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城西,崇業裏。
這裏有一座很平常的宅子,之所以平常是因為這所宅子並不大,雖然比普通人家的宅子打上一點,但也大的有限。更為重要的是,住在崇業裏的人都是一些薄有資產的人家。
雖然此時天已經黑了下來,但是在這所宅子裏除了有限的幾個地方之外,其他的地方都是一片漆黑。
而此時在這所宅院最正中的那一間房裏,卻傳出了一個男人說話的聲音:“小妹,你確定你將我的意思轉達給林夫人了嗎?”
“哥哥,我已經說了很多遍了,我的確已經轉達了。”一個甜蜜稚嫩的聲音有些不高興的說道。
“小妹你別生氣,哥哥不是不相信你,隻是心裏不踏實。”男人的聲音道。
看著自己哥哥焦急的模樣,少女也顧不上生氣了,安慰這自己哥哥:“哥,你的才華別人不知道,我可是很清楚的。就算現在一時之間沒人欣賞,那也沒關係,這證明還不到時機,上天還想對你進行磨練,但是我相信等機會來臨的時候,你肯定會一飛衝天的。”
“小妹你就別安慰我了。”男子歎了口氣說道,“我現在之所以這麽著急還不是因為你。”
“我知道哥哥對我好,可是我也不想看著哥哥為了我受盡屈辱。”少女聲音哽咽的說道。
“怎麽是屈辱呢?”看著自己妹妹的樣子,男子急忙哄道,“你要知道那可是大隋最年輕的國公,而且還是自己一刀一槍打出來的國公。雖然聽聞他手上有所謂的四大謀士。但是沒有人會嫌棄自己手上的人才少的。”
“可是人家好像對你並不上心呀!”少女問道。
“人家可是大將軍,統領幾十萬大軍的大將軍,我這麽一個無名小卒貿然上去和人家搭關係,人家能夠理我才怪呢?”男人的話既有勸慰自己妹妹也有勸說自己的意思在內。
“哥哥,要不然我們去找李伯伯他們。二哥上回在信中不是說有什麽事都可以找他們嗎?”少女看著自己哥哥有些不好意思的說道。
“我也想過,可是以李伯伯膽小謹慎的個性,他是不會冒著得罪宇文閥的風險來幫咱們的。”男子頓了頓繼續說道,“再說時間上也來不及呀!”
看著自己哥哥為了自己的事情煩惱,少女心中頓時感覺到一陣羞愧。如果不是因為自己,哥哥也不會像現在這樣。哥哥是多麽驕傲的一個人呀!現在為了自己的事卻要低頭哈腰的到處求人。
一時間她激情湧起。她對自己的哥哥說道:“哥哥,要不就將我嫁到宇文家吧!”
“你說什麽?”男子一聽妹妹的話,大聲的說道,“宇文成龍是什麽人,那就是個紮花惹草的二世祖。那是一個從來不把女人當人的主。你現在嫁過去,最多就是兩天的新鮮,其他的時間他還會知道你是誰呀!我就是當牛做馬也不會讓你嫁進宇文家的。”
“可是,大母他們已經同意了。”女子說道。
“他們同意又怎麽樣,我還沒有同意,隻要我長孫無忌還有一口氣在,我就決不允許我的妹妹嫁進宇文家。”長孫無忌大聲的斥責道。
沒錯,這位就是長孫無忌。李世民排淩煙閣二十四功臣榜名列第一的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字輔機,河南洛陽人。先世乃鮮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係。後改為長孫氏。長孫無忌非常好學。617年,李淵起兵太原。無忌進見,授任渭北行軍典簽。自此輔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權,是唐朝的開國功臣,以功第一。封齊國公,後徙趙國公。626年。參與策劃並發動玄武門之變,幫助李世民奪取帝位。曆任尚書仆射、司空。為人謹慎。改任司徒。637年奉命與房玄齡等修《貞觀律》。唐太宗圖功臣二十四人於淩煙閣,長孫無忌居第一。唐高宗即位,冊封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651年奉命與律學士對唐律逐條解釋,撰成《律疏》30卷。因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後,為許敬宗誣構,削爵流黔州,自縊死。
