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求票了
元家的叛亂,給整個中原大地上的百姓帶來了無盡的恐慌。麵對元家的謀反,這些年深深體會到兵災多恐怖的百姓們很恐慌,可是麵對這樣的情況,手無縛雞之力的他們卻什麽也做不了,如果不想被叛軍抓住殺死或者加入他們,百姓們就隻能不停的跑路,向著他們認為安全的地方跑路。戰爭雖然能夠實現一些野心家的夢想,但是對於百姓而言卻是最痛苦的。
雖然戰爭對於百姓而言是最痛苦的事情,可是在這個弱肉強食的時代,沒有人會真正在乎百姓的生命安全。尤其是那些世家大族,他們更看重的是在這場戰爭中自己的家族能夠得到什麽樣的利益,至於百姓的利益他們這些世家大族的人才不會關心呢?不僅這些世家大族不關心,就算是站在正義麵的朝廷官員也不關心,而這恰恰是這個時代的悲劇。
在楊廣極力打擊世家大族的政策下,他們對楊隋產生了怨恨,因為他們的利益受到了損失。可是他們這些人又沒有能力或者不敢自己站出來反對朝廷,所以現在看到有人站出來了,而且還是曾經的頂級的豪門世家,他們都在明裏暗裏支持元家,以發泄自己對朝廷的不滿。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楊廣登基之後幹的那些事情已經已經讓大隋失盡天下人心了。雖然這些支持元家謀反的人中有很多人不認為元家能夠徹底的推翻楊隋的統治,但是能夠給楊隋的傷口上撒把鹽他們還是很樂意的。而且更重要的是,關隴貴族可是以軍事起家的世家貴族,而且元家作為關隴貴族集團的首腦。手中掌握著的資源絕不是一般人能夠想象得到的。就算沒有這些人的支持,元家也不是那麽容易破敗的,所以為了讓大隋多流幾滴血,他們仍然選擇支持元氏。這種支持大多是暗地中進行的,當然也有認為元氏能夠徹底推翻楊隋而明目張膽的站出來為元家搖旗呐喊的。
作為朝廷世家之一的弘農楊家。就是這樣的表現。當然,他們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做元家的馬前卒而搖旗呐喊,而是為了自己當家作主。
作為弘農楊家楊素這一支的門主,楊玄感最近的壓力很大。本來他和元家已經商量好了,二人同時起兵。可是沒有想到元家居然不顧道義率先起兵,將反抗暴隋的這麵大旗第一個扛了起來。別看這隻是一種普普通通的名義。可是就是這個最普通的名義卻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東西。有了他你就可以名正言順的造反,而不會被人按上亂臣賊子的罵名,有了它,你就能夠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好處。可是這個好處現在全都歸了元家,作為同盟的楊家怎麽能夠樂意呢?如果他們現在起兵的話。那外麵的人會說他是受到了元家的感召,是受元家的指揮。這樣他們就會處於一個配角的地位,而不是原來中的主角,這會讓不明所以的人認為,楊家的聲譽比不上元家,這對楊家來說是一個嚴重的影響。雖然說這個名義是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但是有時候恰恰是這個看不到摸不著的聲譽能夠決定一切的。就像後世武昌起義一樣,孫先生為什麽在什麽都不付出的情況下。得到大總統的職務呢?不就是因為人家有名嗎?還有為什麽黃克強能夠在武昌起義之後,得到總指揮的名義呢?還是因為人家有名。
所有的一切都被元家搶了先,楊家的抱怨、牢騷。以及所有人的焦躁都毫無例外地加在楊玄感的身上,使楊玄感倍感壓力。如果楊玄感能夠有他老子一成的本事,他就不會像現在這樣無助,可是他沒有。
