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色的天空下起了細雨,這場雨一下就延綿三日未停。皇城中一片素縞,四處可聞淒厲的哭嚎。宮人們垂首行走,不知是無心瞻顧,還是生怕被人看見自己幹涸的雙眼。內侍省下令,先帝駕崩,諸宮須慟哭吊唁,極盡哀儀。如若被禮監抓到哪個不能誠心哭踴,那人大約隻能在暗無天日的掖庭終老了。然而大哭了三天,誰還能擠出一滴眼淚呢?
看似井然有序的國喪背後,是朝野內外的波詭雲譎。
自靖祈太子去世後,建昭帝一直未肯另立新的儲君。一來中宮無出,先帝並無嫡子;二來剩下的皇子中,年齡最長的皇次子靖奐,資質駑鈍,性情懦弱,頗不得聖心。他的生母賢妃死後,為安撫其母族人心,皇次子成婚後加封為端親王,他也和王妃早早去了封地。立嫡立長,建昭帝都沒有合適的選擇。
後宮嬪妃中,穆貴妃地位僅次於皇後之下。盛寵年間,她一連生下三子一女。除了皇六子靖哲幼年離世,皇五子靖湛年僅十八歲獲封莊親王,皇九子靖鄴十六歲獲封睿郡王。加上穆貴妃的父親是戰功赫赫的鎮遠大將軍,其兄長手握京畿軍務大權,穆氏一族一時風光無限,朝中大多數人也看好莊親王得以繼承大統。
至於建昭帝後半生頗為寵幸的毓妃,也曾生下三個皇子,兩個公主。然而皇十子靖純與皇十一子靖威都早早夭折,隻餘皇八子靖弈尚存。由於毓妃出身平平,靖弈也就被封了個珣郡王,勢力不可與莊親王同日而語。
皇後章氏雖然未曾生子,膝下也養育有兩位皇子。其中皇四子生母瑾妃去世的早,由皇後撫育長大。然則建昭二十年太子薨逝時,因其出言無狀,被貶為庶人。皇七子靖禎生母李嬪,生下皇子之前她僅是個宮女,無權撫養皇子,也隻得將其養在了中宮膝下。靖禎年幼聰慧,皇四子失勢後,又得到顯赫的章氏家族一力支持。尤其李嬪死後,靖禎更加勤勉克恭——年僅十五獲封郡王,十七歲立下治水之功,加封肅親王,自此也被推上了爭儲的風口浪尖。
如今大統之爭,莊親王靖湛勢在必得,肅親王靖禎卻也未必甘心。建昭帝死後,穆家迅速以治喪為名帶領京畿軍衛進駐京城,將皇宮重重包圍。昔日的皇後,當今的太後章氏亦不甘示弱,以六宮之主的身份責令其軍隊不得進入皇城,同時糾集朝中元老舊臣於羲和殿共議新君之事。雙方劍拔弩張,嗣位最後的爭奪之戰一觸即發。
阮嘉慶幸,這幾天皇宮裏亂成了一鍋粥,一時還沒人會想起來一個承恩未果的末等宮娥。她的日子,還和往常一樣,每天清晨起床開始灑掃鸞清宮的每一間屋子。而庭院中的那些花草,也隨著建昭帝的突然離世,被盡數毀去。
她與石泉守著這一方不大的宮苑,殊不知宮門之外,已經血流成河。
三月十六日,建昭帝駕崩。
三月十九日,遠在河西封地的端親王靖奐回宮。端親王並非孑然一身前來吊唁,他還帶來了大行皇帝留存在邶河行宮的密詔,密詔稱立莊親王靖湛為太子。朝野上下一片嘩然。
三月二十日,端親王於內廷被擒,罪名是“勾結皇五子,偽造聖詔,謀奪嗣位”。章太後始於仁德殿宣讀真正的遺詔內容,乃是傳位於肅親王靖禎。是夜,莊親王率京畿軍衛三萬精兵突圍皇城守軍,直逼內宮。
三月二十三日,在宮城被包圍整整三日後,江南道、隴西道,兩道最高統軍將領打著“勤王”的旗號,率十萬大軍抵達皇城。莊親王與穆氏一族諸位將領以謀逆罪被當場誅殺,穆貴妃自縊身亡,其幼子睿郡王逃離京城,不知所蹤。