在李世民奪取皇位繼承權的兵變中,長孫無忌稱得上是首功之人。在醞釀政變時,他態度堅決,竭誠勸諫;在準備政變時,他日夜奔波,內外聯絡;在政變之時,他不懼危難,親至玄武門內。所以唐太宗至死不忘長孫無忌的佐命之功,臨死前仍對大臣們說:“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
李世民成了皇太子後,長孫無忌被任命為太子左庶子。不久李淵把帝位讓給了李世民,長孫無忌升為左武侯大將軍,後任吏部尚書,晉封齊國公,實封1300戶。唐太宗幾次要任命長孫無忌為宰相,但長孫皇後一再說:“妾備位椒房,家之貴寵極矣,誠不願兄弟複執國政。”她提醒太宗要吸取漢朝呂氏、竇氏等專權的教訓,長孫無忌自己也要求遜職,但太宗不聽,拜長孫無忌為宰相,任命他為尚書右仆射。為唐太宗奪取皇位,長孫無忌確實立有殊功,但擔任宰相,他的才能似乎還不夠。不能說長孫無忌不喜歡權勢,但他為人謹慎小心,注意避免嫌疑,不像曆史上許多外戚,依恃女兒或姐妹“椒房之寵”,肆無忌憚地攫取權力。他以盈滿為戒,懇請太宗批準他辭去宰相要職,長孫皇後也為之請求,太宗不得已,讓他辭去了尚書右仆射,而拜開府儀同三司。
貞觀五年,長孫無忌與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四人,以元勳封每人一子為郡公。貞觀七年,太宗冊書,任命長孫無忌為司空,無忌堅決推辭不受,太宗不準,還特意寫了一篇《威鳳賦》。賜給長孫無忌,追思創帝業之艱難和長孫無忌的佐命之功。
唐太宗認為把朝廷要職授予長孫無忌,不是因為他是皇後的哥哥,而是鑒於他的才行。長孫無忌在玄武門兵變中表現出不凡的才能與膽識,太宗即帝位後。在一些重大事務上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貞觀元年時,突厥因天災人禍,內部矛盾激化,多部反叛,實力大衰,朝廷中許多大臣請求乘機出兵攻打突厥。但唐與突厥不久前剛訂立盟約,太宗有些猶豫。長孫無忌說:“虜(突厥)不犯塞而棄信勞民,非王者之師也。”認為“今國家務在戢兵,待其寇邊,方可討擊。彼既已弱。必不能來。若深入虜廷,臣未見其可。且按甲存信,臣以為宜”。唐太宗采納了他的意見,放棄了馬上出兵的打算。
又如,唐太宗十分仰慕周代的分封製,不顧許多大臣(如魏征、李百藥、顏師古等)的反對;貞觀十一年,詔令以荊州都督荊王元景為首的二十一名親王為世襲刺史,以趙州刺史長孫無忌為首的十四名功臣為世襲刺史。唐太宗正式下詔。一般大臣不敢再諫,但侍禦史馬周和太子左庶子於誌寧仍冒死諫諍,唐太宗根本不聽。最後。是以長孫無忌為首的被封功臣呈遞了抗封的表文,長孫無忌又通過自己的兒媳長樂公主再三向唐太宗請求,說:“臣披荊棘事陛下,今海內寧一,奈何棄之外州,與遷徙何異!”唐太宗才不得不“詔停世襲刺史”
可見。長孫無忌是有一定膽識和才能的。但他在貞觀朝權重無比、恩寵無匹的特殊地位,是否與他是唐太宗的妻兄有關。對此曆史學家紛說不一,可以肯定的有兩點;一是在唐太宗內心深處。長孫無忌最可信賴,在這一點上,不但被提拔於仇敵手下的魏征不能與之相比,就是秦府舊人、名相房玄齡也稍有遜色;二是長孫無忌身兼外戚和元勳的雙重身份,比較注意避嫌,與曆史上某些驕橫外戚絕不相同。貞觀十二年,唐太宗親幸長孫無忌府第,十六年,拜長孫無忌為司徒,十七年,唐太宗將二十四位有特殊功勳的大臣圖形於淩煙閣,以彰其功,長孫無忌排在第一位。