此時楊玄感就在旁邊一間屋子裏開會,以決定他們楊家未來的路將如何走。
議事堂中坐了七人,楊玄感、大將軍李子雄、謀士李密、虎賁郎將王信、長子楊峻。以及剛剛趕來的楊玄挺和楊玄感的親信胡師耽。
此時他們的意見分成了兩派,李子雄主張按照與元氏的協議。主動配合元氏,同時進攻黎陽倉。公開支持蜀王楊秀,包括虎賁郎將王信和楊玄挺都讚成李子雄的意見。這個意見的目的就是讓元家當出頭鳥,讓朝廷的主力對準元家,從而使他們有個發展的環境。
而李密卻主張公開譴責元家私心,以討伐元家的名義進軍關中,參與關中的爭奪,黎陽倉監元務本就是最好的借口,而支持李密的方案,隻有親信胡師耽。
楊峻卻一直沉默,他似乎在想什麽事,一直沒有表態。
兩派的意見是南轅北撤,讓楊玄感著實拿不定主意,李密又勸楊玄感道:“元家起事已經半個月,響應他的地方官府依然隻有隴右幾家,可見元家其實並不得人心,明公在這個時候支持元家,會成為天下之敵,請明公三思。”
“先生此言大大不妥!”李子雄嗓門極大,使房間裏回蕩著嗡嗡之聲,他態度鮮明地反對李密的想法,“天下官府雖然沒有響應元家,但真正公開譴責元家造反者,隻有太原李淵等寥寥數人。這說明什麽?這說明大部分人都在觀望。而且據我所得到的情報顯示,雖然官府沒有站出來響應,可是已經有很多世家門閥暗中支持元家了。而元家現在差的就是有人明麵上支持他,隻要我們旗幟鮮明的站出來支持元家,那麽響應的人會很多,到時候就能將咱們失去的東西從元家的手上奪回來一部分。而元家得到咱們的支持之後,肯定會很高興,他們就會不顧一切的攻擊洛陽,到時候朝廷的注意力就會注意到他的身上,而等到他們兩敗俱傷的時候,咱們完全可以坐收漁翁之利。更為重要的是,隻要我們肯支持元家,相信不管是朝中還是世家中那些不甘寂寞而且又心懷野心的人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站出來和我們並肩戰鬥。最終使楊廣這個獨夫最終陷於孤立。落個眾叛親離的下場。相反,如果依照先生的想法,先反對元家,然後我們再進入關中自立。這樣就和我們與元家簽署的協議相違背,這麽一種出爾反爾的小人行徑。必被天下人唾棄。”
“大將軍,你沒必要說話這麽刻薄吧!”李密冷冷地看著他。
“哼!我一慣如此,連楊廣我都不買帳。”李子雄傲慢地一抬頭,不理睬李密。
“好了,不要爭了。”楊玄感打斷了二人的話,他又問自己的長子楊峻:“峻兒。你是什麽態度。”
房間裏所有人都看向楊峻,現在楊峻的表態最為關鍵,畢竟他是長子又是嫡子,如果他們家成功了的話,他以後很有可能就是太子。不過顯然現在的楊峻還沒有做好一個當太子的準備。盡管他的心裏十分的渴望自己能夠成為太子,但是……
他看著自己的父親,又看了看其他的人,慢條斯理道:“父親,其實我很讚成李大將軍的支持元家的意見,既然咱們擺明了要造反,那麽就要態度鮮明的表明自己的立場,這樣才能讓支持我們的人感到信心。不過呢?對於李先生取關中的建議我也讚同。有關中為根基,才能和洛陽抗衡,所以我有點矛盾。不知該支持誰?”
就是這個模棱兩可的態度,讓所有人都對他表示出了失望。盡管他認為這樣是兩不得罪,其實他這個態度恰恰是兩個都得罪了。而楊玄感顯然也對他這種兩不得罪的態度感到失望,試問一個沒有主見的太子,又怎麽會得到人們的認同呢?
聽完了楊峻的話後,李子雄立刻放聲大笑起來。然後說道:“我沒有說不取關中,我說的隻是態度。態度要鮮明,隻要咱們拿下黎陽倉。然後用黎陽倉的糧食招募軍隊,這樣我們就有足夠的資本和元家交涉,到時候憑借我們手裏的勢力,要讓元家會劃一半關中給我們,至於和元家爭奪天下,那是以後的事,當務之急是要共同推翻隋朝。”
楊玄感點點頭,又問眾人:“還有沒有不同的意見?”