三月二十四日,建昭帝頭七已過,舉行大殮,諡號“聖昭仁皇帝”。原肅親王靖禎於仁德殿昭告天地,繼承大統,定年號為“元封”,尊太後章氏為母後皇太後,追封生母李嬪為恭順仁皇後,尊聖母皇太後。
至此,奪嗣風波暫且平息。
終於有人提起了建昭帝的暴卒。
建昭帝駕崩當日,太醫院眾人麵對突發急症束手無策,也留下了對其死因的猜疑。其後刑部與大理寺奉命徹底查察此事,最終的結果令人唏噓不已:建昭帝晚年長期服食金丹,體內丹毒沉積,實際已是外強中幹。可他並不自知,在身邊宦官和方士的引誘下,以金石之藥強行“進補”,朝夕禦女,縱欲無度,直至精氣耗竭。而他死前的“蝶幸”之舉,則是將建昭帝即將崩塌的生命之基徹底摧垮。逐蝶時勞體過度,加上花粉引發的哮症,使這位年僅五十的帝王暴疾而卒。
大理寺連日以酷刑嚴審前內侍總管周良與相關方士,短短幾日,不少宮人與低位嬪禦相繼牽連入內,達數十人之多。
令人震驚的是,這背後竟是穆氏家族與莊親王一黨籌劃多年的精心布局。他們先以先帝子嗣稀薄為名采選大量美人入宮,後利用新晉宮嬪爭寵之心,唆使宦官勾結宮嬪,向先帝引薦方士,試圖以丹藥和邪術爭恩固寵。與此同時,莊親王聯合遠在封地、看似與世無爭的端親王偽造詔書,又暗中培養其母族勢力,將京城兵權牢牢掌控,隻待建昭帝崩逝之日,攜遺詔逼宮,登上皇位。
新帝得知其中曲折緣由,龍顏大怒,詔令將相關犯事者,共八十九人,一並即行淩遲。同時聽從章太後的勸諫——“初登大位,當以仁政得人心”,除了穆氏黨人與其首腦,其餘方士、宦官與宮嬪等,並未株連其族人。
鐵腕賞罰,罰且有度,責其首而寬其從。以往支持莊親王的貴族朝臣也紛紛向元封帝投誠示好。新帝大度,明言對這些人既往不咎。眾人愈發對他心服口服、感恩戴德。
看似井然有序的國喪背後,是朝野內外的波詭雲譎。
自靖祈太子去世後,建昭帝一直未肯另立新的儲君。一來中宮無出,先帝並無嫡子;二來剩下的皇子中,年齡最長的皇次子靖奐,資質駑鈍,性情懦弱,頗不得聖心。他的生母賢妃死後,為安撫其母族人心,皇次子成婚後加封為端親王,他也和王妃早早去了封地。立嫡立長,建昭帝都沒有合適的選擇。
後宮嬪妃中,穆貴妃地位僅次於皇後之下。盛寵年間,她一連生下三子一女。除了皇六子靖哲幼年離世,皇五子靖湛年僅十八歲獲封莊親王,皇九子靖鄴十六歲獲封睿郡王。加上穆貴妃的父親是戰功赫赫的鎮遠大將軍,其兄長手握京畿軍務大權,穆氏一族一時風光無限,朝中大多數人也看好莊親王得以繼承大統。
至於建昭帝後半生頗為寵幸的毓妃,也曾生下三個皇子,兩個公主。然而皇十子靖純與皇十一子靖威都早早夭折,隻餘皇八子靖弈尚存。由於毓妃出身平平,靖弈也就被封了個珣郡王,勢力不可與莊親王同日而語。
皇後章氏雖然未曾生子,膝下也養育有兩位皇子。其中皇四子生母瑾妃去世的早,由皇後撫育長大。然則建昭二十年太子薨逝時,因其出言無狀,被貶為庶人。皇七子靖禎生母李嬪,生下皇子之前她僅是個宮女,無權撫養皇子,也隻得將其養在了中宮膝下。靖禎年幼聰慧,皇四子失勢後,又得到顯赫的章氏家族一力支持。尤其李嬪死後,靖禎更加勤勉克恭——年僅十五獲封郡王,十七歲立下治水之功,加封肅親王,自此也被推上了爭儲的風口浪尖。