貞觀後期,唐太宗心驕誌滿,魏征多次提出批評勸告,唐太宗口頭接受,行動難改,許多大臣都阿諛奉承,歌功頌德,這些人中也包括長孫無忌。
武德九年十月癸亥,唐太宗立嫡長子李承乾為皇太子。按理來說儲位既定,嫡庶已分,在李承乾深得唐太宗的喜愛、貞觀九年唐高祖駕崩後又代父監國且“頗識大體”的情況下,其餘的皇子不應再對儲位產生什麽想法。然而,與承乾一母同胞的弟弟李泰同樣自幼深受父親的喜愛,又因為極富文才主編了《括地誌》而屢屢受到父親的褒獎與賞賜。如此盛寵之下,李泰對太子之位起了本不應有的心思,在李承乾試圖謀反事敗後,更是得到了父親“麵許立為太子”的承諾。不過很快褚遂良便將李泰殺子傳弟的謊言揭穿,並對唐太宗指出太子之爭的根本原因就在於“陛下昔立承乾為太子,而複寵愛魏王,禮數或有逾於承乾者,良由嫡庶不分,所以至此”,還說陛下若要立魏王為太子,那麽一定要把晉王李治安置到別處去,這樣才能保證這三兄弟的安全。
儲位之爭的最後沒有贏家。唐太宗為自己最心愛的兩個兒子傷透了心,卻仍然想方設法保住了承乾的性命隻將他廢為庶人,在將李泰貶為東萊郡王後不到四年的時間又重新進封為濮王,隻是這太子之位究竟給誰才能不枉費自己的這一番心思呢?而在這場爭儲風波的開始,長孫無忌都袖手旁觀,未曾卷進風波之中,直到李泰說出了“殺子傳弟”後,才站到了李治這邊。褚遂良就曾在給李治的上表中說過,直到唐太宗決定立李治為太子後,長孫無忌這才表明了支持的態度。
而長孫無忌當時會同意立李治的原因無非兩個:一來是李泰殺子傳弟的說法被褚遂良揭穿;二來長孫無忌看準了李世民想保全三個嫡子的心思。麵對此情此景,還有哪個大臣敢說不的?長孫無忌自然也不例外,於是答道:“謹奉詔。有異議者,臣請斬之。”
唐高宗繼位。拜無忌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兼揚州都督,主持朝政。在這期間他又主持修撰了《唐律巰議》三十卷,係統疏證詮解《唐律》的各項條文。這部法典不但對完善唐朝法規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也是中國現存的一部最完整的古代法典
永徽元年。唐高宗立妃王氏為皇後,但王皇後無子無寵,蕭淑妃不但生有一子,而且天資聰慧,深得高宗喜愛,為此。王皇後十分憎恨蕭淑妃。高宗為太子時,太宗臥病,太子入侍,結識了太宗的才人武氏,很喜歡她。太宗去世後。武才人隨眾宮女到感業寺做了尼姑,太宗祭日時,高宗去感業寺行香,遇到了武氏,二人相對而泣。
王皇後聞知此事,暗中讓武氏蓄發,勸高宗將其納入後宮,想用武氏離間蕭淑妃之寵。不久。武氏便備受寵幸,被封為昭儀,又為高宗生下一子。王皇後與蕭淑妃同時失寵。武則天並不以昭儀之位為滿足,還想當皇後,不惜掐死自己剛生下的女兒,以嫁禍於王皇後,迫使高宗要廢王皇後,立自己為後。高宗要廢王立武。在朝中引起軒然大波;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為代表的元老重臣們極力反對,以許敬宗、李義府為代表的一批臣僚則全力擁護。在元老重臣中隻有李績一人稱病而不表態,經高宗再次詢問。則以“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的回答,給了實際上的支持。但長孫無忌是高宗的舅父,太宗顧托掌權之臣,所以,他的意見特別重要,開始,武則天幻想爭取長孫無忌的同意和支持,但使盡種種伎倆拉攏,均遭嚴詞拒絕,這才丟掉爭取元老重臣支持的想法,下決心與這些“老朽”進行一場生死的搏鬥。