李密臉色陰沉,沒有吭聲,他看出楊玄感的態度已經偏向李子雄,自己勢單力孤,大局已定。
楊玄感掃了一眼眾人,見所有人都沉默了,這一刻他終於下定了決心,站起道:“那就這樣決定了,舉起義旗,發兵黎陽,聲討昏君,聲援元家!”
楊玄感快步走出屋子,他給族人宣布他的決定,眾人在議事堂裏呆了快兩個時辰,都有點疲憊了,紛紛走出去透氣。
李密走到議事堂旁邊的花園裏,他心情沉重地歎了口氣,他感覺楊玄感的前景暗淡,元家本來就是關隴貴族之一,在關隴勢力強大,楊玄感不借助朝廷的力量先幹掉元家,卻想著和元家共謀天下,無疑是與虎謀皮,元家會那麽輕易讓楊家得手嗎?已經這個時候了,還談什麽小人行徑、君子所為,讓李密著實感到無話可說。
這時,遠處傳來一陣歡呼聲,那是楊家子弟為家主的決定而歡呼,李密的臉上露出一絲不屑的冷笑,庶子不足與謀,看來得準備好退路才是呀!
“先生的心情看起來很不好啊!”身後傳來了胡師耽的聲音,他笑眯眯走上前關切地問道。
李密輕輕歎息一口氣:“楊家前途堪憂我又怎麽會高興呢?”
“怎麽?先生不相信明公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胡師耽說道。
“如果他能夠聽我的。還有這個可能,現在……”李密說道這兒搖搖頭什麽都沒有說。
“聽說先生前天曾經想明公獻了三條計策,不知道明公如何選擇。”胡師耽問道。
“如果他選擇了,我還能是這個表情嗎?”李密看著胡師耽苦笑一聲道,“我向他提了三個計策,一是,千裏奔襲,占領北平郡,然後與高麗、突厥、契丹等部聯係,將楊廣困死在遼東。”
“這絕對是一個好計策,隻要楊廣手下的百萬大軍一滅,中原將在無明公的對手了。”胡師說道。
“第二條,趁著元家立足未穩之機。兵進關中,依靠關中的山河之險以抗朝廷。”李密道。
“這條計策雖然沒有第一條那麽好,但是也算得上是好計策了。”胡師耽說道,“那第三條呢?”
“攻克洛陽,號令天下。”
“這條計策可不是什麽好計策。洛陽城高池堅。沒有十萬大軍,百日時間很難奪取。”胡師耽道,“不知道明公當初選擇的是哪一條呢?”
“第三條。”
“什麽?為什麽?”胡師耽大驚道,“第三條明明是下策嗎?”
“沒錯,是下策。可是在他的眼裏卻是上策。”李密不滿的說道。
“為什麽?”
“因為洛陽城裏有個王仁恭,他說隻要王信這個兒子站在他的麵前。他肯定會打開城門的。”李密有些無奈的說道。
“明公實在是太異想天開了了,王仁恭對大隋忠心耿耿,他是不會叛隋的。”胡師耽說道,“那麽其他的計策他是怎麽拒絕的?”
“第一條,他說幽州是林子軒的地盤。林子軒雖然去了遼東,可是幽州還有兩萬大軍,麵對著兩萬大軍,以他目前的實力根本就沒有取勝的希望。”李密有些痛苦說道,“第二條,元家在關中,他和元家是站在一條船上的,不想因為關中的問題和元家鬧翻。”
胡師耽說道:“可是他剛剛不是已經選擇這一條計策嗎?”
