真乃孔明在世呀!”楊玄感恭維道。
“明公,過譽了。”
“非也。孔明尚在隆中是便為劉皇叔製定出了三分天下的大計,法主目光深遠,運籌帷幄絲毫不在孔明之下。我得法主相助,實乃最大的幸事呀!”楊玄感笑道。
“能夠輔佐明公,建立大業,是我畢生最大的追求。”李密道。
楊廣的禦書房設在龍舟三層。裏中外三間。直通船層兩邊,可以欣賞運河兩岸如詩如畫的江山,這是龍舟設計者的初衷,可他做夢也想不到,此時的運河兩岸隻有破敗和荒涼,數十裏內皆無人煙,一條大運河給兩岸民眾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而給楊廣帶來的。隻有一肚子的喪氣和惱火。
不過此時楊廣的心思已經不在運河兩岸的風景上,而是在千裏外山東。
他將宇文化及叫來就是商量對付齊郡、清河郡和渤海軍三郡的亂民造反。齊郡的長白山、清河郡的高雞泊和渤海郡的豆子崗都有人聚眾造反,雖然還沒有成氣候,但楊廣對這三個地方卻格外敏感,這三郡正好是在當年北齊的統治中心,他很擔心北齊勢力再起,影響到他的高麗戰役。
正當楊廣焦急讓誰去平叛的時候,宦官在門口稟報:“陛下,段尚書來了!”
楊廣點點頭:“宣他進來!”
片刻,兵部尚書段文振快步走了進來,躬身施禮,“微臣參見陛下!”
楊廣召見段文振是想問他山東亂賊造反的情況,可早派人去召他,他卻遲遲不來,令楊廣有些不悅。
“段尚書,為何才來?”
“回稟陛下,剛才遇到楊尚書,和他說了幾句,耽誤了一點時間,請陛下見諒!”
楊尚書自然就是楊玄感,對於他向來沒有好感的楊廣冷冷問:“他說了什麽?”
段文振也是楊素的老部下,他也是故意引出楊廣的疑問,連忙道:“回稟陛下,陛下前些日子曾在楊子津大宴上說,軍中諸將多嫌征高麗艱苦,不願出征,今天楊尚書告訴我,征高麗是國之大事,平時食君祿,享名利,現在又安能為貪圖舒適而不去?他願意盡遣諸弟去遼東赴戰,請微臣安排!”
楊廣微微一怔,這個回答令他有點意外,楊玄感竟然想讓家人參戰,一轉念他便明白了,這是楊玄感在刻意討好自己呢!他心中暗暗冷笑一聲,卻假惺惺歎息道:“將門必有將,相門必有相,不愧是太仆之後,他有忠君之心,朕又怎能不成全。”
楊廣便對段文振道:“雖然他想盡遣諸弟去遼東,但朕也不能太過分,你就安排兩人,可授予鷹揚郎將,隨軍出征。”
“臣遵旨!”
楊廣沒有意識到楊玄感的深慮,更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心思轉回正事上,又問段文振:“朕想知道,清河、渤海、齊郡等地的民亂如何了?”
“回稟陛下,就是齊郡長白山的王薄聚集了上萬人,還有清河郡高雞泊有賊首高士達、張金稱聚了幾千人造反,還有就是豆子崗的富豪劉霸道,也聚了幾千人,此人卻是北齊遺臣,別的盜賊大都是幾十人、百人的小盜,皆為饑民結夥搶劫作亂。”
楊廣點了點頭,還好,事態不是很嚴重,他便隨即下旨道:“齊郡的王薄如果朕沒有記錯的話,曾經被張須陀給擊敗過。”
“是,王薄在張將軍手裏沒有占到一絲的便宜。”段文振道。
“既然這樣,那齊郡的叛賊就交給他了,告訴他他要什麽朕給他什麽,但是他要在最短的時間裏將長白山盜賊給朕滅了。”楊廣說道。
“臣會告訴他的。”
“至於清河郡和豆子崗的盜賊就交給楊義臣了,你告訴他,不要再讓朕失望了。”楊廣看著段文振道,“這是朕看在你的麵子上給他的機會,希望他能夠把握住。”
“臣帶楊義臣謝主隆恩!”段文振激動的說道。
他沒有理由不激動,楊義臣和他一樣是楊素的老部下,因為楊素死後,楊廣對楊玄感等人過於苛刻了一些,所以楊義臣看不過去說了幾句不好聽的話。楊廣知道之後,就將他從一個從三品的大將軍,直接貶到了從六品。
對於楊義臣的大嘴巴,段文振也很惱怒,但是畢竟是從同一個戰壕了走出來的,而且還都是楊素的老部下。所以自從楊義臣被貶之後,一有機會他就會在楊廣的麵前說上他幾句好話,希望楊廣能夠重用他。當然不是明目張膽的說,而是通過各種事情進行暗示,雖然這樣的方式不能立即讓楊義臣重獲重用,但是最起碼能夠讓楊廣不至於忘掉他。
今天他過來本來就像趁著給楊廣報告的時候將楊義臣給推出來,沒想到還沒等自己開口呢?楊廣自己就先開口了,而且聽他的意思,顯然是自己以前那些明裏暗裏的暗示已經發揮出作用了,當然自己的小動作也沒有逃過楊廣的法眼。(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