顯慶四年,在武則天的授意下,由許敬宗費盡心機,把長孫無忌編織進一樁朋黨案,進行惡毒陷害。許敬宗借處理太子洗馬韋季方和監察禦史李巢朋黨案之機,誣奏韋季方與長孫元忌構陷忠臣近戚,要使權歸無忌,伺機謀反。唐高宗先是吃驚不信,繼而傷心懷疑,命許敬宗再察,然後麵對許敬宗足未出戶編造的關於韋季方交待與長孫無忌謀反的供詞,哭泣道:“舅若果爾,朕決不忍殺之,天下將謂朕何,後世將謂朕何!”許敬宗舉漢文帝殺舅父薄昭,天下以為明主之例,寬慰高宗,又引“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的古訓,催促其下決心。唐高宗竟然不與長孫無忌對質,就下詔削去了長孫無忌的太尉官職和封邑,流徙黔州,但準許按一品官供給飲食,算是對元舅的照顧,長孫無忌的兒子及宗族全被株連,或流或殺。三個月後,高宗又令許敬宗等人複合此案,許敬宗派大理寺袁公瑜前往黔州,逼迫長孫無忌自殺。
長孫無忌畢生忠於大唐王朝。作為唐朝的開國元勳,他不居功,不自傲,盡力協助唐太宗、唐高宗治理朝政,為唐朝的穩定與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不愧為一代忠臣。最終仍舊沒有逃過“泰極否來”的規律,死於宮廷鬥爭之中。
不管後世的長孫無忌如何的權傾天下,此時的長孫無忌隻是一個沒落貴族的後代,一個為了生存苦苦掙紮的人。
“可是宇文家畢竟是不一般的人家,而且父親已經去世,又怎麽可能鬥得過他們。”少女長孫無垢說道。
“你放心,我明天就去林府叩門,我一定會讓他見我的。隻要他見了我,我就有絕對的把握說服他。”長孫無忌充滿自信的語氣說道,“整個洛陽除了林子軒我實在是不知道還有誰能夠幫我們了。”
還沒等長孫無垢說話呢?就聽見外麵有腳步聲傳來,隨即聽見有敲門的聲音。長孫無忌說道:“什麽事?”
“少爺,我剛剛從林府探聽到消息,明日林將軍要陪夫人到少林寺進香。”門外傳來和自己兄妹二人一同搬出長孫府的老家人的聲音。
“知道了,你下去歇著吧!”長孫無忌對著門口說道。
“是,少爺。”
待門外的老仆離去之後,長孫無忌對著自己的妹妹說道:“明天咱們也去少林寺上香。”
“哥哥的意思是……”長孫無垢問道。
“置之死地而後生。”長孫無忌麵容沉靜的說道。
“這倒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可是哥哥怎麽能夠確認林將軍會幫咱們?”聰明的長孫無垢很快就想到一個關鍵的問題。
“如果他不願意見我的話,成伯根本就無法從林府探聽出什麽消息來。”長孫無忌說道,“要知道林子軒可是以治軍嚴厲出名,你覺得沒有他的首肯,咱們能夠這麽輕鬆就打聽到消息。”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咱們說不定還真能脫離苦海。”長孫無垢說道。(未完待續)
這裏有一座很平常的宅子,之所以平常是因為這所宅子並不大,雖然比普通人家的宅子打上一點,但也大的有限。更為重要的是,住在崇業裏的人都是一些薄有資產的人家。
雖然此時天已經黑了下來,但是在這所宅子裏除了有限的幾個地方之外,其他的地方都是一片漆黑。
而此時在這所宅院最正中的那一間房裏,卻傳出了一個男人說話的聲音:“小妹,你確定你將我的意思轉達給林夫人了嗎?”