“是。可是這條計策已經被李子雄那個莽夫改的麵目全非了。”李密看著剛剛爆發出笑聲地方說道,“我敢肯定,隻要咱們到了關中。那就是元氏的盤中餐了。”
看著胡師耽不明白的眼神,他說道:“你別忘了元氏是關隴貴族出身,他們在哪裏根深蒂固。如果我們以討伐的名義去,那代表著我們的身後站著朝廷,關隴貴族在朝廷中還有很多人,所以他們不會為難我們。說不定還會幫著我們對付元家。如果我們以現在的身份去,那就證明我們和元家是一路貨色。關隴貴族不會眼睜睜的看著我們在他們的地盤上對付關隴世家出身的元家的。”
“這麽說,我們沒有開始就已經注定失敗了是嗎?”胡師耽道。
“對。”
“那你為什麽不勸阻明公呢?”
“他已經被權力蒙蔽了雙眼。現在誰的意見都聽不進去,再加上楊家其他人的態度,就算明知道是死路他也得走下去。可以說他已經被楊家的意誌給綁架了。”李密說道。
“照你這麽說我忽然為自己很擔心了,我是不是趕緊為自己找一條後路呀!先生,不知我去投瓦崗怎麽樣?”胡師耽問道。
李密卻搖搖頭道:“我勸你別投瓦崗,別看它現在聲勢浩大,它其實不過是條體型臃腫的死龍而已,一群烏合之眾罷了,沒有魂魄的龍是飛不了九天。”
“魂魄,不知先生說得魂魄是什麽?”
“玄感的貴族身份就是魂魄,元氏的關隴貴族也是魂魄,在這個朝廷與世家大族共天下的時代,沒有貴族這個魂魄你什麽事情都辦不到。”李密說道,“所以,我認定瓦崗難成大器。當然如果他們能夠擁立一個擁有貴族身份的人為頭領的話,那就不一樣了。”
“那先生認為,我的後路在哪裏?”胡師耽看了看四周輕聲說道,“以我現在這個身份,有誰敢收留我。”
“你可以往北去。”李密看了看他輕聲的說道。
“往北去。”胡師耽看了看北方道,“那裏有誰呀!不會讓我去投奔竇建德吧!”
“不是。”李密搖搖頭。
“也對,就像你說的那樣,竇建德這樣的人都是沒有魂魄的。”胡師耽詫異的問道,“那我去找誰?”
“幽州總管林子軒。”李密道。
“他,他可是楊廣的心腹呀!”
“心腹。哼。”李密冷笑一聲道,“現在是心腹,可是等到大隋衰落的時候,他這個心腹絕對不介意上去踹兩腳。對於他我已經注意很久了,他的心思能夠漫瞞過別人,可是瞞不過我。”
“可是林子軒他就是一個平民出身,這樣人有魂魄嗎?”胡師耽問道。
“那是在他沒有結婚之前,現在他已經結婚了,也就是說他通過聯姻讓自己的魂魄越發的蓬勃有力了。”李密繼續說道,“而他的魂魄就是山東士族,崔氏、王氏、盧氏、裴氏、鄭氏,這些士族都在背後支持他,隻要他能夠將這些士族牢牢的拴在自己的身邊,那麽將來爭天下者,必有他一份。”
“難道除了他就沒有其他人了嗎?”胡師耽問道。
“還有一個。”
“誰?”
“太原李淵。”李密說道,“如果林子軒是匹狼的話,那麽李淵就是躲在暗處的毒蛇。李淵本身就是關隴貴族出身,所以他很容易就能得到關隴世家的承認。”
通過這些話就可以看出來,李密能夠在曆史上留下那麽大的一個名聲果然不是一個簡單的人。最起碼證明了他的眼光很毒,做事謹慎。
“那先生看好誰呢?”胡師耽問道。
“林子軒。”不等胡師耽問為什麽,李密就解釋,“因為關隴貴族經過這次事件之後,肯定會衰落的。他們的衰落就代表著山東士族的崛起。”
胡師耽笑了起來:“既然先生這麽看好林子軒,為何不去投靠他?”