如今大統之爭,莊親王靖湛勢在必得,肅親王靖禎卻也未必甘心。建昭帝死後,穆家迅速以治喪為名帶領京畿軍衛進駐京城,將皇宮重重包圍。昔日的皇後,當今的太後章氏亦不甘示弱,以六宮之主的身份責令其軍隊不得進入皇城,同時糾集朝中元老舊臣於羲和殿共議新君之事。雙方劍拔弩張,嗣位最後的爭奪之戰一觸即發。
阮嘉慶幸,這幾天皇宮裏亂成了一鍋粥,一時還沒人會想起來一個承恩未果的末等宮娥。她的日子,還和往常一樣,每天清晨起床開始灑掃鸞清宮的每一間屋子。而庭院中的那些花草,也隨著建昭帝的突然離世,被盡數毀去。
她與石泉守著這一方不大的宮苑,殊不知宮門之外,已經血流成河。
三月十六日,建昭帝駕崩。
三月十九日,遠在河西封地的端親王靖奐回宮。端親王並非孑然一身前來吊唁,他還帶來了大行皇帝留存在邶河行宮的密詔,密詔稱立莊親王靖湛為太子。朝野上下一片嘩然。
三月二十日,端親王於內廷被擒,罪名是“勾結皇五子,偽造聖詔,謀奪嗣位”。章太後始於仁德殿宣讀真正的遺詔內容,乃是傳位於肅親王靖禎。是夜,莊親王率京畿軍衛三萬精兵突圍皇城守軍,直逼內宮。
三月二十三日,在宮城被包圍整整三日後,江南道、隴西道,兩道最高統軍將領打著“勤王”的旗號,率十萬大軍抵達皇城。莊親王與穆氏一族諸位將領以謀逆罪被當場誅殺,穆貴妃自縊身亡,其幼子睿郡王逃離京城,不知所蹤。
三月二十四日,建昭帝頭七已過,舉行大殮,諡號“聖昭仁皇帝”。原肅親王靖禎於仁德殿昭告天地,繼承大統,定年號為“元封”,尊太後章氏為母後皇太後,追封生母李嬪為恭順仁皇後,尊聖母皇太後。
至此,奪嗣風波暫且平息。
終於有人提起了建昭帝的暴卒。
建昭帝駕崩當日,太醫院眾人麵對突發急症束手無策,也留下了對其死因的猜疑。其後刑部與大理寺奉命徹底查察此事,最終的結果令人唏噓不已:建昭帝晚年長期服食金丹,體內丹毒沉積,實際已是外強中幹。可他並不自知,在身邊宦官和方士的引誘下,以金石之藥強行“進補”,朝夕禦女,縱欲無度,直至精氣耗竭。而他死前的“蝶幸”之舉,則是將建昭帝即將崩塌的生命之基徹底摧垮。逐蝶時勞體過度,加上花粉引發的哮症,使這位年僅五十的帝王暴疾而卒。
大理寺連日以酷刑嚴審前內侍總管周良與相關方士,短短幾日,不少宮人與低位嬪禦相繼牽連入內,達數十人之多。
令人震驚的是,這背後竟是穆氏家族與莊親王一黨籌劃多年的精心布局。他們先以先帝子嗣稀薄為名采選大量美人入宮,後利用新晉宮嬪爭寵之心,唆使宦官勾結宮嬪,向先帝引薦方士,試圖以丹藥和邪術爭恩固寵。與此同時,莊親王聯合遠在封地、看似與世無爭的端親王偽造詔書,又暗中培養其母族勢力,將京城兵權牢牢掌控,隻待建昭帝崩逝之日,攜遺詔逼宮,登上皇位。
新帝得知其中曲折緣由,龍顏大怒,詔令將相關犯事者,共八十九人,一並即行淩遲。同時聽從章太後的勸諫——“初登大位,當以仁政得人心”,除了穆氏黨人與其首腦,其餘方士、宦官與宮嬪等,並未株連其族人。
鐵腕賞罰,罰且有度,責其首而寬其從。以往支持莊親王的貴族朝臣也紛紛向元封帝投誠示好。新帝大度,明言對這些人既往不咎。眾人愈發對他心服口服、感恩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