“哥哥,我已經說了很多遍了,我的確已經轉達了。”一個甜蜜稚嫩的聲音有些不高興的說道。
“小妹你別生氣,哥哥不是不相信你,隻是心裏不踏實。”男人的聲音道。
看著自己哥哥焦急的模樣,少女也顧不上生氣了,安慰這自己哥哥:“哥,你的才華別人不知道,我可是很清楚的。就算現在一時之間沒人欣賞,那也沒關係,這證明還不到時機,上天還想對你進行磨練,但是我相信等機會來臨的時候,你肯定會一飛衝天的。”
“小妹你就別安慰我了。”男子歎了口氣說道,“我現在之所以這麽著急還不是因為你。”
“我知道哥哥對我好,可是我也不想看著哥哥為了我受盡屈辱。”少女聲音哽咽的說道。
“怎麽是屈辱呢?”看著自己妹妹的樣子,男子急忙哄道,“你要知道那可是大隋最年輕的國公,而且還是自己一刀一槍打出來的國公。雖然聽聞他手上有所謂的四大謀士。但是沒有人會嫌棄自己手上的人才少的。”
“可是人家好像對你並不上心呀!”少女問道。
“人家可是大將軍,統領幾十萬大軍的大將軍,我這麽一個無名小卒貿然上去和人家搭關係,人家能夠理我才怪呢?”男人的話既有勸慰自己妹妹也有勸說自己的意思在內。
“哥哥,要不然我們去找李伯伯他們。二哥上回在信中不是說有什麽事都可以找他們嗎?”少女看著自己哥哥有些不好意思的說道。
“我也想過,可是以李伯伯膽小謹慎的個性,他是不會冒著得罪宇文閥的風險來幫咱們的。”男子頓了頓繼續說道,“再說時間上也來不及呀!”
看著自己哥哥為了自己的事情煩惱,少女心中頓時感覺到一陣羞愧。如果不是因為自己,哥哥也不會像現在這樣。哥哥是多麽驕傲的一個人呀!現在為了自己的事卻要低頭哈腰的到處求人。
一時間她激情湧起。她對自己的哥哥說道:“哥哥,要不就將我嫁到宇文家吧!”
“你說什麽?”男子一聽妹妹的話,大聲的說道,“宇文成龍是什麽人,那就是個紮花惹草的二世祖。那是一個從來不把女人當人的主。你現在嫁過去,最多就是兩天的新鮮,其他的時間他還會知道你是誰呀!我就是當牛做馬也不會讓你嫁進宇文家的。”
“可是,大母他們已經同意了。”女子說道。
“他們同意又怎麽樣,我還沒有同意,隻要我長孫無忌還有一口氣在,我就決不允許我的妹妹嫁進宇文家。”長孫無忌大聲的斥責道。
沒錯,這位就是長孫無忌。李世民排淩煙閣二十四功臣榜名列第一的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字輔機,河南洛陽人。先世乃鮮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係。後改為長孫氏。長孫無忌非常好學。617年,李淵起兵太原。無忌進見,授任渭北行軍典簽。自此輔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權,是唐朝的開國功臣,以功第一。封齊國公,後徙趙國公。626年。參與策劃並發動玄武門之變,幫助李世民奪取帝位。曆任尚書仆射、司空。為人謹慎。改任司徒。637年奉命與房玄齡等修《貞觀律》。唐太宗圖功臣二十四人於淩煙閣,長孫無忌居第一。唐高宗即位,冊封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651年奉命與律學士對唐律逐條解釋,撰成《律疏》30卷。因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後,為許敬宗誣構,削爵流黔州,自縊死。