李密長歎一聲:“我和他沒有共同語言,更重要的是人情難卻啊!”(未完待續)
元家的叛亂,給整個中原大地上的百姓帶來了無盡的恐慌。麵對元家的謀反,這些年深深體會到兵災多恐怖的百姓們很恐慌,可是麵對這樣的情況,手無縛雞之力的他們卻什麽也做不了,如果不想被叛軍抓住殺死或者加入他們,百姓們就隻能不停的跑路,向著他們認為安全的地方跑路。戰爭雖然能夠實現一些野心家的夢想,但是對於百姓而言卻是最痛苦的。
雖然戰爭對於百姓而言是最痛苦的事情,可是在這個弱肉強食的時代,沒有人會真正在乎百姓的生命安全。尤其是那些世家大族,他們更看重的是在這場戰爭中自己的家族能夠得到什麽樣的利益,至於百姓的利益他們這些世家大族的人才不會關心呢?不僅這些世家大族不關心,就算是站在正義麵的朝廷官員也不關心,而這恰恰是這個時代的悲劇。
在楊廣極力打擊世家大族的政策下,他們對楊隋產生了怨恨,因為他們的利益受到了損失。可是他們這些人又沒有能力或者不敢自己站出來反對朝廷,所以現在看到有人站出來了,而且還是曾經的頂級的豪門世家,他們都在明裏暗裏支持元家,以發泄自己對朝廷的不滿。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楊廣登基之後幹的那些事情已經已經讓大隋失盡天下人心了。雖然這些支持元家謀反的人中有很多人不認為元家能夠徹底的推翻楊隋的統治,但是能夠給楊隋的傷口上撒把鹽他們還是很樂意的。而且更重要的是,關隴貴族可是以軍事起家的世家貴族,而且元家作為關隴貴族集團的首腦。手中掌握著的資源絕不是一般人能夠想象得到的。就算沒有這些人的支持,元家也不是那麽容易破敗的,所以為了讓大隋多流幾滴血,他們仍然選擇支持元氏。這種支持大多是暗地中進行的,當然也有認為元氏能夠徹底推翻楊隋而明目張膽的站出來為元家搖旗呐喊的。
作為朝廷世家之一的弘農楊家。就是這樣的表現。當然,他們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做元家的馬前卒而搖旗呐喊,而是為了自己當家作主。
作為弘農楊家楊素這一支的門主,楊玄感最近的壓力很大。本來他和元家已經商量好了,二人同時起兵。可是沒有想到元家居然不顧道義率先起兵,將反抗暴隋的這麵大旗第一個扛了起來。別看這隻是一種普普通通的名義。可是就是這個最普通的名義卻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東西。有了他你就可以名正言順的造反,而不會被人按上亂臣賊子的罵名,有了它,你就能夠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好處。可是這個好處現在全都歸了元家,作為同盟的楊家怎麽能夠樂意呢?如果他們現在起兵的話。那外麵的人會說他是受到了元家的感召,是受元家的指揮。這樣他們就會處於一個配角的地位,而不是原來中的主角,這會讓不明所以的人認為,楊家的聲譽比不上元家,這對楊家來說是一個嚴重的影響。雖然說這個名義是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但是有時候恰恰是這個看不到摸不著的聲譽能夠決定一切的。就像後世武昌起義一樣,孫先生為什麽在什麽都不付出的情況下。得到大總統的職務呢?不就是因為人家有名嗎?還有為什麽黃克強能夠在武昌起義之後,得到總指揮的名義呢?還是因為人家有名。
所有的一切都被元家搶了先,楊家的抱怨、牢騷。以及所有人的焦躁都毫無例外地加在楊玄感的身上,使楊玄感倍感壓力。如果楊玄感能夠有他老子一成的本事,他就不會像現在這樣無助,可是他沒有。
