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麽長期支援朝鮮糧食,當然直接原因是因為朝鮮的糧食饑荒,工業的欠發達,農藥化肥供應不及,加之旱澇自然災害,以及“大鍋飯”製約了勞動者的積極性。


    從地域政治來說,中國需要也盼望朝鮮的穩定,與半島的和平,能夠與中國關係融洽。當然這種兄弟般的情意關係還是要從1953年的抗美援朝說起,當今美國依然製裁欺壓朝鮮,所以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莊朝鮮依然把熱情的雙手與中國握緊。


    那麽,其實朝鮮百姓,並沒有象想象的那樣“感激”中國,2010年中朝邊境曾出現槍擊繳獲事件,在鴨綠江的遊艇甚至會迎來空中飛石的“歡迎”,甚至似乎並不領情中國長期的糧食援助,中國人似乎這麽多年也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反對對其糧食的供給。(.好看的小說)這是為什麽呢,還是要從文化背景上來分析。


    援助朝鮮是中國近代曆史和人民的承諾。


    聽一首歌吧。《我的祖國》是電影《上甘嶺》的主題歌,作於1956年夏,作詞者喬羽還是山東人我的老鄉,劉熾作曲,郭蘭英為歌曲原唱,其他很多演唱家和歌手。


    這首主題歌唱出誌願軍戰士對祖國、對家鄉的無限熱愛之情和英雄主義的氣概。歌詞真摯樸實,親切生動。前半部曲調委婉動聽,三段歌是三幅美麗的圖畫,引人入勝。後半部是副歌,混聲合唱與前麵形成鮮明對比,仿佛山洪噴湧而一瀉千裏,盡情地抒發戰士們的激情。可以說文化就是一種力量,有時尤似千軍萬馬,因為能鼓舞戰士的鬥誌,堅定自己的人生坐標和價值觀。如今這首歌曲已經成為無法用價值衡量的無形財富,深深印記在中朝人們的心中。讓人們在歌聲中回憶那段曆史和堅不可摧的曆史友誼,給予人們心靈的境界中留下戰火會留存在我們的社會空間,友誼是人性的渴望,勇敢會換來勝利,道義是走向未來的船票,和平是人類的向往。


    《我的祖國》這首歌已經有幾代人在靜心聆聽和傾情演唱,歌詞中:“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香”兩岸,既然是戰場上的同誌兄弟,和生活中的親鄰朋友,那麽就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如今朝鮮糧食缺乏,那麽老大哥就有義務給予援助,也是信守先前的承諾,有糧一起吃。


    另外,在鴨綠江中國這邊,魚蝦稀少,河水渾濁,那邊(茅草屋下)河水清清,魚蝦肥美。可以說朝鮮雖然糧食欠缺,不見得幸福指數就低於中國,中國的富裕是在貧富不平衡,以及資源,權利,條件不平等下的狂颮。在環境方麵不見得比朝鮮富裕。


    所以既然“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幾代人在激情澎湃地傳唱,也是中國民眾對援助朝鮮糧食的一種意願和承諾,大家都讚同支持朝鮮,援助糧食給自己曾經的戰友,朋友和鄰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愛的荒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沐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沐野並收藏愛的荒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