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鄉鎮機關的曆史變遷,描寫鄉鎮幹部的生存狀態。紀實中國鄉村的風雲變幻,刻畫基層人物的人生畫卷。是對鄉鎮機關的真實寫照,是對鄉鎮幹部的人文關懷。
蘭汀梅子,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發表作品300餘篇(首),並多次獲獎,著有詩文集《在風中歌唱》。
關鄉長說:“行。小史,你就負責照臉這件事吧。”
“兩個老幺”交代史玉林將材料送給崔縣長。
崔縣長當即在材料上批複:請農業局負責解決。
因為“假種子”是原種場銷售給農民的,農業局是原種場的主管部門,所以崔縣長讓農業局負責解決。
崔縣長的批示件轉到農業局後,農業局又轉到了原種場。
縣原種場在計劃經濟時曾發揮了重要作用,場內職工為農工性質,就是半工半農,工作還是種地,不同的是到月底開工資,場內有種子培育基地,有試驗田,這裏不但培育種子,還培養了像高大農技師這樣的土專家,七十年代他研究成功了“丹麥一號”、“丹麥二號”小麥雜交品種,成為豫北地區主要小麥品種,被廣泛推廣應用,他也因此被評為全國勞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那時原種場培育的種子基本上可以滿足全縣農業生產需要,為當時的集體農業經濟做出了貢獻。曆史發展到九十年代,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大集體的耕作方式不複存在,農民承包土地自主經營,加之市場的流通,農業科技的發展,縣原種場的作用開始退化,他們慘淡經營,還是難以為繼,後來場裏幹脆把土地承包給個人種植,場裏不再支付農工工資,農工實際上重新回歸為農民,原種場處於半倒閉狀態,隻有場領導等少數人還在掙著工資。
近幾年場裏個別人開始利用原種場的招牌、場地、房屋等資源倒騰種子,屬承包經營性質,承包者每年要向場部繳納一定數量的管理費,所獲利潤歸個人所有。他們從外地低價購進種子,然後加價賣給本地農民,利潤相當可觀,有些人因此而大發。有個倒騰種子的小老板成天腰挎bb機、手拿大哥大,招搖過市,顯擺的很,要知道在九十年代初期,即使是縣委書記、縣長都很少有大哥大的,誰拿個大哥大,這人絕對是做生意發了,牛,有錢!據說某些局領導、場領導暗地也參與了這種生意。這裏就是“假種子”事件的發源地,事主就是那個成天拿著大哥大的小老板,事發後他就像空氣一樣在人群中蒸發了。
跑了和尚跑不了廟,這不?崔縣長批示讓農業局負責解決此事。
縣長都作批示了,**的農民都覺得解決事情有望,他們開始滿懷著希望一趟趟地往農業局跑,農業局的人推來推去,就是不解決,這樣推來推去,一推就是大半年,實在推不過去了,他們幹脆一腳將球踢給了原種場。原種場的領導說,事主已經跑沒影了,現在正在找,等找著了,一定讓他賠償大家的損失。
最初事情出來後,按照常規所涉農戶首先就是先找事主和原種場,原種場的領導就是這樣回答的,問題解決不了,農戶才開始一級級地往上告,他們找農業局,找鄉政府,找縣政府,直至找到分管農業的副縣長崔向東,崔縣長責成農業局解決此事,農業局又把問題推給了原種場。得,他們找來找去,找了將近兩年時間,現在事情又回到了原來的狀態。
崔縣長也沒辦法。這裏麵牽涉的人很多,事情很複雜。中國是個人情社會,他不能不考慮方方麵麵的關係,再說他不是直接的辦事者,受上上下下掣肘,有時他也很無奈。
王利良和那些**的農民又到縣政府找過崔縣長幾次。這些受害的農民很無助,這時就是一根稻草他們也不會放手的,他們把希望都寄托在崔縣長身上。但每次見崔縣長,崔縣長都是那句話:“正在調查,正在調查。”態度也不像先前那樣熱情了。
無奈王利良受人指點,帶著一筐蔬菜來到崔縣長的家裏。
崔縣長看著筐裏的蔬菜說:“你家大棚裏種的?”