此時楊玄感就在旁邊一間屋子裏開會,以決定他們楊家未來的路將如何走。
議事堂中坐了七人,楊玄感、大將軍李子雄、謀士李密、虎賁郎將王信、長子楊峻。以及剛剛趕來的楊玄挺和楊玄感的親信胡師耽。
此時他們的意見分成了兩派,李子雄主張按照與元氏的協議。主動配合元氏,同時進攻黎陽倉。公開支持蜀王楊秀,包括虎賁郎將王信和楊玄挺都讚成李子雄的意見。這個意見的目的就是讓元家當出頭鳥,讓朝廷的主力對準元家,從而使他們有個發展的環境。
而李密卻主張公開譴責元家私心,以討伐元家的名義進軍關中,參與關中的爭奪,黎陽倉監元務本就是最好的借口,而支持李密的方案,隻有親信胡師耽。
楊峻卻一直沉默,他似乎在想什麽事,一直沒有表態。
兩派的意見是南轅北撤,讓楊玄感著實拿不定主意,李密又勸楊玄感道:“元家起事已經半個月,響應他的地方官府依然隻有隴右幾家,可見元家其實並不得人心,明公在這個時候支持元家,會成為天下之敵,請明公三思。”
“先生此言大大不妥!”李子雄嗓門極大,使房間裏回蕩著嗡嗡之聲,他態度鮮明地反對李密的想法,“天下官府雖然沒有響應元家,但真正公開譴責元家造反者,隻有太原李淵等寥寥數人。這說明什麽?這說明大部分人都在觀望。而且據我所得到的情報顯示,雖然官府沒有站出來響應,可是已經有很多世家門閥暗中支持元家了。而元家現在差的就是有人明麵上支持他,隻要我們旗幟鮮明的站出來支持元家,那麽響應的人會很多,到時候就能將咱們失去的東西從元家的手上奪回來一部分。而元家得到咱們的支持之後,肯定會很高興,他們就會不顧一切的攻擊洛陽,到時候朝廷的注意力就會注意到他的身上,而等到他們兩敗俱傷的時候,咱們完全可以坐收漁翁之利。更為重要的是,隻要我們肯支持元家,相信不管是朝中還是世家中那些不甘寂寞而且又心懷野心的人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站出來和我們並肩戰鬥。最終使楊廣這個獨夫最終陷於孤立。落個眾叛親離的下場。相反,如果依照先生的想法,先反對元家,然後我們再進入關中自立。這樣就和我們與元家簽署的協議相違背,這麽一種出爾反爾的小人行徑。必被天下人唾棄。”
“大將軍,你沒必要說話這麽刻薄吧!”李密冷冷地看著他。
“哼!我一慣如此,連楊廣我都不買帳。”李子雄傲慢地一抬頭,不理睬李密。
“好了,不要爭了。”楊玄感打斷了二人的話,他又問自己的長子楊峻:“峻兒。你是什麽態度。”
房間裏所有人都看向楊峻,現在楊峻的表態最為關鍵,畢竟他是長子又是嫡子,如果他們家成功了的話,他以後很有可能就是太子。不過顯然現在的楊峻還沒有做好一個當太子的準備。盡管他的心裏十分的渴望自己能夠成為太子,但是……
他看著自己的父親,又看了看其他的人,慢條斯理道:“父親,其實我很讚成李大將軍的支持元家的意見,既然咱們擺明了要造反,那麽就要態度鮮明的表明自己的立場,這樣才能讓支持我們的人感到信心。不過呢?對於李先生取關中的建議我也讚同。有關中為根基,才能和洛陽抗衡,所以我有點矛盾。不知該支持誰?”
就是這個模棱兩可的態度,讓所有人都對他表示出了失望。盡管他認為這樣是兩不得罪,其實他這個態度恰恰是兩個都得罪了。而楊玄感顯然也對他這種兩不得罪的態度感到失望,試問一個沒有主見的太子,又怎麽會得到人們的認同呢?
聽完了楊峻的話後,李子雄立刻放聲大笑起來。然後說道:“我沒有說不取關中,我說的隻是態度。態度要鮮明,隻要咱們拿下黎陽倉。然後用黎陽倉的糧食招募軍隊,這樣我們就有足夠的資本和元家交涉,到時候憑借我們手裏的勢力,要讓元家會劃一半關中給我們,至於和元家爭奪天下,那是以後的事,當務之急是要共同推翻隋朝。”
楊玄感點點頭,又問眾人:“還有沒有不同的意見?”