在李世民奪取皇位繼承權的兵變中,長孫無忌稱得上是首功之人。在醞釀政變時,他態度堅決,竭誠勸諫;在準備政變時,他日夜奔波,內外聯絡;在政變之時,他不懼危難,親至玄武門內。所以唐太宗至死不忘長孫無忌的佐命之功,臨死前仍對大臣們說:“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
李世民成了皇太子後,長孫無忌被任命為太子左庶子。不久李淵把帝位讓給了李世民,長孫無忌升為左武侯大將軍,後任吏部尚書,晉封齊國公,實封1300戶。唐太宗幾次要任命長孫無忌為宰相,但長孫皇後一再說:“妾備位椒房,家之貴寵極矣,誠不願兄弟複執國政。”她提醒太宗要吸取漢朝呂氏、竇氏等專權的教訓,長孫無忌自己也要求遜職,但太宗不聽,拜長孫無忌為宰相,任命他為尚書右仆射。為唐太宗奪取皇位,長孫無忌確實立有殊功,但擔任宰相,他的才能似乎還不夠。不能說長孫無忌不喜歡權勢,但他為人謹慎小心,注意避免嫌疑,不像曆史上許多外戚,依恃女兒或姐妹“椒房之寵”,肆無忌憚地攫取權力。他以盈滿為戒,懇請太宗批準他辭去宰相要職,長孫皇後也為之請求,太宗不得已,讓他辭去了尚書右仆射,而拜開府儀同三司。
貞觀五年,長孫無忌與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四人,以元勳封每人一子為郡公。貞觀七年,太宗冊書,任命長孫無忌為司空,無忌堅決推辭不受,太宗不準,還特意寫了一篇《威鳳賦》。賜給長孫無忌,追思創帝業之艱難和長孫無忌的佐命之功。
唐太宗認為把朝廷要職授予長孫無忌,不是因為他是皇後的哥哥,而是鑒於他的才行。長孫無忌在玄武門兵變中表現出不凡的才能與膽識,太宗即帝位後。在一些重大事務上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貞觀元年時,突厥因天災人禍,內部矛盾激化,多部反叛,實力大衰,朝廷中許多大臣請求乘機出兵攻打突厥。但唐與突厥不久前剛訂立盟約,太宗有些猶豫。長孫無忌說:“虜(突厥)不犯塞而棄信勞民,非王者之師也。”認為“今國家務在戢兵,待其寇邊,方可討擊。彼既已弱。必不能來。若深入虜廷,臣未見其可。且按甲存信,臣以為宜”。唐太宗采納了他的意見,放棄了馬上出兵的打算。
又如,唐太宗十分仰慕周代的分封製,不顧許多大臣(如魏征、李百藥、顏師古等)的反對;貞觀十一年,詔令以荊州都督荊王元景為首的二十一名親王為世襲刺史,以趙州刺史長孫無忌為首的十四名功臣為世襲刺史。唐太宗正式下詔。一般大臣不敢再諫,但侍禦史馬周和太子左庶子於誌寧仍冒死諫諍,唐太宗根本不聽。最後。是以長孫無忌為首的被封功臣呈遞了抗封的表文,長孫無忌又通過自己的兒媳長樂公主再三向唐太宗請求,說:“臣披荊棘事陛下,今海內寧一,奈何棄之外州,與遷徙何異!”唐太宗才不得不“詔停世襲刺史”
可見。長孫無忌是有一定膽識和才能的。但他在貞觀朝權重無比、恩寵無匹的特殊地位,是否與他是唐太宗的妻兄有關。對此曆史學家紛說不一,可以肯定的有兩點;一是在唐太宗內心深處。長孫無忌最可信賴,在這一點上,不但被提拔於仇敵手下的魏征不能與之相比,就是秦府舊人、名相房玄齡也稍有遜色;二是長孫無忌身兼外戚和元勳的雙重身份,比較注意避嫌,與曆史上某些驕橫外戚絕不相同。貞觀十二年,唐太宗親幸長孫無忌府第,十六年,拜長孫無忌為司徒,十七年,唐太宗將二十四位有特殊功勳的大臣圖形於淩煙閣,以彰其功,長孫無忌排在第一位。