王利良說:“自己家裏種的,來沒啥拿,就帶了這些,不值錢,一點心意。”
崔縣長說:“很好,很好。”也不知是誇菜種得好,還是誇王利良送菜好。
崔縣長還熱情地與王利良握了握手。
這使王利良那顆不安的心安定了下來。說起“假種子”的事,王利良的眼圈紅了,他說:“如果是俺一家,這事就算了,可牽連到幾十家,如果沒個說法,俺在村裏就沒法做人了。”
崔縣長很同情他的遭遇。崔縣長說明了事情的複雜性,雖然他說的很含蓄,但王利良從話音裏還是感覺出崔縣長在這件事上很為難,有難言之隱,他就不再說什麽了,他要告辭出來。
蘭汀梅子,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發表作品300餘篇(首),並多次獲獎,著有詩文集《在風中歌唱》。
關鄉長說:“行。小史,你就負責照臉這件事吧。”
“兩個老幺”交代史玉林將材料送給崔縣長。
崔縣長當即在材料上批複:請農業局負責解決。
因為“假種子”是原種場銷售給農民的,農業局是原種場的主管部門,所以崔縣長讓農業局負責解決。
崔縣長的批示件轉到農業局後,農業局又轉到了原種場。
縣原種場在計劃經濟時曾發揮了重要作用,場內職工為農工性質,就是半工半農,工作還是種地,不同的是到月底開工資,場內有種子培育基地,有試驗田,這裏不但培育種子,還培養了像高大農技師這樣的土專家,七十年代他研究成功了“丹麥一號”、“丹麥二號”小麥雜交品種,成為豫北地區主要小麥品種,被廣泛推廣應用,他也因此被評為全國勞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那時原種場培育的種子基本上可以滿足全縣農業生產需要,為當時的集體農業經濟做出了貢獻。曆史發展到九十年代,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大集體的耕作方式不複存在,農民承包土地自主經營,加之市場的流通,農業科技的發展,縣原種場的作用開始退化,他們慘淡經營,還是難以為繼,後來場裏幹脆把土地承包給個人種植,場裏不再支付農工工資,農工實際上重新回歸為農民,原種場處於半倒閉狀態,隻有場領導等少數人還在掙著工資。
近幾年場裏個別人開始利用原種場的招牌、場地、房屋等資源倒騰種子,屬承包經營性質,承包者每年要向場部繳納一定數量的管理費,所獲利潤歸個人所有。他們從外地低價購進種子,然後加價賣給本地農民,利潤相當可觀,有些人因此而大發。有個倒騰種子的小老板成天腰挎bb機、手拿大哥大,招搖過市,顯擺的很,要知道在九十年代初期,即使是縣委書記、縣長都很少有大哥大的,誰拿個大哥大,這人絕對是做生意發了,牛,有錢!據說某些局領導、場領導暗地也參與了這種生意。這裏就是“假種子”事件的發源地,事主就是那個成天拿著大哥大的小老板,事發後他就像空氣一樣在人群中蒸發了。
跑了和尚跑不了廟,這不?崔縣長批示讓農業局負責解決此事。
縣長都作批示了,**的農民都覺得解決事情有望,他們開始滿懷著希望一趟趟地往農業局跑,農業局的人推來推去,就是不解決,這樣推來推去,一推就是大半年,實在推不過去了,他們幹脆一腳將球踢給了原種場。原種場的領導說,事主已經跑沒影了,現在正在找,等找著了,一定讓他賠償大家的損失。
最初事情出來後,按照常規所涉農戶首先就是先找事主和原種場,原種場的領導就是這樣回答的,問題解決不了,農戶才開始一級級地往上告,他們找農業局,找鄉政府,找縣政府,直至找到分管農業的副縣長崔向東,崔縣長責成農業局解決此事,農業局又把問題推給了原種場。得,他們找來找去,找了將近兩年時間,現在事情又回到了原來的狀態。
崔縣長也沒辦法。這裏麵牽涉的人很多,事情很複雜。中國是個人情社會,他不能不考慮方方麵麵的關係,再說他不是直接的辦事者,受上上下下掣肘,有時他也很無奈。
王利良和那些**的農民又到縣政府找過崔縣長幾次。這些受害的農民很無助,這時就是一根稻草他們也不會放手的,他們把希望都寄托在崔縣長身上。但每次見崔縣長,崔縣長都是那句話:“正在調查,正在調查。”態度也不像先前那樣熱情了。
無奈王利良受人指點,帶著一筐蔬菜來到崔縣長的家裏。
崔縣長看著筐裏的蔬菜說:“你家大棚裏種的?”
王利良說:“自己家裏種的,來沒啥拿,就帶了這些,不值錢,一點心意。”
崔縣長說:“很好,很好。”也不知是誇菜種得好,還是誇王利良送菜好。
崔縣長還熱情地與王利良握了握手。
這使王利良那顆不安的心安定了下來。說起“假種子”的事,王利良的眼圈紅了,他說:“如果是俺一家,這事就算了,可牽連到幾十家,如果沒個說法,俺在村裏就沒法做人了。”
崔縣長很同情他的遭遇。崔縣長說明了事情的複雜性,雖然他說的很含蓄,但王利良從話音裏還是感覺出崔縣長在這件事上很為難,有難言之隱,他就不再說什麽了,他要告辭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