李密臉色陰沉,沒有吭聲,他看出楊玄感的態度已經偏向李子雄,自己勢單力孤,大局已定。
楊玄感掃了一眼眾人,見所有人都沉默了,這一刻他終於下定了決心,站起道:“那就這樣決定了,舉起義旗,發兵黎陽,聲討昏君,聲援元家!”
楊玄感快步走出屋子,他給族人宣布他的決定,眾人在議事堂裏呆了快兩個時辰,都有點疲憊了,紛紛走出去透氣。
李密走到議事堂旁邊的花園裏,他心情沉重地歎了口氣,他感覺楊玄感的前景暗淡,元家本來就是關隴貴族之一,在關隴勢力強大,楊玄感不借助朝廷的力量先幹掉元家,卻想著和元家共謀天下,無疑是與虎謀皮,元家會那麽輕易讓楊家得手嗎?已經這個時候了,還談什麽小人行徑、君子所為,讓李密著實感到無話可說。
這時,遠處傳來一陣歡呼聲,那是楊家子弟為家主的決定而歡呼,李密的臉上露出一絲不屑的冷笑,庶子不足與謀,看來得準備好退路才是呀!
“先生的心情看起來很不好啊!”身後傳來了胡師耽的聲音,他笑眯眯走上前關切地問道。
李密輕輕歎息一口氣:“楊家前途堪憂我又怎麽會高興呢?”
“怎麽?先生不相信明公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胡師耽說道。
“如果他能夠聽我的。還有這個可能,現在……”李密說道這兒搖搖頭什麽都沒有說。
“聽說先生前天曾經想明公獻了三條計策,不知道明公如何選擇。”胡師耽問道。
“如果他選擇了,我還能是這個表情嗎?”李密看著胡師耽苦笑一聲道,“我向他提了三個計策,一是,千裏奔襲,占領北平郡,然後與高麗、突厥、契丹等部聯係,將楊廣困死在遼東。”
“這絕對是一個好計策,隻要楊廣手下的百萬大軍一滅,中原將在無明公的對手了。”胡師說道。
“第二條,趁著元家立足未穩之機。兵進關中,依靠關中的山河之險以抗朝廷。”李密道。
“這條計策雖然沒有第一條那麽好,但是也算得上是好計策了。”胡師耽說道,“那第三條呢?”
“攻克洛陽,號令天下。”
“這條計策可不是什麽好計策。洛陽城高池堅。沒有十萬大軍,百日時間很難奪取。”胡師耽道,“不知道明公當初選擇的是哪一條呢?”
“第三條。”
“什麽?為什麽?”胡師耽大驚道,“第三條明明是下策嗎?”
“沒錯,是下策。可是在他的眼裏卻是上策。”李密不滿的說道。
“為什麽?”
“因為洛陽城裏有個王仁恭,他說隻要王信這個兒子站在他的麵前。他肯定會打開城門的。”李密有些無奈的說道。
“明公實在是太異想天開了了,王仁恭對大隋忠心耿耿,他是不會叛隋的。”胡師耽說道,“那麽其他的計策他是怎麽拒絕的?”
“第一條,他說幽州是林子軒的地盤。林子軒雖然去了遼東,可是幽州還有兩萬大軍,麵對著兩萬大軍,以他目前的實力根本就沒有取勝的希望。”李密有些痛苦說道,“第二條,元家在關中,他和元家是站在一條船上的,不想因為關中的問題和元家鬧翻。”
胡師耽說道:“可是他剛剛不是已經選擇這一條計策嗎?”
