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汀梅子,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發表作品300餘篇(首),並多次獲獎,著有詩文集《在風中歌唱》。(.)


    集體上訪


    今天是臘月二十五,正逢周末輪著史玉林值班,因快到春節也沒有什麽特別的事,機關的人包括家屬基本上都回去了,機關大院裏很清淨。


    清早起來,史玉林按照夥房師傅的吩咐,打開食堂的門,從房梁上吊著的竹籃裏拿出一個饃,從一隻舊木櫃裏抓了一把鹹菜,就回到自己的屋中就著一杯白開水吃。懷川鄉機關食堂就一個夥房師傅,在周末吃飯人少或夥房師傅有什麽事的時候,搭夥的機關人員就自己動手做飯吃。昨天吃過晚飯後,臨走夥房師傅交代史玉林,竹籃裏有饃,櫃子裏放有鹹菜、油鹽醬醋,缸裏有麵,夥房外邊堆著蘿卜、白菜,他把夥房鑰匙交給史玉林,要史玉林到晌自己做著吃。史玉林剛參加工作不久,從夏到秋,懷川鄉裏一直很忙,幾乎星期天節假日就沒怎麽休息過,偶爾休息一天還未輪著史玉林值班,所以史玉林第一次遇到要自己動手做飯吃的問題,他感到有些為難。在八十年代以前的豫北農村,重男輕女還比較嚴重,男尊女卑最直接的體現,就是男人可以不幹家務活,同樣是下地幹活回來,男人可以袖著手坐在椅子上吸著旱煙等飯吃,在煤火前操勞的永遠是女人的身影,如果哪家男人到灶台前揭鍋撈灶,是要被鄰裏或男人取笑的,男人理所當然地要等著奶奶、母親、姐妹給他們端一碗吃一碗,史玉林在家中也這樣,後來他在外邊求學也是吃大食堂,吃現成吃慣了,因此他做飯的動手能力就很差,清早飯就被他這樣簡單地對付過了。[]


    吃過早飯後,史玉林來到辦公室裏,一台老舊的電視機,打開上麵一片空白閃著雪花點,還嘶嘶拉拉亂響,刺人耳目。關上電視機,史玉林拿起一張報紙認真地看了起來。


    現在的報紙越來越好看,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讓人目不暇接,但上邊最多的還是有關各地改革的消息,改革滲透到各個階層、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大到市場經濟社會轉型,小到一個部門一個單位的人事變動,就連一則廣告都透露出改革的信息。人們說報紙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你如果想了解一個時代的發展,你去翻翻當時的報紙就行了,你打開“文革”時期的報紙,保準看到的是到處都引用著“毛語錄”的黑體字,毛時代的特征躍然紙上。再翻翻八、九十年代的報紙,你會看到“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字眼充斥其間,鄧時代的氣息就會撲麵而來。所以有點文化的人都愛看報紙,通過報紙去了解時代風雲,通過報紙去感受時代的進展,通過報紙去呼吸時代的氣息,通過報紙去與時俱進。一個生長在八、九十年代的人,如果不愛看報紙,這個人肯定是個孤陋寡聞、落後愚昧、沒有趣味的人。養成看報紙的習慣似乎成為一個黨政機關幹部的必修課,一杯茶,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雖是對機關人浮於事、行政效率低下的諷刺,但從另一個側麵也反映了看報紙是一個行政機關的常規一景,一葉而知秋,一張報紙可知天下,很難說一個不注重學習、不懂國家政策、不了解時事政治、不知道形勢發展的幹部是一個稱職的幹部。隻是鄉鎮工作太繁忙,很少有機會坐在機關裏平心靜氣地看一會報紙,久而久之在鄉鎮看報紙的功能就有點退化了,這是鄉鎮幹部比之縣直機關幹部政治理論水平和素質整體相對較差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史玉林正認真地看著報紙,忽然聽到外邊亂紛紛地有人聲稱要找書記、鄉長,史玉林趕忙放下報紙從辦公室裏出來,看到當院站了許多人,史玉林問眾人:“你們找誰,有啥事?”


    眾人中一個年齡比較大的農民說:“俺們要見鄉裏的頭頭。”


    史玉林說:“他們不在,鄉裏領導都分頭下村去慰問貧困戶了。”


    一個年輕人就說拔話:“俺怎麽沒見他們,俺這樣困難怎麽就不見他們慰問慰問俺。”


    一群人就笑。其中一個年齡稍長一點的正色道:“別砍一股碌鋸一股碌,哪把壺不開提哪把,讓王桂蘭說正經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鄉鎮政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蘭汀梅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蘭汀梅子並收藏鄉鎮政府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