貞觀後期,唐太宗心驕誌滿,魏征多次提出批評勸告,唐太宗口頭接受,行動難改,許多大臣都阿諛奉承,歌功頌德,這些人中也包括長孫無忌。
武德九年十月癸亥,唐太宗立嫡長子李承乾為皇太子。按理來說儲位既定,嫡庶已分,在李承乾深得唐太宗的喜愛、貞觀九年唐高祖駕崩後又代父監國且“頗識大體”的情況下,其餘的皇子不應再對儲位產生什麽想法。然而,與承乾一母同胞的弟弟李泰同樣自幼深受父親的喜愛,又因為極富文才主編了《括地誌》而屢屢受到父親的褒獎與賞賜。如此盛寵之下,李泰對太子之位起了本不應有的心思,在李承乾試圖謀反事敗後,更是得到了父親“麵許立為太子”的承諾。不過很快褚遂良便將李泰殺子傳弟的謊言揭穿,並對唐太宗指出太子之爭的根本原因就在於“陛下昔立承乾為太子,而複寵愛魏王,禮數或有逾於承乾者,良由嫡庶不分,所以至此”,還說陛下若要立魏王為太子,那麽一定要把晉王李治安置到別處去,這樣才能保證這三兄弟的安全。
儲位之爭的最後沒有贏家。唐太宗為自己最心愛的兩個兒子傷透了心,卻仍然想方設法保住了承乾的性命隻將他廢為庶人,在將李泰貶為東萊郡王後不到四年的時間又重新進封為濮王,隻是這太子之位究竟給誰才能不枉費自己的這一番心思呢?而在這場爭儲風波的開始,長孫無忌都袖手旁觀,未曾卷進風波之中,直到李泰說出了“殺子傳弟”後,才站到了李治這邊。褚遂良就曾在給李治的上表中說過,直到唐太宗決定立李治為太子後,長孫無忌這才表明了支持的態度。
而長孫無忌當時會同意立李治的原因無非兩個:一來是李泰殺子傳弟的說法被褚遂良揭穿;二來長孫無忌看準了李世民想保全三個嫡子的心思。麵對此情此景,還有哪個大臣敢說不的?長孫無忌自然也不例外,於是答道:“謹奉詔。有異議者,臣請斬之。”
唐高宗繼位。拜無忌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兼揚州都督,主持朝政。在這期間他又主持修撰了《唐律巰議》三十卷,係統疏證詮解《唐律》的各項條文。這部法典不但對完善唐朝法規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也是中國現存的一部最完整的古代法典
永徽元年。唐高宗立妃王氏為皇後,但王皇後無子無寵,蕭淑妃不但生有一子,而且天資聰慧,深得高宗喜愛,為此。王皇後十分憎恨蕭淑妃。高宗為太子時,太宗臥病,太子入侍,結識了太宗的才人武氏,很喜歡她。太宗去世後。武才人隨眾宮女到感業寺做了尼姑,太宗祭日時,高宗去感業寺行香,遇到了武氏,二人相對而泣。
王皇後聞知此事,暗中讓武氏蓄發,勸高宗將其納入後宮,想用武氏離間蕭淑妃之寵。不久。武氏便備受寵幸,被封為昭儀,又為高宗生下一子。王皇後與蕭淑妃同時失寵。武則天並不以昭儀之位為滿足,還想當皇後,不惜掐死自己剛生下的女兒,以嫁禍於王皇後,迫使高宗要廢王皇後,立自己為後。高宗要廢王立武。在朝中引起軒然大波;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為代表的元老重臣們極力反對,以許敬宗、李義府為代表的一批臣僚則全力擁護。在元老重臣中隻有李績一人稱病而不表態,經高宗再次詢問。則以“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的回答,給了實際上的支持。但長孫無忌是高宗的舅父,太宗顧托掌權之臣,所以,他的意見特別重要,開始,武則天幻想爭取長孫無忌的同意和支持,但使盡種種伎倆拉攏,均遭嚴詞拒絕,這才丟掉爭取元老重臣支持的想法,下決心與這些“老朽”進行一場生死的搏鬥。
