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鄉鎮機關的曆史變遷,描寫鄉鎮幹部的生存狀態。紀實中國鄉村的風雲變幻,刻畫基層人物的人生畫卷。是對鄉鎮機關的真實寫照,是對鄉鎮幹部的人文關懷。


    蘭汀梅子,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發表作品300餘篇(首),並多次獲獎,著有詩文集《在風中歌唱》。


    縣委門前是一條縣城的主幹道,這天一街兩行都擺著攤子,這些攤子都是以各局委、各企事業單位名義出的攤子,攤子後懸掛著各單位名稱的橫幅,打著興商辦企業的標語。這中間也有很多做買賣的老百姓,難得官方這麽支持抬舉做生意的老百姓,老百姓為何不來湊這個熱鬧?這幾天在此擺攤設點,一律免稅免費,所以這裏每天人聲鼎沸,川流不息,這裏像趕大會似的熱鬧。


    很多公職人員都利用星期天、節假日出來練攤,經商一時成為時尚,好像隻有經商了才跟得上時代的潮流。這期間史玉林和鄉裏的幾個年輕人也參與了練攤,他們是代表單位出的攤。這樣持續了幾個星期天,勢頭才漸落。


    那些利用業餘時間練攤的公職人員,很大一部分是抱著新奇來湊熱鬧的,經過一段時間的嚐試,覺得經商並不像他們想象的那樣快當利好,辛苦下來掙不了幾個錢,甚至是圓扯圓,有的還賠了錢,經商的熱情銳減,紛紛收攤撤離市場,隻把這當做一種人生經曆留存在記憶裏。當然其中也不乏因家屬、子女無業可就,有剩餘勞力專業經營的人,他們堅持下來,幹個三年五載後來都成為腰纏萬貫的小老板、小商戶,有的經過原始積累,後來成功轉型,成為富甲一方的企業大老板。


    在這場經商辦企業的熱潮中,各行政事業單位紛紛利用自身的資源,辦起了經濟實體,這些經濟實體掛靠在行政單位名下,如公安局辦起了駕校、教育局辦起了印刷廠、衛生局辦起了衛生材料廠、運管所辦起了汽車修理廠……這些經濟實體是行政事業單位的衍生物,負責人大都是領導的嫡係和心腹,職工大都是係統內的子弟和親屬,這樣既可以為各行政事業單位創收,又可以安排就業,創收的利潤成為領導的小錢櫃,大部分用來彌補經費不足和不合理開支,小部分用來給職工辦福利,利益均沾,皆大歡喜。但也衍生了許多腐敗,所以幾年後,中央下令砍掉了這些經濟實體,這是後話不提。


    南下招商(2)


    懷川鄉黨委書記侯福生和鄉長葛戈雖然年齡上有代溝,但自從南方一行,他們同吃同住了十幾天,兩個人一起參觀,一起討論,一起交流,兩人不僅在工作思路上趨於一致,在私人感情上也有了質的飛躍。侯福生雖然比較傳統,但他並不是那種因循守舊、頑冥不化之人,經過特區改革之風的洗禮,他很快轉變了觀念。而鄉長葛戈本來思想就比較解放,在加上沿海開放經驗的影響,改革意識更強。他們經常為懷川鄉的經濟發展談到深夜。


    為了尋找商機,招商引資,侯書記親自帶領石磊、史玉林、王魁、王凱再次南下。


    侯書記在《經濟特刊》上看到他的一個老戰友下海經商,現在是一個公司的老總,身家過億,他就輾轉聯係上了他。侯書記就興衝衝地帶人趕往溫州。


    此行由王凱帶著一部商務車,這時他的東風汽車配件廠已發展成縣裏最大的一家民營公司,實力雄厚,效益可觀,這次外出參觀招商費用全由他買單,但單也不是白買的,他想通過侯書記和溫州那個公司建立關係,在南方擴大市場。


    及至一見,感情這個人開的整個一皮包公司,辦公地點就是一個私人旅館裏租的兩間房子,他吹的上不著天下不著地,說自己除了飛機、大炮不敢經營,剩下的什麽都敢經營,一行人覺得他吹的邪乎,心裏大呼上當。這樣商未招著,末了還繞進去一頓飯錢。


    這天晚上,他們下榻在一家小旅館裏,石磊和史玉林住一個房間。午夜時分,史玉林突然接到一個電話,是一個小姐問需要不需要特種服務,史玉林不懂特種服務是什麽意思,非要人家具體地說說明白,人家氣得罵了一句:“土鱉!”甩了電話。


    同屋的石磊看著史玉林的狼狽相,在一邊忍不住哈哈大笑。


    史玉林漲紅著臉問:“啥是特種服務?你說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鄉鎮政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蘭汀梅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蘭汀梅子並收藏鄉鎮政府最新章節