“是。可是這條計策已經被李子雄那個莽夫改的麵目全非了。”李密看著剛剛爆發出笑聲地方說道,“我敢肯定,隻要咱們到了關中。那就是元氏的盤中餐了。”
看著胡師耽不明白的眼神,他說道:“你別忘了元氏是關隴貴族出身,他們在哪裏根深蒂固。如果我們以討伐的名義去,那代表著我們的身後站著朝廷,關隴貴族在朝廷中還有很多人,所以他們不會為難我們。說不定還會幫著我們對付元家。如果我們以現在的身份去,那就證明我們和元家是一路貨色。關隴貴族不會眼睜睜的看著我們在他們的地盤上對付關隴世家出身的元家的。”
“這麽說,我們沒有開始就已經注定失敗了是嗎?”胡師耽道。
“對。”
“那你為什麽不勸阻明公呢?”
“他已經被權力蒙蔽了雙眼。現在誰的意見都聽不進去,再加上楊家其他人的態度,就算明知道是死路他也得走下去。可以說他已經被楊家的意誌給綁架了。”李密說道。
“照你這麽說我忽然為自己很擔心了,我是不是趕緊為自己找一條後路呀!先生,不知我去投瓦崗怎麽樣?”胡師耽問道。
李密卻搖搖頭道:“我勸你別投瓦崗,別看它現在聲勢浩大,它其實不過是條體型臃腫的死龍而已,一群烏合之眾罷了,沒有魂魄的龍是飛不了九天。”
“魂魄,不知先生說得魂魄是什麽?”
“玄感的貴族身份就是魂魄,元氏的關隴貴族也是魂魄,在這個朝廷與世家大族共天下的時代,沒有貴族這個魂魄你什麽事情都辦不到。”李密說道,“所以,我認定瓦崗難成大器。當然如果他們能夠擁立一個擁有貴族身份的人為頭領的話,那就不一樣了。”
“那先生認為,我的後路在哪裏?”胡師耽看了看四周輕聲說道,“以我現在這個身份,有誰敢收留我。”
“你可以往北去。”李密看了看他輕聲的說道。
“往北去。”胡師耽看了看北方道,“那裏有誰呀!不會讓我去投奔竇建德吧!”
“不是。”李密搖搖頭。
“也對,就像你說的那樣,竇建德這樣的人都是沒有魂魄的。”胡師耽詫異的問道,“那我去找誰?”
“幽州總管林子軒。”李密道。
“他,他可是楊廣的心腹呀!”
“心腹。哼。”李密冷笑一聲道,“現在是心腹,可是等到大隋衰落的時候,他這個心腹絕對不介意上去踹兩腳。對於他我已經注意很久了,他的心思能夠漫瞞過別人,可是瞞不過我。”
“可是林子軒他就是一個平民出身,這樣人有魂魄嗎?”胡師耽問道。
“那是在他沒有結婚之前,現在他已經結婚了,也就是說他通過聯姻讓自己的魂魄越發的蓬勃有力了。”李密繼續說道,“而他的魂魄就是山東士族,崔氏、王氏、盧氏、裴氏、鄭氏,這些士族都在背後支持他,隻要他能夠將這些士族牢牢的拴在自己的身邊,那麽將來爭天下者,必有他一份。”
“難道除了他就沒有其他人了嗎?”胡師耽問道。
“還有一個。”
“誰?”
“太原李淵。”李密說道,“如果林子軒是匹狼的話,那麽李淵就是躲在暗處的毒蛇。李淵本身就是關隴貴族出身,所以他很容易就能得到關隴世家的承認。”
通過這些話就可以看出來,李密能夠在曆史上留下那麽大的一個名聲果然不是一個簡單的人。最起碼證明了他的眼光很毒,做事謹慎。
“那先生看好誰呢?”胡師耽問道。
“林子軒。”不等胡師耽問為什麽,李密就解釋,“因為關隴貴族經過這次事件之後,肯定會衰落的。他們的衰落就代表著山東士族的崛起。”
胡師耽笑了起來:“既然先生這麽看好林子軒,為何不去投靠他?”
李密長歎一聲:“我和他沒有共同語言,更重要的是人情難卻啊!”(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