顯慶四年,在武則天的授意下,由許敬宗費盡心機,把長孫無忌編織進一樁朋黨案,進行惡毒陷害。許敬宗借處理太子洗馬韋季方和監察禦史李巢朋黨案之機,誣奏韋季方與長孫元忌構陷忠臣近戚,要使權歸無忌,伺機謀反。唐高宗先是吃驚不信,繼而傷心懷疑,命許敬宗再察,然後麵對許敬宗足未出戶編造的關於韋季方交待與長孫無忌謀反的供詞,哭泣道:“舅若果爾,朕決不忍殺之,天下將謂朕何,後世將謂朕何!”許敬宗舉漢文帝殺舅父薄昭,天下以為明主之例,寬慰高宗,又引“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的古訓,催促其下決心。唐高宗竟然不與長孫無忌對質,就下詔削去了長孫無忌的太尉官職和封邑,流徙黔州,但準許按一品官供給飲食,算是對元舅的照顧,長孫無忌的兒子及宗族全被株連,或流或殺。三個月後,高宗又令許敬宗等人複合此案,許敬宗派大理寺袁公瑜前往黔州,逼迫長孫無忌自殺。
長孫無忌畢生忠於大唐王朝。作為唐朝的開國元勳,他不居功,不自傲,盡力協助唐太宗、唐高宗治理朝政,為唐朝的穩定與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不愧為一代忠臣。最終仍舊沒有逃過“泰極否來”的規律,死於宮廷鬥爭之中。
不管後世的長孫無忌如何的權傾天下,此時的長孫無忌隻是一個沒落貴族的後代,一個為了生存苦苦掙紮的人。
“可是宇文家畢竟是不一般的人家,而且父親已經去世,又怎麽可能鬥得過他們。”少女長孫無垢說道。
“你放心,我明天就去林府叩門,我一定會讓他見我的。隻要他見了我,我就有絕對的把握說服他。”長孫無忌充滿自信的語氣說道,“整個洛陽除了林子軒我實在是不知道還有誰能夠幫我們了。”
還沒等長孫無垢說話呢?就聽見外麵有腳步聲傳來,隨即聽見有敲門的聲音。長孫無忌說道:“什麽事?”
“少爺,我剛剛從林府探聽到消息,明日林將軍要陪夫人到少林寺進香。”門外傳來和自己兄妹二人一同搬出長孫府的老家人的聲音。
“知道了,你下去歇著吧!”長孫無忌對著門口說道。
“是,少爺。”
待門外的老仆離去之後,長孫無忌對著自己的妹妹說道:“明天咱們也去少林寺上香。”
“哥哥的意思是……”長孫無垢問道。
“置之死地而後生。”長孫無忌麵容沉靜的說道。
“這倒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可是哥哥怎麽能夠確認林將軍會幫咱們?”聰明的長孫無垢很快就想到一個關鍵的問題。
“如果他不願意見我的話,成伯根本就無法從林府探聽出什麽消息來。”長孫無忌說道,“要知道林子軒可是以治軍嚴厲出名,你覺得沒有他的首肯,咱們能夠這麽輕鬆就打聽到消息。”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咱們說不定還真能脫離苦海。”長孫無垢說道。(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